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玛丽莲梦兔
534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09: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团委组织部-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卜谷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5.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 草船借箭”的
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
诸葛亮 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
曹操“借箭”
,挫败了周瑜 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二、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 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 语文综合素养。
《草船借箭》一
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 格看,都是
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
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
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
神机妙算,
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
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对象及农远资源的利用分析:

对于小学 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
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
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 探
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
生的视觉感官,让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
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 、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
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 br>提高。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 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
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
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 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
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 妙算,我真比不
上他。


3.
教师小结并出示电影片段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
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 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
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
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
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 算。

2.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A.
知天时

1.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漫 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 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
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
音读。

③假如你是鲁肃,
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害怕、
吃惊的语气。


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 如你是诸葛
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⑤学生练读,教师引导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并出示电视课堂里的小
朋友的示范读。

2.
教师小结:
但是,
光读这句话,
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 不能!
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
你得联系联系 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据生回答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 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
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把诸葛
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心定气闲,像诸
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

②老师:
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
但是,
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 啰唆,
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
嘛?完全可以 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
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 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
把它改一下。
(组织学生议论。


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

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大家看,这
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
“诸葛亮神机
妙算,我真不如他!



3.
总结学法:同 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
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 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
常重要的读书能力。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
再次研究
‘ 雾中借箭’
这部分内容,
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B.
识人心

1.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
(读后组织交流。


2.
依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 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
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 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
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 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
们近前。



①教师引导读出笑的味道,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

一笑曹操: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笑自己: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三笑鲁肃:
想些什么?这又是 一种什么笑?读读看,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老师创设情境:谁来安慰安慰鲁肃?)

四笑周瑜:你怎么体会到的?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什么?这叫什么笑?
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 出来。

②教师小结:
是啊,
你看,
诸葛亮算得多准呀!
他 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
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
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
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 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
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③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④教师小结并板书识人心。

⑤你们说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 后说——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
:晓地利

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 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
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
里”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晓地利。

(设计意图:本 环节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
悟诸葛亮的
“神”

体 现
“反复诵读、
情感熏陶、
自由感悟”
的语文学科个性。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妙”

1.
请学生上黑板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
回来的呢?
< br>2.
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
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 br>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诸葛亮真是神哪!

3.
回顾板书:他 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
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千里,这种智慧才叫 ——神机妙算。难怪鲁肃
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
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 、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
葛亮,难怪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
这个 故事的时候,
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
今日伏 周郎。

2.
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 br>“先生真神人也。
”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
对鲁肃说了 。
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吗?老师:

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
《三
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八、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

妙算

知天时

晓地利

识人心

6.
《景阳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 br>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
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 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
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 作描写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
的魅力。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提出实现了几个转向。一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书本学 习,正在
向大语文学习转向;二是改变了过于细化的阅读教学,向整体把握和感悟转
向;三是改 变了过多的内容理解、分析,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转向;四是改
变了阅读知识的注入,向掌握阅读方法和 提高阅读能力转向。并且鼓励学生
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强调老师发挥创造性,灵 活多
样的教学。新大纲在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引导正确的阅读方向,向培养高素
质、适应现代信 息社会人才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


《景阳冈》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 经过,表现了豪放、勇
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毕竟武
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如果像过去那样,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
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必然 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因此学习目标确定为进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和学习运用恰当的
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样两项。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读读记记

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

等词 语。

2.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
英雄性格。

3.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句子,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
雄性格。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

1.
师生同唱《好汉歌》



2.
说说自己了解的《水浒传》中的故事或人物。

3.
文章较长,浏览一下,写写文章的思路。

(喝酒
---
上冈
---
打虎
---
下冈)

4.
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
用一个词赞扬武松,并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

教师巡视,
请同学把赞扬的字写在黑板上。

“豪爽、
倔强、
勇猛、
机智”等)

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武松的这些特点呢?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
(打虎)
请同学们

找出具体描写打
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1.
重点研读,打虎动作。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到一边。……

