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没大规模出现西方那种“排队枪毙”式的火枪阵

巡山小妖精
929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05: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慰问孤寡老人-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黄慕宗)

中国为何没大规模出现西方那种“排队枪毙”式的火
枪阵?

< br>最近看见有关火枪时期(火绳枪、燧发枪)西方
火枪阵列,也就是我们俗称“排队枪毙”式火枪阵 的
讨论中,有人提到了为什么中国没有大规模出现这种
“排队枪毙”式的战法和阵形等问题。综 合起来,问
题就这三个:

中国为何没大规模出现西方那种“排队枪毙”式
的火枪阵?

为什么中国的弓在军队里一直被使用到十九世
纪?

中国弩又是什么时候被淘汰的?

这事吧,其实很有说头的。

以前 我写过两篇专门讲中国古代军阵弓弩的文
章,里边有说到古代欧洲和中国在射远器上的最大差
异 ,是中国弩很早就已十分强大且发达,长期保持着
至少一到几倍于弓的射程。欧洲弩的发展则因为各方< br>面原因而非常不理想,这些原因中甚至包括了教廷的
禁令,所以到很晚才出现了使用钢片蓄能,以 及使用
上弦器的强力单兵军阵用弩,但这个时候火枪已经出
现,于是弩很快被淘汰了。因此在欧 洲,弩是一种一

直没有发展起来,或者说是发育不完全的射远器。

但在中 国,早在春秋——秦汉时期,弩就已经发
展得非常完备,出现了多种类拥有完整蓄能阶梯的强
力 单兵军阵用弩,其拉力之大,足以使它们无视当时
所有的大规模列装铠甲。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铠< br>甲没有走上靠厚度来抵御强力射远器的路线,而是更
注重防御肉搏兵器和穿戴后的灵活度。对射远 器的防
御,则被彻底交给了盾牌这种专业装备。

对中国古代大规模列装铠甲来说,一 般最多只考
虑防御弓,弩这种怪物完全不在考虑范围内。因为在
当时的科技能力下,再怎么努力 都是不可能抵御住弩
的,那就干脆不考虑了。当然,极其厚重的铁甲也曾
有过,如宋代的步人甲 等,但终因性价比、实用性较
差,或昙花一现很快消亡,或仅在小范围内装备而无
法大规模列装 成为稀有品种。

因此中国古代的射远部队,一直有着两种,即弓
兵和弩兵。而欧洲自
14
世纪起,主力射远部队基本就
是弓兵了,曾一度大规模出现的十字弩,因射程远不
及弓,退居成为冲锋及混战时的单兵辅助性武器。


1346
年著 名的克雷西战役中,
拥有两万多步兵、
一万两千名重骑兵、一万七千名轻骑兵,以及六千名热那亚十字弩手的法军,先后发起十余次冲锋,但最

终还是败于仅有七千多长弓手、四千 多威尔士步兵、
五百多重骑兵的英军手下。英军摆出的阵形,与中国
古代文献里射远兵种“左射 右、右射左”这种交叉火
力的设置理念完全一致,可见很多军阵规则是中外一
致、通用的。

首先发起冲锋的正是六千名热那亚十字弩手,但
因他们的射程远不及长弓,几 乎没对英军造成任何伤
害。法军最后的阵亡数字是一万多步兵、轻骑兵、弩
手,以及五千余欧洲 最精锐的重骑兵,其中包括一千
五百位贵族骑士。法军的伤亡,几乎全是由英格兰长
弓手造成的 。


而英军的伤亡数字是……二百人。

此战结束了欧洲的十字弩 时代,各国自此开始大
力训练长弓手,长弓在欧洲进入了黄金期。

后来在
1 415
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英军又一次故
伎重演,由九百骑士护卫五千英格兰长弓手,再次迎
战三万六千名法军。结果法军再次战败,其伤亡人数
最少在一万两千名以上,其中有五千多是精 锐的贵族
重骑兵。

