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集
巡山小妖精
944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16: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隶书转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集
1
、《窃读记》教学反思
《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胆怯
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 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
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 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
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并请学生< br>说一说,读了课文
窃读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 可概
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其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
滋味予以重点 体会,然后,应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那些地方看出我的快
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另外, 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所以引
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雨天读
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念与满足,是本文教学的另一重点。
最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
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课后,还应组织
学生开展了“我与书”交朋友的读书活动。
2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
在教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对此
有了很多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等, 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塑造学生的心灵,
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
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
就表达 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
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 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
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教学的源 头活水就是塑造
学生的心灵。
培养 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
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 浓厚兴趣,
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渐入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
合学生 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
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 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
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 到欲罢不能的程
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小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
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 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
甚至空想,胡编滥造。本人认为,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
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
再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
中的 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
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 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 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 。
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
对于他们爱美,
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
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 种时尚美,对
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
别美 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
不同的审美意义。
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 迅速,与人类爱美的
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
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
美、感受美、欣赏美,并 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
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
3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
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 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
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 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
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 br>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
么不同?”“说出你 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
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
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 ,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
一小两个书
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4
、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我的“长生果”》一课,
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
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 不能讲得太多,词语
不用我去解释,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应该少而精。因此,
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
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了读 书与作文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
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 终。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
学生明白:作文,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作文,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
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本节课,我没有 讲得太多,词语没用我去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
解,板书也少而精。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 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
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正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 养,
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
才不甘落后,学生做了 学习的主人,学习就成了他们的需要,成了他们体验成
功的活
动,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在后来的习 作练习中,学生能学以至用,习作时
能够把握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写真实的事情,而不象以前那样 自己去编
故事,同时还能在打好底稿后进行认真的修改。现在,班里爱看书的同学增加
了,读书 以形成了风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由此我认识到
一篇好的课文,一节好的 课,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每一位老师必须认真上
好每一节课。
5
、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试图 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
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
、
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主要的教学流程是:
1
、抓 字眼,明诗意;
2
、入诗境,悟诗情;
3
、归纳
学法,拓展学习。为 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侧重解与读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 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
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以课为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5
、
6
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
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其中一部
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1
.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
.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
(看示意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 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通过示意 图直观了解京口于瓜洲的位置
关系。)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 诗意。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