……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



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




“< br>躲

在这里用哪个
词比较好呢?


b.
小组讨论后交流。

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
么?)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
就双手抡起哨棒,
使尽平生力气,
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
勾画出描写武 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
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 、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
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
过人的高大形象。


b.
武松的唯一武 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
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
“靠、提、拖、插、拿、抡、劈、丢”
,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
松为何丢下哨棒赤手空拳打 虎?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小结:作者用多种方法来 刻画人物形象。动词的描写直接写出了武松的
豪放、勇武机智。以及对老虎和哨棒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 格特点。

2.
重点研读,语言的描写。



打虎

这几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勇猛机智的武松。

课文里还有其他的描写也表现了武松的性格,是什么描写?(语言)

在哪些段落体现的?画出句子品一品体会一下。

课件出示:

a< br>武松笑道:
“……
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
看了看笑道:
“……
我怕什么!


c
细想了一回,说道:

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
“……
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豪爽

倔强性格)

《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 了
7
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
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
惧的英雄形象 。为下文打虎做了铺垫。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看着板书,学生小结。

1.
现在,武松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豪放倔强、勇猛机智)

2.
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写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四、读写结合,扎实训练。

通过语言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
这个方法,
你们学会了吗
?
做个练习。

课件: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我的邻居王叔叔虽是个出租司机,却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要帮上
一把。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 的哮喘病又发作了,喘得透不过气来。妈妈
急坏了,决定背我去医院。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着,恰逢 王叔叔送货回
来,只听他问……

(生:孩子怎么了?

生:孩子生病了吗?

生:小明又犯哮喘病了?)


“是啊!
”只听妈妈着急地回答。王叔叔说──

(生:我送你们到医院去吧?




生:来,我拉你们去。


妈妈说:
“能行吗?”





(生:没问题,快上车!


妈妈说:
“你刚干完活,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生:孩子要紧啊!


生:没关系,我的身体好。

< br>到了医院,
妈妈对王叔叔说:

小王,
今天真是多亏了你呀!
太谢谢你了!


王叔叔说──

(生:邻里邻居的,您别客气了!

生:小事一桩。

生:别客气,快看孩子去吧!然后我拉你们回家!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不错,你们平时肯定都是热心肠。

小结:今天的学习,同学们 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而且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 同学们能够根
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
出符合 他的特点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
更加具有感染力。

五、推荐名著,拓展阅读。

1.
在《水浒传》中,你还认识了哪些人?说这 个人的时候,前面加一个
修饰词。

2.
《水浒传》中,人物个性鲜明,故事 引人入胜,希望课后继续读,在
这个单元结束的时候,我们开展一个故事会。

7.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
16
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家当、
顽劣、明明朗朗 、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
.用精读、跳读、默读、 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
猴形象,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

3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
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
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 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
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猴哥》


师:这是谁?他是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主人公之一。喜欢他吗?

师:用一、两句话说说孙悟空。

是呀,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 万户。今天,我们
一起学习关于他的课文《猴王出世》
,齐读课题。

一、检查预习,关注提示

师:昨天,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预设一:圈画生字词,读熟课文。

师:你是个细心的孩子,那这些词,你能读吗?请你带同学们一起读。

预设二:结合注释读通课文。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大家一起读注释。

预设三:根据提示预习。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你找到其中的问题了吗?(出示提示)

理清两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出世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交流:

1
、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课文中的话说出来?


师:简单的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认为……

2
、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的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跳进去,又能出来。


读到这里,这时候石猴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两个问题,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板书:
出世、
成王)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式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

1.
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第一自然段。画出写石猴的句子。

2.
交流:哪一句写石猴?


师:读这样的句子,你们仿佛看到什么?(一只怎样的石猴?)

3.
指导朗 读:
个别读。
(快乐、
自由、
活蹦乱跳、
顽皮、
可爱、无忧无虑)

4.
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 密?
(用了排比、对仗的修辞手法。


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
(个别读)

5.
再读读,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还有很多秘密。

(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请你在读读。有什么感受?

