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别妄想泡我
730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20: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礼仪论文-
中考必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
(
含答案
)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
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
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
从也。树林阴 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 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
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世之人有喜作 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
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 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
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 ,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
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 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
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 必能书
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
·
汉宋卷》,有删节)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
杂然而前陈者
________
②
宴酣之乐
________
③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
________
④
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________
(
2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至于负者歌于途
/
其节见于艰危
B.
醒能述以文
/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禽鸟知山林之乐
/
食之末必不佳
D.
泉香而酒洌
/
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②
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
4
)欧阳修的
“
为人
”
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
容,简要分析。
【答案】
(
1
)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
……
为宝
(
2
)
A
(
3
)
①
醉 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
②
并不是自古以来
的贤人哲 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
4
)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
“
与民同乐
”
的恬淡、豁达的情怀; 《书学集
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解析】
【分析】(
1
)
“
杂然而前陈者
”
大意是:杂乱地摆放在前面;故
“
陈
”
的意思是摆
放、 陈列。
“
宴酣之乐
”
大意是:宴会喝酒的乐趣;故
“
酣”
的意思是尽兴地喝酒。
“
字法中绝
将五十年
”
大意是 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
50
年了;故
“
绝
”
的意思是消失、断 绝。
“
后世见者未
必不宝也
”
大意是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 ;故
“
宝
”
的意思是以
……
为宝。
< br>(
2
)
A
项,两个
“
于
”
都是在的 意思。
B
项,第一个
“
以
”
:用;第二个
“
以
”
:来。
C
项,第
一个
“
之
”
:助词,的;第二个
“
之
”
:代词,代厚皮馒头。
D
项, 第一个
“
而
”
:表示并列;第
二个
“
而
”
:表示转折。故选
A
。
(
3
)第一句 重难点词语是
“
乐其乐
”
中第一个
“
乐
”
,要翻译为以
……
为乐。第二句重难点词
语是:
“
书
”,书法;
“
存
”
,存留在心里,记住。
(
4
)回答时,需要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醉翁亭记》以
“
醉
”
为表象,极力写
“
乐
”
。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重在
表现作者被贬官之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为官之道。《书学集 成》则重在表现欧阳修对
书法的独特见解:书法与贤德紧密相关。表现了他追求卓越的境界。
故答案为:
⑴
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
……为宝;
⑵
A
;
⑶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
②
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
人 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⑷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
“
与民同乐
”
的恬淡、豁达的情怀; 《书学集
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点 评】
⑴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 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 答案;
⑵
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
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
⑶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 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 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 美;
⑷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
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 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
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 面,这是太守
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 br>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
白,醉醺 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 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
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
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 宾客的快乐为快
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
庐陵人欧阳修。
【乙】现在的人喜欢写肥大的字,就像厚皮馒头一 样,吃起来也许不错,可光看形状就
知道是俗物了。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
50
年了,现 在才稍微开始重视,但向过去的贤者学习
的却没几个人。过去的人难道只是会写字么?他们的贤德才是值 得流传的啊。但后世的人
们却忘了这点,只是在书法上钻研,却不知道有多少写的好的字随着纸墨一起消 失了。可
就算颜公写的不好,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杨凝视直言规劝其父,越在艰危的
时候越见节操。李建中为人清廉温和儒雅,喜欢他的字的人,也大多喜欢他的品格。这难
道是因为存在 就能流传么?不是过去的贤者就能写好字,是只有贤者的字才能流传,其他
的就默默消失掉了。
2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帝
①
置酒洛阳南宫。上曰:
“
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 以有天下者何?项氏
所以失天下者何?