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 能是“授之
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
生课外 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引入情境,利于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
在本课教 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
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 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 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
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 派生机勃勃、春
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一个“绿”字不
仅 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
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 流水人家。
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
(指名说)
你有过思家的感受吗?(本班在五年级时开展过为期四天的农村实践活动)
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如此调动学生 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
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三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语文课程 标准》总目标第
7
条强调,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 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
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完成《泊船瓜洲》的学
习任务后,及时归纳学法,让学生自学补充作品。
在拓展学习上,我选择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作品与《泊船
瓜洲》在体 裁、情感以及作者与南京的关系都是相近的,容易帮助学生体悟生
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 但不同的是,一是古体诗,一是现代诗,
拓宽了阅读的时间跨度;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实现了情 感升华,深化
了学生情感内涵。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 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为迎合
这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 无法实现读中求
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
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
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 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并得到很多中肯的评价,于我 来说,这是不可多得
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对新课标理解的不透彻,从而造成这样或
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
5
、
《秋思》教学反思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
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 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
深切怀念。
教 完全诗,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
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
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应该会
写了。可是,学生写完 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己口述的
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 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
的动作,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
课间,我把这事与同一个年级段的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交流了一番。才明白,
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应该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
学困生抄抄诗意也行。< br>
【反思】
作业中的“练笔”, 在我们教学时,应该因材而写。结合学生实际,让学
生进行写作练习。同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我想, 面对这样比较难操作的内
容,可事先与同年级段的老师交流,这样集思广益,也能相互之间有成长。不< br>过,绝对不能走过场;批改时也应该把握尺度,这也是个关键。
5
、
《长相思》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二小多 媒体教室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课文中的《长
相思》
。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 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
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br>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
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
生通过自主阅读感 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
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
、看(默读)
、听(听
老师范读 )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
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 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
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
《长相思》
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
感受、感悟,从 读得“字正腔圆”到“有
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 br>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
读出画面与情景,< br>
以情带读,
读中悟情。
课堂上,
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
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 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
相思》
,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
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 在朗读中
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 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
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 远离与牵挂。
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 词人的家乡和故
园。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
并 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 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
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 没有让学生充分
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最后,
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
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 能几团圆月”?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
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
不足之处。 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6
、
《梅花魂》教学反思
古有《梅花三弄》
,今有《梅花 魂》
,古韵遗香,今风流芳。品读《梅花魂》
,亦
如
心
弦
拨
动
“
梅
花
三
弄
”
:
一
弄
费
思
量
,
二
弄
感
人
心
,
三
弄
断
人
肠
。
――题记
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自开,文人墨客对此情有独钟, 吟咏不绝。而今,
被赋予坚强的品格的梅花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梅花魂》一课写了外祖 父
与我之间的五件事,
借助梅花刻画出一位眷恋祖国的海外华侨的形象。
《梅花魂》< br>是难得的融情感教育与文字熏陶为一体的好文章。
一、悟梅花魂
费思量
对于梅花,五年级的学生有 诸多的不理解,不理解老人为何爱墨梅
图,不理解送外孙女回国时为何以梅相赠,不理解课题“梅花魂” 的深刻含义,
不理解梅花与爱国有何内隐关系,这些也正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文题
目即 为
“梅花魂”
,
又以梅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梅花在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课文内蕴深厚,情感复杂,疑点重重,只有层层剥离,步步深入,方可使学生
走进文本,走进华 侨老人的心灵深处。教学伊始,我以一组风雪中傲放的梅花
图导入,生齐诵颂梅诗句,使学生对“梅花魂 ”有初步的印象。而后提问从哪
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很快学生找出“爱惜墨梅发脾气 ”部
分,字里行间无不体会出老人对梅花的钟爱,甚至觉得梅花是不容玷污的。自
然而然产生新 的疑惑,为何梅花在老人的心中分量如此之重。反复咀嚼、品味
“临别赠送墨梅图”部分,感受到老人爱 梅花,实际上是爱梅花的精神,爱有
着梅花这样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中华民族。可是至此,疑惑并未消除, 这位教育
外孙女要有梅花坚强不屈的气节的外祖父,自己却常常流眼泪,真让人匪夷所
思。
二、品华侨泪
感人心
梅花有魂,人有情,身在异邦的华侨老人深爱祖国,却不能回归故
里,备受思乡之煎熬。先安排 寻找老人落泪的句子,继而分析落泪原因,不难
体会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华侨老人三 次落泪,涌动的是深
埋心底的款款恋乡情。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每读到 思乡诗句,就
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腮边、手背上。老人为何吟诗落泪呢?这唐诗宋
词字 字乡思,句句乡愁,拨动老人思乡情弦,而只有五六岁的孩子怎能理解得
了的呢?
当 家人准备回国,而老人不能回国时,他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了起
来。思归难归,多 么可怜的老人哪!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啊!
