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人的读书笔记
巡山小妖精
648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06: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荒谬绝伦-
关于李白诗人的读书笔记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 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达到了高
度的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
期。这是唐 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
这一时代特点,结合着他的独特的生活 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了与
杜甫诗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很鲜明的独创性。下面是的 小编为你们
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
(701
—
762)
,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天水附近
)
,先世在隋末
因罪徒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
(
今苏联托克马克
)
,五岁时随 父迁居四川
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
育,除儒 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
;
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
仅是一个“十五 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
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 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
人”。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 生活经
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
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
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他“仗剑去
国,辞亲 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
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 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
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 地,游踪所
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
也不屑 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
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 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
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 如向朝朝宗诸人
1
上书
;
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 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
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 、徂徕
山和剡中。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
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
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
解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 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
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 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
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
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
说的“揄扬九重万乘主, 谑浪赤墀青琐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
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 后,他上书请还。“五噫
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 br>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
篇。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
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
同畅游梁园
(开封
)
、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
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
)
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
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 ,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
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 ”,心情也很悲愤:“摧残
槛中虎,羁拽鞲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
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
黑暗,他揭露现实 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
创作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
(755)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 居于
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粼以抗敌平乱为号
召,由江陵率师 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
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粼暗怀和他的哥 哥唐肃宗
(
李亨
)
争夺帝位的野心,
2
不久即 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
(
今贵
州桐梓一带< br>)
。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
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 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
穷。”(《江夏别宋之悌》
)
乾元二 年
(759)
,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
还。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 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
(761)
,李
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 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
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 宝应元年,
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
山。和 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 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
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 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
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 “安社稷”、
“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
了道 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
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 “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此同时,他
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 、“羞伐其德”这
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
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
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 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 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
想。所以他非常钦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
事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
求,矛盾、冲突、以及遭 受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
;
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
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
)< br>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
盾复杂性质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 ,如人生
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3
李白的诗现存九 百多首。这些诗表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表现了盛
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度强盛,经济文化呈现空前繁荣景象,人民
创造精神也有所发扬。同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李白《古
风》第四十六首说: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
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掬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一 方面是空前强大帝国的繁荣气象,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在强大繁荣外衣的
掩盖下已开始走向奢侈和腐化。在 《古风》第三首里,李白又用咏史的形式作
了类似的描写:
秦 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
群才。收兵铸 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
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
诗中所举的秦始皇故事,除收兵铸金人而外,如平定诸侯,笼驾群才 ,铭
功会稽,起土骊山等等的举动,大唐帝国都曾经先后以不同的形式翻版重演。
诗人表面是咏 史,实际是对唐王朝极盛而渐哀的征象深表忧虑。诗的后段写秦
始皇采药蓬莱,显然是讽刺唐玄宗好神仙 求长生的荒唐梦想。
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
;
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