”
高起、王陵对曰:
“
陛下使 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
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 br>上曰:
“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
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br>②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
③
,
不绝粮道, 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注】
①
帝:指汉高祖刘邦。
②
子房:指张良,字子房。
③
饷馈:军饷。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
皆言其情
________
②
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________
(
2
)用
“/”
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
2
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
3
)
“
刘邦论三杰
”
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
1
)情况;被
(
2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因以与之
/
与天下同其利
(
3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
【分析】(
1
)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
“
为
”
这里是
被的意思。
(
2
)这句话的 大意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指所攻取的城镇、土地)
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 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
陛下使人攻
城略地
/
因以与之
/
与天下同其利
。
(
3
)结合刘邦的话分析,刘邦认为子房能运筹帷幄 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能镇国
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韩信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这三个人皆人
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由此我
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故答案为:
⑴
情况;被
⑵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因以与之
/
与天下同其利
⑶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点评】
⑴
本题 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
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 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
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 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 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
提高文言文阅读 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
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 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文章所讲的道理。
3
.
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英缤纷
缤纷:色彩鲜明
B.
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D.
寻向所志
寻:动词,寻找
(
2
)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B.
初极狭,才通人。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芳草鲜美
”
,
“
鲜美
”
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
“
鲜< br>”
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
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 望之身心俱醉。
B.
文中画线句子中的
“
如此
”
包含渔夫自
“
缘溪行
”
直到
“
处处志之
”
。此处若再把这些内容一一
写出来,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C.
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
彰,交融得 天衣无缝。
D.
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真实描绘出一幅美好幸福的人间 生活图景,写出了在
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 人人
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答案】
(
1
)
A
(
2
)
C
(
3
)
D
【解析】
【分析】(
1
)
A.“
落英缤纷
”
中的
“
缤纷
”
是
“
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
,不是
“
色彩鲜
明”
,故答案为
A
。
(
2
)
C.“
便要还家
”
中的
“
要
”
通
“邀
”
,邀请的意思。故答案为
C
。
(3
)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
劳作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
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 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
D
项中的
“
本文完全是写实,
没有任何虚构
”
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D
。
故 答案为:
⑴
A
;
⑵
C
;
⑶
D
。< br>
【点评】
⑴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 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
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 ,如遇
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在理解句意
的基 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⑶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 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 合语境。
【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 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
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 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
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 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
(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 下有个小
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
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
(
变得
)
宽阔敞 亮了。土地平坦
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 br>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
穿的衣服 ,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 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
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 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
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 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
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夫现在是
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 地
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
来招 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
“
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
里的情况)。
”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 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
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
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 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 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
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4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方山子
①
,
光、黄
②
间隐人也。少 时慕朱家、郭解
③
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 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
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
此岂古方
山冠之遗像乎?
”
因谓之方 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
“
呜呼!此吾 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
方山
子亦矍
④
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
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
侯等。河 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注释】①
方山子:苏轼的好友。原名陈慥。
②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③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④
矍:惊奇地注视
(
1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下划线的词。
①
方山子亦矍然
________
②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________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②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3
)从文章第
①
段中
________
一词可见方舟子归隐的原因。
(
4
)比较《桃花源记》与本篇文言文,试分析陶渊明笔下桃源中人
“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
乐
”
和苏轼的朋友陈慥一家居于山中,
“< br>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的原因
【答案】
(
1
)
……
的样子;年轻
< br>(
2
)
①(
方山子
)
放弃坐车骑马
,
毁坏书生衣帽
,
徒步在山里来往
,
没有人认识他
②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
3
)
(
然
)
终不遇
(
4
)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
,
社会环境安定
,
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br>,
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
,
所以
“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
,
环堵萧然
,“
而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这表
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解析】
【分析】(
1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 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
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
“
少
”
解释 为
“
年轻
”
。
(
2
)本题要注意:弃:放弃。妻子:妻子和儿女。
(
3
)由第
①
段内容可知,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 ,晚年隐
居山野。所以由
“
终不遇
”
一词可见方子舟归隐的原因。< br>
(
4
)根据内容理解,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可见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是和平、安定、
幸福的,没有压迫剥削;而陈慥一家四壁萧 条,家境贫寒,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
自乐的样子,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 尚品格。
故答案为:
⑴
……
的样子;年轻;
⑵
①(
方山子
)
放弃坐车骑马
,
毁坏书 生衣帽
,
徒步在山里来往
,
没有人认识他;
②
他的家里四< br>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⑶
(
然
)
终不遇;
⑷
桃花源 中自然环境优美
,
社会环境安定
,
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
人民 和平劳动幸福生活
,
所以
“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
,
环堵萧然
,“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这表
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点评 】
⑴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
的首 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
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 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 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注意
“”
的意思。
⑶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 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
本题 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
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 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
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 ,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
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 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
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 识他。人们见
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 遗留下来的样子
吗?
