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别妄想泡我
730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20: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礼仪论文-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叶世金)
中考必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
(
含答案
)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
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
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
从也。树林阴 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 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
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世之人有喜作 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
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 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
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 ,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
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 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
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 必能书
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
·
汉宋卷》,有删节)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杂然而前陈者
________


宴酣之乐
________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
________


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________


2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至于负者歌于途
/
其节见于艰危

B.
醒能述以文
/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禽鸟知山林之乐
/
食之末必不佳

D.
泉香而酒洌
/
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4
)欧阳修的

为人

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
容,简要分析。


【答案】


1
)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
……
为宝


2

A


3


醉 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

并不是自古以来
的贤人哲 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4
)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

与民同乐

的恬淡、豁达的情怀; 《书学集
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解析】
【分析】(
1



杂然而前陈者

大意是:杂乱地摆放在前面;故



的意思是摆
放、 陈列。

宴酣之乐

大意是:宴会喝酒的乐趣;故


的意思是尽兴地喝酒。

字法中绝
将五十年

大意是 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
50
年了;故



的意思是消失、断 绝。

后世见者未
必不宝也

大意是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 ;故



的意思是以
……
为宝。

< br>(
2

A
项,两个



都是在的 意思。
B
项,第一个



:用;第二个



:来。
C
项,第
一个



:助词,的;第二个



:代词,代厚皮馒头。
D
项, 第一个



:表示并列;第
二个



:表示转折。故选
A




3
)第一句 重难点词语是

乐其乐

中第一个



,要翻译为以
……
为乐。第二句重难点词
语是:


,书法;



,存留在心里,记住。



4
)回答时,需要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醉翁亭记》以



为表象,极力写



。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重在
表现作者被贬官之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为官之道。《书学集 成》则重在表现欧阳修对
书法的独特见解:书法与贤德紧密相关。表现了他追求卓越的境界。


故答案为:

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
……为宝;



A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

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
人 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

与民同乐

的恬淡、豁达的情怀; 《书学集
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点 评】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 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 答案;



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
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 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 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 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
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 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
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 面,这是太守
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 br>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
白,醉醺 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 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
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
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 宾客的快乐为快
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
庐陵人欧阳修。


【乙】现在的人喜欢写肥大的字,就像厚皮馒头一 样,吃起来也许不错,可光看形状就
知道是俗物了。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
50
年了,现 在才稍微开始重视,但向过去的贤者学习
的却没几个人。过去的人难道只是会写字么?他们的贤德才是值 得流传的啊。但后世的人
们却忘了这点,只是在书法上钻研,却不知道有多少写的好的字随着纸墨一起消 失了。可
就算颜公写的不好,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杨凝视直言规劝其父,越在艰危的
时候越见节操。李建中为人清廉温和儒雅,喜欢他的字的人,也大多喜欢他的品格。这难
道是因为存在 就能流传么?不是过去的贤者就能写好字,是只有贤者的字才能流传,其他
的就默默消失掉了。


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置酒洛阳南宫。上曰:

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 以有天下者何?项氏
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使 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
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 br>上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
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br>②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




不绝粮道, 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注】

帝:指汉高祖刘邦。

子房:指张良,字子房。

饷馈:军饷。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皆言其情
________


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________


2
)用
“/”
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
2
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


刘邦论三杰

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
)情况;被


2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因以与之
/
与天下同其利


3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
【分析】(
1
)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



这里是
被的意思。



2
)这句话的 大意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指所攻取的城镇、土地)
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 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

陛下使人攻
城略地
/
因以与之
/
与天下同其利





3
)结合刘邦的话分析,刘邦认为子房能运筹帷幄 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能镇国
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韩信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这三个人皆人
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由此我
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故答案为:

情况;被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因以与之
/
与天下同其利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点评】

本题 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
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 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
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 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 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
提高文言文阅读 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
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 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文章所讲的道理。


3

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英缤纷

缤纷:色彩鲜明
B.
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D.
寻向所志

寻:动词,寻找


2
)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B.
初极狭,才通人。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芳草鲜美



鲜美

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

鲜< br>”
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
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 望之身心俱醉。

B.
文中画线句子中的

如此

包含渔夫自

缘溪行

直到

处处志之

。此处若再把这些内容一一
写出来,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C.
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
彰,交融得 天衣无缝。

D.
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真实描绘出一幅美好幸福的人间 生活图景,写出了在
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 人人
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答案】


