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1首赏析汇总

余年寄山水
746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08: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挂职干部-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褚生)
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
(11

)
赏析汇总

(注音、注释、译文、赏析)

文学常识必备

1[

]
孟浩然《宿建德江》

2[

]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3[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

]
孟浩然《过故人庄》

5[
现代
]
毛泽东《七律·长征》

6[

]
朱熹

7[

]
刘禹锡《浪淘沙》

8[

]
杜牧《江南春》

9[

]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0[

]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11[

]
孟郊《

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










1
宿建德江

[

]
孟浩然

y
í
zh
ō< br>u
b
ó
y
ā
n
zh
ǔ
r
ì
m
ù
k
è
ch
ó
u
x
ī
n





,日






y
ě
ku
à
n
ɡ
ti< br>ā
n
d
ī
sh
ù
ji
ā
n
ɡ
q
ī
n
ɡ
yu
è
j
ì
n
r
é
n













诗词注释: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诗词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

夜泊,再叙日暮 添愁;然
后写到宇宙
广

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 br>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
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
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这是一 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
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 ,也不以船行途中为

2
ɡ
u
ǎ
n
ɡ
m
à
o
j
ī
l
ǚ
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 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
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
的。



诗的起句
“移舟泊烟渚”

“移舟”

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
“泊”

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 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
有联系, 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
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客”是诗人自指。若按
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
思揉 合在一句之中了,
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为什么
“日暮”
会撩起
“客< br>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
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 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
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 、
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
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 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
应该静静
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 牛羊下山的黄昏
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 一个对句铺写景物,
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
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 ,而客愁自见。”第三
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
近处 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

3
句写夜已降临, 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
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的。“野旷天低
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
到的。诗的 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
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
经过一番 上下求索,
终于发现了还有一
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 ,
诗也就戛
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 ,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
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
一点慰藉,
但终究驱 散不了团团新愁。
新愁知多少?
“皇皇三十载,
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 br>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
而今却 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
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 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
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
纷 来沓至,涌上心头。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
澈平静的江水,
以及 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
可那画面上见不到
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 流入思潮翻腾的海
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
建德江, 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
深长地表现出
“日暮客愁新”
吗?
“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 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
这种情景相生、
思与境谐的
“自然流出”
之 中,
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


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五首其一

[

]
苏轼

h
ē
i
y
ú
n
f
ā
n
m
ò
w
è
i
zh
ē
shā
n
b
á
i
y
ǔ
ti
à
o< br>zh
ū
lu
à
n
r
ù
chu
án







,白
雨< br>跳






ju
à
n
d
ì
f
ē
n
ɡ
l
á
i
h
ū
chu
ī
s
à
n
w
à
n
ɡ
h
ú
l
ó
u
xi
à
shu
ǐ
r
ú
ti
ā
n

















诗词赏析:

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 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
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
一 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
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 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
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
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
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
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 半点雨
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
去。还不到半盏茶工 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
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
后在楼头,
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 br>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
景有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 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
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 跳

5
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
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
第一、第三句中, 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
雨的结束,
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 中又用
“白雨”

“黑云”
映衬,
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 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
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 br>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br>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
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
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
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 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
“白雨跳珠”
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给人以 很强的质感。
再次,

“翻
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 ,以动词前移的句
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
下水如天 ”
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
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
辛弃疾

m
í
n
ɡ
yu
è
bi
é
zh
ī
j
ī
n
ɡ
qu
è
q
ī
n
ɡ
f
ē
n
ɡ
b
à
n
y
è
m
í
n
ɡ
ch
á
n















d
à
o
hu
ā
xi
ā
n< br>ɡ
l
ǐ
shu
ō
f
ē
n
ɡ
ni
á
n
t
ī
n
ɡ
q
ǔ
w
ā
sh
ē
n
ɡ
y
ì
pi
à
n< br>稻








