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最新修订)

玛丽莲梦兔
692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16: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六级时间-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包何)
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四时田园杂兴》《稚
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组成。该组教材是围绕“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 真烂漫的天性。回顾整堂课
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 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教学时,我让学
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 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
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 ”,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
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 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
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 ,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
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 动词——
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
教学收获(思得)


1
)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
《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 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
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 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
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 割、犁地、积肥等,想象
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 生在想象中
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

古 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
是我们学习古诗、
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
在教学
《村 晚》
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学生
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
秋天,最后综 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
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中,我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 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
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 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
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 感悟是不
可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4.
改进措施(思改)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 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
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阅读,使之形成能力。古诗中 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
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 赛诗”
会。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积累这方面知识。


2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 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
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 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
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 ,运用拟人
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而优美。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的载体就是语 言文字。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
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 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教学时,我发现课文的第
3

13
自然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用语有所不同,
一种近似于反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 好的作用。我想: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
用语的精妙之处,或许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呢?于是在学 习这两处时,我尝试进行句式
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描写,如针对第
3
自然段前半 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
园子里边,我们带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然后让学生读读原文 中的语句,让学生体
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接受 一次写
作方法上的熏陶。

2.
教学收获(思得)




1
)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这篇课文很多词语很有 特色,都是儿童的表达形式,很受学生喜欢,文中许多
ABB
式的
词语如“胖乎乎、圆 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有些动作的词语也
是很口语化,如“东一脚、西一脚 、踢飞”,这些动词充分写出孩子无拘无束,园子里的活
动丰富多彩的特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 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
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学生用自己独特的 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
)推己及彼,感悟快乐。
课上完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小萧红羡慕不已,文中所写的小事虽然内容看似零散,但都
围绕“趣”字 展开。此时,如果课文仅仅停留在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远未触及课文的教学
价值,我继续引导学生把关 注点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让学生明白:小萧红是快乐的,
她看到的蜜蜂、
蚂蚱等都是快 乐的,
都是别有一番情趣的,
我们也有自己的童年,
自己的
“趣
事” ,我们的快乐和自由不仅仅局限于田野、图书馆、操场、河边,包括属于自己的房间,
我们也应该有不一 样的快乐,学生畅所欲言,由童年的快乐拓展开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
年生活,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生趣 了。

3.
不足之处(思失)

反观整堂教学,也有一些遗憾:在总 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
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 时,你想干什么?学生练笔后内容不
充实,我在练笔时应该给出句式:请用上“想……就……愿意……就 ……”,这样学生在写
作时就很有条理了。

4.
改进措施(思改)

以后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进行导入,出示三组词语“第一组:蜜蜂、蝴蝶、蜻
蜓、蚂蚱 ”,“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
铲地、浇菜”让学生 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然后激情导入:“我和祖父的
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 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
的呢?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 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
这样的导入和预习课文结合起来,不空洞,切实有效。
3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老 先生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
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 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那淡淡的描写,
含蓄隽永的语言和娓娓诉说的 真情
,
的确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这也正是培
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 极佳切入点。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创设情境,调动语感

我在课前 几分钟用多媒体展示月景图片,并播放《彩云追月》的背景音乐,营造浓浓的
见月思乡的氛围,引发学生 自由练说:想到了哪些古诗名句,想到哪些成语、哪些人?在引
导学生回忆了经典的咏月思乡名句后,我 会对他们的回答一一给予肯定,并继续以抒情的语
句来激发学生们的情思:“同学们说得很好,思乡之情 最为苦,孤月离愁断肠人。今天我们
就一起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故乡,看看那一个让他情有独钟、 魂牵梦萦故乡是怎样的
情景”。这样创设情境,巧妙调动学生语感,自然引导进入课文。

2.
教学收获(思得)