你在读,什么感受?你也读。什么感受?

(跳跃、有节奏、跳动)

6.
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7.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对仗句,也叫对偶,师生互对。
读出诗一般的语言。

8.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

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
一点。

9.
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请写在第一自然段旁。

四、学习二到四自然段,体会猴王的语言。

1.
师:在石猴成王的过程中, 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猴王。找到体现猴
王形象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 句子旁。

2.
交流:


1
)连呼了三声,忽见 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
“我进去!
我进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师:男孩子读。
< br>(
2
)师:可以感受到什么?(很自信。好像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
出来, 我就是个猴王了。



3
)你是怎么从猴子的语言中体会到这一点 的?(要从“怎么写”的角
度来引导和点拨学生。简单的重复、简短、感叹号)


4
)对比体会。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3.
快速浏览,找到相同句式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1)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
呵道:
“大造化! 大造化!


师:大造化什么意思?(

生: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2
)石猴道:
“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
设的家 当。


个别读。


3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 里一跳,叫道:
“都随我进来!进来!


建议加上动作读一读。

4.
师:从这一部分,你又读出了怎样的猴王?


(大胆、勇敢、敢作敢当、自信)

在文中写下你的评价。

5.< br>小结:我们在品读中发现,语言的描写的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
法。我们再来回顾学过的前几 篇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精彩的语言描写对话描写?
让我们一同再来感受感受。

举例:< br>《景阳冈》里的武松(豪爽、无畏)

《草船借箭》的诸葛亮(胸有
成竹、神机 妙算)
。你看,精彩的对话描写啊,能让人立刻感受到人物栩栩如
生的形象。如果我们平时在写 作文的时候,也能够注重语言描写,一定能够
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更精彩。

五、本课总结,鼓励读《西游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心中都有 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它不只是一
只猴子,更像一个自信、勇敢的人。走进《西游记》
,你会感觉 到他是一个神
通广大的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请同学们一
定要再 读一读《西游记》
。其间,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

六、单元总结,一身读经典

师:中国的古典名著浩如烟海,除了这四部,还有四大名 著的《红楼梦》
《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等。在这些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 br>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亲近,去细细品味呢!让我们马上开启名著之旅,
一生与经典相伴!
七、作业

1.
选择你喜欢精彩句段读一读,背一背,或做摘录。

2.
分角色朗读课文,或演演《猴王出世》课本剧。

3.
运用本课 所学的方法阅读《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等名著,
并和同学交流你的阅读感 受。
(选做)

8.
红楼梦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所属类别:其他文学作品相关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
《金玉缘》
,被列
为中国古典四大名 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作者尚有争议


所著。小 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
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 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
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 性美的
史诗。

《红楼梦》分为
120


程本< br>”

80


脂本

两种版本系统,程本为 程伟
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
的底本


此书新版通行本前
80
回据脂本汇校,

40
回 据程本汇校,
署名


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
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
旨谈情,实录其事” 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
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 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
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 研究形
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风筝的起源

风筝始于中国,
风筝起源于中国,
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
< br>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
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 带)
“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
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 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
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 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
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 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
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 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
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 ,马
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仪线则顺着“丝绸
之路”或蒙古人 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
17
年的意
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 ,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一)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 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农业时就开始
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 简单,系绳也就
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

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 大作,卷器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
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厂,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 了。
农夫觉得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了放风筝。树叶说来
自中国南方一带 。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
麻丝等拴树叶防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 。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
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虽然他们低居偏僻,经济
不发达,缺少丝绸和纸类的现代材料,但放风筝的历史并不亚于内地人。

(二)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
2000
多年前就被用于生产。后来
又有了帆船。中国战国时期庄子《逍遥游》中提到

列子御 风

,传说禹时船上
已有了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 放飞。

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
篷在空 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三)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

团委组织部-


团委组织部-


团委组织部-


团委组织部-


团委组织部-


团委组织部-


团委组织部-


团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