1

A


2

C


3

D

【解析】
【分析】(
1

A.“
落英缤纷

中的

缤纷



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不是

色彩鲜

,故答案为
A




2

C.“
便要还家

中的






,邀请的意思。故答案为
C



3
)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
劳作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
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 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
D
项中的

本文完全是写实,
没有任何虚构

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D



故 答案为:

A


C


D
。< br>

【点评】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 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
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 ,如遇
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在理解句意
的基 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 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 合语境。


【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 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
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 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
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 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
(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 下有个小
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
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
(
变得
)
宽阔敞 亮了。土地平坦
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 br>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
穿的衣服 ,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 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
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 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
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 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
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夫现在是
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 地
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
来招 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

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
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 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
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
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 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 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
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方山子




光、黄

间隐人也。少 时慕朱家、郭解

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 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
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
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 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

呜呼!此吾 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
子亦矍

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
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
侯等。河 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注释】
方山子:苏轼的好友。原名陈慥。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矍:惊奇地注视


1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下划线的词。



方山子亦矍然
________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
)从文章第

段中
________
一词可见方舟子归隐的原因。



4
)比较《桃花源记》与本篇文言文,试分析陶渊明笔下桃源中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


和苏轼的朋友陈慥一家居于山中,
“< br>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的原因


【答案】


1

……
的样子;年轻
< br>(
2

①(
方山子
)
放弃坐车骑马
,
毁坏书生衣帽
,
徒步在山里来往
,
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3

(

)
终不遇


4
)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
,
社会环境安定
,
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br>,
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
,
所以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
,
环堵萧然
,“
而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这表
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解析】
【分析】(
1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 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
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



解释 为

年轻





2
)本题要注意:弃:放弃。妻子:妻子和儿女。



3
)由第

段内容可知,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 ,晚年隐
居山野。所以由

终不遇

一词可见方子舟归隐的原因。< br>


4
)根据内容理解,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可见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是和平、安定、
幸福的,没有压迫剥削;而陈慥一家四壁萧 条,家境贫寒,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
自乐的样子,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 尚品格。


故答案为:

……
的样子;年轻;



①(
方山子
)
放弃坐车骑马
,
毁坏书 生衣帽
,
徒步在山里来往
,
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家里四< br>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

)
终不遇;



桃花源 中自然环境优美
,
社会环境安定
,
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
人民 和平劳动幸福生活
,
所以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
,
环堵萧然
,“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这表
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点评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
的首 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
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 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 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注意
“”
的意思。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 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 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
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 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
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 ,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
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 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
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 识他。人们见
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 遗留下来的样子
吗?

因此就称他为

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 :

啊哟,这是我的老朋
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

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
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
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方 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
了。他原有家在洛阳, 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
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 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
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 的吗?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候

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

愿有所记。
”< br>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
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
吾滕侯之所为
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

洞庭 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

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富,则皆泊南 津




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
之恐、覆溺 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提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 用
人之力,曰:

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 以
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

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 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
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候之议也。
曰:

此君子之作也,可
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
廷用兵急人之时 ,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



退守一州。

(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

【注】

滕候:即滕子京,北宋人 ,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冲:交通要
道。

虞:忧患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予发书按图
________


问其作而名者
________


而不逾时以成
________


而功未及就
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


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3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 》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从这篇
文章中可看出滕子京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4
)从欧阳修的《偃虹堤记》中,可以看出滕子京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


1
)打开;命名、取名;超过;完成


2
)< br>①
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

膝 候
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3
)修筑偃虹堤。


4


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
仍为百 姓着想,为民造福。


【解析】
【分析】(
1

句意:我打开信看着地图。发:打开;



句意: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名:命名、取名;



句意:如果不耽误时间可以完成。逾:超过;



句意为: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完成。



2


重点词语焉;昔:过去;寓:停泊:则:就;皆。


句意为:过去往来于洞庭湖
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



重点词语有:才:才华;名:有名。句意为:膝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 有
名。



3
)从

其外隐然隆高以 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

吾滕侯之所为也。


即可
得出答案。



4
)由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
”“
滕侯之所为也

可知滕子京 对偃虹
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表现了他

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为百姓着想, 为民造福。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滕候志大材高, 名闻当世。方朝
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

写出滕子京以 天下为己任,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故答案为:

打开;命名、取名;超过;完成;



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

膝候 志
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修筑偃虹堤;