1
)抓住“小月亮”悟情感。

季羡林先生在文中不只一次把故乡 的月亮称为“小月亮”,此时我引导学生:月亮难道
还有大小之分吗?学生立即投入到阅读中,他们先是 找到五处所谓的“大月亮”,这五处都
是作者在风光旖旎的地方看到的月亮,其美妙是无与伦比的。作者 的“小月亮”地处穷乡僻
壤,实在是很平凡的,因此,“小月亮”含有平凡的意思,然而就是这个平凡的 月亮,伴随
作者度过那个美丽的童年,和作者一天长大,是作者情感所托,是作者乡思、乡情的凝聚点。
因此“小月亮”更是平凡而难以割舍的思乡情怀。


2
)多种方法认识汉字。

学好语文的第一要点是会识字,五年级 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汉字的方法。本课
要求会认识
14
各生字,这些生字笔画 多,就是有的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准确读音。教学中,我
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 这些生字的。
“垠”
,学生编成儿歌:
“有
金是银,有土也是垠,有了黑土地 ,才能一望无垠。”这样既学习生字,又增强学生的环保
意识,一举多得。

3.
不足之处(思失)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中一些句子,和学生平时接触到的 文章略有不同,学生读来觉得有点
儿拗口,学生们不管是说话还是朗读,都有点儿紧张,语速较快,同时 学生的期待感不高,
我想:也许是他们缺乏自信,心理素质不高的原因吧。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 培养他
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增强他们敢于锻炼自己的勇气。

4.
改进措施(思改)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在后期教学中,应该加强 学生的朗读指导,要达到熟读成诵,
这样死板板的文字才有丰富的画面感,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理解、感悟 融入声情并茂的朗读之
中。

4
梅花魂(教学反思)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课文以梅花为线索,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
国外一起 生活直至分开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
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 的深厚感情。文章以梅花喻人,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回顾整堂课的
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换课题,揭示“魂”。

教学中,我就课题进行解剖,直接导入课文中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文章中心,整体上
把握课文
,
起到很好效果。教学伊始,熟读课文,学生知道课题中“魂”实际上是“精神”,
找出梅花 精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
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如果请你换个题目,我们可
以换成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 说可以换成“民族魂”“松树魂”……通过换课题,学
生了解到: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 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

2.
教学收获(思得)


1
)拓展读,悟情感。


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 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阅
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 固、提高。本课教学后,让学生联系王安石
的《梅花》,说说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高洁气节的人,帮助学生 体味梅花傲雪的精神,产生赞
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使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 一思想感情。同
时我让学生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学生了 解
余光中、李白、张继的“思乡”和文中外祖父的“思乡”有什么不一样,使学生们了解到了
更 多有关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
)学习写法,学以致用。

本文中心突出,借物抒情,对于这一 点,学生读上几遍,读熟以后就很容易明白,那么
文章是怎么借物抒情的?需要仔细探究,学生再次读文 就会发现,作者借梅花来抒发情感,
用的是外祖父和梅花之间的几件事来表现主题的。课文中写的五件事 ,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
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 国而难过
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3.
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感觉有不少遗憾:这篇课文在其 他教材中是用两课时的,我们在备
课时,把以前的课件拿来就用,没有深入研究,精心准备,导致教学节 奏按照两课时标准教
学,教学知识点抓得不准,致使部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需要其他时间补充。

4.
改进措施(思改)

精心制作课件。

在以后教学 中,在导入课文学习时,就应该播放用多幅梅花的图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乐
的课件,同学们在惊叹梅花的 美丽之时,对梅花开放时的环境状况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此时,我应在课文中心句出现的地方再用一 次图片展示,让学生们再对“梅花魂”有一次感
情的升华,使他们理解为什么身处异国的外公会对梅花念 念不忘,倍加珍惜。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有两个地方处理的比较好:

1.
因为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与课文结 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在导入中回
扣课文,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为本活动作了铺垫。

2.
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
中掌握本次口语交际的 要点。

有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到位:

有些孩子注意力好分散,在小组讨论的 过程中,不注意倾听。因为小
组较多,所以我并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反思

