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温柔似野鬼°
502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09: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胖5-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詹文龙)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
10
个生字,会写本课
13
个生字,掌握“妒忌、军事、委托、照办”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
.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
.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 “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
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播放多媒体课件: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
.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 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
(
出示课题:草船
借箭
)
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1)
学生交流。

(2)
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
.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
.齐读词语:

妒忌

军事

委托

照办

预计

紧急

军令状

惩罚

探听

私自

布置

调度

水寨

呐喊

神机妙算

指名读,接龙读,齐读这些词语。

4
.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曹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
周瑜妒忌诸葛 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
10
天造十万支
箭。诸葛亮用妙计向曹军借了
10< br>万支箭,使周瑜甘拜下风。
)
3
.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2)
:立军令状。

第二部分
(3

5)
:探听情况。

第三部分
(6

9)
:借箭经过。

第四部分
(10)
:借箭成功。

四、研读
1

2
自然段,了解起因。

1
.多媒体出示
1

2
自然段。

1
.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1)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
(2)
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支箭?
(
①与曹军水上交战需要用箭。②用十天造十 万支箭的任务为难
诸葛亮。
)
(3)
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

(
诸葛亮已识破周瑜的 诡计,如当面揭穿伤了和气,那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同时又从
大局考虑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所以 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
2
.分角色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3
.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
.回顾课文的记叙顺序,用小标题的形式汇报。

立军令状、探听情况、借箭经过、借箭成功

2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 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
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了解借箭经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
“吩 咐”
“下令”
“又叫”
“又下令”
“吩咐”
)
2
.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
向北靠近曹军 →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
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
)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
.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
因为诸葛亮的
30
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 曹操
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
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
草把子上很 快就插满
了箭。
)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
4
.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
5
.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 队走了,临走之前还说:
“谢谢曹丞相的箭!

,曹操听后,
会怎么样?为什 么不追?

(
大发雷霆,想派兵士去追。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
三、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
.默读课文。找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有哪些?

2
.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 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
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 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
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
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知天文

(1)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 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
情?
(
吃惊
)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 样的一种心情呢?
(
暗自高兴,
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
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
(2)
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br>(
引导学生联系
上下文理解。
)
多媒体出示:

“ 第一天,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第二天,
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的
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
(3 )
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
改成这 样: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行吗?
好 吗?为什么?

(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
(4)
怪不得周瑜长叹道: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
画出诸葛亮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多媒体出示: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 朝东,一字儿摆开,
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多媒体出示: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 近曹军水寨受箭。


(2)
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
识人心,识曹操

多媒体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 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 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
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 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
11
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
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
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
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讨论一下。

(
因为诸葛亮深信鲁肃诚实守信。
)
四、总结。

草船借 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这让心胸狭窄、
妒才忌能的周瑜不得 不叹服。

五、作业布置。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5.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懂地理、巧安排

识人心



6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
.会认
18< br>个和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2
.体会武松的英雄性格。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前准备:

1

《好汉歌》和电视剧《水浒传》片段。

2
.小说《水浒传》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多媒体导入
(
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片段
)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视频中播放的是什么吗?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
《水浒传》—— 武松
打虎
)
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 的?
(
全班
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
板书课题
)
2
.理解题意。

(1)
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
16
公里张秋镇境内,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现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浒旅游线上的重要景区。

(2)
《水浒传》是我国的四 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塑造了一百零八位个性鲜明的英
雄好汉形象。今天,我们锁定这一百零八 位好汉中的一位
(
课件展示武松打虎的特写镜头
)

通过《景阳冈》 这个故事来认识一下这位打虎英雄——武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
.通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1)
会认生字:筷
(ku
à
i)


(qi
à
)


(m
ó
u)


(w
ù
)


(
ɡ
u
ǐ
)


(li
à
n
ɡ
)


(qi
à
n
ɡ
)

蹿
(chu
à
n)


(ku
à
)


(p
ī
)


(l
ì
)


(l
ū
n)


(s
ù
)

(p
á
o)


(xi
ā
o)


(chu
í
)


(p
ō
)


(s
ū
)
(2)
会写生字:冈
(g
ā
ng)


(j
ī
)


(qi
à
)


(f
ǔ
)

(b
ǎ
ng)


(m
ó
u)


(gu
ǐ
)


(tu
ō
)


(zhu
ì
)

(t
á
ng)


(xi
è
)


(ji
é
)


(qu
á
n)


(chu
ǎ
n)

(s
ū
)
新词:一饮而尽

性命

半夜三更

诡计

破烂

耻笑

胸膛

拳头

酥软

2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3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武松景阳冈打虎的?
(
《景阳冈 》一文
生动地描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勇敢威武行动。
其中对武松形象的描写真可谓形神 兼
备,栩栩如生。
)
2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 些精彩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
概括出来。

(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
第一个场面
(1

4)
:酒店喝酒

第二个场面
(5

7)
:走上山冈

第三个场面
(8

11)
:武松打虎

第四个场面
(12

13)
:走下山冈

四、精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
.学生自读课文
1

4
自然段,了解武松在酒店喝酒的情景。

2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武松的英勇无畏、豪爽要强?

