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

巡山小妖精
645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20: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白酒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房素卿)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一)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把握文意

考点一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

1
.概括文章的标题

拟写出文章标题,首先,要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概括 文章的主要内容。依据有:核心人物
+
核心
事物
+
作者情感。其次, 要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
.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

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看标题的本义。即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


2
)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运用修辞的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


3
)理解标题的双关义。标题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白杨礼赞 》
表层含义是赞扬白杨树,深层含义则是赞扬像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


4
)把握标题的象征义。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体之

间的联系和共同点。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的形象。< br>

5
)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

或者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
《白杨礼赞》


6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7
)寻找文章线 索。如《背影》一文就以标题“背影”做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情深。

答题格式

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
,引起读者对……的深
思(阅读兴趣)
,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3
.标题的作用。


1
)散文标题的作用:①交代 文章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
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等。


2
)小说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 用;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础;
③设置悬念;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⑥推动故 事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二


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方法指导

1
.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

分类及举例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羚羊木雕》

线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胡适《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孙犁《芦花荡》

④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⑥以时间推移、
地点转换为线索:
如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作用


1
)贯穿全文。


2

把文中的人物
和事件有机的连接
在一起。


3

使文章条理清
楚、层次清晰。

2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线索:


1
)了解线索的特征:①贯穿全文;②有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复出现;


2
)找线索的方法: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 或事物;③
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另一条感情线索;④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 文章段落
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3
.理清思路:注意表 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记叙性文章常按照时间、空间、人
物、事件来组织结构。


答题格式

本文围绕
……
(线索)
,首先写 了
……
,然后
……
接着
……
最后
……


考点三


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方法指导

题型一:概括某一件事


1
)定位概括段落段意。通读文章后,看题干要求的事件在文中哪一段落,

进行定位,概括段意。


2
)提取信息,重新整合。针对那种文段 中没有明显中心句或重要句子的,需针对每一个独立句
或几个相对重要、互为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归类 概括,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答题格式

谁(在何时何地)
+
干什么

+
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题型二:概括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可采用以下方法:


1
)题目扩展法:有的题目高度 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
节。


2< br>)要素归纳法:找出记叙六要素并合理组织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3
)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的是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将其综合即可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或
主要故事情节。


4
)结构划分法: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 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
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常用概括梳 理故事情节类的题目。


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 )
……
的故事(事迹、经过等)
,表现了(赞美了、提示了、讽刺了、
反映了 、批判了、揭露了)
……
的思想(性格、精神)
,抒发了作者
……
的 感情。


考点四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方法指导

把握文章主旨可采用以下方法:


1
)散文的主旨:①抓住表达中 心意思的语句;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
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③ 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大意连贯起来并综合概
括,然后指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态度等;④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时代烙印,能
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阅读时要理 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含义。


2
)小说的主题:①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
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②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通过对三要素的
具体分析,从而逐步分析得出小说的主旨; ③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就是作者表明心
志的地方,对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④在时 代大背景下才可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主题。

答题格式

通过叙述(描写)< br>……
,表达了
……
的感情(或提示了
……
道理)
。< br>


2
(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考点一


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方法指导

1
.词语含义的理解。

“词语含义”是指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 ,这一意义一词典释义有某种内在联系而又有
所不同。


1
)结合 语境,推敲深层含义。一般的答题原则是“词不离句”
,即具体分析品味其语境义。


2
)注意感情色彩
(
褒义、贬义、中性
)
,明确词语含义 ;注意细节,如词语的轻重、范围、适应
对象、搭配的习惯、口语还是书面语等。


3
)联系人物感情、景物特点思考。


4
)有时可根据修辞义,体会双关义。

答题格式

某词原指……(本义)
,这里指……(语境义)
,起到了……作用。


2
.词语的指代。

理解指示代词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1
)多 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数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因此,①看位置,先
往前找,再往后 找;②联系文章内容推断。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或一句话。对于无法在原
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 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概括。为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可以选用“代入法”

将找到的指代内容 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2< br>)由近及远,查找释句。在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
此进 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因此,解题时必须从下句去寻找答案。

答题格式

某词指代……,表示……。


3
.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


2
)从文 章的中心、人物的感情变化(写人、叙事)
、景物的特点(绘景)等方面入手。

(< br>3
)从词语本身的特点入手。如: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传神。
答题格式

该词运用了……
(词语用法)

生动形象
(简明扼要)
地写出了……
(表达效果)

具有……
(作用 )










3
考点二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方法指导

1
.句子含义的理解。

可分三步完成:


1
)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
)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3
)联系文章的中心及作者抒发的感情。只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主旨,才能准确理解一些
特殊句的深层含义。

2
.句子的赏析。


1< br>)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指句子含义、描写方面、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词性等。


2
)确定最佳赏析角度。首选修辞或人物描写方面,无以上两点,则考虑其他赏析角度。< br>

3
)结合具体语境,指出其特定作用。

答题格式

1
.哲理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赏析:这个句子 起了点题的作用,说明了……的
道理(或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
.句式的赏析: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制造县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
使感情更强烈(或使观点更鲜明)
;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3
.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具体地写出了……。