《那一刻,我长大了》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第十册 习作一的内容。这
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
写清楚, 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
时的真实感受。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把受到 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体
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从教学环节来看,从交流到习作 ,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再到反思
修改作文,完成实现作文教学的一课一得,关注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
能力同步提高的问题,有利培养学生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激
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从师生关系上看,在课堂对话中适度点拨,交流引导,引导学生积极
思考,调动学生的习作 热情。学生能按教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
题,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

从 评价修改来看,运用个人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修改誊抄等
方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了 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了
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我认为自己还重视与学生的对话,努力做到将自己融入孩子们当中,
注重以动情的言语将学生的 心拉近,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身
边亲人的关爱和呵护。

5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 罗贯中写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
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主要讲了周瑜设计,妄想谋害 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
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智 慧,引人
入胜。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教给方法找对应。

很多课文都是 前后呼应,这样的知识学生是掌握的。本课许多内容前后呼应,教学时,
我教给学生找到前后对应的学习 方法。第一是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第二是找它的预测或结果,第三是把两句话连 在一起。一句表预测,一句表结果,前后一对
应,就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在理解这种方法的基 础上,再去寻找其他一一对应的
句子,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收获(思得)


1
)抓住“四笑”,精准感悟。

教学时,
我让学生细心 研读课文,
抓住重点人物诸葛亮探究。
课文写到诸葛亮共有
11
处,
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
么而“笑”。
随后
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更透彻,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体会到诸葛亮笑自己时是自信的笑,笑曹操时是轻蔑的
笑,笑鲁肃时是友善的 笑,笑周瑜时是得意的笑,从而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这样的研读丰
富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2
)复述课文,提高能力。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 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
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 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
之前,我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课文小标题:“ 借箭的原因——借箭的准备——借
箭的经过——如数交箭”,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 这则故事的起因、经
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我还要求学生动 笔将这
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
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
自己可用的 语言,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发展了逻辑
思维,提高了口头表达能 力。

3.
不足之处(思失)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课件范读那个环节,
我 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
就不会出现课堂中那种沉闷的现象了。
Flash
动画吸引 了学生,那就是周瑜给诸葛亮派任务时的对话,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
鲁肃和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 的过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

4.
改进措施(思改)

运用远程教育,
教师应该更认真地备课,< br>不但备所上的远教课,
还要充分备学生。

《草
船借箭》这样的故事性 很强的课文,我们在以后的教育中,要重视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分
组研读,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把握 人物特点,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合 作探究的能力。


6
景阳冈(教学反思)


《景阳冈》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写的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文章记叙了武松
在阳谷县的一家 酒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
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 性格。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抓人物动作,见特点。

打虎中的精彩动词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些动词既善于变化, 又贴切自然。将武松的人
物形象根植于动词中,是作者的精妙所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 动作进行教
学,首先我请学生读一读片段,找一找表现武松动作的词语,把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勾画下< br>来,再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能够看出武松什么样的特点,把你对词语的感受写在片段旁,做
一个眉 批。力量超人。“揪、按、提、打”,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体会作者用词的
精妙,感悟武松的英 勇、机敏。


同时,我让学生找出老虎的动作,然后提问老虎进攻使出了哪“三招” ?学生找出动词
为“一扑、一掀、一剪”,武松则避其锋芒,只“闪、躲”应之。这“闪、躲”充分表现 了
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因此写老虎的凶猛,是为了衬托武松的武艺高强,沉着冷静。

2.
教学收获(思得)




1
)品味“闪”“躲”。

“闪”和“躲”的意思相近,但内涵有 些不同。“闪”是闪避,即迅速侧转身子躲避,
它表现了武松动作敏捷、武艺高强。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 然袭击,“闪”

是本能反应,说明
武松动作之敏捷;“躲”是躲避,指故意离开或隐 蔽起来,使人看不见。“躲”是有意为之。
闪和躲,同时说明了武松既有优秀的本能又有沉着冷静和勇敢 无畏的性格。

3.
不足之处(思失)