”
因此就称他为
“
方山子
”
。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 :
“
啊哟,这是我的老朋
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
”
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
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
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方 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
了。他原有家在洛阳, 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
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 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
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 的吗?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候
①
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
“
愿有所记。
”< br>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
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
吾滕侯之所为
也。
”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
“
洞庭 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
②
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富,则皆泊南 津
,
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
之恐、覆溺 之虞
③
。今舟之至者皆泊提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
问其大小之制、 用
人之力,曰:
“
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 以
成。
”
问其始作之谋,曰:
“
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 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
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候之议也。
”曰:
“
此君子之作也,可
以书矣!
”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
廷用兵急人之时 ,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
,
退守一州。
(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
【注】
①
滕候:即滕子京,北宋人 ,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②
冲:交通要
道。
③
虞:忧患 。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
予发书按图
________
②
问其作而名者
________
③
而不逾时以成
________
④
而功未及就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
②
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
3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 》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从这篇
文章中可看出滕子京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
4
)从欧阳修的《偃虹堤记》中,可以看出滕子京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
(
1
)打开;命名、取名;超过;完成
(
2
)< br>①
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
②
膝 候
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
3
)修筑偃虹堤。
(
4
)
①
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
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
仍为百 姓着想,为民造福。
【解析】
【分析】(
1
)①
句意:我打开信看着地图。发:打开;
②
句意: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名:命名、取名;
③
句意:如果不耽误时间可以完成。逾:超过;
④
句意为: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完成。
(
2
)
①
重点词语焉;昔:过去;寓:停泊:则:就;皆。
句意为:过去往来于洞庭湖
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
②
重点词语有:才:才华;名:有名。句意为:膝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 有
名。
(
3
)从
“
其外隐然隆高以 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
“
吾滕侯之所为也。
”
即可
得出答案。
(
4
)由
“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
”“
滕侯之所为也
”
可知滕子京 对偃虹
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表现了他
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为百姓着想, 为民造福。
由
“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滕候志大材高, 名闻当世。方朝
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
”
写出滕子京以 天下为己任,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故答案为:
⑴
打开;命名、取名;超过;完成;
⑵①
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
②
膝候 志
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⑶
修筑偃虹堤;
⑷
①
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
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
为百姓着想,为民造福。
【点评】
⑴
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
合句子的上下语 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⑵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 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⑶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 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
⑷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 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人,拿着滕候的信和 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
“
希望您能写篇记。
”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看到从岳阳城门往西到金鸡提的右边,那边有一个又高又长
的建统,叫偃虹堤。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 为此提起名字的人,来人说:
“
这都是我们滕候
做的。
”
又问他修建 堤坝的利处,回答说:
“
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
州、黔州和蜀地四 个地方的交通要道。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治的地方,就
都在南岸渡口停泊,那些到州中办 事的人就又远又累,而且又常常有遇到风波、船翻淹没
的恐慌和担忧。现在到岳州的船只全部停泊在偃虹 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没有危
险。
”
我问这个提有多大,花费多少人力,回答说 :
“
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增加二
尺,动用工人一万五千五百个,没有超过原定 时间就完成了。
”
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
回答说:
“
州里把这件 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挑选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这件事是否可行,反
复视察了多次,又上报朝廷,由三司 来决定,三司认为这件事可行,他们都没有改变我们
膝候的主张。
”
(我)说:
“
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记!