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
为百姓着想,为民造福。


【点评】

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
合句子的上下语 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 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 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 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人,拿着滕候的信和 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

希望您能写篇记。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看到从岳阳城门往西到金鸡提的右边,那边有一个又高又长
的建统,叫偃虹堤。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 为此提起名字的人,来人说:

这都是我们滕候
做的。

又问他修建 堤坝的利处,回答说:

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
州、黔州和蜀地四 个地方的交通要道。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治的地方,就
都在南岸渡口停泊,那些到州中办 事的人就又远又累,而且又常常有遇到风波、船翻淹没
的恐慌和担忧。现在到岳州的船只全部停泊在偃虹 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没有危
险。

我问这个提有多大,花费多少人力,回答说 :

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增加二
尺,动用工人一万五千五百个,没有超过原定 时间就完成了。

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
回答说:

州里把这件 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挑选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这件事是否可行,反
复视察了多次,又上报朝廷,由三司 来决定,三司认为这件事可行,他们都没有改变我们
膝候的主张。

(我)说:

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记!



大概深 为老百姓考虑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便很精细到位,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
得的功效多。滕候志向高 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急于招揽人
才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但还没 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知州。


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 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入学舍,昼夜苦学,五 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粥

不继,日昃

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

士当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也!


【注】

粥:稠粥。

日昃:太阳偏西。

(选自《范仲淹苦学》)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范仲淹二岁而孤
________


日昃始食
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
)幼而无父;才


2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
)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 br>【分析】(
1
)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注意



这里是
才的意思。


2
)翻译文言文句子 ,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
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br>或:有时;

辄:于是,就;沃: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有时
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
)结合范仲 淹的动作和语言分析,从

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
往粥

不继,日昃始食

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从


士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也

可以看出范仲淹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


幼而无父;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 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
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 做好换、留、删、补、调。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
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文正与之同年




友善,爱其
才,恐后贻

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 ,正患无隙

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
《岳阳楼记》。故《记》中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

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

贻:遗留。

隙:时机。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罕受人言
________


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________


2
)范 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

愤郁

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请用自 己的语
言加以概括。



3
)范仲淹和他的《岳阳 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
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从短文中你能看 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
)少;规劝


2
)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 ,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
)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
【分析】(
1


句意:很少听人劝。



,少。

句意: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
劝于想好友了。



,规劝。



2
)根据

爱其才,恐后贻祸

的意思

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 害

,可解答此
题。



3
)根据文意 ,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来宽慰悲愤郁闷的< br>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

先天下之忧 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故答案为:


少、规劝




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 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 在文
中找到答案,按照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 析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意思,注意对
人物的描写语句和事例的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 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
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 爱惜他的才华,害怕
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 时
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

不以物 喜,不
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br>。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 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 吏
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

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

薄赋, 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
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
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不暇:顾不上。
③< br>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
的无偿劳动。

升平:太平。


1
)解释划线的词。



微斯人
________


不以物喜
________


或请重法以禁之
________


上哂之曰
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
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
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
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安用重法邪?


4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乙 】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 ,唐太宗做到了
“________”
。(用【甲】文中的语句
回答)

5
)《岳阳楼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宝藏。在【甲】文部分,你汲取
了什么精神营养?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为中国梦助力。


【答案】


1
)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2

B


3


不 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
)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 br>5


通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学 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
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通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学
到了吃苦在前,享 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
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 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解析】
【分析】(
1
)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属于古 今
异义词,


”“


都是文言虚词,有多种意 思,要根据语境分析理解。



2

A
探求;要 求。
B
快乐。
C
代词;结构助词。
D
所以;学过的知识。故 选
B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 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以:因为 ;物:外物。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
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 (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
悲。

安:怎么,哪里,何必;邪:通耶,语气词, 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
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

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
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
赋、选用廉吏 。

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制止盗窃不是用严酷
的刑罚,而 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律,他的统治下,数年出现

数年之后,海内升
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



5
)在理解《岳阳楼记》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能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汲取的
精神营 养围绕主旨和中国梦谈即可。如通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学到了古仁 人的处
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故答案为:

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B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去奢省费

轻摇薄赋

选用廉吏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通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 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
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通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学到
了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
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 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 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
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 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






用法

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 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
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 br>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 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 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
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

礼仪论文-


礼仪论文-


礼仪论文-


礼仪论文-


礼仪论文-


礼仪论文-


礼仪论文-


礼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