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技法(共8种)
余年寄山水
578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22: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促销案例-
作文——以线串珠法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感人的事情,但写入文章似乎不好组织,总 感觉很“散”,那么,
我们在行文构思时,就可以将一个“物”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按照这一线索来组 织文章,
串联故事情节,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方法就叫“以物串珠”法,也可称为“以
线串珠”法。
1
、所谓“一线串珠法”就是围绕一个观点、一个主旨、 一个话题,选择一个个典型的材料
多角度、多方面展开描写记叙,以鲜明的观点突现主旨、丰富话题的一 种作文技法。
2
、所谓“线”是文章的线索,是贯 穿全文的链条,起联结作用,它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
特征、一件物品、一个观点、一幅画面、一个话题 、一句感想、一个习惯性的动作……
3
、所谓“珠”,就是能够多角度、 多侧面表达主题的一个个材料,可以是事件发展或情感
变化的不同阶段,也可以是一个主题或观点的不同 侧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
、这是一种扩散式作文构思方式,具有“ 形散神聚”的表达效果。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时
空的巧妙联结,使作文的素材更加多样、情感更加充沛、 主题更加鲜明。
5
、这种构思方式适合写记叙文,议论文,更适合写散文。
笑
冰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 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
的残滴,映著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 之后,会有
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镣乱,< br>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淇儿。——这白衣的
安淇儿, 抱着花几,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 …”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
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 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
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 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
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 西。驴儿过去了,无
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那几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 ,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
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 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
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 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
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 的老妇人——她倚
1
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缩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
澄静,如登仙界,如 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
、
文中勾勒出几幅唯美的画面?它们是怎样有机联系起来的?
答 :共勾勒了三幅画面①画中的小天使,②路旁的村童,③茅屋里的老人;都有一个
共同点――“
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2
、
作者勾勒的三幅画面,在描写上有什么共性?
答:三幅画面有着相同的景和物:雨、月、花营造了一个大的意境,静谧澄静、优雅,
文字中都散发出一种美妙的境界――真、善、美。三幅画面,虽然形态各异,但有着一致
的精神内涵。 一线串珠,形散神聚。
3
、
三幅场景是怎样自然过渡的?有什么特点?
答:有两个过渡句“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又现出一
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都是用一句话,简要引出下文。
月亮圆了
月亮圆了,黄灿灿,亮晃晃的。我和妈妈坐在 阳台上,静静地看着月亮。(线索与题
目紧密联系,在美好的情境中展开情节,富有诗意。)
“还记得你小时回家过中秋节吗?那时你整天缠着外婆,淘气得很。外婆那么大的年
纪了,不仅 要忙着张罗拜神的事,还要照顾你,她也不介意,笑呵呵的陪着你闹,给你做
灯笼,中秋晚上还陪你放烟 花……”妈妈念叨着,月光之下,她的眼睛很亮,很动情,似
