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试卷(附答案)

绝世美人儿
557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09: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创设-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薛始亨)
五年级语文
·
下册

第二单元综合测评卷

(
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

)
A
.周瑜
(yǘ)





(lè
i)





(tiāo)





(ché
ng)




B
.弓弩
(lǔ)





胸膛
(tá
ng)




腰胯
(kuā)








(bá
o)




C
.顽劣
(liè
)






(bè
ng)






(juān)





丫鬟
(huá
n)




D
.宝钗
(cāi)






(jiǎo)






(xí
)








山涧
(jiān)





二、看拼音,写汉字。
(8

)
1
.诸葛亮
wěi tuō
(




)
lǔ sù
(




)
借二十条船,每船三十多名军士。
军士在船上

hǎn
(




)
,曹军向船上射箭。诸葛亮完成任务,让心怀



(




)
的周瑜计谋失算。

2
.武松看了
bǎng
wén
(




)

zhī

(




)
景阳冈真有老虎。他袒开
xiōng táng
(




)
,丢下

n jié
(




)
梢棒,把老虎打死了。

三、选词填空。
(5

)








当然

忽然

仍然

果然

必然

1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
(




)
照办。”

2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
(




)
误了大事。”

3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




)
不见诸葛亮有什











么动静。

4
.鲁肃回来报告周瑜,
(




)
不提借船的事。

5
.江上雾很大,敌人
(




)
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四、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4

)
1
.休要胡说,没地
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









)
..
2
.但凡
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
(




)
..
3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
傲来国。
(




)
..
4
.石猴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 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



(




)

五、巧填歇后语。
(3

)
1
.孔明借东风
——
(









)



2.
孙猴子的脸
——
(









)
3
.梁山泊军师
——
(









)
六、按要求写句子。
(10

)
1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改为反问句
)



































































2
.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
(
修改病句
)



































































3
.周瑜妒忌诸葛亮。
(
扩句
)



































































4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 十万支箭,得请你帮
帮我的忙。”
(
改为转述句
)



































































5
.下面句子是







描写,表现了武松







的个性。

武松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

)
1
.悠悠中华,流传 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草船借箭》中诸葛亮
同周瑜斗智,向鲁肃借船,向







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刻画了诸
葛亮




































的特点;
《景阳冈》全文依次
写了武松
































的经过;《猴王出世》主
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









因敢于第一个跳进








被群猴拜为猴王。

2






















,夜静春山空。






















时鸣春涧中。

八、口语交际。
(4

)
在学完本组课文后,
小明说《草船借箭》
明明是诸葛亮骗取了曹操的箭,
文章题目改为

草船骗箭< br>”
会更好。
小丽不同意他的看法。
他们两个争论不
休,你觉得用哪个题 目好呢?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九、阅读天地。
(23

)
(

)
课内阅读。
(11

)
有一天,
周瑜请诸葛亮
(
商量

商议
)
军 事,
说: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
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说:

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

对 ,
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







希望先生不要
(
推却

推脱
)


诸葛亮说:

都督
(
嘱托

委托
)
,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问:

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说:

既然 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

先生预计几天可
以造好?

诸葛亮说:

只要三天。

周瑜说:

军情紧急,
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

怎么敢跟都督开 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
重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 军令状,又摆了酒席
(
招待

招呼
)
他。诸葛亮说:

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
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
.用



划去文 中括号内错误的词。
(2

)
2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周瑜很高兴,
是因为
























从中反映出周瑜的

















(2

)
3
.联系上下文,判断正误。(
对的打“√”,错的打“×”
)(4

)
(1)
“周瑜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

)
(2)
“周瑜问:
‘十天造得好吗?’”从这句可看出周瑜并不想为难诸 葛
亮。
(

)
4
.用“因为……所以……结果… …”的句式,叙述草船借箭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3

)






































































































































(

)
课外阅读。
(12

)
三顾茅庐
(
节选
)
他们来到隆中,
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 伏,
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
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 青翠欲滴,
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
亮的家, 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
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 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
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 翻了一
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
堂同诸葛亮见 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
备听了茅 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 榻睡觉,一
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
得到水一样啊!


1
.文中画线句中的“鱼儿”是指









,“水”是指









(2

)
2
.这个故事选自名著












,作者是








,刘备拜见诸葛
亮的目的是





































(4

)
3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这句话说明
(






)(3

)
A
.刘备很有诚意



B
.诸葛亮摆架子



C
.刘备怕诸葛亮

4
.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刘备礼贤下士的特点?
(3

)





































































































































十、习作。
(30

)
同学们在课外一定读 过许多经典名著,
这些名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呢?在阅读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体会?请选 取其中一本写一篇读后感吧!
不少于
400
字。










































创设-


创设-


创设-


创设-


创设-


创设-


创设-


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