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玛丽莲梦兔
896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16: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熊自仁)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 》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
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 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
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
的 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
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 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
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 村生活
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 br>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
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
“脱
冰作 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
景 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
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 背,
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抒发了诗人对乡
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

(一 )
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
导学生读出诗歌的 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
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
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
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 读,
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
受桑阴下学种瓜孩 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其二,
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
,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
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 ”
感受农民的勤快,

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
!
这样 ,田园生
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稚子弄冰》 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
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 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
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教学《村晚》时,在实 践环节我采用“画中延伸,体验成功”这一方
法。我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是给学生 起个示范作用,
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
个个都 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
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叙述中锻炼了口 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

三、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原 因之一:在教学第一步骤,给学生自主读
诗的时间有点少,集体朗读不能代替个人自读。读不好,教学第 二个环节
自然不好深入。原因之二: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
略过于简单。 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
磨。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 当家”的忙碌景象,距离现在学生的生
活也比较遥远,如何引导他们感受农村男女夜以继日、辛勤劳作的 劳动场
面,进入诗歌描写的意境,读懂作者的情怀,若适时补充一些人们劳动的
画面,学生应该 更容易入境。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
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因 而整节课学生始终游离于诗歌之外。

四、改进措施

今后,我不仅要钻研教 材,更要钻研学生,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
策略,达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探索,真正凸 显学生学习的
主体地位,是我今后课堂教学中应该付诸实践的首要任务。


2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 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 了作
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
再现出来,学生读 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一、教学效果

我采用了“ 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
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 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
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
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收获

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
ABB
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
体现了作者 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
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 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
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 br>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
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 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
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 发光,在她看来
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
者,感 悟文字。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 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
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
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
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 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
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 做的事情:爬树、
挖坑、种豆、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
们尽 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
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没有放手 让学
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总是一步一步牵着学,对学生不放心。其次,学生活
动的面儿小,站起 来发言的总是个别同学。再次,文章语言优美,文中出
现了许多
ABB
式的词,如:胖 乎乎、圆滚滚等,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
生积累下来,而我根本就没提到。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 br>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
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 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 地学习,增加知
识储备。


3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

《月是故乡明》通过讲述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 景,离乡
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季
羨林思念的不 是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
也不是居住的赏月胜地朗润园,
而是故乡的月亮,他思念的是故乡 。

一、教学效果

本组教材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在教学本 篇课文时,
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让学生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比阅 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
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 各不相同的,从而
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成功之处

我在突破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先是让学生说出带有“月”的诗词,再< br>用一问“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那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诗人在
思念些什么呢”进行融情 想象,激越表达、归纳梳理,这一系列的过程实
则是让学生学会沉潜积淀。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

“能读千
赋则善赋”之说,正是强调了沉潜阅读和积淀的重要作用。学生积淀 越多,
表达就越丰富,越动情,越有层次,越有水准。因此,课上,面对屏幕上
出现的一轮明月 ,在舒缓的音乐衬托下,学生望月怀景、忆事、思人,魂
牵心动,深深的爱、绵绵的情,顿时化作云潮汹 涌。例如,我出示了如下
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 br>(
1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我都异常喜欢。
”体会世界 各
地月亮的美。


2

“此地既然有山,……真不能不说 是赏月胜地。
”体会朗润园的月
亮的美。


3

“然而,每当这样的良辰美景,……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体会
作者钟情家乡平凡的月亮,实 质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了借景抒情
的写作手法。

家乡的月亮是平凡的,正如作者平凡的家乡一样,

但是,美轮美奂的
异乡却 比不上平凡的家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更突
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br>
三、不足之处

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远方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一 片段
时,有点儿无能为力的感觉,只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的方法把文章内容
和感情让学生得以 理解,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想结合 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某
一时刻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真实故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漂泊 在外的游
子的思乡之情。


4*
《梅花魂》教学反思

《梅花魂》是一篇精读课文。梅花凌寒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
是历代诗人和画家所赞颂 的对象,梅花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
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 、葬身异国的外
祖父的回忆。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
象,梅 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一、教学效果
本课是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过程是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在下列
几方面有所感悟:一是让学生弄清了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我” 读唐诗宋
词,而且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就
流下眼泪。二 是弄清了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爱祖国之间的关系。

二、成功之处

在 执教的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
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 “品格”


灵魂”