乎储满了对我儿时的回忆。(第一次写眼睛 ,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相照应。通过妈妈的语
言展开对中秋的回忆,有直接叙述所没有的效果。)
妈妈小心翼翼地点亮灯笼,柔和的光辉洒满房间。窗外,月儿高高地悬在幽静的空中,
格外 的圆,黄灿灿,亮晃晃的。天地之间一片静谧。
(线索表述上稍有变化,又恰如其分。)
“今年中秋又不能回去了,唉,也不能打个 电话,不知外婆还记不记得挂灯笼,给神
像上香,晒月亮……”妈妈把灯笼挂在门上,嘴里念叨着。侧面 看妈妈,她的眼睛,在明
亮的月光下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不用说她一定是牵挂远在家乡的姥姥。(第二次 写眼睛,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巧妙搭配)
月亮还是那样圆,黄灿灿,亮晃晃的。妈妈 把桌子搬上阳台,摆上瓜果。(再用线索
过渡,反复但不觉得重复。)
“月光光,照 地堂……”妈妈哼着小曲儿递给我几柱香。“来,许个愿,学业进步,
快点长大……”妈妈双手合十,嘴 里念叨着。“这是你外婆教给我得,是我家乡的习俗,
愿下半年平平安安,一切晦气都走开……”妈妈默 默自语,眼睛像亮晶晶的星星,满是希
2
望。(第三次写眼睛,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相得益彰。)
月亮又圆了,黄灿灿,亮晃 晃的。外婆家的村里终于装上了电话。(线索既有结构上
的过渡作用,又表明时间的转换,巧妙地过渡到 下一段。)
“有,当然有,我们家每年都记得挂灯笼,拜月亮的。”妈妈笑呵呵的,眼睛里充 满
喜悦。“咦?是吗?土地庙搬到桥对面是吗?”“爸,你也提醒提醒妈,不要老是抽烟,
对身 体不好,出门要多穿点衣服……”长久的挂念,在这一刻通过无形的电波,温暖了电
话两头。(语言描写 有丰富的潜台词,文简而意丰)
总评:
本文采用“一线串珠”的结构模式,“月亮圆了,黄灿灿,亮晃晃”
一句既贯穿全文 ,
又渲染了中秋之夜美好的氛围,形式上很直观地展示了作文思路,内容上紧扣题目,处处
有月 亮,处处有中秋,处处有亲情,中心突出。但“月亮圆了,黄灿灿,亮晃晃”这一句
运用得有一点呆板, 可以适当变换一下形式,以展现出情境的变化。”
秋雨潇潇下
天空似若裂帛,洒下透明的琥珀。那晶莹的雨水,在飒飒秋风中唱着潇潇的歌。撑着
伞在小区里漫步,秋 雨亲吻着我的发丝,湿润,冰凉,发丝在风中柔柔地飞扬。
走过两个女人旁边,一个女人笑得 眼睛眯成两道弯弯的线,骄傲地说:你知道吗?我
今天回家时下了雨,儿子打电话来问我要不要接我,怕 我没带伞。儿子终于懂事了!”另
一个女人也带着母亲才有的幸福笑容,说:“我女儿也真好呢!早上出 门前她说天气预报
说今天要下雨,提醒我带伞呢!”两人相视一笑,一股温暖的柔情融在雨中,我顿时觉 得
着冰凉的秋雨也变得温暖起来。
一场秋雨后,树幸福地垂下被濯洗得发亮的叶子。 墙角低洼处仍咕嘟咕嘟地吐着水泡。
我急匆匆地赶去上课,走到一家商店前,一惊,一大片泥水缓缓地淌 着,淌满整段小路。
呀,这怎么过呀!正当我犯愁时,眼前突然一亮。只见路边靠墙的地方, 几块砖头蜿
蜒成一条水中小路。我小心翼翼地踩着砖头,心里满是感动。一块,两块……八块。八块砖头,沉甸甸地铺在地上,如同沉甸甸的爱心。一抬头,一位清洁阿姨也准备借用这条
“小道”,我 们相视一笑。潇潇秋雨中,一股温暖的爱泉喷涌着,使这寂寥的秋雨变得热
闹起来。
在热闹的马路边,我和好友一同撑着伞。水珠沿着伞面不停地滑落,好像坠落的星星,
在地上溅出点点星 光。路边的水蜿蜒地流着。一辆汽车远远地疾驰而来。“糟了!”正当
我俩忙着避闪的时候,那汽车竟放 慢了速度,极缓极小心地驶过,轮子如船般轻柔地划过
碧波,漾出圈圈涟漪,悄然离去。我俩相视一笑, 顿时觉得有一股温暖漾在雨中,潇潇的
秋雨顿时变得明净澄澈起来。
3
凭栏远眺,天空澄澈,秋雨潇潇。我仿佛看到满天飘飞的花雨,又好像有颗颗爱心坠
落大地。眨 眨眼,一切都融化在淡淡的水烟中,徒留一声清脆的鸟鸣。
一世荫凉
我渴望着拥有一条美丽的裙子,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奢望。
第一次穿裙子是在十岁的夏天。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穿上那条母亲一针一线缝制 的
黑裙子是怎样难捺的喜悦,便不顾正午阳光的炽热,风儿一样穿梭于大街小巷,尽管路上
没有 一个人,只有狗吐着舌头无精打采地倚在墙角喘息,还有蝉的聒噪。
当 我大汗淋漓、小脸通红地回到家时,看见母亲弯着腰在菜地里拔草,她顾不得拢一
拢掉在额前的发丝—— 母亲精心侍弄这块菜地,指望着用它换来油盐酱醋,连同我们的书
杂费用。
我只是沉浸在拥有了这条裙子的兴奋里。我没有在意母亲的责怪,更没有觉出母亲那
疲惫的、佝偻着的身子是怎样的刺目,是怎样地触痛我,这是我后来想到的。
< br>但很快的,我便没有了当初穿上裙子时的心情。因为同学们穿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裙
子,一个个花 枝招展,像小公主似的。只有我的裙子黑乎乎的,怎么跑,怎么跳,都像个
“老小人儿”,全没有了活泼 的气息。同学们的眼光怪怪的,有的指手画脚,有的嗤嗤直
笑,我涨红着脸,逃也似的跑回家,把裙子扔 在母亲怀里,不管母亲满脸的惊愕,哭喊着
要花裙子。
母亲抱 着裙子的手有些发抖,黑黑的脸上就有泪水扑簌簌地往下落,裙子也被泪水浸
湿了一片。我慌了,母亲从 来没有哭过,她一定是生我的气了。我赶忙扑到母亲怀里,央
求到:“妈,您别哭了,我再也不要花裙子 了。”母亲搂着我说:“惠儿,等把这茬菜卖
了,妈一定给你做条花裙子。”
那一年,由于贫困,我没能穿上花裙子。那条黑裙子,母亲把它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
包袱里,宝贝似的锁了起来。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我终于有了一条又 一条美丽的裙子,渐渐地就把黑裙子淡忘了,
也包括黑裙子带给我的不愉快。
后来,我发现商店的柜台上赫然摆挂着黑色的长裙、短裙,非常引人注目
;
大街小巷,
姑娘们身着黑色裙装居然是那么端庄,那么飘逸。我不禁对黑色偏爱起来,蓦然想起母亲为我缝制的裙子,便求母亲拿出来。母亲不解地看了我一眼,就开了锁,把它找出来递给
我。我捧着 这小小的裙子,觉得它很重很重,难道是沧桑的往事使得它变得如此沉重吗?
