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感叹句大之语气助词用法

温柔似野鬼°
740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06: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娃组词-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顾之玉)
[
标签
:
标题
]


篇一:善用语气助词


(一)有利于增强小学教师口语的表达艺术。


教师口语的表达艺术包含口语的“甜、美、巧”三方面。


课堂是教师教书 育人的殿堂,占据教师教学生涯的大半。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合理运用语气
词,能使自己的口语表达“甜” 一点,这有利于创设情景、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言语
表达中感觉出一道探寻知识的趣味,
同时也能使学生听出语言的“甜味”来,
最终有利于提
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达到教育目的。


语气词不仅蕴含丰富的情感信息,而且还具有韵律的美感。 教师口语是音义结合系统,其
艺术美感首先诉诸于学生的听觉。
小学阶段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 ,
都喜欢听教师绘声绘色
地讲解,对枯燥无味、呆板的语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 合理运用语气词,有
利于形成甜美的语音、悦耳的语调,
也有利于娴熟地运用语言的机智、出神入化的讲说、完
美的逻辑推导等,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优美语境,给学生的听觉以浓郁的审美情 感。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所谓“巧”
,一是幽默、有趣,二是 机变、出新。枯燥乏味
的语言就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不论其营养价值多高,
总是淡而无味, 破坏食欲。教师在
平时注意语气词的合理运用,
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把原来生硬的语言 变得活力四射,
这有利
于启发学生思考,令学生回味无穷,
同时可以使自己的讲课变得 风趣诙谐,
幽默睿智,
具有
一定的艺术魅力,
又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 的轻松愉快的气氛,
启迪学生的思维,

加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让教师走进学生心灵。


在努力 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是校园和谐关系的基石,也是教
会学生未来与人和谐共 处的起点。
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热情、
尊重、
信任,
学生对教师敬重、
爱戴、亲密,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早在1918
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指出:
“教师过于威严,学生视之如判官,如阎王,如< br>芒刺在背,
现中国教育之大弊,
即在于此。

所以他指出:
“ 办教育的人,
要打破侦探的技术,
丢开判官的面具,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 br>”

“彼此精神融洽,人与人隔阂
完全打通”

“时时与学生 亲密接触,
与学生打成一片”

“把人格拿出来互相摩擦,
以灵魂相
见,日久便成为学生的

朋友”
,这些教诲,都是给教师的良好建议,而“甜、美、巧 ”的教师口语是实施这些建议
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自尊、自 我实现的需要,小学生对此则更加迫切。教师应通过表
扬满足学生的需求,促使他们不断进步。若教师注 意合理运用语气词,如把末尾带“啊”的
感叹句
“你回答得真好啊!

作为课 堂上最常用的表扬,
既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热情,
也可让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来。
此外,
“如小明说的对不对啊?”
“你们都听懂了吗?”等问
句也可使课堂氛围变得 浓烈。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身心发展还未成熟,
总会犯 一
些错误。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批评语。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采用
末 尾带“啊”的疑问句,如“你还嫌麻烦惹得少啊?”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
也感觉教师和蔼 可亲,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可采用末尾带“吗”
的反问句,
如“你还 有时间再玩吗”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
还可体会到教师的威
严,进而产生对 教师的敬重。


关怀学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催化剂。教师只有关心学生, 才能取信于学生。教
师注意在平时使用语气词,采用关心式的话语,如“你饭吃了吧。

“你这样下去可不行啊。

“你找我有事吗?”
可以使教师与学生接近,
与 学生心灵相通,也可让让学生感受温情,爱
戴教师,最终有益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教师不仅是教师,也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教师注意合理运用语气词,采用末尾带“吧”的
句子, 如“你把小明给我叫来吧。
”就可以丢开判官的面具。学生也把教师当成容易沟通的
朋友,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
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将逐渐缩短,
这将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
内心提出工作措施,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句中语气词在构建师生和谐关 系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它是教育教学中的调节剂。如“老
师想啊,
这次春游我们还是去南浔古 镇。

可以缓和学生的激动情绪。
“就拿我班小明来说吧,
他经过艰苦学习, 不也进步很快吗?”可以调节学生的堕落情绪,
促使他们奋发向上。
这种
细微的调节, 无形中奠定了良好的班级管理基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结语