骨气”
。开课伊
始,
我让学生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
在吟咏中加 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在感受老人思
乡之情时,我主要抓住了老人三次流泪和斥 “我”污梅。在这里,我设计
了两次想想情景说话,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体会梅花精神时,我主< br>要采用朗读的形式。在指导朗读“做有气节的中国人”之前,我先让学生
谈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
图片更加渲染了激昂的气氛,
为朗读做了铺垫。
最后《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海外 游子的心声。缕缕梅花魂,悠悠爱国
心,让我们永远铭记梅花魂。

三、不足之处

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 br>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的
思想感情。在这一环节中 ,我引导得不是很到位。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要是能通过欣赏 梅花图,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
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 的
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
祖父的情感,定能深 深地感动学生。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有两个地方处理的比较好:

1.
因为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与课文结 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在导入中回扣课
文,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为本活动作了铺垫。

2.
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中掌
握本次口语交际的 要点。

有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到位:

有些孩子注意力好分散,在小组讨论的 过程中,不注意倾听。因为小组较
多,所以我并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反思

《那一刻,我长大了》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第十册 习作一的内容。这一习
作题要求学生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
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
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怎样使学生 在习作中能把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体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
键所在。

从教学环节来 看,从交流到习作,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再到反思修改
作文,完成实现作文教学的一课一得,关注学 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同步
提高的问题,有利培养学生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从师生关系上看,在课堂对话中适度点拨,交流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能按教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
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
从评价修改来看,运用个人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修改誊抄等方式
引导学生修改自 己的习作。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修改
习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
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 充满情趣和活力。我认为自
己还重视与学生的对话,努力做到将自己融入孩子们当中,注重以动情的言语将学生的心拉近,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身边亲人的关爱和呵
护。

5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本文是小学语文部编版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长篇 历史小
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借公事让他
在十天之内造好 十万支箭,诸葛亮却凭着神机妙算在三天内向曹操“借”
到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文章篇幅较长 ,内容丰富,人物鲜明,
既要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弄懂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更重要的
是让学生要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鲁肃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一、教学效果

1.
准确把握课堂目标。直接切入中心,找原因——“草船借箭”的原
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从容向周瑜立下了军
令状,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 箭,引出“造”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
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

我通过“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通过小 组学习的方法,一步步深入
了解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特点,让学生感知了草船“借”箭的过程,令学生清晰地认识了人物特点,使学生领会了“神机妙算”在文
中的深刻含义,并感受到文 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准确、精练地用词。

在课堂上,我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积极 思维,以学生的
阅读分析为主,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激发学生亲近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成功之处

自主合作探究见真知。

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
2
自然 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
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
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
请大家说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 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
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 机妙算与鲁
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
小组内交流 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品读体
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 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
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 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诸葛亮的神
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去琢磨,然后 带着他们体会,
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
上学生 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学生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三、不足之处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
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让学生活动 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
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 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吝惜自己对学生的评价,适时地给
予学生鼓励和赞扬,会使表达不 到位的同学声音大起来。

7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 世》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
猴子,这只猴子每天快乐地在林间生活。一日 ,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
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

(一)抓重点问题,自读自悟。

抓住“石猴怎样出”和“怎样称为猴王”两个重点问 题,引导学生自
读自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种读法并用,人文交流。

由于本文是古代白话文,语言很精辟,长短句结合 多,读起来比较拗
口。我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充分读文,
实现 作者与文本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课文 时,
抓住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
与 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让学生
反复朗读,理解意思,发现其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且长短句结合
的文法,感受语言的精练优美、 节奏感强,激起阅读的兴趣,提高赏析、
审美的能力。
在让学生学习
“石猴怎样成为猴 王”
时,
抓住石猴的语言
“大
造化
!
大造化
!
“我进去
!
我进去
!

“没水
!
没 水
!
”等等,让学生品读,体
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感受优秀作品语言简练、明快、干 脆、富有感召力
的特点,感悟石猴的聪明、机敏、勇敢的特点,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
起续读 的愿望。

三、不足之处

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 尚未列入“会认”
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
大意 即可。如,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
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 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
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 逐个细讲,只要在
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
(

)
典解
决,有的字词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教学过程中
各步骤都能运筹帷幄,美中不足的是仍旧觉得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
喜爱的方式精读自己认为优美 的部分,
感受语言的精美,
修辞的灵活运用,
所刻画人物的栩栩如生。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不拖泥带水,应该告诉学< br>生的就要直接说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七绕八拐的去所谓的启发。

8
《红楼春趣》教学反思

《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生 动地再
现了人们放风筝、去晦气的健身活动。人们放风筝时沐浴着阳光,呼吸着
清新的空气,仰 望蓝天,凝神拉线奔走,有张有弛,给人们带来快乐。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1
.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目标。通 过深入地分析文本,心中明确课
堂目标,尤其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放风筝带来的
快乐。