< br>母亲说,我何尝不想让你穿得漂亮些?那时候,家里实在没有一分闲钱。给你做裙子
的那块布是你 外婆留给我的,看见它我就想起你外婆是怎样一分一厘地攒下了两块钱,买
了这块布。本想你能高兴,却 不料你嫌它丑。
我看着这条给过我短暂快乐、凝结着外婆的汗水、洒满了母亲泪水的裙子,感觉它是
4
那么亲切。我愧对母亲。由于我的无知,无端地伤害了母亲,她本想送给我一个清凉的夏< br>天,我却不加掩饰地把母亲心中的美好糟蹋得一干二净。那条裙子在母亲眼里胜过多少绫
罗绸缎, 她把最珍贵的东西毫不吝惜地给了我,我却幼稚地否定了它的价值。
如 今,这条黑裙子挂在了我的衣橱里。看见它,我便想起了那个夏天,母亲在烈日下
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 情景
;
还有她在灯下一针一线地把母爱注入细密的针脚,为我撑起一
世荫凉。
苹果
一个曾经美丽过的苹果。
现在,被放在一个沾满了污渍的破盘里。
破盘在一张破桌上。
破桌在一间破房子里。
而这间破房子的主人是个年迈的奶奶,奶奶唯一的伴侣便是那只老狗。
老狗浑身的黄毛稀稀拉拉已无往日的光泽,一条长尾巴无力地耷拉在身后,
奶奶不在的时间,老狗便同苹果聊天。
从老狗口中,苹果大概知道了,奶奶的儿女抛弃了她。
苹果渐 渐对奶奶有些好感了,奶奶已年近八旬,慈祥的面庞,满头的银丝随着步子一
上一下颤悠,拄着一根用树 枝劈成的木棍,歪歪扭扭,根本算不上拐杖。
苹果,在破盘里度过了一个个无聊的日子。
渐渐地,变得干瘪,毫无水分。
终于有一天,奶奶记起了苹果。也许是家中实在没有 别的粮食,也许是因为奶奶饿了,
老狗也饿了,奶奶用那双枯瘦的手把苹果从破盘上小心翼翼地捧起,刚 欲送到嘴边,却似
乎又想起了什么,犹豫了片刻,手臂颤抖着,把苹果放到地上,滚到了那只老狗的脚旁 。
老狗一惊,抬起头,用一种充满惊讶与感激的目光注视着奶奶,半 晌,它用鼻子把苹
果拱到了奶奶脚边。
奶奶一愣,又俯身把苹果滚过去;老狗又把苹果拱过来,滚过去,滚过来……
几个回合后,还是奶奶动了心,用手轻轻一掰……
在苹果的身体被一分为二的那一刻,在苹果的生命将要结束的那一刹那,苹果感受到
了哪怕是动物也能产 生一种感情,那种感情叫——亲情。
练习:以《看你的眼睛》为题目,在“一线贯 穿”的结构方式下,写三个有关眼睛的片断。
要求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至少三个不同的眼神。
5
误会法
误会法,即在文章的开 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现象、
一件事件、一个细节误设为另一行为、现象 、事件、细节,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
从而造成悬念,
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
误会法的好处主要是使文章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使情节扑朔迷离,令读者读 来饶有兴
趣。
误会法主要
形式
:
一是正误,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
二是反误,即本来是坏人坏事,误会为好人好事;
三是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
四是互误,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 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
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
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
然,
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 非常好的效果。
铺陈误会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 如《红
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
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
了嘴,心里正 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
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 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
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 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越
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 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
面和解的情节,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 宿。
了解了铺陈误会是什么,我们来看看怎么去铺陈误会。
先来看一组笑话。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 校的壁报上写有杜
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 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
生:
“你们知道阿 房宫是谁烧的?”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
我烧的!”
