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醉翁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温柔似野鬼°
940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20: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正宗糖醋排骨-
中考试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
三(一)文言文阅读回答
10
—
14
题。(
11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 br>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 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
xì
ng
)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
分)
⑴翳(
)
⑵念(
)
11
.翻译下面语句。(
2
分)
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
.
【甲】
段写太 守日暮醉归,
这一段有描写、
叙事、
更融入了
和
两
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
2
分)
13
.【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
分)
14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 上异同。(
3
分)
【答案】
10
.⑴翳:遮盖
⑵念:考虑、想到
11
.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 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
.抒情
议论
13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用
“
积水空明
”
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
“
藻荇交横
”
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 、
似真似幻的美
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14
.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
同:苏轼情感 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
是
“
醉翁 之意不在酒
”
,以宽和仁爱之心
“
与民同乐
”
。
【湖南省长沙市】二(二)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 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1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临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 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 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
分)
⑴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⑵四时之
景不同(
)
.
.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2
.请说说本文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中的
“
乐
”
与范仲淹《岳阳
楼记》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中的
“
乐
”
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
积极意义。(< br>2
分)
【答案】
10
.⑴命名、取名
⑵助词;译为
“
的
”
11
.
⑴欣赏山水 的乐趣,
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
⑵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
走路的人在树 下休息。
12
.
相同点:
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 负和情怀,
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
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
而
“
与民同乐
”
思想对今天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
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湖南省邵阳市】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
8~ 14
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
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 陈者,太守
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br>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 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入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 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王维《终南别业》
8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杂然
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
B
. 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也(乐:以
……
乐)
..
.
2
C
.胜事空
自知(空:没有)
D
.偶然值
林叟(值:遇到)
.
.
9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于负/者歌/于途
B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
.颓/然乎/其间者
D
.晚/家南山/陲
10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见渔人,乃大惊。
C
.孔子云:
“
何陋之有?
”
D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
.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
“
醉
”“
乐
”
二字贯穿全文;乙诗
“
偶然
”
二字承启上下,二者都表现了作者的闲适
情趣。
B
.甲文太守之乐,乐在与民同乐,
“
醉能 同其乐
”
一句点明主旨;乙诗诗人之乐,乐在
自得其乐,
“
谈笑无还 期
”
一句点明中心。
C
.甲文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诗没有具体景物的描绘。
D
.甲文除写
“
乐
”
外, 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贬谪的苦闷情怀;乙诗则有诗人豁达胸
襟的表达。
12
.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文第一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
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 情态,
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表现
出山林的幽静。
C
.“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一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br>
D
.乙诗结尾两句,引入偶遇之人,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13
.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⑴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⑵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4
.试展开想象,体味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中
“
穷< br>”
、
“
起
”
的表达效果。(
2
分)
【答案】
8
.
C
9
.
B
10
.
A
11
.
B
12
.
C
13
.⑴老老小小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⑵到溪边来钓鱼,
溪水深鱼儿肥。
14
.
“
穷< br>”
指尽头;
“
起
”
,升起的意思。一
“
穷< br>”
一
“
起
”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之景的变
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
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