英军的伤亡……依然是二百人。

在中国,情况 完全倒了过来。自秦汉时起,弩的
石数就一直远大于弓。
从汉代赫赫有名的十石大黄弩,
到宋代可以在两、三百步外射穿重甲的的神臂弓、克
敌弓(此二者名为弓,实际均为用脚蹬上弦的强劲 踏
张弩)等,强劲的单兵弩一直是重甲骑兵挥之不去的
梦魇。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对民间兵器的 管制,多是
禁弩不禁弓、禁甲不禁兵。也就是百姓可以拥有弓和
刀剑等,但不可以有弩和铠甲。

在武功一直被非议的宋朝,各路总数达数十万之
多的民间弓箭社成员,一度成为对抗 西夏和辽的重要
武装力量。

在铁与剑的冷兵器时代里,
有两千年左右的时间 ,
弓弩都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武器,有时甚至是主要杀

敌武器,能决定战斗的胜负。

这种状况在火枪及火炮出现后,出现了急剧的变
化。

在以威尔士和英格兰长 弓手闻名的英国,为了保
证长弓手的兵种优势,
曾发布过一个
“长弓法令”


个法令规定人们在礼拜日不能进行长弓以外的运动,
不然就是违法。
1595
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法令,史称“废除长弓
法令”

废除的原因 ,
就是火枪的兴起以及在部队中的
普遍列装。在当时的英国议会,围绕这一法令的继续
和废止,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冷、热
兵器史上都极为著名,因为论辩双方的发言,实际已
将当时的冷热射远兵器的优缺点都高度概括了出来,
正反双方互相辩驳的六条论据,足以让人明 白为什么
在当时的欧洲,火枪会快速淘汰掉长弓。

辩论在约翰·
史密斯和汉 弗莱·
巴威克之间进行。
史密斯是长弓派,巴威克则是火枪派,首先是史密斯
出场:< br>
1. The trained archer takes a better aim t
han the arquebusier --- who can only shoot acc
urately at very close range---point-blank ---wh
ile a good bowman can hit accurately at 150 or

200 yards---distance at which the arquebusier
can only fire wildly at anything over 100 yar
ds.
训练有素的弓箭手比一个火绳枪手瞄准目标更准
确 ——火绳枪手只能准确地近距离射击,射程很近—
—而一个好的弓箭手可以在
150

200
码外准确命中目
标——相比这个距离,
火绳枪手在
100码以外只能随便
开火,有可能打中的是任何一个物体。

2. The bow is a simple weapon

firearms ve
ry complicated things, which can get out of or
der in many ways; the piece clogs and fouls ea
sily, is liable to breakage, and can only be r
epaired by a skilled gunsmith. Wet weather spo
ils the powder, windy weather blows out the ma
tch, or sends its sparks flying among the powd
er of horns or bandoliers.
弓是一个简单的武器—— 枪支却很复杂,它会在
许多方面产生故障;枪支发射后容易被堵塞,很可能
导致破损,而且只能 由熟练的枪械工匠修复。潮湿的
天气会让火药变质,大风天吹灭火绳,或者把火花吹
向弹药罐或 子弹带(这点其实很重要。为了给长长的
火绳留出位置,
导致当时的火枪队列不能排得很紧密。

这个问题一直到燧发枪出现才得以解决——笔者注)



3. In the excitement of battle all but the
oldest and steadiest troops are liable to mis
handle their weapons. One man, in his haste fo
rgets the wadding between powder and ball, ant
her the wadding to keep the ball down. Smyth h
as seen bullets trickle out of the mouth of a
caliver, for want of wadding, when the soldier
was holding it with the muzzle depressed.

T
his is why when musketeers of a raw sort shoot
point-blank at whole battalions, sometimes on
ly few are seen to fall.


战斗能让所有人兴奋和激动,除了最成熟最稳定
的士兵 外,都可能对武器处理失当。一个人在匆忙中

可能会忘记火药和弹丸之间装上填充物,导致弹 丸掉
出去。史密斯见过士兵们枪口向下拿枪时,子弹从一
把卡利弗枪里滚落了出来,
就 是因为没装填充物。
“这
就是为什么一排火枪手在近距离里对一个营开枪,却
只有少数 的人倒下”


4. Arquebusiers can only stand two deep, a
rchers are effective even six deep, when the r
ear ranks shoot with a high trajectory.
火绳枪手只能站两排纵深,弓箭手甚至能有六排
纵深,这时后排可以 用高轨道方式发射(抛射)