6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
生国文程度低下,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
一气之下,写了一 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看完笑话,我们深思一下,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如 此戏剧性的结果?其实说起来并不
难,一个误会接着一个误会,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 学无术。
说来说去,铺陈误会就是一个误会接着一个误会,正所谓,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
侵袭。不停的误会,让人看了还想看。
注意:(
1
)作品中的人物 迷惑于事物的表面,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
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
2
)可以是一方误会另一方,也可以是双方互相误会;可以是一个
误会,也可以是多个误会;可以是悲剧性 的误会,也可以是戏剧性的误会。
请看习作:
换书
“发书喽,发新书喽。”学习委员丽君还没跨进教室,就大声嚷开了。只见她与另一
同学抬着书 进来,大家马上欢呼起来。开学都一个月了,新书还没来,大家东借西借,今
天有书能不高兴吗?
丽君点了各组人数,就把书发了下来。大家都争抢好书。前排同学占了优势, 拿到新
书沾沾自喜,后排同学呢,就不怎么妙了,拿到的都是坏了些的书。有几个拿到“坏书”
的,大声叫了起来,丽君见了忙去“干涉”。
我挑了本好书,迫不及待 地看了起来,突然,我看到书里有几张纸折叠着。“怎么这
么倒霉?”我心里嘀咕着。这时,我看看周围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书,只有坐在后面的丽
君还在后排,这时,我看见她桌上放着刚发来的新书。要换一 下?我心里忽然产生了想法。
不行,这不就等于偷吗?……但,由于新书那强烈的吸引力,我竟偷偷地去 换了一下。
一会儿,丽君回到自己座位,拿起书往后排走。我感到疑惑,偷偷看去,她去了最后
7
排,见晓东没在位置上,把书与晓东的书换了一下。没想到她也会换书!我心里暗暗惊叹。
丽君拿来书,便在位置上看了起来。我凑过去一看,书印刷很不好,里面的字很多都< br>不清楚。原来是丽君怕晓东会吵,就……
我惭愧极了,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自私自利啊!
一会儿,丽君有事离开座位。我飞快地转身,偷偷地换了那本书……
评点:这是正误 。按照常情,开头“丽君”换来的书一定是好书,这引起误会,到结束时
真相大白,人物性格品质也显现 出来了。
钱
我游兴大发,把积蓄的五十元钱与眼镜往裤兜里一 塞。正当我乐呵呵向前走,突然被
什么绊了一下,糟了,眼镜从裤兜里飞了出来。一看,绊脚的是一团黑 乎乎的东西。我不
禁心中好奇,走近,探腰,操起鼻子一闻。咦?怎么这么臭,再定睛一看,天呐,竟是 一
个衣衫褴褛的糟老头子,一副乞丐的样子。我捡起眼镜,急身而退,心里揣摩着,这老乞
丐一 定会向我要钱。掏翻上衣兜,只剩下可怜的一块。“聪明绝顶”的我眉头一皱,计上
心里——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正拔腿想跑。
“喂”的一声,从后传来。“见鬼”,看来这 老头不想放过我。我只好“束手就擒”。
我回转头,戴起眼镜,这才仔细看他:蓬乱的头发,还带着几根 干稻草。肮脏的脸上,一
双呆滞的眼。简直一个“行尸走肉”。他张大嘴巴,从那还残留着几根菜叶碎末 的牙缝里,
挤出一个字。
“钱!”
我万般无奈,用“弹指神功”将那一元的货币击上天,老乞丐的眼光随货币从空中划
了条弧线,硬币“铮”的一声掉在地上,又在那路上翻滚,最后停在一处。看那老头专注
的样子,我心想 :这回乞丐大赚,应该心满意足了吧!正要离开,又传来老头神经质的话:
“钱!”
我不禁勃然大怒。好一个贪心的老乞丐,真是“得了 银子,想金子;做了皇帝,想成
仙。”不理他,拉开大步,义无反顾。
“钱!”
