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3篇
余年寄山水
622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20: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感恩日志-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3
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
1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
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
接下来 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
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 册第六
单元的第
21
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
首写景抒情 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
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
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
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 能力,初
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
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
西湖 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
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
生开火车读。
3.
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
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
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
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 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
决重点。
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美,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
境和情感。
在读背中 ,
积累古诗,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
创设情境,
引导自学。
教师示范引领、
指导朗读。
学生:
自读自悟、
反复读,
读反复,
背诵积累 同伴合作、
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
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同学们 ,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
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
2.
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
:
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
3.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
雨》
,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
师简介作者:
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
诗人,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
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 后雨》
,
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
古诗语言的精妙、 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 br>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
习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 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
铺垫。
)
(二)
、初读古诗
1.
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
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
2.
出示课件:古诗文
(
1
)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
题。
(
2
)
.
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 练朗读,指
导朗读。
(
3
)
.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 br>(
4
)
.
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情感 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
次 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
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从而感受诗
歌的魅力。
)
(三)
、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 br>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
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
2.
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
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培养合 作精神)
3.
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
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
2
分钟时间)
, 交流背诵训
练。
(四)
、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
1
)
、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
2
)
、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
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 好地指导学
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
(五)
、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 诗人苏轼,仅仅用了
28
个汉字,
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
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 赞美西湖、热爱祖
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都是很强的。我们 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 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
明白一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
学生内心的震 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
(六)
、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
请 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
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
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 的两种不
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
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
学生习作练笔。
2
、交流习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 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
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
达到同 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
力,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 表达和
实践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
2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是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
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
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
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 中应从抓住诗中
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
朗读的优势,以读促 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
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 大的推动作
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
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 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
理念。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积极进行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
的 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