2
.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来凸显人物的形象。通过对人物(包括紫鹃 、
宝玉、黛玉、探春、宝钗、宝琴)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凸显了各
位人物的不同形象。 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贾宝玉他们
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3.
带领学生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
①故事情节完整;
②主题思想深刻;
③人物个 性鲜明;④构思角度精巧;⑤环境描写逼真。


二、成功之处

我 在讲解:
“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时,我让
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一 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
由。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结合课文内容, 说出自己的理
由。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顽皮、欢乐,一点儿也没有居高临下
的公子哥 儿的架子。
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
自己却从未放一遭儿也不气恼;
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 分精致,
心中欢喜,
便叫
“放起来”

说丫头们不会放,
自 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众人大笑,他恨
得把风筝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
“若不是个美人,我顿脚跺个稀烂。
”从
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 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
十分率直纯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人物的形象。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 br>字的挖掘多了一些,
让学生体会得少了一些
;
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
学 生的
自悟少了一些。如对“于是丫头们拿过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
摇摇随风而去。一 时只有鸡蛋大小,转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不见了”
这句话的理解,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没有点 透,也是遗憾之处。

四、改进措施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 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
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含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 br>驾驭能力就越强。实际不足中的这句话可以这样解释:风筝被铰断了线,
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 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
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 中消失。这个句
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
状,写 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类似
这样的精美段落,细节描写若在平时能 相机渗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
陶,学生情操、文化底蕴肯定会慢慢丰厚起来。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排演课本剧,不失为一种让小学生锻炼自己口头写作能力的途径。它
是以教材为依据,为小学生所熟悉,易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一种表演形式。
课堂上课本剧的表演更注重教 学目标,
课本剧要求的是小学生的自由发挥,
表演重在说,重在参与。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是“我 们都来演一演”其目的
是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进一步学习、
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在排练前,我先组织学生交流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 或者课文中的哪
一个片段。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商量一下要演一部课本剧。然后大家出
谋划策 ,设计剧本。我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人物的对话;
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需要 设计怎样的服装、道具等。

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放手学 生自读自悟,
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引导学生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自己喜
欢的角色 。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
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 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
挥创造能力。
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
教师只是活动 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不足之处,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 br>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教师的提问不够简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 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
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 动的舞台交给学生,
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
意 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习作: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写读后感》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习作二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
学生从读过的书中或者 文章中任选一篇写读后感,
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感受要真实、具体。
“写读后感” 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起点,同时也是
一个难点。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本次习 作教学的
关键所在。

一、杜绝“复述内容式”读后感。

分析例文 ,引导学生明白习作中不能大段大段地复述故事内容,要紧扣感
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二、杜绝“无感而发式”读后感。

通过范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明白读了一 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和自己
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
。所以,写读后感 一定要联系社
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
真实感想 ,忌说假话、空话、套话。

汉字真有趣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中华几千年的汉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神奇的魅力。在 课堂上,我选
择活动式教学。纵观整堂课,由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构建成。让课堂在
中华源远 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舞台上驰骋,让实践活动课堂富有文化味。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是一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把语文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
让它既体现语文学习的 特点,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又体现综合实践课的
探究性学习特色。
活动过程始终把获取语文知 识的研究能力作为第一目标。
课上,学生的交流是主要的,老师的话语不多,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 br>题并作出结论,所起的就是总结和过渡的作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
实现了课堂属于学生、学 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三、课堂交流形式多样。

本设计重在让学生 策划和开展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互动交流的环境,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及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 ,通过组长介绍,成果
展示,调动同学积极参与,真正投入到汉字的研究中来。在组织形式上很
灵活,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让课堂别有一番情趣。


我爱你,汉字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活动化。

教学中,抓住儿童好动的特点,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活 动成为学习
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
趣,提升对 祖国文字的感情。活动中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解决
问题,不是只读书本上已有的结论;在活动 中每个学生亲历和体验,而不
是只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解。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学习和运用语< br>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得到整体发展。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课堂里听
讲、回答问题、做练习的 学生来说,活动化的综合性学习无疑是令人兴奋
的,对教师来说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尝试。

二、探究过程自主化。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必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我们不再 是知识的传
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参谋、顾问和
咨询人员。 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规定学生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用信
息诱导而不是以指令来约束学生。尽管教材 规定了活动的任务和范围,但
学生必须通过自觉主动的活动才能完成任务。具体的活动方式,在相当大< br>的程度上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活动的开展,用什么形式呈现学习的成果
等,都由小组同学自主决 定。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三、学习过程探究化。