5. The arquebus is a very heavy weapon com
pared with the bow, and tires out soldiers on
the march; their aims grow unsteady after half
an hour

s rapid firing.
与弓相比,火器是很重的武器,让士兵在行进间
就会很累;而即 便只是开火半小时,他们的瞄准程度
就会变得很不稳定了。

6. Most of all important is the old and ef
fective argument on rapidity of discharge. A b
owman can let off six aimed shots in a minute,
an arquebusier only one in two or three minut
es, when he has gone through all his manual ex

ercise carefully.
事实上,重中之重的论据,是有关成熟的发射速
度。一个弓箭手,可以在一分钟内可以射进行六次瞄
准射击,
而一个火绳枪手只能在两三分钟 内发出一次,
他还得小心谨慎地完成所有那些手动操作(不出错)


之后,针对史密斯提出的问题,巴威克逐条进行
了反驳:

1. Archers are no longer accurate shooters
at long ranges---their art is much decayed.
弓箭手不再是长射程精确射手了——现在他们的
技艺已经大幅衰退了。

2. If bad weather is pernicious to firearm
s, it is no less so to bows. Rain makes bowstr
ings slacks, and after a march in the wet arro
w

feathers flake off.
如果坏天气对火器 来说是极有害的,那对弓箭也
一样。雨会让弓弦松弛,在潮湿中行军后箭羽也会剥
落。

3. Archers can be as nervous in battle as
arquebusiers. Barwyck has seen them, when exci
ted, fail to draw the arro to the head, and sh
oot wildly without aim, in order to let off as

many shafts per minute as possible.
弓箭手在战斗中跟火绳枪手一样会紧张。巴威克
曾见过他们在激动中没有 把箭拉到头部(这意味着弓
没拉满其射程变近,也没有进行瞄准。因为只有将弓
弦拉到面颊处才 能进行瞄准,并获得最大射程——笔
者注)

没有瞄准就乱射,
只是为了在每 分钟内尽可能
多地射出多的次数。

4. When archers stand more than two deep,
the rear ranks are taking no real aim, but onl
y shooting at hazard into the air.
当弓箭手站得多于两列纵深后,后排其实无法瞄
准目标,只是在向空中随意射箭。

5. The bowman is dependent for real effici
ency on his bodily strength much more than the
arquebusier.

If he have not his three meals
a day, as is his custom at home, nor lies warm
at nights, he presently waxes benumbed and fe
eble, and cannot draw so as to shoot long shot
s

.

弓箭手 跟火绳枪手的需要的素质比,对自己身体
力量的依靠程度太大。

如果他没象在家时那 样一天吃
三餐,甚至夜里睡得不够温暖,他都会变得迟钝而无

力,无法射出那么远的箭了”


6. The improvement of firearms, and the pr
actice of constant drill, is making old soldie
rs capable of discharging many more shots in a
fixed time than was possible a few years back.
They can now shoot off forty times in an hour,
and the rate will continue.
火器的改良和不停的反复训练,能让一个熟练的
士 兵在固定时间内比几年前射出更多次。他们现在已
经能一小时射
40
发了,并且这个速 度还在增加。

经过这次辩论,英国之前的长弓法令被废止。

实际上在这次 辩论中,火枪派胜出的最核心原因
只有一条,那就是火枪手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有素,
对身体和 技术几乎没有任何依赖。而长弓手却需要长
年累月的训练,并且在战斗中对身体状况要求很高。
公平地说,双方列出的其他因素,确实都对火枪派不
利——射速慢、射程近、准确度差、重量大、故障高
而且维修不易。

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一直都忽略了故障高
这点。早期 使用黑火药的前膛火枪,火药爆炸后会出
现大量渣滓,所以哪怕只是对枪管的清洁不到位,都
很 容易导致炸膛,至少都是发射失败。相比之下,弓

完全没有故障,它只会坏掉无法使用,譬如弓或弦断
了。

长弓最大的的优势 ,是它拥有极高的发射速度,
一分钟至少可以发射六次,而火枪一小时
40
发已经是< br>值得夸耀的成绩了,这个差距实在太大了。同时,当
时的一个训练有素的长弓手,其发射的准确度 和射程
也确实都远好于火枪,即便火枪手一样优秀也没用。
因为火枪本身的射程不如长弓,精确 度也不如长弓。

