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梳理
绝世美人儿
592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20: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出国留学利弊-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梳理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1.
记叙文含义
记叙文是一种以
叙述和描写
为主要表达方 式,
以写人、
记事、
状物、
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
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举例: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 个下午(时间)
,在南京火车站(地点)
,
“我”
(人物)
坐火车去 北京(起因)
,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
,
“我”两次看见他的背影(经
过)
,如今“我”眼前浮现出父亲离开时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
感慨(结果 )
。
3.
记叙文分类
(
1
)叙事散文
以
写人记事
为主。对人和事的叙 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 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
《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 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
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
2
)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 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
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作品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 神或主旨。
举例:
《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描绘 了大地春回、生机
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 br>奋发向上。
(
3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
抒情性
、
形象性
和
哲理性
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 br>论述道理,
并加以评论
总结。
(
4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 文学
体裁。
举例: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哲尔赛岛途中 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
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和穷于勒前后的不同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
小说三要素:
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 说主旨)
;②情节(作用:
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
; 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
。
4.
记叙文线索
(
1
)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
《伟大的悲剧》
(
2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
《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转换为线索,先写“我”
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
(
3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
《回忆我的母亲》
以回忆
“我”
的母亲在
“我”
童年时对
“我”
1
/
7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梳理
的教育为线索。
(
4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
《散步》
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一事件,按开始散步
--< br>产生分歧
--
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
5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抒写
赏花之情到惜花之憾再到思花之感,脉 络分明,层层深入。
(
6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记叙文线索作用:
(
1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
2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
3
)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
记叙文人称
(
1
)第一人称(
“我”
“我们”
)
作用: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举例:
朱自清的《背影》
、鲁迅的《社戏》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采用第一人 称的叙事角
度,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
2
)第二人称(
“你”
“你们”
)
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举例:
《一棵小桃树》中对小桃树的描述全篇采用第三人称“它”
,但在文章结尾“我该怎么
感激你·
·
·
·
·
·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
中改用第二 人称
“你”
,表示感情激动到了
极点,赞颂了小桃树坚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
3
)
第三人称(
“它”
“他”
“他们”< br>)
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举例: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地展现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过程。
6.
记叙文顺序
(
1
)插叙
特点:是 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
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 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两
个故事)
作用 :①交代了·
·
·
·
·
·内容(概括内容)
;②解释了·< br>·
·
·
·
·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
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 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
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 容,
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
平铺直叙。
举例:《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
此而回忆起他与 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就是插叙。
(
2
)倒叙
特点 :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
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
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
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
只是位置移到了前< br>面。
(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
①开篇点题;
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
2
/
7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梳理
刻印象;③引出下文;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
《背影》一文,从“不相见 ”到“不能忘”
,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
实。
(
3
)
顺叙
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引出人生感悟,面
对这一紫色的花 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
4
)补叙
特点:叙述结束后,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①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行文更加严密;②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举例:
《智取生辰纲》中国,讲述了吴用一行人夺取生辰纲的故事,文章结尾对人物身份做
了揭 晓补充。
7.
写作手法
(
1
)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的、若、犹如、好像、仿佛)乙(喻体)
作用: 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便于接受;
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 化,让人加深体会。
答题规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
·
·
·
·
的情景
(特点)
,
抒 发
(或烘托)
了人物·
·
·
·
·
·的心情(作用)
。
举例分析: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美丽、繁多 ,表
达了作者对野花、春天的喜爱之情。
(
《春》
)
排比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辟,条分缕析。
答 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表达了
/
强烈地写出了·
·
·
·
·
·的感情
/
特点。
举例分析:
“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
股劲!
”写出了安 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安塞腰鼓》
)
夸张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 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
·
·
·
·
·的情感,强调了 ·
·
·
·
·
·的特点。
举例分析:
开头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
换一套衣服的地步, 表现了皇帝虚荣愚蠢的特点。
(
《皇帝的新装》
)
拟人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 人的修辞手法,把·
·
·
·
·
·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
·
·
·
·的情景(或
特点)
,抒发了·
··
·
·
·的情感。
举例分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 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借“偷偷地”赋予了小草以人的
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间, 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
《春》
)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