综合性学习的设置 为探究型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组学习内容都不作
为系统的知识来教。这样,学生可以在比较宽松的 环境中学习、探究。教
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掌握方法和规律。

9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 了戍边
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
充满了爱国热情 和乐观精神。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这首诗主要叙写了诗
人 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
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
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 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一、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古诗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 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
谈到了相关的内容。

2.
一改以 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
说说所看到的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 ,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
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
让学生披文入境
,
再现故事情节
,
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二、成功之处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 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教
学《从军行》时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并适 时地补充一些资料,
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
苍凉的边塞生活。
我还播放了歌曲< br>《从军行》

学生很快被那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 br>场景,
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
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同时 ,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
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三、不足之处

1.

2.

课堂教学时间超时。

“遥望”
“暗”指导不到位,学生理解不透彻。

四、改进措施
< br>探究的深度要适当,在指导学生对“暗”字的理解时,挖掘得太深,
因而耽误了时间。同时,再设 计让学生理解不击败敌人,决不还的这种忠
心报国的豪情壮志时,可以从“不还”二字反问学生,将士们 真的不想回
家吗?从而可以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可以提问为什么远远地望着,却只能 看到玉门关呢?可以从这启发学
生体会大漠的荒凉。这个“暗”字,不仅仅是环境恶劣,也体现将士们内
心的孤独、沉重、压抑。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 索,先写彭德
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
悲痛;再 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 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
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br>
一、教学效果

1.
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 地去感悟,比如:
我在课前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录像,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
朝的 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
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 痛心情。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
烈士人数,联系主席的决定,体会到一个博大胸怀的主席。

2.
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
朗读表达自己的 情感。为此,在课堂上,我一再鼓励学生朗读。诸如语言
有温度,字词知情感。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 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
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伟人毛泽
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

二、成功之处

1.
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
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
英!”又如动作描写:“用 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 ,还是原封不动
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
悲哀, 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
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身的身边来了吗!这次
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我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忽略细节描写,其实就是人
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课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小练
笔,写一些人物作文。

三、不足之处

遗憾在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学“喃喃”时,学生 品词不到
位的情况下,忙于赶教学进度,而匆匆放弃;遗憾自己在许多问题的表述
上,不够清晰 简明;遗憾自己的教学机智太差,以致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
匆匆下课,没有给予学生一个简单明了而具有 启发作用的总结……

四、改进措施

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在 琅琅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
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所以,下阶段,我应< br>多加强朗读训练。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
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 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


《军神》教学反思
《军神》这篇课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时,
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 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
72
刀手术治疗,被
沃克医生称为“军神”
,表现了 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一、教学效果

1.
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老师充分让学生说,让他们自己谈体会,在边读边说中感知人 物。例
如,在教学“一声不吭”

“紧紧”
“崭新的床单都被抓破了”时,< br>“崭新”
的床单一般是不容易抓破的,
这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纷纷举 手,
答案很容
易出来了。说明刘伯承此时用力很大,他一定很疼很疼。再回到前面,他
始终“一声不吭”
,这正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我让大家讨论。最后,老师
说:
“谁能 再读一读这一段?读出刘伯承的坚强和勇敢?”很自然的,感情
就出来了。

2.
学生学会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这篇课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在感悟军神的过程中我 抓住
了沃克医生的反应去体会。课末,又让孩子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感变
化的句子,体会这 样写的好处。在品悟过程中及时板书,沃克医生这条情
感线自然浮现出来,这样两条线融合。

二、成功之处

为了更好领悟刘伯承意志如钢的精神。在教学设计时,我以“七十二< br>刀”做为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时,我把自己当作沃克医生,用自己的语
言一边描述动手术的过程 ,一边配上动作:
“……这里肉烂得厉害,得割一
刀;伤得太严重了,一刀还割不干净,得再来 一刀;这里已经长了新生的
息肉,这里不割不行,来一刀;哦,我手有些发抖,没切中要害,再来一刀;
我的汗都冒出来了,
护士在帮我擦汗,
接着干……”
“割”
过几次之后,
问学生:我刚才割了几刀?学生肯定没几个能说出来的。然后问:三个多
小时的手 术,刘伯承能说出刀数,说明了什么?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
刘伯承的精神所在。

三、不足之处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如:在教学时,当学生< br>兴趣勃勃的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意志坚强的人物时,我没有好好地把握教学
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 失去了课堂生成的亮点。同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
好,因此,在分析沃克医生的表现时,我分析得不够透彻 。

