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4 司马光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
余年寄山水
618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01: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标书样本-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表格式
+
文本式
(
共
2
篇)
24
司马光
1.
认识“司、跌”等
5
个生字,会写“司、庭”等
7
个字。
2.
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重点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
朗读与理解并行
这是一篇古文,短小精悍,总共
30
个字,但是因为语言形式与白话文不同,所以学生在朗读、
理解上有障碍。因此,教师应在朗读中,结合 注释和生活经验,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
从而达到读正确、
读通顺、
读出 停顿与感情的目标。
这样,
朗读与理解双线并行,
在朗读中帮助理解,
在理解 中促进朗读。
2.
文字与画面共舞
文章虽短,但画面感十足,根 据课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教师
应抓住文中系列动词,聚焦每个画面, 让学生看清、听清,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
白话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感觉 如临其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
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 。
3.
汉字教学不容忽视
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不算多,
也 并不算难,
但是汉字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应该和谐地融入整
个教学中,与教学相 得益彰。教师应将汉字音、形、义的教学纳入整个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
己熟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 字,如字源识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
预习提纲
(
1
)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题目意思。
(
2
)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
3
)搜集司马光砸缸的图片。
(
4
)借助注释读文言文,能把文言文读通顺,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 .
认识“司、跌”等
5
个生字,会写“司、庭”等
7
个字。
2.
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
1.
师: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
生:司马光砸缸。
2.
师:对,这个故事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 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
也叫作司马光救友。
(板书:文言文)
课件出示:
简介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3.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司马光》
,去看看司马光的故事。
(板 书:司马光)
4.
认识“司”
,学习复姓。
(
1
)学生说出“司马光”的“司马”是复姓,名是“光”
。简介司马光的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司马光,字君实,号迁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 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
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br>。司马光为人温良谦
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 br>(
2
)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
,说说《姓氏歌》中提到的复姓。
生: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
3
)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学生了解并简单介绍,如,公孙、独孤。
设计意图:
小学生对文 言文比较陌生,
但是同时也对文言文充满好奇。
因此教师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及
学 好文言文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此外,课题以人名为题,让学
生在了 解复姓的同时回顾《姓氏歌》
,既复习了旧知,又掌握了新知。
二、初读课文。
1.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2.
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
司
跌
皆
弃
持
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
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4.
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5.
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的?
生
1
:
“ 跌”让我想到“跌倒”这个词语,我用联系生活或者演一演的方法识记。
生
2
: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识记“皆”
,我还会组词:皆大欢喜、草木皆兵。
教师补充:司,甲骨文
课件出示:
=
(卜,权杖)
+
(口,问审)
,表示问审、判案。
群儿
/
戏于庭,一儿
/
登瓮,足跌
/
没
/
水中。众
/
皆弃去,光
/
持石
/
击瓮
/< br>破之,水迸,儿
/
得活。
6.
指名读。
7.
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句,各组练习。
8.
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9.
师: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呢?
文言文
现代文
区别
语言精练,简短。概括能力强,但不好懂。
长篇大论才能写出文章,一听就懂。
10.
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同伴)
11.
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读停顿,重在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 础上读出古文的节奏。
因此,让学生在初读时,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法
,
降低断句难 度,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能够大胆
发挥。之后,在交流评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正确的断句读法, 并根据初读感受概括出课文的主
要内容。
三、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
司、庭
登、众、弃
跌、持
1.
归类指导:
半包围结构:司、庭
上下结构:登、众、弃
左右结构:跌、持
2.
易错字指 导:
“司、
庭”
是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
笔顺是先外后内;
“登 ”
写上边部分时撇、
捺要舒展;
“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br>“跌、持”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3.
学生临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
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孩子正确的 书写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字能力。俗话说“字如其人”
,写字要
像做人一样有谦 让、有配合。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教师要引
导学生体会到汉字的 美就体现在每一笔每一画中。
引导学生弄清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了解将字写
得美观 、匀称的方法。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
背诵课文。
2.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一、配乐朗诵,引入新课。
1.