我终于忍不住,破口大骂:“你这老不死的……”突 然,我眼睛一亮,顺着“老不死”
的手,一张“五十”的人民币赫然入目……
评点: 文章写乞丐不要掉在地上的钱,很有新意。一般来说乞丐是要钱的,而这里的乞丐
不要钱,误会由此产生 ,能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文章开头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
向“乞丐讨钱”,到文章结尾处才解开 ,原来“乞丐叫我拿地上的钱”,误会解得恰到好
处;文章设置的误会悬念,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大大 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这是篇很值
8
得学习的好文章。
*
制造误会方法
类型之一、误解
造成误会
有一小小说《排队》,其文是:
街头公共女厕所因蹲位少,门前排起了队,队后却站 着一位男青年,前面一位阿姨回
过头来瞧了瞧男青年,用手指指长发、着裙的女人图形标志,意思是说这 是女厕所,你排
错了队。男青年点了点头,但仍旧排在队伍后面。
过了十几分钟,男 青年排在队伍中间了。排在他后面的女青年开口了:“喂,你识字
吗?这三个字是“女厕所”。男青年点 了点头,但仍然排在队伍中间,无丝毫离开的意思。
就要轮到男青年进厕所了,女同志们气愤 地指责男青年:“真是不要脸,天下竟然有
这样的人。”
这时男青年才离开队伍,到厕所墙角扶起席地而坐的老妇人,让老人站在队伍前面。
事后人们才明白,这位老妇人是男青年的母亲,因身体不好到镇上看病,途中要上厕
所,儿子为母亲代为 排队。
该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这样一则令人误解的故事,以新奇的形式吸引读者,塑< br>造了一个孝顺儿子的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类型之二:误认
造成误会
前苏联作家巴利斯·利比亚的小说《军人的妻子》,用的就是此法。
在卫国战争中的 一个早晨,女主人公维拉接到了邮差送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她的丈夫
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但正在康复中, 就住在她住的那个城市医院,现在要求她去商谈丈夫
出院的事宜。她满怀喜悦到了医院后,才得知在战场 上踩响了地雷的丈夫现在已是经面目
全非:双手没有了,双腿已被截去,双目严重地炸伤,现在还不能说 话……医生庄重地告
诉她,伤员身上没有证件,胸前内衣口袋里仅藏着一封给妻子的信,根据这信人们才 认清
他。他在信上写道,他将面临一场恶战,但期待能活着回来,然而——战争中什么事都能
发 生——要是他回不来,就让他的战友把这最后一封信转给妻子。
“要不是这封信,他准被编入无名遇难者名册之中”医生说感叹到,并且征求维拉的
9
意见:是把伤员带回家料理,还是放在国家办的残废人福利院。
坚强的 维拉毅然决定了把丈夫接回家去。虽然战争毁了她的幸福生活,但没有使她屈
服。她坐在丈夫的床头,不 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细心地照料着病危的丈夫。这样过了
些日子,有一天,突然听到有人敲门,一个 活生生的军人——她的丈夫,竟然出现在家门
口了。久违后的相逢,让他们又惊又喜,但丈夫很快就发现 了挂在门边的军大衣,丈夫以
为妻子已经重建家庭了,决定愤然离开。待到妻子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他才 逐渐眉开愁散。
当妻子把伤员身上的信交给丈夫后,丈夫更是喜出望外:原来,维拉背回家中的这个伤员
不是别人,正是和自己一同作战的战友。“阿列克赛依·切尔顿杰克,我的战友。当时我
和他一 起去执行任务,我们为了预防万一,互相交换了信件。如果一个牺牲了,另一个就
把信转给他的亲人。” 维拉的丈夫激动地说到,并俯身对着还在昏迷中的战友喊话:“我
们约好战后再见,现在真的见到了!你 就在我家里,我们将一起生活,你听懂了吗?”
小说通过维拉误认丈夫的这么一个特殊故事, 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写出了女主
人公人性的光辉,进而写出了苏联人民对战争的理解:战士在战争 中为捍卫祖国丧失了健
康,我们要用更多的爱去关心他,决不抛弃一个伤员。
类型之三:误听
造成误会
一篇题为《共计》的小小说,其文写到:
父亲见儿子从学校拿回成绩单,便关心地问:“考得怎么样,快念给我听听。”
儿子 看了父亲一眼,胆怯地打开成绩单念道:“语文
52
,数学
48
,共计
100
分。”
“嗯,你‘共计’这门考得不错。”父亲话音刚落,儿子忍不住“扑哧”笑了。
“看,一表扬你就骄傲了,”父亲扳起脸来说,“要继续努力。”
类型之四:利用大众心理,设置“误会歧途”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由于受文化 背景、生活环境等影响,在认识事物时,都会
有共同的心理认识,这就是大众心理认识。如:“月黑杀人 夜,风高放火天”、“害人之
心不可有”“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等。运用“误会法”组织文章时,就可以 利用大众心理
认识,设置“歧途”,布局好文章的结构、情节,一步步引导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 br>走越远。有时为了增加文章的波澜,可以设置多重“歧途”,环环相扣,直到文章最后真
相大白。 当读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如作家张丽钧的小小说《错误的手套》就是一
10
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错误的手套
寒假时我带着儿子然然回家,父母不胜欢悦。
母亲喜滋滋地为她的小外孙忙碌着,但 却不知怎的老是对着然然喊我的小名。“我不
叫娜娜,我叫然然!”那小小的男孩一遍遍地抗议着,父亲 微笑着告诉我说:“管全世界
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妈的强项哩!”