四、改进措施

努力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生成课堂亮点,从学生的学出 发,全面培
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清贫》教学反思

《清贫》是方志敏同志于
1935
年狱中写就的 ,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
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
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一、教学效果

1.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形象。在学习敌
人对方志敏搜身 一部分时,敌人从“摸、捏”到“威吓”再到“弓着背细
细地捏一遍”
,
这些动作描写 形象地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
也说明
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从中 ,学生也理解了方志敏
所说的“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的深意。

2 .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在学习“我从事革命斗争,已
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 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
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 是一点一滴的
用之于革命事业。
”这句话时,学生明白了:作为共产党的一个高级将领,
方志敏
“十余年”
“一向”
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
值得敬仰。
而且他
“经
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
,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
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清贫关键所在。

“这在国民党 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
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对比深入理解甘于清贫其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革
命操守。

二、成功之处

品读感悟。我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言、神态、< br>动作进于品读体会。同时不着痕迹地渗透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神态、动
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 品质所起到的作用。如学习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
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这一部分时,
国 民党士兵从
“满肚子热望”
到“猜疑、不相信”
,从“企望有新的发现”到“失望”直 至“怀疑而惊异”
这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
不苟 的革命情操。

三、不足之处

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不够到位,不是读得特别快 ,就是读得没有感情,
比如国民党兵士对方志敏威吓地吼道:
“赶快将钱拿出来,
不然 就是一炸弹,
把你炸死”这句话学生能够感受到兵士的凶狠、恶毒,但就是读不出来,
不好意思 读。

四、改进措施

平时的课堂上,我能够关注到学生的这一点,加强训练。



习作:他
_____
了教学反思

《他







了》
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习作四 的内容。
这一习作题要
求学生刻画出某个人呈现某种情感时的样子。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
把经过写下来,特别是要把他当时的样子写具体。怎样使运用动作、语言、
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 内心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从教学环节来看,从交流到习作,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 再到反思修改
作文,整个过程注重关注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同步提高,有利培养学
生完成习 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 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
学生能按教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融洽,
师生配合得好。

在评价修改环节,运用个人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修改誊抄等方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修改
习作的能力。



13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 》这篇课文由
3
个独立的片段组成。
《摔跤》选自中篇
小说《小兵张嘎》
《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选自《骆驼祥 子》
,题目为编者所加。这
3
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
生、祥子三个人 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
尽相同,可以说这
3
个片段是 人物描写的经典。

一、教学效果

1.
带领学生学习文中的表达方 法。学习了《摔跤》后,我带着学生们
归纳总结出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主要是抓住了嘎子的神态,语言和 心理活
动来表现嘎子调皮活泼,
工于心计的特点。
学生们对这样的写法并不陌生,但是像这样正式提出来学习,还是第一次。于是,我给了学生们十多分钟
的时间让他们仿照作者的写 法写写同桌的一个特点。多数学生写得不错,
还有个别的学生把人物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
< br>2.
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习描
写严监生的动作、 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
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 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
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
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 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
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

“没人能 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什么呢?”让学
生体会严监生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

“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
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 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
严监生的吝啬。

二、成功之处

《摔跤》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
作的词句并画出来,先自己 体会,然后交流汇报。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
理解,不仅把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词语都找出来了, 而且理解得也
很透彻。再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这些句子,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效果
非常好。

三、不足之处

在学习《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祥子的外貌时,

“头不很大,圆眼,
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 br>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
,
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
间一块不 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
,
被驴啃了一口。


只是简单地
说了说这是外貌描写,给学生没有留下健康、威猛的祥子形象。

四、改进措施

结合上面的不足之处可以设计让学生画一画文中的人物,写一写身边< br>人的小练笔实践活动。


14
《刷子李》教学反思
< br>《刷子李》
选自冯骥才的
《俗世奇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以
“刷
子李”高超的技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
大 智慧。本文生动有趣,故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富有传奇色彩,是一篇
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很 容易吸引学生阅读。

一、教学效果

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培养。语文阅读课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
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 根据阅读
提示的要求自读课文,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行朗读课文,在学生充
分自读课文的 基础上,围绕“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
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有哪些描写最精彩的句 子等问题交流讨论。在此过
程中,学生阅读,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
阅读水平。
2.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引导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特点
的方法:体会“刷子 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采用了直接描写“刷子
李”刷墙的的情景:刷墙时的动作美,刷墙后的效果 奇。组织学生一句一
句地品读,边读边想象情景:刷墙时的动作好似跳舞,刷墙时发出的声音
好 似乐曲,完成的作品好似一面天衣无缝的屏障等。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和
生动形象的比喻,感受“刷子李” 的技艺高超,也直观地了解了可以怎样
突出技艺高超。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刷子李的徒弟检查黑衣服并 发现小
白点这种一波三折的侧面描写烘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文采用的就是直
接描写和间接描 写相结合的方法。