配乐朗读。
(播放古筝弹奏大约
1
分钟)
(
1
)配乐自由读。
(
2
)配乐指名读。
(
3
)配乐齐读。
2.
师:文言文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懂,相信理解意思后大家一定能读得更有感情。下面我 们
就要去攻克难关,理解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
文言文语言精 练,内涵丰富,充满韵味。这种表达上的特色,是需要学生体会感悟的。因此,通
过配乐朗读的方式,让 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约美和韵律美。
二、看注释,自主理解句意。
1
.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看这句话的相关注释,把注释的每个字的意 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就
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还可以将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 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各自汇报对每句 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将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
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全班交流。
(
1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默读第一句话,从“群儿戏于庭”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
)
②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先把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弄懂,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③“群儿、戏 ”
,这几个字词可以联系已有经验猜想意思。
“于”由教师进行讲解。
“庭”可以结< br>合注释意思知道是“庭院”
。
课件出示:
群儿:一群小伙伴。
戏:玩耍。
于:在。
④指导朗读: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定玩得很开心,读出开心、高兴的语气。
⑤“一儿 登瓮,足跌没水中。
”
“登”是爬的意思,
“足”是失足的意思,
“没”是沉 没的意思。
(课件出示:瓮的图片)
“瓮”可结合文中图片和注释来理解,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罐。
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
⑦指名读,齐读,分小组赛读。
⑧指导朗读:自己的小伙伴掉进了水缸,真让人着急啊!读出着急、紧迫的语气。
(
2
)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句话。
课件出示: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①
一儿“足跌没水中”
,危险至极,群儿是怎么做的?
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这句话。
课件出示:
1.
“众”指的是谁?
2.
“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3.
“弃”是什么意思?结合“放弃、抛弃”来理解。
4.
“去”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交流汇报。
“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
“皆”
是全、
都的意思;
“弃”
是抛弃、
丢下的意思;
“去”
是逃走、离开的意思。想象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理、表 情和动作。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入缸内,小孩子们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都乱作一团跑了。
③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一读“光持石击瓮”
,是一下就击破了吗?请学生用动作演示一下。理
解“持”是用手拿的意思,所以是提手旁。
(板书:持石击瓮)
④结果怎样?齐读
“破之”
“水迸”
“儿得活”
。
联系上下文并借助插图,
理 解
“迸”
的意思。
(迸:
是指瓮爆裂开了之后,水一下子冒出来了。
)
⑤齐读。
⑥指导朗读:
“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 、敬佩的语气;
“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
的语气。
(
3
)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话的意思不要求完全一致,但要求主要意
思没有错误 。如果学生说不准确,教师应予以点拨。
(
4
)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概述全文大意。
4
.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5
.齐读,读出情感和韵味。
课件出示:
学生学习新知 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因此,在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
重在运用指导上下文注 释、
结合生活积累的方法和自学、
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言文含义,
教师抓住
动词“戏、登、跌、持、击、破、迸”进行指导。同时,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来突
破重 点,这样的方法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习方式。
三、感悟人物,讲讲故事。
读了几遍课文,大家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 你能说说课文里的司马光做了什么事
吗?
课件出示:
思考:司马光做了什么事?
1.
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
1
)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
(光持石击瓮破之)< br>
(
2
)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情况。
)
(
3
)情景感悟:请一名学生上台做动作。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
“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 ,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
(如,要举起双手,要对准了,
要用力等。)
(
4
)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
5
)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
6
)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
7
)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
2
.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
3
.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生
1
: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生
2
:我想对司马光说:
“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生
3
:司马光,我真为你骄傲。
……
4.刚才,
我们讨论了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讲故事要
生动形象,只讲意思不免有些枯燥乏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既生动又形象呢?
(
1
)学生交流经验。
(
2
)教师提出建议。
①补充想象的内容。
(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融入故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