为了使导入课文更有效,我 在课文开头时,播放《好汉歌》,引导学生学唱。可是,由
于对这首歌不是很了解,我自己没有带领学生 学唱,没有放开,学生的情绪也没有完全调动
起来,今后要善于突破自我。

4.
改进措施(思改)

结合新时代,注入新元素。

武松 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按部就班地教学会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在以后教
学时,我们可以结合新 时代,注入新元素,采用“为武松写简历找工作”的形式,让学生说
说武松的事迹、特点、专长,让这项 活动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读书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
自读自悟,并在其中结合写的训练,从而更好地感 知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

7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吴
承恩写的古典神 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
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 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
作敢为的特点。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 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播放视频,激趣导入。

教学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多媒体可以 更有效地再现情景,激发
学生兴趣的特点。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影视剧

《西游 记》的片段,导入新课,营造很
好的课堂氛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身临其境,为学生后 来的学习提供参照,
给学生视觉美。

2.
教学收获(思得)


1
)精心备课,确定目标。

拿到课文,我大吃一惊:如此多古文 ,学生能明白意思吗?不知编者是怎么想的?是不
是超标了?仔细研读课文,在研读教材解读,我明白了 :课文部分文字之所以遵照原文,保
持不变,
就是让学生读原汁原味的经典,
让学生走 进经典,
感知经典。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
“紧
走慢行”即可。再说,学生经过阅 读,都能了解意思,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有了这样的研
读教材,我的教学目标更准确了。教学中我让学 生自主阅读:你更喜欢孙悟空的哪一点?为
什么?你喜欢的这一点在
《西游记》
其他章 节有体现吗?有变化吗?然后我组织学生开展

《西
游记》沙龙”,学生讨论,各抒己 见,有了自己的阅读,有了自己的意见,有了讨论,自己
的观点更加全面了,这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有 很大作用。

(2)
表演动词,品味动词。

本课描写石猴的动词 较多,教学中,每个自然段中出现的动词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因
为不仅要考虑到用词的准确,更能了解 到具体的动作之间细微区别。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中
“石猴进洞”中,我让学生找出“瞑、蹲、纵、跳、 睁、抬、观”这一系列动词,其中“瞑”
学生不是很了解,当我一边讲解,一边向他们做出动作时,他们 恍然大悟,也学着做着样子。
于是,我带领学生们一边朗读,一边用手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们经过配有 动作的朗读后,
能够熟练地朗读出这一部分内容。感受到石猴身手敏捷、本领过人的英雄本色,再让学生 带
着这种感受读出对石猴赞叹、敬佩之情。因此,教学中关注动词的使用
,
从动词的品 味入手
,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不足之处(思失)

品读不到位。在教学“石猴是如何称王”这一环节时 ,品读“连呼了三声”之后,石猴
应声高叫道:
“我进去!我进去!
”时,没有指导学 生把石猴和其他猴子对比,更没有让学生
注意“呼、高叫”以及后边的两个感叹号,学生只是声音大,没 有读石猴的勇敢、自信、兴
奋之情。

4.
改进措施(思改)
语言的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句子对比体会。如把句
子“我进去! 我进去!
”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学生读一读,体会一下,让
学生体 会语言的简短、重复、有力,石猴的自信、勇敢便一览无余。

8
红楼春趣(教学反思)


《红楼春趣》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 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
芹写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一回黛玉重建桃花
社,众人先是填柳絮词,后来因为发现一只挂在竹梢的风筝, 于是在黛玉的建议下,众人开
始放风筝
,
感悟红楼群芳放风筝的童真童趣。回顾整堂课 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猜谜起兴,图片导入。

课堂导入,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最有 效果。
学生都喜欢猜谜语,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出示“风筝”的谜语,学生猜出来后,我立即出 示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图
片,让学生说说放风筝的乐趣,随后导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一段放风 筝的精彩
描写,让我们快去看看吧。”用这种方法,直观、形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活跃思维。

2.
教学收获(思得)