二、成功之处

注重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个性的作用。文 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
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文中也采用了对比的
修辞手法:
“刷子 李”大胆的“承诺”
,充满自信,豪气千丈,同时又心细
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 入微。而曹小三开始听说师傅有手
绝活时,
“半信半疑”
;师傅刷墙时,
“最 关心的还是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看见师傅身上出现白点时,
以为师傅
“名 气有诈”

这样把曹小三对师傅
“半
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 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
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不足之处

虽然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但在评价中不免有些流于形式,如评< br>价得不够新颖,不能针对个体进行准确评价。

四、改进措施

今后要 加强评价的新颖性和准确性的训练,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
的喜悦。要进行写作方法的归纳时,可尝试 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口头作
文,做到现学现用,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 br>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




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课后反思

《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是部编本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五的内容。
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人,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他的特 点,运
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怎样使学生在习
作中能运用本单 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是本次习
作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

一、以读促写,学会观察,描写人物。

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儿童模仿力 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和习作例文
中作者观察人物、描写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把阅读教学中的基 本功运用
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做到以读促写。

二、让学生理解从典型事例中集中表现人物的品质。

写好事例就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 满、
充满活力。
这就要求小学生深入生活,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根据表达的需要捕捉 生活中表现力最强的典型事例
来展示人物形象。怎样在事中表现人,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br>心理等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抓住特点观察。这样,学生就笔下有
物,言之有序,很快一个 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创设情境,引导交流。

从师生关 系上看,在课堂对话中适度点拨,交流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能按教师的 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
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

本次教学的不足是:作为 习作指导课,时间分配不均,学生静心思考和写
作的机会不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突出 。


15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是一 则文言文体裁的寓言故事。本则寓言只有一段,有
两层意思
:
一是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 楚国人,
在炫耀自己的矛和盾。
二是讲
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 对。作者把这则寓言汇成
了一个成语一一“自相矛盾”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说话、做事 前后
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一、教学效果

在朗读
指导< br>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
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 口,老师都给予肯定。
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
价中 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学生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我设计 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
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
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 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成功之处

1.
在生字学习 中,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
“盾”字的演变过
程,

展示了汉字造 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
“把
词语连起来说一说,

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
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 导。

为了突破难点,
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
引导学生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
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地帮 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
理解搭设了桥梁。

2.
借助词语——串联了解课文内容

在分别出示了“矛”“
盾”,“锐利”“坚固”,“夸口”“哑口无
言”三组词语,并进行处理之后,抓住契机,顺势而导 ,提出了一个更贴
近文本内容的语言训练要求:运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
事, 以此导读整篇课文,使词语回归课文,浑然一体,课堂由词语学习很
自然就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感悟中, 两“环”就这样紧扣在一起,让人浑
然不觉

……这其实是通过词语串联课文内容更为 生动的落实,
学生在表述
中不仅进一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还把握了文章的叙述线索,为下一“环 ”
的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与衔接。同时练习了词语的运用,
进一步强化了词语的 理解。

三、不足之处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是很多的,但让学生联系 生活谈谈,还是
有点儿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但不知如何表达。我有种无从下手,不
知怎么 引导学生。

四、改进措施

针对不足之处,我先出示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 达,而后让学生结合
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其表达。



16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齐
威王赛马,在孙膑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 要细致
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一、教学效果

抓住重点词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 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正确地找出解决
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资料之后,指导学生根据课
后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深入 理解课文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的潜力。我让学生思考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来赢得比赛
胜利的好办法,而田忌却想不到,齐威王也始料不及呢?”激发了学生进
一步深究课 文的兴趣。此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要求学生细
读,划出描述人物言行的句子和词语,抓住 这些语言文字进行默读思考和
朗读体味。我又用幻灯片出示了文中的三个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
再联系课文资料,明白这三个句子体现了孙膑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到
那里,就能较顺利地透 过人物的外部形象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一步
步探明人物的思索过程,明白孙膑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 ,乃是仔细观察、
周密分析,
认真推断的结果
;
而田忌失败后只是一味地懊恼 ,
不分析失败的
原因,
不找出挽救的方法,
自然是无回天之术
;齐威王得意扬扬夸耀自我的
马,
根本没发现对手与自我的力量并不悬殊,
所以再次 比寒时斗力不斗智,
仍按原先的顺序出场,当然只有输得“目瞪口呆”了。