那天,父亲 上街去买菜,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追出门去嘱咐父亲说:“记着,给孩
子买副手套回来!”
父亲走后,母亲抱怨地说:“你爸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着吧,然然这手套他
多半是记不 得买的。”
天很晚了父亲才回来。母亲接过父亲手中的菜篮子左拨拉右拨拉,到底也没找到她 要
找的东西。
母亲生气地责问父亲道:“手套忘买了吧?”
父亲一拍脑壳说:“瞧这记性!”
母亲于是长一声短一声地叹起气来,我晓得,这是母亲“狂轰滥炸”的前奏。
就在这 时,父亲竟变戏法般地从怀里摸出了一副杏黄色的皮手套,他不管母亲惊讶的
眼睛瞪得多么大,只管得意 地冲我一笑说:“闺女,戴上!”
“错了错了!”母亲叫起来,“是让你给然然买手套,谁让你给娜娜买手套的!”
父 亲愣了一下,继而说了句让我幸福得几乎晕倒的话:“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
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 ”
故事围绕“买手套”这一事件,利用爸爸的一种“大众心理”——父母眼中的孩子,
自然就是自己的儿子女儿——来展开情节。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买手套”前后安排了
明暗两处“误 会”:明里是母亲总是错误地将自己的小外孙的名字喊成自己女儿的名字;
暗里的误会是母亲让父亲给孩 子(小外孙)买手套,父亲却买回了一副孩子(女儿)的大
手套,并拿出来让女儿戴。这一明一暗两种误 会,使得故事妙趣横生,爱意盎然。从起伏
的故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父母浓浓的爱,领略了作者对伟大 的爱感人至深的吟唱。更为
作者匠心独运的故事结构,拍案叫绝。这就是设置“误会歧途”的魅力。
误会要注重伏笔照应,做到“环环相扣”
制造误会,运用“误会法”这一技巧 ,
一定要注意伏笔与照应。
伏笔一般设置在文章
11
的开头或事 件发展过程中,一般可以通过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设置。而
照应则往往在事件的结尾。 主要是使前面的话有着落,行动有结果,事件有交代。这里我
要特别强调文章前面预设了什么伏笔,文章 的后面一定要安排与之照应的情节,而且这种
安排,且要尽量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因破绽百 出,故事低幼,给人留下笔法
拙劣的印象。
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项链》,值 得我们学习。小说主人翁玛蒂尔德节衣缩食,
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还清赔偿项链的债务,却在一次偶然 中发现自己当年所借的项链是
假的。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此前已有多处的 埋下伏笔:如
借项链时,项链是和许多首饰杂放在一起;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买项链时,珠< br>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
“竟没有打 开盒子”。如此等等,无不暗示项链的价格低廉,一挂普通项链看着高档饰品,
只是被玛蒂尔德误会罢了 。
需要提醒的是,运用“误会法”出来要合理,要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外,还有两点值得
注意:
①要避免为误会而误会,如果设置的误会悬念,既无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在读者的预
料之中,文章就显得过于做作了。
②要想出各种办法,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 相反的方向,误会最好到文章结尾处
才解开,因为解得太早,读者就不愿意把文章看下去了。
试招
幸福花开
柔和的阳光洒进窗台,郁金香静静绽放,花开无声,可我却闻到了幸福的味道。
偶然 心绪来潮,买了一束郁金香,满怀期待地捧回了家。这是爸爸最喜欢的花,于是,
一路上模拟了若干种爸 爸看郁金香的表情。
喜滋滋地冲回了家,像雷达一样探测爸爸的身影。“在找爸爸吗?爸爸打 电话说会晚
回家
.
