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风俗习惯
别妄想泡我
880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06: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婴儿生长发育-
汉族的风俗习惯
导读
: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传统:中国
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
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 他
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 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
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 字之一,已有
6000
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
有 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
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 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
教等。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汉族十分讲究礼节,
礼俗别具一格。
汉族的风俗习惯之礼俗
在相互 交往中,古代汉族对于不同的对象均有相当的礼节,分
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 褒拜、隶拜九种,
称“九拜”
。后经发展、演变,一般最常见的有打拱、作揖和跪拜三
种。
打拱,就是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古俗男
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称之“纳万福”
。凶拜,即不友好的
拜见礼则相反。作 揖,除拱手外,还要弯腰鞠躬。揖有高揖和长揖之
分。
高揖即双手高举,
长揖除拱手高举外,
还要自上而下,
行鞠躬礼。
打拱和作揖往往连用,大约是 古“九拜”中之“振动”演化而来。这
种礼节无尊卑上下之分,为平辈之间的常礼。在古代汉族民间,友 人
相遇也往往边说“谢”
,边打拱作揖相让,以示尊重。
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的礼节,主要包括稽首、顿首、空首
等形式。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顿一 段时间,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一种礼节,常作臣对君之拜。顿拜,即头叩地,通用为下辈对上辈、< br>下级对上级的拜礼。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此外还有只屈一膝
的“奇拜”
,清朝时 极流行。
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跪拜礼遂被废止 ,但
并未绝迹,
直到解放后才彻底摒弃,
但民间下辈对上辈有时也偶用此
礼以 示敬重。
同时,
打拱作揖的礼节也渐被握手礼、
举手礼、
注目礼、
问 好礼以及点头招呼所代替,但并未完全绝迹。
尚红贵黄,由于汉族 把红色作为吉祥、喜庆、美丽的象征,所
以常把妇女的盛装称之为“红妆”
,并以“红妆”代指 美女;或把妇
女美丽的容貌称之“红颜”
,也指代美女;或把少妇的住房称为“红
闺”
;甚至盛装出游的男女也被称作“红男绿女”
。不仅如此,汉族民
间把红色作为革命的 象征,历代农民起义中,有的称“赤眉军”
,有
的叫“红巾军”
,还有“红袄军”、
“红灯照”
,直至现代新民主主义革
命中,中共领导的工农武装也曾称为“红军 ”
。
在汉族的风俗习惯贺庆寿、婚礼中,均要用红色来点 缀环境,
渲染气氛,如生小孩要在门上挂红布,贺寿的寿面要用红纸相扎,新
娘要穿红衣,
逢年过节送礼也要贴红纸,
年节及喜庆送钱要用红纸包
装,俗称“红 纸包”
。凡此种种俗称“红喜事”
。
汉族在尚红 的同时又贵黄。
《白虎通义·号篇》云“黄者,中和
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
”黄 色为五色中最高贵,代表中央,因
此,汉族古代皇帝均尊黄色为正色,皇帝穿的龙袍又称“黄袍”
;祭
祀时也要穿黄色的衣服以示隆重,庄严;不仅道教敬黄色,服黄色,
而且佛教也认为黄色 素雅、绝俗,有超然物外的情味,故其服装、建
筑及其他装饰多用黄色,器皿多“鎏金”
(即“ 涂金”
)
。汉族民间贵
黄最典型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甚至提出了“ 苍天已死,黄
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号。
此外,汉族的风俗习惯中还忌白,认为白色代表悲哀、痛苦和
死亡,所以丧礼均用白色来表示肃穆哀悼 。丧事又俗称“白喜事”
。
汉族风俗习惯之服饰
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从河南安
阳出土 的玉雕、
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
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领衣的
样子。后虽有胡服传入, 出现短衣短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
,
还是唐宋的“交领袍”
,或是清朝“长袍”
,上衣总是以右衽为特点。
近代男装长袍或现代女装旗袍都继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
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 明代,取法周、汉、唐、
宋,定为赤色为宜。
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
外穿大襟长 衫,讲究一点的外加一件马褂,谓之“长袍马褂”
。裤子
都镶有八寸阔腰。后来中山装流行,但 农村仍穿长袍马褂短衫长裤,
至今偏僻的山区仍有老人穿长袍。
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 长
裤,民国后上穿“斧口衫”
,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
有凤尾裙、百 褶裙等。
30
年代后旗袍流行,但农村妇女多穿大襟短
衫和长裤。现代汉族的服装,男 的以中山装为代表,女的以旗袍为代
表。
千层底的布鞋,圆口低帮,轻便、透气、舒适,也是汉族富有
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
发式,
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
结发于顶加冠,
清代 改剃发结辫,
青年以辫长为美;民国后剪辫留短发,多西洋式、平顶式或光头。汉
族女子发式较 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单辫,或双丫髻,
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儿。民国后不少 女子改剪短发,留
发齐耳。
现代汉族男子发式已无特色,
女子仍以梳长辫为具有民族特
色的发式。
修饰,古代汉族男子到一定的年龄均留胡蓄须 ,女子
15
岁行
笄礼,俗称“开面”
。古代妇女还有束胸、缠足等陋俗,男人 有文身
的习俗。
佩戴方面,古代汉族盛行佩玉,不论男女 均戴肚兜,以防病从
脐入,现在农村小孩尚兴戴肚兜。旧俗小孩出生要带“落地圈”
,意
为落地平安,一至五岁要戴“天官锁”
,又称“长命锁”
。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
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
另有粥、
米粉、
米糕、
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
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 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
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 br>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
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 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
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
酒文化和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
长,数千年来,
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
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
4700
多年了。直
到现在,
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 茶的配制是多
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
盖碗茶、台湾 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 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
本饮食结构。
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
蒙 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
鲜明的差别。
此外,
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 食惯制。
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
因不同的地理气候 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
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