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二首

余年寄山水
617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05: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古代建筑结构-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严定宪)
李白诗二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月下独酌》

一、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疏通诗歌文意,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掌握这两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李白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3
.诵读、体味、欣赏这两首诗。

二、学习要点


掌握关于“诗仙”李白的基本文学常识。

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体会李白诗歌的写作特点。

体会“月亮”这个意象在李白笔下呈现出的丰富意境。

三、作者生平

1
.作者图片及其他图像资料
(可参见本课
PPT


2
.作者生平

李白(
701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有“诗仙”美誉,也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他一生壮游天下,特立独行,诗风豪逸浪漫,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家 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
学术界说法不一。
一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
静宁西南)
,生于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护府,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少时 随父客
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
二十五岁起离川,壮游天下,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任唐玄宗翰林供奉。

综观李白一 生,其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四十二岁以前)
。李白
“十五观 奇书,作赋凌相如”,同时“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二十岁以后,他便
漫游蜀中。
这 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足迹所及,几半中国。并先后
与元丹丘、孔巢父和道士吴 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郯中。
(二)长安三年(四十二至四十
五岁)
。天宝元年,终 因吴筠推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
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
)贺知章见之,叹其为“谪仙人”,名动朝野。然玄宗只是用他
来点缀太平,
故其感 到政治理想破灭。
李白蔑视权贵,
传说他喝醉酒后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
士给他脱靴。< br>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
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
“揄扬九重万乘主,
谑浪赤墀青琐贤”,
其蔑视帝王权贵的傲然作风,
终为人所不容,
故其再度出山。三年翰林,
使他认识到了统治访华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
故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
抨击现实的
诗篇。
(三)再度漫游(四十五至五十五岁)
。“一朝去京国,十 载客梁园。”出京后,在洛
阳与结交杜甫。至汴州,再逢高适,三人同游梁宋。李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间,“归来
无产业,生事如飘蓬”,
其生活十分窘困。且因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
其心情也十分悲
愤。但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愧世上英”。
所以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 多,
反抗精神
也愈来愈强,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四)不幸的是年(五十 五岁至卒)
。安史乱
起,
李白隐于庐山。
永王璘起兵,
军过浔阳,< br>辟他为幕府。
本怀平乱志愿,
却因兵败遭牵累,
流放夜郎。“平生不下泪,于此 泣无穷。”(
《江夏别宋之悌》
)途中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
苦,卒于当途(今安徽当 涂)


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
即开元、
天宝 年间度过的。
玄宗天宝十四

1
载(公元
755
年)爆发 的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战乱——安史之乱,长达八年。战乱使黄河
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
李白
一生也处在这个唐朝由全盛到急 剧衰落的历史时期。
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
见证人。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和杜甫 一样,其诗歌被看作爱国精神的体现。

四、作者作品

(引导学生回忆)

1
.作品概述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誉为“诗仙”。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有对
封建权贵的轻蔑的鲜明表现,
有 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抨击,
也有对
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他的诗风豪迈 瑰丽,想象丰富,语言清晰明快,音律和谐多变,是古
典浪漫主义诗歌的颠峰作品。除本课诗二首外,李 白代表作还有《静夜思》

《早发白帝城》

《行路难》

《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丁都护 歌》

《秋浦歌》

《望庐山瀑
布》

《望天门山 》等。

2
.重点作品

2.1
五言绝句:
《静夜思》
(图见
PPT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2
七言绝句:
《望庐山瀑布》
(图见
PPT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3
七言绝句: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4
七言律诗:
《登金陵凤凰台》

(图见
PPT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
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 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
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
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
三山矗立 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江水
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诗性大发。怎奈“眼
前有景道 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
鹤楼》这首诗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 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
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 客,
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
全诗将历史与现实、
自然的
景与个人 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
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
其颈联气势磅礴、构
思巧 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2.5
歌行体:
《蜀道难》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
尔来四万八千岁,
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 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
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 攀缘。青泥
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 br>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石 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 守或
匪亲,
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表达人生道路的艰难。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难”
字,以豪放雄健
的笔触,神奇丰富的想象,大胆巧妙的夸张,
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和谐多变的韵律 ,
十分形象
地描绘了蜀道的雄伟壮丽、
峥嵘突兀、
奇异险绝的景状和不可凌越 的磅礴气势。
这是一篇融
注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激情的优秀诗章。
李白在这首诗中,根据他在蜀地丰富的生活经验,