就目前来看,
语气词在小学教师口语中的运用还没有引起大部分教师的 重视,
这方面还存在
着许多空白急需我们去填补。因此,
我们应该借鉴已有的科学方法 ,借助课堂,在日常生活
及教学中逐渐渗透“啊”

“吧”


“吗”这三个语气词,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篇二: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


简介


语气助词属于助 词的一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子中读作时
不译舒缓停顿,
在句末 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
现在汉语,
语气助词有很多,

&q uot;
阿、啊、啦、唉、呢、吧、了、哇、呀、吗

、哦、哈、哟、么
&q uot;
等,在古时
候,由于书写的不方便,只有
"

& quot;

"

"

"

"

"

"

"

"

"

& quot;

"

"

"

"

"

"

"

"
十个语气词,解释时有
"< br>古今同义
"

"
古今异义
"
两种
:
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
:
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 语气、肯定语气和停
顿语气。


疑问语气
:"
吗,么,吧,呢
"
或文言中的
"
也,者,乎,哉,与, 欤,邪,
耶,为
"
等等。某些情况下,当
"

"
读升调时,也表疑问语气。不同的疑问
语气词,表示的疑问程度也不尽相 同,
"

"

"

"
疑问程序较
"

"
来的要小, 通常表示
(
推测出答案
)
征求意见。


祈使语气
:"
吧、罢、呀、啊、啦
"
或文言中的
&qu ot;
矣、焉、哉
"
等等,表
示命令、请求、劝告、督促等语气, 例如
:"
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吧
"



感叹语气
:"
啊、呀、哇、哪
"
或文言中的< br>"
也、矣、乎、焉、哉、与、欤、

"
,表示输 出主观的感情色彩。注意,感叹语气词和叹词不同,叹词通常用于句首,
而感叹语气词

一般用于句末且不能独立使用。


肯定语气
:"
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
"
或文言中的
"
也 、矣、乎、
然、
焉、
耳、
而已、
云、

" ;

有些肯定语气词,

"
罢了
"< br>、
"
而已
"

有时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 。
注意,
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词不同,
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
子的结构, 而语气词去掉则无伤大雅。


停顿语气
:"
啊、吧、呢 、么
"
或文言中的
"
也、矣、乎、焉、兮
&q uot;
,一
般用于句中,有停顿、强调突出前方词语的功能。


折叠常用词


一、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
"
罢了
"



①未几而 摇头顿足者,
得数十人而已
(

虎丘记》
)
②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


说》
)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逍遥游》
)

二、
【乎】

用作语气助词。


1.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

"

&qu ot;

"



①几寒乎
?
欲食乎
?(
《项脊轩志》
)

②技盖至此乎
?(
《庖丁解牛》
)

③欲安所归乎
?(
《赤壁之战》
)

2.
表示反 问语气,相当于
"

"

"

"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
《鸿门宴》
)

②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师说》
)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
安能抗此难乎
?(
《赤
壁之战》
)

3.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

&quo t;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庄暴见孟子》
)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
(
《触龙说赵太后》
)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陈涉世家》
)
⑤无以,则王乎
?(
《齐桓晋文
之事》
)

4.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

""
"
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齐桓晋文之事》
)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
《离骚》
)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赤壁赋》
)
④长铗归来乎
!
出无车
(
《冯谖
客孟尝君》
)

5.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三、
【乃】


1.
于是,就。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⑵才,这才。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⑶却。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

⑷是,就是,原来是。


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尔】译为
"
这样
"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
《孔雀东南飞》
)

四、
【其】


1.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
&qu ot;

"

"
还是
"< br>。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
可要
)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
还也。
(
《烛之武退秦师》
)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伶官传序》
)

2 .
加强揣测语气,
相当于
"
恐怕
"

"
或许
"

"
大概
"

"
可能
"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师说》
)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庄暴见孟子》
)

3.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
"
难道
"

"
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愚公移山》
)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游褒禅山记》
)

娃组词-


娃组词-


娃组词-


娃组词-


娃组词-


娃组词-


娃组词-


娃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