1
)研读课本,精准定位。

《红楼春趣》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 言,本文是学生接触的又一文言文体,加之绝大多
数学生对《红楼梦》并不熟悉,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 至连读通都不容易;文中人物所放的
风筝都有很深的隐意,暗示人物的后来的命运,学生没有关于《红楼 梦》的背景知识和生活
体验,理解自然不易。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如何有效

处理教 材,定位教材,采取合理的
策略,我在备课、写教学设计时把重点放在抓住人物放风筝的动作、语言、神 态

,感悟放
风筝的快乐,初步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一来,人物放风筝“趣”的细 节描写就成了教学
中的“抓手”,随后的教学就顺畅多了。


2
)紧扣“趣”字悟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趣”字,顺 藤摸瓜,让学生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我设计了“课
文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放风筝怎么有趣”< br>,
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
及里,仔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放风 筝时语言的不同之处,以表格形式呈现出
来,直观、形象把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探究人物性格特点。

3.
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整节课,仍然感觉到有不少遗憾。课 文中放风筝虽然写的有声有色,写出了大家的
童真童趣,但是,这种场景,学生读来仍然感觉很奇怪,很 压抑。我可以把大家放风筝的一
些隐意简单说给学生听,让学生领悟封建礼教下的自由快乐、童真童趣是 压抑的,是有限的。

4.
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 该针对“放风筝”这一特定的活动,开展对比阅读,如出示高鼎的
《村居》,让学生是感受“儿童散学归 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快乐活泼的场景;欣赏歌手
陈燕唱的《放风筝》歌曲,感受放风筝的心情。这样 拓展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立体的、
全面的。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排演课本剧,
不失 为一种让小学生锻炼自己口头写作能力的途径。
它是以教材为依据,为小学生所熟悉,易激发小学生的兴 趣一种表演
形式。课堂上课本剧的表演更注重教学目标,课本剧要求的是小学生
的自由发挥,表 演重在说,重在参与。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是“我们都
来演一演”其目的是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 情节,鲜明的人
物性格。进一步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在排 练前,我先组织学生交流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或者课文中
的哪一个片段。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商量一 下要演一部课本剧。然
后大家出谋划策,设计剧本。我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
人物 的对话;
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需要设计怎样的服装、
道具等。

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放手学生自读
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 引导学生都参与到课文里,
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
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
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 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
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不足之处,对学生自主学 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
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教师的 提
问不够简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
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 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
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 主权交
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习作: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写读后感》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习作二 的内容。这一习作题
要求学生从读过的书中或者文章中任选一篇写读后感,要写出自己的
真情实 感,感受要真实、具体。
“写读后感”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
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怎样 使学生在习作中能把握重点、突破难
点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杜绝“复述内容式”读后感。

分析例文,引导学生明白习作中不能大段大段地复 述故事内容,要紧
扣感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二、杜绝“无感而发式”读后感。

通过范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明白读了一篇文章,产 生了对现实生活和
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
。所以,写读后感一定
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
思想实际。
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
写出自己的真 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


9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包括《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
诗。其中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
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 的名作。这首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
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 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现 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
复失地的心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字句句饱含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回顾 整堂课的教学,
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课题质疑,善于联系,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我布置 学生课外阅读摘录几首陆游的诗歌或南宋
时期有关爱国的诗歌,感受那个时代志士们忠怀忧国,关注国家 命运的时代精神。上课开始,
我让学生从课题质疑,联系其他诗作,串联起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我 问学生:“读了
课题,你明白诗人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吗?”学生联系《示儿》中诗句“ 王
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明白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学诗句“南望王师又一
年 ”时,我设疑:“为什么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饱受欺凌的遗民呢?他们在做什么呢?”
学生沉默时,我 加以点拨:“能从《题临安邸》一诗中找到原因吗?”学生恍然大悟,不禁
吟诵起来:“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从而体会到“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
而不得,“泪尽”的痛楚。通过联系,新 旧知识互相沟通,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也有利于学生读解能力的提高。