取< br>蛙






q
ī
b< br>ā
ɡè
x
ī
n
ɡ
ti
ā
n
w
à
i
li
ǎ
n
ɡ
s
ā
n
di
ǎ
n
y
ǔ
sh
ā
n
qi
á
n















ji
ù
sh
í
m
á
o
di
à
n
sh
è
l< br>í
n
bi
ā
n
l
ù
zhu
ǎ
n
x
ī
qi
á
o
h
ū
ji
à< br>n







,路







诗词赏析:



①作于闲居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此夏夜小唱,深具艺术
魅力。上片夜景,意 在写静,却出之以动。鹊啼、蝉鸣、蛙喧,愈闹
而愈静,是为动中见静法。下片时转景移,山雨欲来,心 绪由安闲而
焦躁。结韵妙语:就急欲避雨而言,先推出茅店,后补以“忽见”,
则恍惚惊喜之态 ,跃然纸上;就全篇而言,至此点出夜行者,返照全
词,则无一不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见闻和感受 ,词脉由是畅通
一体。



②“明月”两句:月光惊飞枝上乌鹊, 清风送来夜半蝉声。按: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苏 轼《次周令韵送赴阙》:
“月明惊鹊未安枝。”周邦彦《蝶恋花》:
“月皎惊乌栖不定。

辛词
“明月别枝惊鹊”
句与以上诗句景象仿佛。
别枝:远枝。方干《寓民 郝氏亭》:“蝉曳残声过别枝。”或作“离

7
别树枝”讲,意亦通,但与下文“半夜”失偶。




“ 稻花”
两句:
稻花飘香,
蛙声一片,
似在歌唱丰年。
或谓
“ 说
丰年”者,守夜农人。似太实,且欠韵味。



④“七八个星” 两句:天外星稀,山前欲雨。卢延让《松寺》:
“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以数词对偶,骈 文中屡见,
如庾信《小园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⑤“旧时”两句:转过溪桥,忽见记忆中的茅店就在眼前。两句
用倒装句法。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
景。明月清风, 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
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 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唐圭

等《唐宋词选注》:作者以宁静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着活
跃气氛的夏夜。 一路行来,有清风、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鹊声、
蝉声,还闻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然看到那家熟 识的小店,可以
进去歇歇脚,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是
一首笔调灵 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语浅味永,摹写逼真的佳作,
是一幅颇有审美价值的淡墨画——充满着农村生 活气息的夏夜素描。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宋< br>孝宗淳熙八年(
1181
),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
上饶居 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

,他虽也有过短暂的
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 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

8
ɡ
u
ī
z h
ā
n
ɡ
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

,岭高约十五丈, 深而敞豁,可容百
人。
下有两泉,
水自石中流出,
可溉田十余亩。
这 一带不仅风景优美,
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
写这一 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
《生查子》
(独游西岩)二首、
《浣溪沙》(黄沙岭) 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
及本词。


辛弃疾的这 首
《西江月》
前两句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表面看来,写 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
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 的惊飞不定,不是
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鹊儿 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
时,
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 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
炎下的嘶鸣

,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


“ 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
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
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
润,
更关心扑 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
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
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 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
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我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
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

9
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 容,再补“声”的来
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
夏夜山 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
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
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 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
福。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 br>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
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 了显著的停顿,
因此下阕开头,
词人就
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 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

“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
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 别是一个“

天外”一个“山前”,
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

,可是笔锋一转

,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
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 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
管很熟,
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 声中,
竟忘却了
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
店 ,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

”,既衬出了词人
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 近旧屋的欢欣,
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
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
体现了作者深
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 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
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
,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
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

1
0

思,淳厚的感情。

过故人庄

[

]
孟浩然

ɡù
r
é
n< br>j
ù
j
ī
sh
ǔ
y
ā
o
w
ǒ
zh
ì
ti
á
n
ji
ā




,邀




。< br>
l
ǜ
sh
ù
c
ū
n
bi
ā
n
h
é
q
ī
n
ɡ
sh
ā
n
ɡ
u
ō
w
à
i
xi
é
绿










k
ā
i
xu
ā
n
mi
à
n
ch
á
n
ɡ
p
ǔ
b
ǎ
ji
ǔ
hu
à
s
ā
n
ɡ
m
á




,把



麻< br>。

d
à
i
d
à
o
ch
ó
n
ɡ
y
á
n
ɡ
r
ì
h
á
i
l
á
i
ji
ù
j
ú
hu
ā





,还





诗词注释: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诗词译文: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1
1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诗词赏析:

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 风景画。
诚挚亲切的友情,
典型农家生
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 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
界的和谐。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 不薄”(《唐诗别裁》)。也
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 过
故人庄》
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
但它用省净的语言,
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
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
也已经可算是
“淡到看不见 诗”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诗味究竟表
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
一则记事。故人“邀 ”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
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 的形式。
而以
“鸡黍”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 礼和
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
力,
平静而自 然,
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
却是极好的导入,
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 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 间竟是这样一
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
绿树环抱,
显得自成 一统,
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
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
孤独,并展 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

1
2

使 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
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 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
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 诗
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
窗一开,
就让外 景映入了户内,
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
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 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
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
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
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 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
生产的气息,
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
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
山、 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
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 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
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
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
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
人,不仅把政治追 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
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 的顾盼,
从他与朋友对
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
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
于是 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

1
3

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
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 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
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 br>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
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
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
被表现得 这样富有诗
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
然,笔笔都显得 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
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
与他描 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
田园和谐一致,
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
恬淡亲切却又 不是平
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
几 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
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 人邀请,
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
三四句只写
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
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
却能表现心情与
环境的惬意的契合;
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
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
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
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 )。“不鉤奇抉异……若公输氏当
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 br>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
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 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
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

1
4

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
而是由 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
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1
5


七律·长征

[
现代
]
毛泽东

hó
n
ɡ
j
ū
n
b
ú
p
àyu
ǎ
n
zh
ē
n
ɡ
n
á
n









w
à
n
shu
ǐ
qi
ā
n
sh
ā< br>n
zh
ǐ
d
ě
n
ɡ
xi
á
n









w
ǔ
l
ǐ
n
ɡ
w
ē
i
y
í
t
é
n
ɡ
x
ì
l
à
n
ɡ









w
ū
m
é
n
ɡ
p
á
n
ɡ
b
ó
z
ǒ
u
n
í
w
á
n









j
ī
n
sh
ā
shu
ǐ
p
ā
i
y< br>ú
n
y
á
nu
ǎ
n









d
à
d
ù
qi
á
o
h
é
n
ɡ
ti
ě
su
ǒ
h
á
n








ɡè
n
ɡ
x
ǐ
m< br>í
n
sh
ā
n
qi
ā
n
l
ǐ
xu
ě









s
ā
n
j
ū
n
ɡ
u
ò
h
ò
u
j
ì
n
k
ā
i
y
á
n









诗词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 美了红
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
的艺术基调。它是全 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
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 “远征难”
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
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1
6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
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 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
表现了红军在 刀剑丛
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
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 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
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 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反衬,
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
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
颈联四句分别从 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
它是
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 路线,选取了
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
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
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
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 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
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
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
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
“红军不怕远征
难”这个 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
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 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
来,以 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
很成功,
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 笔端的诗才,
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

1
7

的诗情。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 将其戏
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
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 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
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五岭、乌蒙本是客观 的存在物,
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
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
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
里,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 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
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 球。

是多么新颖的比喻!
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
着 的细小的波浪,把那样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想象奇特,夸张已极。通过两组极大于 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
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
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从艺 术手法上说,
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
写红军是暗线,
动静结合,明暗结合,
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 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
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 br>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
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
滇、
黔边境。
1935

5
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
略战术最富有智慧、
最成功的一次战斗,
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
现最勇敢、最顽 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
敌人的重兵把守,
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 定桥的木板,
只留下十三

1
8

挂职干部-


挂职干部-


挂职干部-


挂职干部-


挂职干部-


挂职干部-


挂职干部-


挂职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