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感受老人的矛盾与痛苦,达 到了较好的效果。
临别时,老人追上客船,泪眼朦胧,递给外孙女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依
稀间,这血色的梅花已化作老人滴血的心和撕心裂肺的痛。
老师入情讲述,
学生深情朗诵,课堂上流动着令人感动的浓浓爱国情和思乡愁。
三、悟赤子心
断人肠
梅花情,情在真,情在纯,情在深。看岁月漂泊,听时光穿梭,外
祖父把毕生对祖 国的思恋寄托在梅花上,而今在垂暮之年送亲人归国,深知自
己这一生都无缘回国。这墨梅图,这血色的 梅花手绢有如老人的心、老人的魂,
他把他的心,他的魂交给外孙女带回祖国,以祭奠他不归的身躯,船 渐行渐远,
而外祖父却依旧站在码头。此时此刻,又有谁能明白他的心呢?“春草年年绿,
王孙 不得归”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回国的梦,思 乡的愁,
再也无法解开了!记得谁说过:原有缘,缘无圆,愿缘圆,缘已远……轮船早
已远去, 云烟深处水茫茫……
7
、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
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
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 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要理解琦君那份浓浓的思乡情,
需得多次品读,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 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
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 点
小小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直奔主题
课前,我先让学生在校园里看桂花,闻桂花,对桂花有了初步的了解,由
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 生通读了全文,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
础上直奔课文的主要段落──第三自然段。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 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
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 乡情。
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大事?学生发言热烈,觉
得很开心, 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接着让后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
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 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
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 和学生一起
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 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
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 学习后,
我设计了几个题目:
1、外面的菜再香,也没有妈妈 烧的菜好吃,那是因为
___________
。
2 、
小明家的狗再可爱,
也没有我养的那条狗可爱,
那是因为
________ ___
。
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上这节课最大的
收获。课文学完后,我又推荐了一篇文章《月光曲》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过
遗憾的是学生现 在已经五年级,应该让他们动手写一下自己童年快乐的事,这
样真正做到了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
8
、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
《小桥流水人家》 是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
都是以思念家乡为情感,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过
出来的。本课为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
的热爱与思念。学生学习了前面的三篇课文对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目
了然的,对作者是 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思乡的情感,学生也较容易把握。
这节课,我不是把重点放在读而是放在了习作 指导上。
课上我首先以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
后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读自悟。检查朗读后,我只抛出一个 问题让学生思
考:
“那段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带< br>着这个问题学生再次回到文中边读边画。在交流中,我给学生总结出三组句子。
第一组是作者直接 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第二、第三组是作者通过回忆一件件
有趣的小事和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来表达爱的 情感。学生读这三组句子,体会
到原来表达同一种情感可以用直接抒情,也可以通过描写人、事、景的间 接抒
情。接着,进行情感延伸,让学生也来说说家乡的趣事,家乡的美景。学生个
个都热情洋溢 、滔滔不绝。最后,进行习作指导,让学生也来模仿作者的写作
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学生下笔如 有神,情感表达淋漓尽致。
听课的老
师对这节公开课的评价还挺高的,因为学生的自 学能力得到训练,他们收获的
不仅是课文的内容,还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体会到,要想上好略读课文首先要纵观全局的大语文观念,要面向全册
书,整组课 文,了解全册教材和本单元教学的训练点,学生要掌握怎样的阅读
技能。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 不变的,只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
实际情况,运用适当教法,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体会渗透起来。 着重指导学
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略读课文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
课文重 难点,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善于挖掘略读课文
的训练点,上出略读课文的价值,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我想这样略读课文
教学才会回归他的本真,焕发出他的生命本色。
9
、
《鲸》教学反思
《鲸》一文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 、举例子等写作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
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表现了动物界的神奇与伟大。教 学这一课时,
我从文章的内容入手,抓住鲸的特点,让学生悟文、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