2.
教学收获(思得)


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教学《从军行》时,学生没学过边塞诗,对边塞诗了解不多,不能充分感受边塞的凄凉、
粗犷。教学开 始,我以“边塞”一词导入,引导学生欣赏王维的边塞名句“大漠孤烟直,长
河落日圆”,接着欣赏独具 特色的边塞图片,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边塞诗的兴趣以后,引出
诗人名字,并揭示课题《从军行》。再出 示唐朝疆域图,简要介绍《从军行》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边塞这个地方的位置,并且为理解诗 中人物的情感做铺垫。

3.
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时,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喜悦
的心情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 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

4.
改进措施(思改)

新 课开始,教师可结合古诗背景配上古曲,饱含深情地吟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
古诗,渲染气氛,营 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
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 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
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 在朝鲜的意见分
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 定
,
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借助说话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毛主席的矛盾心理。

文中写了毛泽东收到从朝鲜发来的 三封电报,
知道自己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痛苦心情,
面对彭德怀和金日成两人对毛岸英遗体处 理的不同要求,
毛泽东处于艰难抉择的境地。
此时,
我适时插入说话练习,让学生研读 文本,进行练习。“作为父亲,毛岸英是为国捐躯的第六
个亲人,毛主席多么想(儿子能活着回来),多 么想(再见他一面);可是,毛岸英像千千
万万个普通志愿军战士一样,作为主席,他不能(运回来), 不能(特殊化)。毛泽东有着
(常人的情感),更有(伟人风范)!”这个练习帮助学生把上下文融会贯 通,充分理解主
席当时矛盾的心理,
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
由衷地发出赞叹:
毛主席是平凡的,
更是伟大的……
这次借助说话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 提高,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主
席当时的矛盾、痛苦的心理,感悟到毛主席顾全大局,无私、宽阔的胸襟。

2.
教学收获(思得)

创设情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
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
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是比较陌生的 ,
对于战争的残酷性也不知道,如何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教学导入环节,我截取电影《上
甘 岭》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这样把形象直观的抗美援朝战争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
生的情感与此产 生共鸣,不但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写作背景,而且渲染了与文本相符的悲伤氛
围,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奠定基础,并为帮助学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称“忠
骨”,埋下伏笔。

3.
不足之处(思失)

上完了课,看看自己上课视频,我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学习第
8
自然段时,
学生难以体会到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此时我只是一味强调朗读理解,
没有让 学生把课下搜集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
才成长起来的,了解 他和毛主席聚少离多,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
来,痛失爱子,毛泽东感到震惊, 感到万分悲痛。这样效果应该更好些。

4.
改进措施(思改)

在 以后教学中,要学习抓住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内心的方法,并且从文中学习,抓住毛泽
东动作“用食指按着 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还
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主席仰 起头望着天花板”来体会毛主席强忍内心痛苦,强忍内心
对岸英的思念,艰难做出抉择。


军神(教学反思)


《军神》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
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药 、忍受巨大疼痛接受
72
刀手术
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司令坚韧不 拔的钢铁意志。通过人物对话、神态
的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 志。回顾整堂课的教学,
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关注人物,感悟军神。

本课教学中,感悟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是教学难点。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抓住刘伯承手
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表现,进行阅读思考,让学生概括。手术前:刘伯承不 用麻醉药,
体会病人的坚强,可概括为“一药不用”。手术中:刘伯承忍受痛苦,“紧紧抓住、汗如雨< br>下”

,体会刘伯承是军人中的楷模,可概括为“一声不吭”。手术后:笑谈“数刀”的 情景,

72
刀再次体会病人的超出常人的坚强,可概括为“一刀不漏”。这样, 学生从中感悟到
一般军人是做不到的,从而领悟到刘伯承手术中忍受剧烈痛苦,表现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

2.
教学收获(思得)

