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玛丽莲梦兔
953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02: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接纳孩子-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计珠容)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 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五
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有两幅插图和两段写法基本相同的对话,插图充满童趣,对话简单但颇有教育意义,全文注音,其中有
12
个生字,
记述了小 鸭学会游泳、小鹰学会飞翔的过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
字、练习朗读;难点是从读中领悟小鸭和 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
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在上这一课时,我结合本课的特点,按照《新课
程标准》,对课时目标的制定、课的开头、展开、拓展与结尾作了如下设
计:


一、课时目标的制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的 制定应结合课文的特点,联系学
生的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作出描
述,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目标制定如下:


1

能认识< br>12
个生字,
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并能用
“自己”
一词说话。
(写
字教学将放在第二课时进行)


1



12



2
、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正 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发
展想像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到不要事事依赖父母,只要自己做,就能学到本
领 ,从而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二、课的开头


《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 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
以在课的开头,我首先用歌曲《母鸭带小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抓住教
学中的契机,
有针对性地安排观察、
审美和口语交际练习,
重点训练表 达。
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此引导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为
后面的学习作好情 感的铺垫。


三、课的展开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 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教学观倡导自
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br>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

2



12


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课的展开与拓 展过程中,我充分凸
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尝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方式来理解课
文 ,感悟文中蕴藏的道理与情感,同时使他们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理
解能力得到提高,并发展思维。这 个过程的设计我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看图说话。学习第一段。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说话,训练说话能力。


第二步:边学课文边认生字。


第三步:朗读感悟。


第二个环节:自学第二段。


第一步:自读课文,学认生字。


第二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朗读,
再通过师 生合作,
培养他们合作精神。



3



12


四、课的结尾


新课程 理念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那么在课的结尾,要引
导学生把在课堂中的习得运用到生活中 去,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所以
我这样设计课的结尾。


教师总结:有许 多事,我们可以自己去试、去学、去做,不要老是依赖父
母,只有自己学会了生活的本领,才能走得更远 、飞得更高。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做哪些事?自己现在最想学会的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学写了一个字“自”。


这样整堂课,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真
正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这一新课程理念。 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对生活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语文素
养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




4



12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静夜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
9
个生字,会写
7
个字。


2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


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5



12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


谈话:
同学们喜欢背 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
(

名回答,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 己的机会。
)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
(

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
)
“静、夜”这两
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 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
吗?


2

演示:出示课件或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
空,你想到了什么?
(
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
的,你能把课下收集到的 资料向大家展示出来,并介绍一下他吗?


对话平台


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6



12

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