效果。
一、课题入手,接受信息
这是一篇 说明文,介绍的是鲸这种庞大的动物,并以动物的名称为题,我
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交流 大量已知的信息。上课开始时,我先
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
“鲸”这个字的部首是“鱼”,那么“鲸”是属于鱼类
吗?接着我又问:谁对“鲸”有所认识?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 转
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纷纷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有关鲸这种动物的知识,这
使学生在学习课 文之前就接受了大量的的有关鲸的信息,也更好地培养了高年
级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二、紧扣内容,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 整体把握文章的的脉络,才能思路清
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找出文中提到的有关“鲸 ”的知识
的总起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找出了这样几个句子:“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
的动物, 那就是鲸”,“目前已经知道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约十七米长”,
“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 肢和尾巴逐渐变成了鳍”,“鲸总的来说可
以分成两大类”,“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鲸跟 牛羊一样用肺呼
吸”,“鲸每天都要睡觉,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张大。”由于学生
对 课文已有了整体的把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
鲸的特点:形体、进化过程、 种类、生活习性。我认为此时重要的的不是问题
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养成动笔动脑的 习惯,这是多么可贵
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三、抓住内容,理解课文
学习课文时,我先导学第一节描写鲸 的形体的部分,使学生了解了鲸的外
型特点,掌握了所使用的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其它部
分让学生自由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
如朗读形 式、描述形式、或画画等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的学生边展
示鲸睡觉的形象图边介绍鲸睡觉的特 点;有的学生充当解说员,讲述了鲸的进
化过程;有的以朗读的形式介绍鲸的吃食;更有的充当了科学家 ,边画示意图,
边讲解如何判断、区别鲸的种类……学生学得有声有色。然后再从课文中找到
有 关语句,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并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对于鲸的各方
面的特点介绍得为什么如此清 楚?从而认识课文运用的种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以及运用有关说明方法的好处。学生学得明白、轻松,入 情入境,读得有有滋
有味。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课文的那些地方,为什么。然后让学
生仿照这种方法来介绍 一种事物,
或说上一两个句子。
如:
当学生说他喜欢
“不
少人看到过 象,
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那就是鲸。
”
我就让学生仿说一个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长句。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说
明文《蜜蜂》,使学生由 课本知识延伸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和应用到实际中去。
总之,我认为高年 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教学,要让学生更自由、更
主动,更有兴趣、更有创造性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去,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而
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全面提升学
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10
、
《松鼠》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知识性
,
科学性
,
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
.
抓住漂亮
,
驯良
,
乖巧的特点
,
介绍了松鼠的外形
,
生活习性
,< br>性格
.
文中准确
,
生动的语言渗
透着作者对说明对象——松鼠 的细致观察
,
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这小生灵的
挚爱
.
生动的说明语 言激发起读者内心珍爱生灵的美好情愫
,
也进一步激发起学
生阅读说明文
,< br>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
学情分析
1,
《松鼠》这篇 文艺性说明文
,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
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
而且本
文的语言通俗易懂
,
将小松鼠的特点写得很传神
,
学生在理解 文本内容上难度不
大
.
2,
由于学生对说明文比较陌生
,
积累的说明文文体知识十分有限
,
引导学生进行
比较阅读有一定的困难
,< br>体会不同的说明文的不同语言特点时
,
要尽量使学生明
白
:
不 同风格的语言没有水平高下之分
,
只是针对不同的写作需要而定
.
3,< br>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
能够通过认真圈画
,
反复朗读< br>,
仔细品
味等方法
,
品味语言特色
,
感受作者的思想 感情
.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
,
我把学习重点难点定为
:1,
学习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
,
准确
,
形象
,
领悟介绍小动物 的一般写法
.2,
理清文章介绍动物的顺序
.
上课时
,
我没有按照常规
,
问孩子们是否喜欢小动物
,
感觉这个问法没有意义
,
有
人确实喜欢
,
但也有人不喜欢
,
难道就因为要上这篇课 文就让孩子违心答喜欢
所以我已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
,
问
:< br>老师从你们的作文中了解
,
我们班很多
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
谁 能用
我喜欢
_____(
特征
)
的
_____(< br>动物名称
)
这种句式
来说说自己喜爱的动物
.
例如
,
我喜欢忠诚的小狗
学生踊跃发言
,
那些喜欢动
物的孩子就有 了宣泄自己情感的舞台
,
同时定下的说话句式让他们学习如何说
好完整一句话
,
以及对喜欢的动物特点做个高度概括
.
起到一石三鸟作用
.
接 着出示松鼠的精美的图片
,
孩子在欣赏漂亮的松鼠时
,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br>,
自然而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
初读课文
,
把握说明顺序
,
研讨课文内容
.