”
大概深 为老百姓考虑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便很精细到位,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
得的功效多。滕候志向高 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急于招揽人
才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但还没 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知州。
6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 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入学舍,昼夜苦学,五 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
往往粥
①
不继,日昃
②
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
“
士当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也!
”
【注】
①
粥:稠粥。
②
日昃:太阳偏西。
(选自《范仲淹苦学》)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
范仲淹二岁而孤
________
②
日昃始食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
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
1
)幼而无父;才
(
2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
3
)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 br>【分析】(
1
)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注意
“
始
”
这里是
才的意思。
(
2
)翻译文言文句子 ,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
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br>或:有时;
辄:于是,就;沃: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有时
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
3
)结合范仲 淹的动作和语言分析,从
“
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
往粥
①
不继,日昃始食
”
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从
“
士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也
”
可以看出范仲淹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
⑴
①
幼而无父;
②
才
⑵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⑶
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点评】
⑴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
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 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
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 做好换、留、删、补、调。
⑶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
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7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文正与之同年
①
,
友善,爱其
才,恐后贻
②
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 ,正患无隙
③
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
《岳阳楼记》。故《记》中云: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
①
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
②
贻:遗留。
③
隙:时机。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
罕受人言
________
②
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________
(
2
)范 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
“
愤郁
”
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请用自 己的语
言加以概括。
(
3
)范仲淹和他的《岳阳 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
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从短文中你能看 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
1
)少;规劝
(
2
)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 ,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
3
)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
【分析】(
1
)
①
句意:很少听人劝。
“
罕
”
,少。
②
句意: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
劝于想好友了。
“
谏
”
,规劝。
(
2
)根据
“
爱其才,恐后贻祸
”
的意思
“
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 害
”
,可解答此
题。
(
3
)根据文意 ,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来宽慰悲愤郁闷的< br>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
“
先天下之忧 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故答案为:
⑴
少、规劝
⑵
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⑶
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 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 在文
中找到答案,按照要求作答。
⑶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 析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意思,注意对
人物的描写语句和事例的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 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
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 爱惜他的才华,害怕
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 时
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
“
不以物 喜,不
以己悲
”
,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br>。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8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
先天下 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
①
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 吏
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
②
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
③
薄赋, 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
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
,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
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
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②
不暇:顾不上。
③< br>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
的无偿劳动。
④
升平:太平。
(
1
)解释划线的词。
①
微斯人
________
②
不以物喜
________
③
或请重法以禁之
________
④
上哂之曰
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
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
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
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
安用重法邪?
(
4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①
【乙 】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②
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 ,唐太宗做到了
“________”
。(用【甲】文中的语句
回答)
(
5
)《岳阳楼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宝藏。在【甲】文部分,你汲取
了什么精神营养?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为中国梦助力。
【答案】
(
1
)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
2
)
B
(
3
)
①
不 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
4
)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 br>5
)
①
通过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我学 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
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②
通过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我学
到了吃苦在前,享 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
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 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解析】
【分析】(
1
)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
微
”
属于古 今
异义词,
“
以
”“
或
”
都是文言虚词,有多种意 思,要根据语境分析理解。
(
2
)
A
探求;要 求。
B
快乐。
C
代词;结构助词。
D
所以;学过的知识。故 选
B
。
(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 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以:因为 ;物:外物。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
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 (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
悲。
②
安:怎么,哪里,何必;邪:通耶,语气词, 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
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
4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
“
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
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
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
赋、选用廉吏 。
②
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制止盗窃不是用严酷
的刑罚,而 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律,他的统治下,数年出现
数年之后,海内升
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
(
5
)在理解《岳阳楼记》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能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汲取的
精神营 养围绕主旨和中国梦谈即可。如通过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我学到了古仁 人的处
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故答案为:
⑴
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
⑵
B
⑶
①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⑷
①
去奢省费
轻摇薄赋
选用廉吏
②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⑸
①
通过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我 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
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②
通过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我学到
了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
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 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 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
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
本 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
“
用
法
”
,
“
用法
”
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 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
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 br>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 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⑷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 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
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⑸
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