骋其丰富的想象,以生动的语言,夸张的手法,惊异的形 象,
极力描绘出了一幅蜀地山川奇
险图,展现了蜀地山川的壮秀和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本处就诗论诗,不强析其寓意。
本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而又变幻莫测 ,随着内容需要不断变换句式和韵律,使诗歌气势更加自由奔放,雄健有力。
诗中“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三次出现,鲜明地突出了全诗抒情的基调和旋律,从而在关联
呼应、一唱三叹、回环反复中, 将蜀道的峰高谷险层层叠叠描绘至极,把诗人的强烈情感,
渐渐推向令人神往的宏大意境。


3

五、写作背景与诗文赏析:

(一)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
.写作背景:
< br>《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这首诗是天宝末年(
755< br>年)
李白在宣城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所作。宣州,今安徽宣城。谢朓楼,又名谢公楼或北楼。< br>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唐时重建。
校书叔云,
或即李云。< br>李云,
又名华,
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为官刚
直清正,不畏权贵。

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 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
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李白此时正
在宣城隐居,自天宝 三载(
744
年)离别长安,已近十年。十年中,虽然他高言放世,访名
山,受道箓, 但内心深处却无时不在祈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
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 愁”
。由于与李云相知甚深,故而能与饯别席上倾吐心曲,挥洒
愤激。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 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既表达了诗人的自信与抱负,
也有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2
.诗文赏析:

1
)诗歌朗读欣赏(参见
PPT
,该声音文件包括两首诗,此处可听第一首)


2
)诗歌朗读(请学生读)


3
)诗文分析


1
)释诗:

抛弃我而去的昨日的时光已不可挽留;
扰乱 我心绪的今日的时光令人极为烦忧。
长风万
里吹送着南归的秋雁,
面对此景,
正好可以登上高楼开怀酣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
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 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飘逸豪放。
你与我也都满怀逸兴,
遨游的神思像要腾空飞上高高的青天,
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 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
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
本想 借酒排遣烦忧,
结果反倒愁上加愁。人生在世竟然
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 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2
)诗意赏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小谢清发自喻。
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充分体
现了诗 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
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
变化相一致 。

①(弃我去者……多烦忧)

全诗以唱叹起调,从杳远处领脉,感慨去日 苦多。开首二句,以两个长达
11
字的长句
发端,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 出心中烦忧。
“弃”字,
“不可留”字,备极悲愤;
然而所苦为何?并不接说,却由“ 昨日”引起“今日”之“乱”
,之“烦忧”
,定下一诗基调:
今而忆昨,由昨及今,无 非是乱丝一般,摆不去,脱不开的烦恼与愁忧。

②(长风万里……酣高楼)

诗至此,昨日之愁虽还是悬念,
但它加深了今日之忧——离别之忧,则已可知,于是由
昨今双 起而侧注于今日,顺势转入登楼送别之事。
“长风”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
壮阔的境界 ,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借景抒情。一

“送”,一“酣”,点出了“饯别”

4
的主题。长风万里,秋雁高翔,行人也将离去,此情此景,正可于百尺楼头,一醉方休!这
景象虽有送别的惋惜,但色调是高朗的。
“酣高楼”是一诗关锁,既收束上文,说明诗人似受到秋景感召,努力振作,想以浩然一饮,消去长愁,又乘兴借醉,引发下文之逸兴。

③(蓬莱文章……览明月)

“蓬莱”二句,先笔分两面,切题面的叔侄关系,说校书 叔文章老成,远追两汉蓬莱东
观,得建安风骨;自己则正如建楼之谢朓,诗文清新秀发。这样写出登楼引 发的感慨,也是
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表达了对他对理想的追求,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
“中间”
两字更可注意,
使这两个比拟在由汉以 来文学史的长河中展开,紧密关连,
因而由分而合。更说今人古人逸兴同怀,壮思远飞,可共上青天揽取 明月。至此,在历史的
纵深感中,由“酣高楼”生发的酒兴似已高到了极致,先前的烦忧在青天揽月的想 象中,似
已烟消云散。

④(抽刀断水……弄扁舟)

但是,这逸兴 正如来得如此突然那样,它去得也如此迅疾,而愁思,却重又猛然袭来。
末四句抒写感慨,
理想 与现实不可调和,
不免烦忧苦闷,
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
诗人忽以“抽刀 断水水更流”作垫衬,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