在初读课文
的基础上
,
学生都能弄清本 文的总分结构
,
能归纳总结松鼠的漂亮
,
驯良
,
乖巧
.
研讨课文
,
我重点讲解课文第二节
,
按照由读到品到悟的顺 序
,
由学生深情并茂
的敢赌
,
然后品味语言
,
知道 课文从面容
,
眼睛
,
身体
,
四肢
,
尾巴< br>,
吃相这几个方
面来写得
.
让学生再读
,
把松鼠漂亮 的样子已经读出来了
.
下面的四节课文
,
我让学生们分组学习
,
但在学习之前
,
我给予方法指导
:
问
:
请同学 们回忆一下
,
我们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
,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学习
的
(
首先认真读课文
,
找出这一段体现了松鼠的什么特点,
再看看课文围绕这一特
点从哪几方面来体现的
.)
问
:
现在我请同学接下来的四段
,
像咱们学习第二自然段那样自组学习
,
一定要
按照要求仔细的学习
,
一会儿我们看哪一组同学收获最大
.
(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
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
主动 性
,
也发挥了同学们小组团结合作的力量
,
方法
的指导让他们知道如 何让下笔
,
给予他们独立研究
,
独立思考的能力
.
使他们有
很大的独立创造空间
,
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
非常顺利的完成了课文学 习
.
本课语言语言生动有趣
,
是教学重点
,
我在此设计 了一个问题
:1,
出示《辞海》中
有关松鼠的说明文字
:
《辞海 》中对松鼠是这样说明的
:
松鼠亦称’灰鼠’
,
哺乳纲
,
松 鼠科
.
体长
20
—
28
厘米
.
尾蓬松,
长
16-24
厘米
.
体毛灰色
,
暗褐色或赤 褐色
.
腹面白色
.
冬季耳
有毛簇
,
林栖
;
用树叶
,
草苔筑巢
,
或利用鸦
,
雀的废巢
.
嗜食松子
,
胡桃等果实
,
有
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
—
4
窝
,
每产
5-10
仔
.
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
,
以及欧
洲各地
.
毛皮可制衣
,< br>尾毛可制笔
.
从以上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松鼠的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
体会
两段文字不同的语言风格
这是一段关于松鼠的平实性说明
,
而课文说明松鼠是用文学笔调描述的
.
说说 你
喜欢哪一种语言风格
为什么
(
分析时引导学生抓 住文章中的动词
,
形容词
,
及修辞手法进行语言特点的比较
分析,
切实感受本文准确说明与形象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
通过这个环节落实 课文重点
,
学生发言精彩纷呈
,
学生经过讨论
,
明白平时说 明
与生动说明要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而用
,
同时也明白本文用生动说明
,
是为了说明松鼠是个可爱的小动物
,
让我们喜欢小动物
,
从而关 心动物关爱大自
然
.
最后
,
设计了一个能力迁移作业
:
仿照课文
,
抓住特征
,
用准确
,
生动的语言
,
描写
一种小动物的活动片断或体貌特征
.(100
字左右
)给学生五分钟写作时间
,
然后
请几位同学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
,
一起点评
.
班级里静悄悄的
,
大家都在埋头写
,
忽然
,
我看到平时一直上课走神
,
不主动发言
的小勇抬起了头
,
看着我想举手又有点不愿意
,
因为今天有老师听课
,
而他的朗
读不敢恭维
,
声音小
,
还吐字不清
,
我估计他想发言又有 点害怕
,
还怕我不叫他
.
我大声的对同学们说
:
小勇同学已 经写好了
,
是不是请他来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他的文章
大家异口同 声说好
!
他满脸红彤彤的站起来
,
用有史以来最大的声音
,
朗读他的文章
,
虽然很快
,
我也为他勇气而感动
.
大家都为 第一个发言的他鼓掌
!
对他
来说
,
这一节课时不同寻常的
!
这也是我这节课的重大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