二、成功之处

1.
充分体现了“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 时要尊重
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教学理念。







2.
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 br>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
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
陶冶情操,
实现 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
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3.
教师能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自始至终都在努
力创设和 谐、愉快、自主探究的氛围。在学习知识中,教师不进行滔滔不
绝的分析,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读、讲、议 、演、说等方法亲身体验学习,
经历学习的过程。

三、不足之处

1.
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两组对话时,没有及时评价。

2.
“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一节课不可以预设的
太多。



3.
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要恰当、适时给予学生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紧< br>紧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更好的
课堂效果,不断提高自己 这种运筹帷幄的能力。




17
《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 br>事。课文情节曲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几个过程
:
船员逗猴子,
猴子放肆 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
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
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
救上船。

一、教学效果

1.
逆向溯源,层层深入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学生 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
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 用枪逼他跳的水。


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 木的
一头离桅杆一米多”
“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
“张开胳膊”
“摇摇晃晃”
“只
要……就……”
“即使……也……”
“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 句
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 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
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
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
甲板上”
;退一步讲 ,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
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指导 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也都绷得紧紧的,
那你能通过朗 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
(学
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 危险处境?(学生自
由说)


二、成功之处

1.
设身处地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
船 长是
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
板上,必死无疑; 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
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 拖延时间,拖延时间,
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
果敢产生敬佩之情。

2.
想象故事的结尾。

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
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学生 有的
说,水手会说:
“累死我了,还好救上来了”
。有的说,船长会说:
“一 个帽
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这么重要吗?”有的说,孩子会说:
“爸爸,我以后
再也不 敢了。
”还有的说,孩子会说:
“爸爸,我要学游泳。
”从而体会到文
中蕴含 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在“自主读识”—“检测词语”环节,在检测课文 词语时相机教学多
音字“咽”
,此处我只是进行了口头教学,没有把多音字呈现在
pp t
上,也
没有进行板书。

在让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 学读,但是有的地
方读得感情不到位,
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 br>
忽略了引导学生体会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想可以:

1.
提前把它显示出来,学生掌握得会更加扎实。

2.
老师用生动 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
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老师听出来了, 水手们真紧张!

3.
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里变化过程之后应该顺势提出:孩子为什 么
会遇险?找出推动事情发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
水手的取乐中放肆起 来,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戏弄中,在水手们的
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终将自己至于险境。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反思

《神奇 的探险之旅》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六的内容。这一
习作题要求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把探险之旅中遇到的困境、求生
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怎样使学生根据情 景
编故事,写出情节的曲折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珍视独特感受,选取话 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选择探险的
地点,自主选择探险的装备,自主选择探险的伙伴。

二、拓展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为使学生的想象有个广阔的天地,在设计
教学的每个环节时 ,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契机。我引导学
生想象在探险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又是 怎样摆脱困境的,在摆
脱困境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求生的方法。

三、保护学生的个性 写作。在习作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
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写作,引导学生 曲折的探险过程写具
体。

想象是欲望的一种意象化表达和满足。因此,成功的想象作 文,必始于欲
望的有效唤醒和刺激。而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冒险、探险、历险、
惊险,无 疑是其生命成长历程中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在教学中要注意
对学生渗透珍爱生命教育,避免学生不顾 危险地去进行冒险。



18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 术以及
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
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 特有的风土人情。

一、教学效果

朗读的同时,感悟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对于写作方法的领悟。这篇课文采用了抓住事
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 、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写作方法一
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了很多。最终决定 教师的引导要
多一点儿。我就把这种提示分散到几个环节中,比如在“小艇样子”这部
分时,我 让学生找出小艇的特点,并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
很快就说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想到这里就说明学生有所了解了。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我再引导,学生的体会就深一些。对于抓住特点 来
写的写作方法就能掌握些。
在课下的小练笔中,
学生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二、成功之处

研读文本,欣赏美。我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运用了比喻修辞手< br>法的好处,用读的方式表示对小艇的喜爱。发挥想象,体会情景——如果
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 饱览着威尼斯水城两岸秀美的风光,你会有怎样
的感受?会产生哪些新奇的想法
?
有了 这个前提,
在请同学们带着这美好的
感觉一起朗读,他们就很容易地读出了“坐在小艇里的情趣 ”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我还采
用 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学小艇的样子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以自
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读,可以 画,激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学生纷纷
动手、动口、动脑,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中感受到小艇的独 特美,
尤其是结尾,我出示小艇的纸模,让大家看着模型去回忆小艇的样子,学
生在反复诵读中 达到能背诵,摆脱了“要我学”的精神枷锁,读起来轻松,
背起来愉快。教学“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这一部分,我让学生通过想
象、表演去感受、去领会,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领略到小艇的独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不足之处