”顿时失望把心中的喜悦挤出了心房,我看了看手中的郁金香,突然 灵机一动,立即
把郁金香小心翼翼地摆在了桌上,期待着爸爸晚上回来时看见它的惊喜表情。这一夜我闻
着郁金香的香气,甜甜的梦中,我看到幸福如花盛开。
第二天一大早,我兴冲冲地跑 出了房,看见郁金香静静地倚在窗前,猜想肯定是爸爸
摆的,心里乐开了花。“怎么样?我把花放在这里 是不是很漂亮?”妈妈的脸上带有几丝
得意。“你插的花?”“对呀!”妈妈似乎还在说什么,极度失望 的我如跌深渊,苦涩溢
满心头,不顾妈妈的疑惑,转身冲回房里。
12
原来爸爸……我的心中不断翻涌着,失望塞满了心头,我拎着书包,不再留意那窗台
的黄色,毅 然走出家门。
接下来的几天,我总是重复“希望到失望”的心路。那熟悉的身影始终未曾出现 在窗台,
失望一天天加深,那黄色渐渐渐渐黯淡。爸爸呀,我的心思你真的未曾感受到吗?……
又一天我无力地出了门,走到半路想起忘拿东西了,我奔回家中,熟悉的身影映入眼
帘,爸爸站 在窗前,贪婪地嗅着香气。“还闻什么呀,都好几天了,都枯了,扔了吧。”
“扔什么扔,这是女儿送的 ,怎么舍得啊!”霎时,我的眼泪如掉了线的珍珠簌簌地砸在
地上,可是我的嘴角不知何时早已上扬,原 来爸爸……
我拿了东西悄悄出了门,脚步不知何时变得如此轻快,心海成了花海。回想着这几 天
的情景,我笑出了声,都怪自己胡思乱想,误解了爸爸,原来爸爸早就……
又是一 个明媚的早晨,爸爸走到窗台,一束新的郁金香恬然地沐浴着阳光,幸福在爸
爸脸上盛开。倚在门边的我 ,看着着动人的一幕,幸福在心底热烈绽放!
疯狂点击:
这是一篇巧妙的利用“误会 法”来组织文章的考场佳作。文章从自己买郁金香
送给父亲写起,然后在铺垫上做足文章——想像父亲看 到花后的种种神态。然后,写父亲
没有欣赏自己买的花,误认为父亲不重视自己的感情——不理睬花,最 后揭开误会。使本
来十分容易落入平淡的文章,变得摇曳多姿。读者在读完后,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br>
“双线并进”类作文构思指导
关于双线结构
在文章的写 作中,我们要考虑到实虚、远近、深浅、明暗、疏密、张弛、动静等因素,
这些因素涉及内容,关乎技法 。其中,实的、近的、深的、明的、张的、动的,要比虚的、
远的、浅的、暗的、弛的、动的显眼,更带 有直观性,处于审美活动的优势地位,我们可
谓之“显”的因素,后者容易被忽视,就处于审美的劣势地 位,属于“隐”的因素。
写作
活动中,必须处理好“显”“隐”之间的关系,安排好“显”与“ 隐”的格局,使显现处
笔墨酣畅,生机勃勃,人物和事物跃然纸上;使隐处含蓄精当,意韵深远,笔墨虽 少而尽
得风流。
《
背影
》
采用了双线结构的方法,一条是 以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记事写人
的明线: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送行、北平读信,这四件 事按时间先后依次写来。前
两件事写得简略,南京送行写得详细,诸如决定亲自送子、过江、进站、买票 、讲价、登
车、拣座、买橘、话别,每个细节也未放过,特别是买橘一事,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似的,< br>把背影的全部过程叙述了出来;然后又转入略写,几句话就概括了父亲的大半生。
另一条是以“背影”为标志的、作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的暗线。如开头点背影,望父
13
买橘——写背影,父子分手——找背影,篇末再扣背影。全文四次写背影,有力地表达了
作者感情的变化,反复照应了标题,使文章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背影”则是贯串始终
的一条 内在的主线。
一篇文章,内容丰富,就需要巧妙而艺术地将生活素材作一番恰到好处的调动与 安排,
以求“显”与“隐”的艺术地有机地结合。所以,我们在知道了“显”与“隐”的类型之
后,写作时还需要注意技法上的一些要求:
从“显”与“隐”的内容上来说,需要处理好双线 主次、实虚、明暗等因素间的关系
。
两种情况并存之时,虽然两者并无主次之分,但如果将一方 置于主、实与明的位置,而另
一方置于次、虚与暗的位置,则往往可以设计出摄人心魄的悬念,欧·亨利 的名篇——
《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的典范之作。德拉为杰姆准备礼物与杰姆为德拉准备礼物,在生活中应当是同时存的,这对可怜而恩爱的小夫妻,各自寻找着经济支持。小说开头,首先
让读者知道 了德拉的秀发与杰姆的金表是这个贫寒家庭中最值得骄傲的财富,随后就只从
德拉的角度来展开故事,隐 下杰姆不表,让杰姆准备礼物在暗中进行,让杰姆的礼物在最
后时刻出场,一如相声艺术中的“抖包袱” ,就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倘若两
者并进,毫无“包袱”可言,那一定是索然无味的,更谈不 上艺术性了。
从描写的侧重上而言,需要处理好详写与略写之间的关系。
从内容与主 旨上来说,
“显”与“隐”的内容可能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是“隐”的内容更能体现作品深刻的情感。< br>但在描写上,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要处理好详写与略写的关系,在详与略之间寻找一种