世的热望。这种心情,在盛唐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李白则表 现得更为突出。
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他羡慕姜尚:“君不见朝歌
屠 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
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梁甫吟》
);
羡慕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
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
);
羡慕谢安:“暂因
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 人雄》
)
。在这一类的诗歌里,他甚至幻
想过一种君臣之间互相礼让尊敬的平等关系: “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
师”(《赠钱征君少阳》);“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行路难 》
4
第二
)
。当他意识到这种想法不现实时,他又极力称赞那些 功成身退、不事王侯
的清高人物。例如《古风》第十首:
齐有 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万世
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对鲁仲连却秦的功绩深表仰慕,对鲁仲连意 轻千金、顾笑平原的风度则更
倾心折服。在《古风》第十二首中赞美严子陵“身将客星隐”,用意也与此 诗
约略相似。李白是一个自视很高的人,他屡次自比大鹏。如《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 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把完成 事业,取得功名常常看得轻而易举。谈用兵,是“谈笑三军却”;
谈政治,也是“调笑可以安储皇。”不 仅年少时如此强烈自信,就是在长安政
治活动失败以后,他也说:“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食。时来极天 人,道在岂
吟叹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秋日炼药院赠元
林宗 》
)
但是,他一生在政治上没有作出重要的成绩,也没有留下重要的论政著
作,我们也 无法证明他在政治上的实际才能。他之所以这样口出大言,自信不
疑,可能是出于对现实人事的不满。他 的《嘲鲁儒》说:“鲁叟谈五经,白发
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他到长安所见的在朝廷当权 的李林甫、
高力士之流更是贪鄙自私、不学无术的小人,他自然也就日益佯狂自负。“一
生傲岸 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就是他政治失意的悲剧。
李白从少年时就 喜好任侠,以后在“混游渔商,隐不绝俗”的长期生活
中,又和许多民间游侠之徒往来,受到这些无名人 物的感染,写了不少歌颂游
侠的诗,如《侠客行》:
赵客缦胡 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
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 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
持觞劝侯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
5
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恒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
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无论 “十步杀一人”、“救赵挥金槌”的侠义
行动,“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慷慨无私的精神,或是不 甘心过白首儒
生寂寞生活的性格作风,都和他拯物济世的政治理想,不愿屈己干人的性格,
以及 “功成不受赏”的高尚品德,有着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
长安三年的政 治生活,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有很深刻的影响。他抱着种种
的理想和幻想来到长安,表面上受到玄宗礼贤 下士的优待,但是,当权的宦官
外戚等等人物却暗中对他谗毁打击,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现实形成了尖锐 的矛
盾。他写了不少诗歌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三首之一: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
(
值
)
万钱。停杯投箸不能 食,拔剑四顾心茫
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这首诗揭示了诗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但是,他并不因为
失败而放弃理想的追求。有时 ,同样的心情,又以愤怒控诉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
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悲愤
声中充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直到诗的结尾,他一直高扬着胜利的信心: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倪兀当安之!”
昏庸腐朽的幸臣权贵,始终是 他的对立面,他想起屈原所痛恨的那些“党
人”:“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录施满高门 。”(《古风》第
五十一
)
他在《雪谗诗》里,痛斥了恃宠弄权的杨贵妃,在《古风》 第二十四
里,揭露了因斗鸡而得权势的佞幸小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里,
这种愤激 憎恶的心情表现得最为突出: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 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
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 掉
6
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局 不能食,蹇驴得志鸣
春风。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
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 慈母惊
!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
孔圣犹
闻伤凤麟,董龙 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
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
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 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诗中提到李邕、裴敦复被杀,哥舒翰屠石堡的事,发生于天宝六载和八
载。在这首长 诗里,他对以斗鸡媚上的幸臣,以屠杀邀功的武将,投以憎恶轻
蔑的嘲笑。对自己光明磊落而遭受谗言诽 谤,被逐出朝,怀着满腹的悲愤。末
尾对被杖杀的李北海,更称赞其“英风豪气”,为之呼冤叫屈。他的 是非爱
憎,和朝廷完全处于对立地位。这不仅表现了李白的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同
时对封建统 治者“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颠倒黑白、残酷暴虐的种种黑
暗面目,也作了尽情的揭发。他这种悲 愤痛苦的心情,有时甚至发展到难以排
遣的程度。他在《宣州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里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
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 流,举怀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
弄扁舟。
这 首诗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仰怀古人,壮思欲飞
;
自悲身世,愁怀难遣。
好象整个人生 只有驾着扁舟遨游江湖一条出路了。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 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
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 放的独特性
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之后,这种诗歌也写得特别
多,特别 好。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
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 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
7
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象要登涉这 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和天仙神灵
相往来。他的杰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其中梦 境的描写,
特别令人目眩神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 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
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 壁见海日,空中
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
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
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 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
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
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幻入仙境,更
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 。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
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象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 真正的解放。无怪他梦
醒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诗人从梦幻回到了现 实。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
的憎恶和反抗。餐霞饮露的求仙生活是他所神往的, 但是他也很明白这种生活
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排遣忧愁的手段。他的《赠蔡山人》诗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正说明他那种不得已的心情。有时他说:“待吾尽节报明
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
,其中心思想更完全是在从
政,而不在隐逸求仙。他的思 想常常前后矛盾,有时说:“功成拂衣去,归入
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公墩》
)
,有时又说:“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
桃花笑杀人”(《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
。从这种矛盾中,更可以看出他
的确是“好神仙非慕其轻举”。
李白一千多年以来被人称为“谪仙”、“诗仙”,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
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 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我们前面所引的那些诗歌,
都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有或深或浅的联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