填写表格,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这篇课文将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用以 突出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如何直观地呈
现给学生看,这是难点之一。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格 ,让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和刘
伯承的表现,同时弄清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不管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 写,都是为了
表现主要人物“刘伯承”特点的。其中,正面描写是为了“突出”刘伯承刚毅的特点,而侧
面描写是为了“衬托”刘伯承坚强不屈,两者方法不一样,目的相同。

3.
不足之处(思失)

上完课,掩卷反思,我仍觉得有一些遗憾。本课中刘 伯承在手术中的表现描写细致,教
学时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军神的形象,是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时, 我没有再增设“读”
这一重要环节,应当结合问题,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 志。在
读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对刘伯承产生由衷的敬佩;在读中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4.
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在讲新课之前,激发学生设疑 ,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让学生大
胆提问,对学生所提问题梳理引导,以便及时引导教学的核心问题,作 为探究的主线。如本
课可以确定“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为核心问题,让学生从沃克医生的思 想情感
的变化以及刘伯承将军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神情、动作、语言等,感受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感
悟人物特点。

12
清贫(教学反思)


《清贫》< br>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
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于
1935年在狱中写下的。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景象,表
现了共产 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表达方式上,采用叙
议结合、对比的方法, 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思效)

抓住“趣事”,理解人物特点。

教学中,当学到句子“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对于这句话很多学生不是很理解,都
说:方志敏的“趣 事”到底“趣”在哪里?我让学生首先理解:趣事,是指本身就有趣的或
者人们感兴趣的事情、有趣味的 事。接着让学生找出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
朗读。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语言感受。朗读 对话,学生明白“趣事”之“趣”:明明方志
敏身无分文,但国民党士兵偏以为发财机会已到,而终于发 财梦破灭。学生明白作者以幽默
的表达方式无情地嘲讽了国民党士兵贪婪、无耻的丑劣行径,表达了革命 者以“清贫”为自
豪的情感。

2.
教学收获(思得)


1
)抓住动作,刻画人物。

教学“趣事”时,我抓住两个士兵的 动作,让学生感悟国民党士兵的贪婪、凶狠、狡诈。
首先让学生找出动作,再将士兵的动作分类:一类是 搜身的动作,一类是威吓的动作。搜身
的动作是“摸、弓着、捏”,威吓的动作是“拿出、拉开、盯住、 吼道”,这些动作描写形
象地再现了国民党士兵贪婪、凶狠、无耻的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 到下都以发
财为目的。从中,学生也理解了方志敏所说的“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的< br>深意。传神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把人物的性格、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


2
)抓住对比,理解“清贫”。

课文中多处采用对比的写作方法 ,这是让学生理解“清贫”的好方法。学生回答“方志
敏为什么会如此清贫”这一问题时,无从下手,此 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这样一句话,突
破难点“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们革命不是 为着发财啦”。首先让学生
指出这是对比的写作方法,把“我”和“国民党当官的”对比,突出方志敏的 清廉。然后马
上追问:“国民党与共产党有怎样的区别”。这样,适当的点拨,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无产
阶级的本质——清贫,洁白,朴素。这样,抓住对比,进行教学,效果很好。

3.
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整堂课,这课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漏洞和缺陷:

“趣事”中方志敏和国民党士 兵的对话,由于时间关系,朗读训练不够,学生对文本的
朗读不够到位,有些句子学生能够感受到兵士的 凶狠、恶毒、贪婪,但就是读不出来,不好
意思读。这与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训练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也和自己课前备课不细有很大
关系。

4.
改进措施(思改)
以后在教学“趣事”这一段中,应该让同学们分角色对话,抓住国民党两个士兵的内容
来学,让学生 先找出描写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小组朗读后进行评比,让学生在
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性格,深 刻领悟到对话描写以及动作、语言描写的魅力。

习作:他
_____
了教学反思

《他







了》
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习作四 的内容。
这一习作
题要求学生刻画出某个人呈现某种情感时的样子。回想一下事情的前

六级时间-


六级时间-


六级时间-


六级时间-


六级时间-


六级时间-


六级时间-


六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