匀称美。 《地下森林断想》一文有三千多言,而暗示“地下森林”象征着命运不公之人的
内容,则不足百字,作者 将大量的笔墨用于对“地下森林”生长的环境、“地下森林”的
形与神及其他物(如阳光、山坡上的草木 )的描写,详尽细腻。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写
“地下森林”生环境之恶劣、生长之艰辛,就是写人的命 运之坎坷、抗争之顽强。
从叙述的顺序上而言,需要处理好插叙与顺叙之间的关系。
“显”的内容的陈述,自
不必说。但是“隐”的内容如何表述,从叙述的顺序上而言,就需要仔细斟酌。 交待“隐”
的内容,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平行夹杂法与插叙补叙法。
平行夹杂法,适合 两个方面看起
来似乎不太有关联的内容,如果两方面内容一看就明,则往往不宜采用此法。如前面所说< br>的《麦琪的礼物》就不宜采用此种方法。采用平行夹杂法的课文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
落了》与 黄蓓佳的《心声》。《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爸爸的病情与英子的成长两线始
终并行,最后结尾也是从 两个方面点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了。而插
叙补叙法则往往是在文章高潮之时点明原 因,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开头作了恰当的
暗示后,在小说高潮处让船长介绍来点明于勒的沦落,就 让于旅行中的菲利普夫妇唯利是
图的性格得到最充分地展示,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主旨。
14
对于侧重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文章,还需要从人与物、物(景)与情的角 度,处
理好人与物、物(景)与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此类文章中,物与景处于“显”的位
置,而人与情则处于“隐”的位置,但从作品的主旨来看,前者属于“宾”,后者属于
“主”,以“显” 突“隐”,以“宾”衬“主”是此类文章的写作基本规律。
陆蠡的名篇
《囚绿记》一文中,以大 段的笔墨写常春藤被囚与被放的经过,而至于作者被时局所囚于
北平,则是在文末稍作了一些暗示。常春 藤是作品中“显”的内容,自己为进局所囚则是
“隐”的主旨。文章如此处理“显”与“隐”的关系,既 切合文章题目,更主要的是达到
了含蓄见义,意蕴深长的艺术效果。
此外,还需要注 意找到“显”“隐”双方最理想的结合点。
在实际生活中,“显”与
“隐”的内在联系可以是多 方面的,可以是立体的,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可以同时存在。
如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表 现“智取生辰纲”一段情节时,就分两组镜头交替出现,
观众一看就明:矛盾的双方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 行进,情节就是这样展开的。生活中往往
是两者同时出现,如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的时候,普鲁 士兵正在操练,
两者出现
在同一个时间段的不同地点上。
但是文章内容往往是线性的展 现,阅读过程最初也是线性
的推进。这个时间范畴里的“线性”特征,就决定了文章内容的不同方面需要 找到一个有
机的结合点,而且与现实生活存在多个结合点不同的是,
文章中往往只有一个结合点 ,这
样才使得文章的结构紧凑、严谨。叙事类文章的情节结合点,多为小说、戏剧的高潮所在,
矛盾的碰撞,给读者荡气回肠的感受。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热切
盼望与 于勒的落魄就结合在“船上相遇”一场戏中,而《麦琪的礼物》一文德拉与杰姆两
人各自的准备,就体现 在杰姆回家看到德拉一头秀发不见时惊讶与德拉看到杰姆所送礼物
的辛酸与温馨。物人合一类的文章的结 合点多为经过反复暗示与象征之后情感迸发的一刹
那,如《地下森林断想》一文结尾部分,“大自然每一 次剧烈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
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我景仰那 些曾在黑暗中追寻
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两句话就暗示了“地下森林”与人 之
间的关系,暗示了“地下森林”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含蓄之中点明了所抒发的感情,可谓
隐中 见主旨,含蓄中显风流。
〖例文〗
落花的一刻
落花不是生命的颓废,而是希望的崛起。
花开花落,太阳东升西落总是然的规律,但总觉得花落的一刻总不免令人伤感。
窗外的桃花开了,鲜红的花瓣在雨露的滋润下分外丰莹。微风习习,花朵在凉风中轻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