在朗读指导上指导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
学生充分表达。

四、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越俎代庖,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画画、< br>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
能力。应该利用角色转换,虚拟情境,有重点地指导朗 读,并给予鼓励性
的评价。效果会更好。



19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 牧场之
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犹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
作为牧场之国的 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
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
留连忘返。

一、教学效果

读中理解,体会情感。
“荷兰,

是水之国 ,花之国,牧场之国”
。读了
课文的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 根据自
己的理解分别发表看法,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荷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因为这里有水、 有花,还有牧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补充说荷
兰还是一个风车之国,因为在语文练习册上专门 有介绍荷兰的风车的。听
了学生的回答,我马上说既然荷兰有着这么多的美称,那么找找书上是如
何来介绍它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并将找到的句子画出来。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于 是,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入手,认认真
真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成功之处

1.
略去问题的串联,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 ,以“真
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
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
并根据课文的总分结构,< br>几次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中心句,省略了很多细碎的小问题,
有效避免了串讲,把时间 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在第四小节的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找感受到牧场安静的句子,并读出那 样安静的感觉。
通过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女生齐读等让学生能充分地接触文本,感悟文
本。学 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文中优美的语言也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2.略去语言的分析,注重表达的指导。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悟和朗读
的练习,学生对荷兰的美景有了深 深的向往。于是,我就给学生看了许多
荷兰的图片,并提炼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试着把荷兰的美景 介绍给
大家。并创设了世博会上给荷兰馆当解说员的情境。学生们情趣盎然,表
达的效果也很好 。

三、不足之处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还不够明显,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
的过程。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
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
手,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 自由王国。最后归结到“这就是真
正的荷兰”






20
《金字塔》教学反思

《金字塔》
一课由两篇短 文组成,
第一篇节选自穆青的
《金字塔夕照》

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 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第二
篇则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 了金字塔建
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以及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还对古埃及悠
久的文明成 就作了简要的补充。这两篇文章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又构成
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让读者对金字塔这一 世界奇迹有了更为全面、丰富
的了解。

一、教学效果

1.
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新颖的角度,具有的现实意义。

在《金字塔夕照》 中,作者一方面运用浓重笔墨描述厚重文化遗产,
歌颂了人类伟大创造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抨击了对古文 明的掠夺,思考世
界文化的多面现实。
比如他在文中写到:
“我曾经到过西方一些著名 的城市,
在他们的广场上像一把朝天的宝剑样,耸立着古埃及的尖碑,博物馆里陈
列着中国的青 铜器和瓷器……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并不能给他们增加光
彩:相反,恰恰是他们的罪恶掠夺的见证。< br>”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感
情是深沉的,是鲜明的。对西方列强对金字塔的掠夺、埃及人民沦 为奴隶
充满了强烈的愤怒和谴责。

2.
体味文章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得益于其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上。作者十分善于捕
捉和表现瞬间性、局部性的特色 ,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
带来的感受,例如: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 金色的沙淡,连尼罗
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
;
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的 。
”这些
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又因循着语言固有的诉诸想象的功能,是
语言 艺术与视觉艺术交融渗透的产物。这些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使得文
章信息含量巨大,加上光与影的刻画 更细致入微,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
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二、成功之处

1.
运用想象。

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 塔》一文时“当时没有车辆,又没有机器,
人们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各抒己见,学生的这
种想象衬托了眼前事实,使文章读起来波澜起伏,妙不可言,学生们的想
象力得到空前的释放。

价值问题引领,引人深思。

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 字塔》一文时,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带着问题
思考,使学生感悟到金字塔的神奇,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会有很深的感
悟。在现代人眼中,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历
史上未解 的千古之谜。作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实体,金字塔
群历经了四千多年的风霜洗礼,依旧向世 人昭示着古代埃及文明的高超技
术与成就。

三、不足之处

让学生了解“金字塔是如何砌起来的”这一问题时,方法有些单一,
画面感没有。

四、改进措施

我要借助有关
FLASH
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建造过 程,让学生复述该建
造过程。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金字塔建造过程的理解并感受到古埃及人民
的 智慧与勤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