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设计
温柔似野鬼°
521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20: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网速慢是怎么回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和平街小学
周露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
年),当时苏轼
36
岁,担任杭州通判。一
天他
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为西湖所陶醉,挥笔写下
了这首诗。作者 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
姿,又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 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
绝唱之一。学习这首诗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入手,发挥韵文形式
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 这样会对本诗
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都有利于< br>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这对于感悟诗文的内容,作
者的思想 感情以及进行课外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学会本课
5
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背诵。
③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方面:
< br>①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对古诗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掌握,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
习经验,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②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入诗中的意境,
感悟诗情,
读出诗的韵味,
进行诗意的理解与体会,达到以读促 思,以读悟情。
③把描写西湖的相关古诗整合起来,通过相同信息的互补,加强学生对事情的 感悟,扩展
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
%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诗句情感,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②通过理解诗 句意思,感受西湖之美,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诗句。
难点:体会诗句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
学生课前收集苏轼、杭州西湖的资料,
教师制作西湖风光图片、诗句意境图等多媒体课件、音乐。
【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
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
国 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
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
,
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
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2.
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
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 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
解题意。在此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 韵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
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 法,引导学生在接
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学法,学会学习。
3.
在突破诗歌 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
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 迷蒙的样子,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 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
感上得到升华。随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 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
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 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
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 情感的
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的教学手段,让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高涨,在感受美育的
同时,自信心和表现欲均得到很好的提高!
【教学策略】
!
1
.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 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
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古诗文
教 学的精髓在于诵读,把握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孩子们引入诗景的金钥匙。”教学
中应从抓住诗中的 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
读促思,以读悟情。
< br>我在引导学生多读原文解决疑难问题时,采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自由读、齐读、默
读、小组 分解色读、找伙件读、表演读等有目的进行,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一节课书声
朗朗。但读的训练不要在 一个平面上,做到每读必有要求,每读必有收获,让学生在充裕
的时间里进行自主探索,把读与语言感知 、情感感悟、积累语言有机结合一起。把学生的
感受放在第一位,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得到展现, 充分落实了主体地位。
2.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 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 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本诗的
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 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
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先 与学生一起回忆了上节课学
过的《望天门山》,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营造上古诗课堂的初步氛 围。接着我
激情导入新课:“同学们,滚滚的长江水已经渐渐地离我们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是一泓含情的西湖水。”教师即时呈现出一张西湖的配乐图片,并给予较长时间的欣赏,再
进行下面环 节的教学。
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 旁白,
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营造了阅读期待。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 ,
理解“潋
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 发挥
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
画 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
系列铺垫,学生渐 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
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 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课题,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一定会背不少 古诗吧,你愿意背诗给大家听吗从古到今令
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动情,把祖国壮丽秀美山河描摩于笔端。还 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一首
古诗
《望天门山》
吗出示图:
天门山的诗配乐画面
1
、
浩瀚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
诗人李白写下豪情万丈的诗句:天 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
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这首诗中的山美在何处(有气 势的高山)这首诗中的水美在何处(奔
流不息的水)
小结:
祖国 的这一处山水是雄伟壮阔的,多么啊!今天,我们将会去领略祖国另一番山山
水水!