当时的长弓,射程是火枪的一倍,可以射到两百
码外,火枪只能射一 百码。而且一个合格的长弓手,
在两百码外要命中人体,并不是很困难。但没有膛线
使用圆形弹 丸的火枪,在五十码外要命中目标,就得
开始靠运气了。史密斯在辩论中针对此点使用了已经
点 成
MAX
的嘲讽
SKILL
,说它命中的可能是任何东西。

虽然如此,火枪作为一件杀伤巨大、对士兵几乎
没有素质要求的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依然是长弓无< br>法匹敌的。尤其是它极大地拓展了部队对兵源的宽容
度。譬如原来因为拉不开弓而绝不可能出现在 战场上
的那些年纪大的、年龄小的、身体力量不够的人,现
在只要能扛得起枪、扣得动扳机,就 都可以让他们上
战场。这使得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量有相当
战斗力的部队。


换句话说,只要有人有枪,无论这些人之前有无
训练,都可以组织起部队来。而长弓 不可以。没有长
期训练的长弓手,根本无法组建起长弓部队。长弓对
使用者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要 求实在太高了。我相信即
使是在当时的英国,想在短时间内召集起一万名合格
的长弓手,都是件 极其困难的事。但如果要召集三、
五万火枪手,却几乎不会有任何困难——
16
50
岁不
是残疾没有疾病的男人都可以胜任。

而我们看见的那些“排队 枪毙”式的火枪阵,就
是为了弥补当时火枪的一系列缺陷而产生的。

当时火枪的问题 是准确度不够,
射程近,
射速慢。
解决的办法,就是靠提高密集程度和增加人数,来增
加准确度和射速。
所以我们看见了密集的火枪手队列。

至于射程近这点,就 只能靠队列行进把双方距离
拉近来弥补了。所以我们看见了火枪手排好队,开始
们听着鼓点顶着 对方的攻击不断前进。他们这么做只
是为了拉近距离,让对方进入自己的射程。



当然,优秀的火枪手依然需要很高的素质。但他
们需要的,其实更多的是心理素质, 而不是体能和技
术。

在梅尔·吉普森主演的电影《爱国者》中,将当
时军队 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军队之所以
经常败阵,就是因为几轮开火出现伤亡后,他们就顶
不住伤亡的压力开始溃退了。而英国军队却表现出了
非常优秀的素质,他们无视在弹雨中身边不断倒下 的
战友,继续听着指挥官的号令和鼓点,不断地进行开
枪、装填、轮番行进这几个简单的动作。 这个时候需
要就只是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技术,得双方进入肉
搏后才会需要。但问题在于美国 军队根本坚持不到双
方进入肉搏的时候,开火几轮后,远在数十码外就已
经溃败了。


所以在一次战斗中,旁观的梅尔·吉普森只看了
几轮开火后就对儿子说,
这 场战斗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因为他发现双方的心理素质差距实在太大了。而影片

的最 后,他也正是利用己方这一弱点,设计了一场漂
亮的诈败,让英军毫不怀疑地冲进了伏击圈,最后赢得了胜利。


在同一时间段的中国,火枪的特点和西方没什么
不同。一 定要说,大概就是中国的火枪,各方面参数
都落后于西方了。

不过,近年在徐州发现 的一个明成化年间(
1465
——
1487
年)改建过的镇抚司遗址中,出土 了一支保
存完好甚至连木床都还在的燧发枪,从这支出土实物
上看,其构造非常先进。这表明了 当时的中国火枪,
与西方的差距虽然有,但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当然,这支火枪肯定是< br>16
世纪以后的产品,甚至可能

1635
年以后的产品。因为西方燧 发枪的研制是在
15
47
年完成的,而中国自产燧发枪完成于
1635
年。目前
我无法确定这支燧发枪是国产还是进口,这需要足够
多的中外出土实物比较,尤其是 对击发机构的比较。

对我来说,这个工作现在无法达成。


但不 管怎么说,明代已出现了比火绳枪的射速及
准确性更高、
适应性更强的燧发枪,
这是可 以肯定的。

既然这样,那中国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出现“排队
枪毙”式的火枪阵呢?

