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
玛丽莲梦兔
944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22: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政法大学录取分数线-
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选材往往要求真实材料, 这就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撷取的是鲜活的、
富有生命力的真实的材料。惟有真实才能感人。下面是小编为大 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
文作文选材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
1
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
一、深入生活,借鉴真实经验
生活是学习的源头,尤其是作文 这样以主观感知培养为主的学习内容,更需要放
大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感知周边的事物开始,点滴蓄 积真实经验,充实写作印象,
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在选材定位时能够迅速调动来自生活中的丰富 素材,并
做出分析,准确选取出符合主题的材料,为顺利写作打好基础。
小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最大的阻碍莫过于意识局限,常常照搬套路,这是因为学生
的生活积累并没 有得到启发利用。如果能够以生活为引,调动起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观
察、感知意识,那将为学生打开最自 然的素材宝库。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除了要从理论上引导学生重视生活 体验,多观察自然现象,
多感受社会百态等,还需要将深入生活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可以通过感官教学和 活动
体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生活感知意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领会生活素材的重要性。
例如,在小学语文《春天在哪里》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外去寻访< br>春天的踪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花草树木的自然变化中,放风筝、骑自行车等
季节性活动的 比较中,以及自己的衣着、舒适度感受中,发掘出了丰富而独特的经验
素材。
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对小学生来说是最熟悉、最容易利用的作文选材渠道,只有真
实的 经历和感知才能让学生自主、轻松地完成选材。
二、阅读积累,拓展广阔视野
小学生因为心理、理解能力有限 ,仅仅依赖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最根本的认
知视野上进行拓展,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巩固坚实的 文化素养基础,为积累写作
素材做好准备。要想拓宽眼界,增长见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生活中不易接触、领会的事物,能够因了解而促< br>进其对生活、世界的热爱,从而也能积少成多地形成素材印象。阅读,是认识世界的
第二扇门,能 让学生走出身边狭小的圈子,带来精神上的无限启发。
从风土人情到人 文内涵等都可以成为写作取材的目标,有了这些充实丰富的元素,
写作内容才会打动人心。为此,教师要 有方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强阅读,不仅要
对教材内容拓展阅读深度,还有必要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 料,让学生在阅读兴趣的
驱使下有意识地发掘创作元素,形成取材概念。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安排主题阅读活动,也可以引导阅读讨论。例如,在小
学语文《名人研 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事先安排学生自行寻找课外材料阅读感兴趣
的名人轶事,并在正式课堂中展开讨 论,引导学生推荐介绍各自喜欢的名人趣事,让
学生交叉吸收材料资源,跨越了生活周边,以及课内认知 ,学生的选材视野开阔了很
多,选材的目标性也更为集中。
三、激发情感,提炼独特感知
学习语文,离不开
“< br>感
”
字,作为语言学科,基本的听、说、读、写无不在
“
感
”
字中
升华。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能够由心而发地进行
表达和吸收。
因此,在语文写作中,最为强调的也是这个
“
感
”
字,一篇出色的作文必然满含情
感,同样,情感也贯穿于写作过程中,从 选材开始,情感便决定着素材的正确性、个
性化。除了理论灌输,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牵引,培养 学生的情感素养,让学
生在写作选材时能够更加贴近自己的内心,激发出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思维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不能千篇< br>一律,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释放自己的内心,从而有自信去表达,有独特性可渗透。
具体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由情绪到思想的整体引导,可以利用外界工具和
环境 进行激发,也可以由语言、故事进行带动,总之,要巧妙地将学生的内心世界呈
现出来。
例如,在小学语文作文《回忆那一刻》的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对学生< br>们剖白心迹,讲述了自己病中被母亲关爱的深刻回忆,声情并茂的讲述引起了学生的
共鸣,不少学 生有感而发,也积极表达了自己有深刻印象的亲情、友情故事,写作选
材也因而变得轻松。
2
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
一、源于生活,选取真实的材料
评价学生作文首先看有没有这 回事,再看语言和写作技巧。这就要求学生从生活
中撷取的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真实的材料。惟有真 实才能感人。
而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几乎是一个面孔, 材料是惊人的相似
(
写老
师都是深夜还在灯下批改作业,上课还在吃药
;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总是在风雨交加的
夜晚背自己去医院看病
……)
学生所写材料 失真:人,是虚的
;
材料,是假的
;
观点,是
强加的
;感情,是浮泛的。
作文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便没有了生命的气息,纵 然有华丽的外表,也令人感到枯
燥无味。
针对这种情况,我要 求学生写真实的事,回归生活本真,选取生活中实实在在的
人和事,哪怕选取的是生活中的一朵野花,一 棵小草,一片树叶,也有其价值。普普
通通、微不足道的小事,同样能表现出自身价值,闪耀出动人的光 彩。
要善于挖掘它蕴含的深刻意义,小中见大,表现大主题。比如《卡 罗纳》、《中
彩那天》等课文,就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经典之作。
比如,写人文章的取材。
我
不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吗
?