(设计意图:展示课内积累,又已知的知识导入新课,一则在检测学生背诗情况,激发学
生对古诗的热爱 ,一则想让孩子们温故而知新。借助赞美天门山的雄伟,引出西湖的另一
番景象,为突显西湖的柔美做铺 垫,这一刚一有柔的组合,更好的体现祖国山河多姿的迷
人风采。)
二、揭示题目,介绍作者及写诗背景
1
、
介绍西湖及诗人的写作背景。(播放西湖的风光图片并作介绍。)
西湖位于“上有天 堂,下有苏杭”之称的杭州市内,闻名中外!那美丽的湖光山色,秀
丽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文人默客!相传 ,在距今
900
多年前,北宋大诗人苏轼游历到此,顿时
被西湖的迷人风光吸引住了, 于是他便约了几位好友到西湖边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
美丽风光,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 ,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那就让我们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
把这首诗的题目 写一写吧!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
看看这诗的名 字,真让人舒服。就好像我们感受这音乐一样,来让我们把这样的感受送到
诗中来。
读出了音乐的委婉,指
3
名同学读。(音乐朗读)
2
、释题:再读读题目,你从题目中知道什么(请生自由说)
这一天诗人在 西湖游宴,
起初阳光明媚,
(师板书:
晴)
后来却下起雨
(诗板书:
雨)
。
诗人在湖边一边饮酒,一边观赏西湖的湖光山色,多么令人陶醉啊!让我们一起 来陶醉地
再读读课题!(齐读)(老师范读整体感悟)
(设计意图:讲读诗句之前让 学生对西湖的景色及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个初步的了解,有利
于学生品读诗句时展开想象。)
三、读出韵律,熟读诗句
现在让我们一起畅游西湖,
请同学们自己练读这首 诗,
看谁能把这首诗读的既准确又流畅。
1
、
汇报检测生僻难读的字:
{
这首诗中有几个较为难读的字,同学们都读准了吗谁来试试读一读。图片出示:潋滟
浓妆
艳抹
(指名读
齐读)
2
、汇报读并评价
相信你们把这些词放到诗句中,会读得更好!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
1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A
生读。评价:你读得真准。
B
生读。评价:你读的真流畅,还有点诗人的气质呢
C
生读。评价:越读越响,越读越棒,!
D
齐读:现在,让我们发挥集体力量,一起读这首诗!(生齐读诗)
&
(
2
)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古人读诗,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可有趣了!
出示节奏
1
:
水
/
光
/
潋滟< br>/
晴——
/
方好
/
,
山
/
色
/
空蒙
/
雨——
/
亦奇
/
。
欲
/
把
/
西湖
/
比——
/西子
/
,
淡
/
妆
/
浓墨
/
总——
/
相宜
/
。
?
出示节奏
2
:
水——光
/
潋——滟
/< br>晴——
/
方好
/
,
山——色
/
空 ——蒙
/
雨——
/
亦奇
/
。
欲——把< br>/
西——湖
/
比——
/
西子
/
,
淡——妆
/
浓——墨
/
总——
/
相宜
/< br>。
出示节奏
3
:
水
/
光
/
潋
/
滟
/
晴——
/
方好
/
,
山
/
色
/
空
/
蒙
/
雨 ——
/
亦奇
/
。
【
欲
/把
/
西
/
湖
/
比——
/
西子
/
,
淡
/
妆
/
浓
/
墨
/
总——
/
相宜
/
。
A.
分别出示三种节奏:由教师领着学生读
B.
一起出示三种节奏:由学生挑自己喜欢的一节汇报读(
2
名)。
怎么样有趣吧!古人学习古诗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遍一遍的吟诵,最后不知不觉就把诗给
背下来 了。
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读,你也能把诗背一下吗自己在座位上试试看。
(指
2
名背)大家瞧瞧,真能背了,给他最热列的掌声吧!
(全班齐背)评价:咱们的同学中真是藏龙卧虎啊!
。
(设计意 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先把书背下来,再想其意义,这是一种很好的诵读古
文的方法。用各种形式的 读,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趣味的朗读中,先把诗背下来,更有利
于学生进行诗意的理解与体会。深入挖掘 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
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 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
的保障。
)
四、引导展开想象
学生自我构建
体会诗的意境美
古人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不信你看看,读着读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
幅幅的画面。
读了诗句,你仿 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请用你最美的语言把你的所想的表达出来。咱们先在
小组内交流交流。
1
、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汇报:从“水光潋滟晴方好” 我看到了西湖晴天的画面。
(
1
)从诗中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晴天的西 湖呢
(
从“晴”字中看到的。
)
板书:晴
指导朗读:你的眼睛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来。那你认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
(生:读出晴天的感觉)请你读一读。(
2
名学生)
评价:老师感受到你们把“晴”字突显出来了,这可是一个朗读技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