注意,
我说的是没有大规模出现,
不是没有出现。

中国至少在十四 世纪,就出现了“排队枪毙”式
的火枪阵。明朝开国将领沐英,在
1388
年与云南土 著
军队的战斗中,为对付敌军的象群,就使用了这种三
排参差轮番开火,以保持火力不中断的火 枪阵列。



那为什么这种优秀的战斗方式在中国就没有大规
模出 现,乃至和西方一样,在此后的两百年里,步兵
全面转向火枪兵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弓和以英国为代表的长弓
完全不一样,中国弓比长弓好用。

这里我需要先普及一下有关弓的一些常识。

英国长弓,从类型上讲,是一种单一材料 制作的
直拉弓,通常用紫杉木制作而成。英国人曾经长期大
量从国外搜罗制造它的木材。长弓在 没有上弦的弛弓

状态下,几乎就是一个笔直的木棍。而之所以叫长弓
的原因,是因为 它为了获取足够的拉力,弓体的长度
变得非常大,通常最少在一米六以上,一般多在一米
八到两 米左右,长的可以达两米五以上。


中国弓,实际这个概念很模糊,目前国际上一般
所有中国地区的弓都归入了蒙古弓这个类别里,虽然
其实中原弓、青海弓等等和蒙古弓都是有差 异的。但
因为目前中国对弓这一武器,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制
造、运动项目、普及程度等各方面 ,和国际上相比落
后不是一点点,因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没有话语
权,所以只能沿用国际上 通用的分类称呼。不过从大
类上看,它们确实是一类。



中国长 期以主要使用一种用木材、动物筋角复合
而成的反曲弓。在没上弦的弛弓状态下,它近乎一个
半 圆形,反曲度高的时候,甚至是一个封闭的圆形。
这种弓想上弦的话,要先将这个半圆反向弯曲,然后< br>绷上弓弦。
这种弓的拉力,
就来自于弓体弯曲的弧度。
这种蓄能方式和制造工艺 ,使得它的尺寸大大小于直

拉长弓,其长度通常在九十公分一米二左右。

当然也有再小和再大的,我手上就有一张木胎和
外皮都保持完好的、长度达一米七以上的隋唐筋角复合反曲弓。这个尺寸,已经和英国长弓一样了。




而在日本,保存有长度大约只有七十公分左右的

元朝蒙古弓。
这张弓,应该就是元朝骑兵用的开元弓,
俗称“螃蟹弓”



这两种弓 ,同样磅数的情况下,射程并没什么差
异。单兵操作时,通常都可以轻松射到两百码以外。


这里我又要提请大家注意,我之前说我国长期使
用的“主要是”筋角复合反曲弓。也 就是说,我们还
有其他弓。那么另外的是什么弓呢?

答案是长弓。和英国长弓一样的直拉长弓。

曾经有一些流传很广的图片(其中主要是 唐长乐
公主墓的几幅壁画)

这些壁画里的带甲武士身上,

挂有一 个很长的直直的条状物,看起来很像刀剑一类
的东西。于是很多人在没有任何根据及材料支持的的
情况下,直接将其臆断为唐代陌刀——这种没有任何
中国古代冷兵器常识的言论,让我无法直视,甚至 都
不知道对此说啥好。




实际上,在南北朝——隋唐 这一时期,中国一度
出现了大量的直拉弓,但也仅仅只在这一时期大量出
现,之前和之后都没有 成规模出现过。至少在目前来
说,我还还没发现有文献及田野考古证据来支持在其
他时间段大规 模出现这一倾向。

这些壁画里武士身上的直条子,就是驰弓后的直
拉长弓,现在也叫单片弓。

肯定有人要说,那你又凭什么说这是长弓而不是
其他东西?因为在其他田野考古资料里,有类似的存在。如北齐的娄睿墓壁画里,人物身上就出现了几乎

一样的东西。



太原北齐墓壁画中,又出现了。

慰问孤寡老人-


慰问孤寡老人-


慰问孤寡老人-


慰问孤寡老人-


慰问孤寡老人-


慰问孤寡老人-


慰问孤寡老人-


慰问孤寡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