4.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
进行 赏析。

5
.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

6
.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词是叠语,读起来有韵律美,写出了……。

7
.修辞句的赏析: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


作用及答题格式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作者把……人格化(或赋予……人的思想、动作、情感)
,生动活泼地描绘出……。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整齐优美,富有气势;抒发……强烈感情(或

使……观点更鲜明)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是有问有答。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启发思考。

反问明问无答, 但是答案已经包含在句子中了。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明确的思想
表达得更加突出,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4
考点三


重点句段的作用

方法指导

1
.段落的作用。



1
)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





(三)把握常见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

考点一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方法指导

1
.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
.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作用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描述。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你“你”“你们”展开描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直接抒情。

以“他”“他们”展开描述,作 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人物经历、事件经
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5





2
)中间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1
)开头段: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
)结尾段: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
,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

3
)写景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4
)议论抒情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2
.句子的作用。


1

起始句:
领起下文,引出主旨。


2

收尾句:
点题。


3

过渡句:
承上启下。


4

议论句:
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5< br>)
描写句:
形象生动;生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情感。


6

抒情句:
令人回味,烘托主题。


7

引用句:
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照应前文,照应标题;令人深思,给人警 醒等。


第三人称



3
.几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

顺叙

记叙

倒叙

插叙

作用及答题格式

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分明,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使情节曲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
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人物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进行描写,表现人物
的身份、感情、性格等。

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
质。

描写人物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
表现人物的感情
变化、性格品质。
< br>描写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
提示
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
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深化主题。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②渲染环
自然环境

人物

描写



社会环境

环境
描写

抒情

议论

说明

答题格式


1
)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特征。


2
)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


3
)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提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 渲染气氛,
增强感染力。



6





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形象、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①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
……
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

正面
②细节描写:
以小见大,
突出人物
……
的 性格,
反映人物
……
的心理活动,
描写

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

①周围人物:描写次要人物,意在衬托主要人物
……
的形象。

侧面
②环境、场面描写:描写风光景物,渲染
……
气氛,烘托人物
……
的 情感
描写


……
的思想,或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抒发作者 ……情感,提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
增强感染力。

提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考点二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方法指导

1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需从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以及表现手法
等方面入手。

2
.解题时要注意:


1
)牢记写作手法本身的特点。


2
)联系文 章主题。一篇文章的主题常常决定谋篇布局时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3
)联 系写作对象。写景状物类文章通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人叙事类文
章通常用对比、衬 托、以小见大等手法;揭露类文章常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


4
)联 系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通常所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同。如富有静态美的景物通常借助
动态描写彰显其静 ;感情、情怀的抒发常立足于景物描写之上。

3
.常见的写作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1
)表达方式及作用:见前面。


2
)修辞手法及作用:见前面。


3
)结构手法及作用:

结构手法

作用及答题格式

照应(首尾
呼应、前后
……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照应)

过渡

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悬念

文章巧妙地运 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
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 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伏笔

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详略

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铺垫

描写…… ,
为后文……作铺垫,
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















7


4
)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

作用及答题格式

象征

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
,< br>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
,
丰富了文章内
涵,给人以启迪。

衬托(正衬、
反衬)

用……的……衬托……的……,
使……形象更鲜明,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人、事、景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夸张讽刺

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感
情。

抑扬
(先扬后
抑、先抑后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使情节更曲折,
扬)

使人印象深刻。

以小见大

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
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 撼力。

托物言志

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含蓄地 表达了作者……
的理想(人生观)。

开篇点题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营造……的气氛,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卒章显志

总结全文,升华了……的感情;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画龙点睛
< br>点明了……,耐人寻味,引人思考。(画龙点睛通常在文章关键处,卒章
显志则只在文章结尾。)

直抒胸臆

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
( 借

/
物抒情、
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

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

虚实相生

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深刻揭
示主题。










8

(三)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拓展延伸

考点一


分析人物形象

方法指导

1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用。


1
)正面描写

①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
……
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②细节描写:
以小见 大,
突出人物
……
的性格,
反映人物
……
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


2
)侧面描写

①周围人物:描写次要人物,意在衬托主要人物
……
的形象。

②环 境、场面描写:描写风光景物,渲染
……
气氛,烘托人物
……
的情感或
……
的思想,或为主人
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2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
)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
)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心态。


3
)关注侧面烘托。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为主要人 物
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
)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 。各类人物通常有特定性格。如孩子的天真活泼、顽
皮可爱,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5
)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历年中考试卷中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 br>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
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
……

答题格式


1

……
是一个
……
(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2
)从
……
中,可以看出
……
是一个
……
(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3

……
是一个
……
(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从
……
中,可以看出。















9

白酒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白酒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白酒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白酒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白酒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白酒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白酒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白酒不能和什么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