“举杯”字回应“酣高楼”

将飞越天外的想象拉回到送别的现实,
而此时想消也消不去的烦愁却加倍地深重了,
以至不< br>禁发出了
“人生在世不称意”
的浩叹。
于是,
所谓
“昨日”< br>之愁的悬念解开了,
原来都为
“不
称意”
;中间一节铺张逸兴的用意也 明白了,原来所以不称意者,都为高才绝世而反为时世
久久所“弃”
。也许诗人这时想起了陶渊 明的箴言: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他要
追回在京华尘世间失去的自我,< br>明朝起解冠泛舟,
浮游江湖,
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真正的解
脱。这抒发了壮志难 酬的悲慨。


3
)艺术特色

本诗是李白自然与豪放和谐 结合的歌行体的代表作。
如前所述,
李白作此诗时离别长安
已近十年。
此时正 在宣城隐居,
十年中,
虽高言放世,
但内心深处无时不在企望着再度奉召,
一 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
。但李白言愁,从来不
肯以低 调出之,
而总是以狂放的形态——往往是借酒宣泄,
愁苦与狂放的交战,
使他的诗如< br>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表现出一系列个性特征:

首先是结构的大起大落而一气呵成。
本诗写的是
“今日”
饯别,
但不泥于题目,
却以
“今
日”为中心,前由“昨日”遥遥领起,末以“明朝”迢迢而去。在这一主脉中,又间以两处
似断而续的 跳跃。
“长风”两句入题,突如其来,是以景物的感召,空间运神,由抑而扬。
“欲上青天”后 ,戛然而断,却是借醉中人意态,落到更深的愁苦中去。扬而又抑后,更从
第二次的低谷中振起,发为“ 明朝”之高唱,便有一种冲决一切的气魄。

同时他又在愁思中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长风万里”

“高楼”
,仙气氤氲的蓬莱,
“清新秀发”的“小谢”< br>,乃至一洗无垢的清天明月。这就使愁思中流荡有一股清越之气。

全诗艺术结构腾挪跌 宕,
起落无端,
断续无迹。
诗人的情绪在自然流水的无情与借酒消
愁的无奈中 达到了高潮。
悲怆的乐曲中贯注了诗人豪迈慷慨的情怀,
在忧愤苦闷中又有诗人
的调适 与排遣。
诗歌语言豪放自然,
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句 ,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句。

(二)
《月下独酌》

1
.写作背景:

《月下独酌》一共四首,这是第一首,为抒情诗。这首诗虽 然以饮酒赏月为题材,与很
多帮闲文人所写的风花雪月的诗作有根本的不同。
诗中抒发了作者孤 独寂寞、
以酒浇愁的苦

5
闷心情。虽属个人感情的抒发,
但与当 时政治现实密切相关。
李白参加政治活动时,唐王朝
处于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他们纠合 党人,
排挤异己。
李白既“非廊庙器”
(唐玄宗
语)
,又是性格傲慢 ,必不见容。因而在政治上始终不得志。李白既无法实现政治理想,又
无力改变现实,
因而感到 孤寂和苦恼。本诗通过对月独酌,集中反映了这种忧郁、
愤懑的情
绪和对当时现实的不满。此时 诗人离开长安的时间已不远了。

2
.诗文赏析:

1
)诗歌朗读欣赏(参见
PPT
,声音文件的第二首)


2
)诗歌朗读(请学生读)


3
)诗文分析


1
)释诗:





在花丛 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
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
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 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
随我徘徊,
我手足舞蹈,
影子便随 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后便再也找不
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 聚在遥远的云天。


2
)诗意赏析:

李白自称“酒中仙 ”
。他乐时以酒助兴,愁时以酒消忧,甚至借酒装疯卖傻,侮弄权贵,
平视帝王。酒更是他诗才 的催化剂,所以杜甫说“李白一斗(酒)诗百篇”
。本诗主题就是
以饮酒为线索展开的。

全诗可分四层意思:首四句(花间……成三人)点题并写在月明花好之夜饮酒。
“独”饮而无人“相亲”
,不免寂寞。这时,忽见月光照身,身影又投向地上,于是寂寞中忽生奇
想,要邀月,对影,凑成三人。