(1)
描写武松语言的句子。

课件出示:

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

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
你别说这样 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道∶
“就真的有虎,
我 也不怕。
你留我在家里歇,
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
害我性命,
却把大虫吓 唬我?”

这些语言描写,再现了武松的音容笑貌,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 从“就
有大虫,我也不怕。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
”两句话中更展现了 武松不畏强暴、浑身是
胆的英雄形象。

(2)
出示描写店家的语句。

店家道∶“我家的酒虽然是村里的酒,可是比 得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
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叫做‘三碗不过 冈’
。过往客人都知道,只吃三
碗,就不再问。


店家道∶“我这 酒叫做‘透瓶香’
,又叫做‘出门倒’
,初入口时只觉得好吃,一会儿就醉倒
了。

店家的话既说明了他家酒好,劲大,吃了三碗的,就醉,又衬托了武松酒量大,非同常 人,
为下文武松打虎埋下了伏笔。

3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豪爽、勇敢的英雄气概。

五、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酒店喝酒”这一部分。

2
.书写生字及词语。

3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碗不过冈”
,武松却喝了
18
碗,他有没有过冈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部分。
(
课前
板书 :景阳冈

生齐读
)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默读
5

7
自然段。

2
.思考讨论:

(1)
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 想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
武松无所畏惧、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
)
(2)
武松看到树干上 写的字为什么认为是店家的诡计?
(
他不相信店家说的话。
)
(3)
武松看到山神庙的榜文,明白了什么?
(
真的有虎
)
(4)
课文是怎样写时间变化的,为什么要写时间的变化?

课件出示:

这时天快晚了,一轮红日慢慢地落下山去。

回头一看,红日渐渐地坠下去了。

这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天容易黑。

(
这样写说明这时候天已经黑了。
)
3
.齐声读第二段,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第三部分。

1
.指名读课文
(8

11
自然段
)
。< br>
2
.思考讨论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 么感
受?

课件出示: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
”从青石 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
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 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
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 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
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 不着,吼一声,
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
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 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
又闪在一边。

(1)
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
“一揪”
“一剪”
,他的对策是“躲闪”
“闪在 青石边”
“闪在大虫背后”
“闪在一边”……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 字呢?

(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 然袭击,毫无
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
“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 警敏捷。
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
描写武松时,用“抡”
“劈”
“揪”
“按”
“踢”
“提”
“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
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
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 武松打虎的语句,
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可
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 武松就怎么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四、阅读第四部分。

1
.快速浏览描写武松下冈的语句。

2
.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

3
.武松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他是怎么做的?

(
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
)
五、总结全文。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
(
动作、语言、神态、心 理
)
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
很有特色,
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 心动魄的场面,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使文章大大增色。请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体会,揣摩 作者的写作方法。

六、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2
.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3
.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6.
景阳冈

老虎:

扑掀剪
(
凶猛
)
武松:

闪闪闪
(
机智、勇敢
)



7*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
.认识
17
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机灵、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3
.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
代劳 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 经历,
体会石猴勇敢机灵、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的特点,
感受其形象,激发对 古典文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
《西游记》
片 段,
在这部电视剧中,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
孙悟空
)
2
.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
.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 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
猴王的经过。
(
板书:猴王出世
)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
.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课件出示:



































3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三、自主学习,理清思路。

1
.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
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勇敢机灵、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
2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石猴出世。

第二部分
(2

3)
:石猴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
(4)
:拜石猴为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出世。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
.交流。

课件出示: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1)
理解“盖自”
(
自从
)

“既久”
(
已久
)
、遂
(
于是
)
(2)
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课件出示: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
行走跳跃,食 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
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 洞之中。

(1)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 br>(2)
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五、学习
2

4
自然段,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
.自由读读
2

4
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 子。

2
.交流。

课件出示:

(1)
“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
为下文 拜为
猴王埋下了伏笔。
)
(2)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
朗朗的一架桥梁。
(
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 可爱。
)
(3)
石猴端坐上面道:
“列位呵,
‘人而无信,不知其 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

胖5-


胖5-


胖5-


胖5-


胖5-


胖5-


胖5-


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