谁还能对自己不了解
?
从
外表长相到性格特征到兴趣爱好,或突出某一点或全 方位展示,准能写得头头是道。
与
我
有关的人那就多了。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老师、同学、邻居等,只要自己熟悉的,
都可以写。
每一个人 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也都有特点,真实的把它写出来了就是一篇好文章。
文章好就好在真实、可信。
再讲讲记事文章的取材。生活中的事,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自己亲身经历 的,
另一类是自己参与或虽未参与但也耳闻目睹的事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学生记忆犹
新,印 象最深刻。写这类题材,学生各个兴致盎然,而且都写的有血有肉。
我 曾经让学生写过《我
——
最的事》,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个个都急于
表达,乐 于表达,写出来的作文既真实又不失精彩。
学生自己参与或虽未参与但 也耳闻目睹的事情,如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班级组
织的各种比赛,课间的游戏,课堂上的某个情景,家 里的趣事,菜场,商店,车站等
公共场所遇见的事,事无大小好坏,只要看的真切的,听得明白的就都可 以写。
有一个学生写了爸爸妈妈吵架这件事,她不但把为什么吵,怎样 吵写得清清楚楚,
而且还真实的写出了他当时的感受及对此事的看法。其实,这就是一篇好的作文,这< br>就是真正展现真实生活的好文章。
只要是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东 西,学生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不会
“
无话可说
”
,
不会千篇一律 。
二、丰富生活,创造写作素材
叶老说过: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
流个不歇。
< br>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范围有限,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也较小,要解决学生
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 最大的困难,只有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 中,我试着把单调的作文课上成作文活动课,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
加一些贴近自然、社会、生活的活动, 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开
阔眼界。
如
“
我为父母献孝心
”
、
“
劳动我最 棒
”
、
“
我发现了春天的足迹
”
、
“
寻秋
”
、
“
感受冬的
魅力
”……
根据学校德育活动开展
“
我是小小活雷锋
”
、
“
献爱心
”
、“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
等。
有目的地指 导学生用心地去参与、体会,在活动中学生们兴致高昂,看到或听到、
想到什么,往往控制不住要找个对 象
“
吹
”
一番。教师切勿因此将视为不守纪律而扼杀,
其实这种“
吹
”
实际上就是一种表达。
学生有了 这种表达欲望,老师及时捕捉住这种时机加以引导,然后鼓励他们大胆
地把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做到想得 广、写得好。活动要丰富多彩,并注意引导学生进
行积累,日积月累,作文起来就有话可说了。
三、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鲁迅说过 :
“
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
笔。
”
我告诉学生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
乡土题材是 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从一 年级起,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在描写春天时时,我不是
让学生拿起来就写,而是带领 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
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 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
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在活动 中去寻找春天、
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的美。
学生不仅了解春天 不但美,而且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
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观
察事 物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前至后等。让学生有重点、有
主次的观察,或者从整体 入手,在具体观察每一个细节等。
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作时 就能得心应手了。观察时更要明确目的和任
务,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效果。只有观察目的明确 了,学生才可以在周围
众多的事物中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有的放矢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 br>
总之,漫无目的的观察,结果将是东张西望,熟视无睹。所以,观察前, 需要教
师明确交待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3
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方法
1
、学会用事实说话
读同学们 的习作,常有这种感觉:文章没有说服力,中心思想不是通过细致的描
述或刻画表现出来的,而是靠“
喊
”
出来的。一句话,文章空洞,缺少具体内容、具体
事例。
例如写《我的老师》,全篇都只是泛泛地写老师早起、晚睡,工作很辛苦
;
带病上
班、教课,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
;
冒雨家访、补课,非常关心学生的 学习
;
带学生去医院、
给学生端水送药,时刻把学生的健康放在心上。
这位老师的确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只是由于文章缺少具体详实的事例,因此使< br>人总感觉文章没有说服力,人物形象苍白,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文章,用来
直接揭示中心 思想的
“
点睛之笔
”
不可少,但务必要杜绝那种全文空洞、泛泛陈述的做法,即要让具体事实来说话。
2
、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前面讲了,写作文,要学 会摆事实,用事实来说话、表现中心思想。那么,采用
哪些事实呢
?
这就涉及到了选材 的问题。什么是选材呢
?
选材就是选择材料,就是打开
手中或记忆中的
“材料库
”
,从几个或若干个作文素材中,依据一定的选择标准,经过
一番思考、比 较,最后确定出其中合适的可以选用的材料。
这个过程就叫做选材。总 之,选材必须要经历一个从
“
多
”
中筛选的过程
;
如果想到
或寻找到一个素材,也不管好与坏,切题与否,拿过来就用,这不叫选材,准确地说,
应该叫做
“
寻找
”
、
“
找材
”
或
“
抓材
”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很难尽如人意了。
3
、学会依据题目特点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