五至八句(月既……及春)承邀月对影而来,
引出及 时行乐的想法。诗人有情邀请月和
影,然而月儿不见举杯,
影子也只是空学着我的样子。诗人的 孤独感排遣不去,于是他执拗
地想,你虽无情,我偏多情,姑且与不饮不语的月和影为伴,开怀痛饮。人 生为乐须及时,
切不可辜负了良辰美景。从这种执拗之态中,不是仿佛可见诗人已颇有几分酒意了吗?< br>
九至十二句(我歌……分散)承上“行乐须及春”直写下来,似乎更见其醉态。想到人
生当及时行乐,诗人兴致勃然,不但自斟自酌,而且载歌载舞。这时奇景忽开,那不饮不语
的月和影,竟 然有情有知起来。
“歌”

“舞”两字是互文。
“歌”字兼含“舞”意,“舞”字
兼含“歌”
意。诗人酒意朦胧中感到明月在随着自己的歌舞前后移步,身影也凑趣 似地翩翩
起舞。他正欣喜若狂,却忽然想到“醒”时“月”

“影”与我同欢共乐,然 而酩酊大“醉”
后,
“月”

“影”不是又将离我而去吗?于是他不觉又悲从 中来。请注意“月”

“影”本无
所谓与人交欢,言“醒时同交欢”
,更担心 “醉后各分散”
,可见已由微醉而入酩酊。酩酊大
醉中还想紧紧抓住虚无的“月”和“影”,诗人真是孤独啊!

最后两句
(永结……云汉)
从低沉中振起,
醉中遐想,
呼应开头,
结出诗旨。
经过了
“月”

“影” 和我交欢共舞的热闹场面,诗人再也不愿忍受“醉后各分散”的冷清。那怎么办呢?
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 主意,那就是庄子所说的“无情”

“无情”
,就是“忘情”
,忘掉一切利< br>害关系,
忘掉自身的存在;
忘掉了自身,
不也就没有你我、
彼此之分了 吗?不也就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万物同一了吗?不也就无所谓分离了吗?于是他对月和影说:
不要紧,
醉了更好,
让我们把自己都忘了,长相聚,不分离。离开这繁华喧嚣的“人间 世”
,飞升到九天中、银
河里,永作那绝对自由的“逍遥游”


全 诗以月明花好之夜为背景,以独饮为线索,层层展开我与“月”与“影”的关系,来
抒发心中的孤独无知 音之感。
“月”照“我”而有“影”
,孤独的我是三者的中心,因此题为
“月下独酌”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

6 < br>孤独到了邀月和影,
可是还不止于此,
甚至连今后的岁月,
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 人了。
所以,
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月下是独,
人群中 也是独,
诗人离开
长安的时间不远了。


3
)艺术特色

诗中勾勒了一幅诗人月下独酌情景。
月下 独酌,
本是寂寞的,
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
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 三人”

“成三人”

“同交欢”

“相期”等用语清晰地
幻化出诗人与明月和影子共享良辰美景的欢情。
又从
“花”
字想到
“ 春”
字,

“酌”

“歌”

“舞”
,把 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但是这月与影毕竟又是“无情”

“月影伴说,反复
推勘 ,愈形其独”
(见《唐诗三百首》

。由“独”而“不独”
,由“不独”而“ 独”
,诗人虽
能自得其乐,
可是内心深处流露出的则是无限的凄凉。
不仅笔墨 传神,
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
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六、对李白诗的相关评论

杜甫比他以“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王安石用李白的两句诗比李诗的风格: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严羽说他“飘逸”


苏轼说他“飘逸绝尘”


苏辙说他“骏发豪放”


七、课文难点讨论

“抽刀断水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一写“愁”

一写“独”
,但诗人对“愁”没有正面落笔,对“独”更是没有明言,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
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反衬手法。写“愁”以消解言之,写“独”以相伴为托,均由反面切入,愈显其情
之深之切,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之法。

八、研习与思考

1

分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的艺术特色。

(参见课文讲解部分)

2
.李白是创作歌行体和乐府诗的能手。在这两种诗 歌体裁中,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得
以充分展露。试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他的乐府诗名篇《将 进酒》相比较,看看
两者在风格、气势、感情、语言等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风 格:浪慢豪放,浮想联翩;气势:壮大奔放,气势磅礴;感情:粗犷而多变,真
切而浓重;语言:色泽明 朗,自由奔放。

附《将近酒》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
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 乐,斗酒

7

古代建筑结构-


古代建筑结构-


古代建筑结构-


古代建筑结构-


古代建筑结构-


古代建筑结构-


古代建筑结构-


古代建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