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别妄想泡我
693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17: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千里千寻-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四单元 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
诗》。
《示儿》是陆游的 绝笔诗。他在弥留之际
,
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
和人民
,
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
,
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
,
谆谆 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题临安邸 》是
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
楼台鳞次栉 比的特征;
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 情声色,
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
珍创作的 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一、教学效果
1
、课前查阅资料,走近三位作者。
古诗 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诵也比较简单,但是理解文本内涵有一定的难度,体会情感
也是难点。所以课前预 习环节便设计让学生查阅每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试着理解题目
的含义。课上一交流,学生便比较快 地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为理解内涵奠定基
础。接下来聚焦第一首诗《示儿》,先引导学生读 好停顿,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之后引导
寻找本诗字眼“悲”,领悟着作者的情感放慢语速,放低声调, 再次朗读,学生的情感在朗
读声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收到情感的熏陶,爱国情怀扎根孩子心中。
2
、自读自悟,品读感悟爱国情怀。
运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 剩下的两首诗。自学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会的查
阅手头资料,在理解题目句子内涵的基础上,作者 抒发的情感逐渐凸显:作者对当政者不思
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题临安邸》);作者 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
爱国热情(《己亥杂诗》)。
3
、诵读积累,积淀语言。
比赛背诵,看谁最先背下来。之后,吟诵三首古 诗,评出最佳小小背诵家。再让学生默
写三首古诗,同桌互改,班内展示书写最漂亮最规范的
1 0
分佳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享受成功!
二、成功之处
< br>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课上引导体会作者感情,很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
目标。学生 的自学能力、吟诵能力有效提高。整堂课上学生态度积极,背诵热烈,洋溢着浓
浓的书香味。
三、不足之处
自读自悟环节放手自学时,优秀的学生驾驭能力强易操作,但中下等的 学生有难度,预
设的环节简单,没能全面照顾。
四、改进措施
如 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创设探究交流的氛围,让生帮生一起进步,让我的教学更
圆满!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本课安排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主题的。三首诗的作 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祖
国的热爱之情。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 绝笔之作。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
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爱国 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
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题临安邸》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
也由此表 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已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 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
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 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完成本课的教学之后,我觉得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我设置情 境导入,了解诗人。例如在教学《示儿》时,我设置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多
媒体上展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 人躺在床上,对站在窗前的儿子说着什么。看到这幅画面之
后,孩子们马上会产生的疑问是:这位老人是 谁?他在干什么?然后出示课题《示儿》,引
出诗人陆游,对陆游进行介绍。
其次, 我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然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如教 学《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时候,我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和同
桌交流,最后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
第三,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仍
以《题临安邸》为例。借助插图学生们会想到: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在西湖之上歌舞升
平,人们沉 醉在太平盛世之中。那么想象后两句诗描绘的画面就出现了障碍。此时我马上给
学生介绍了本首诗写作的 背景和历史上的南宋、北宋的知识。也就是把“杭州”和“汴京”
的拓展。这样学生们马上想到:现在祖 国还没有统一,可是统治者却毫无斗志只知道贪图安
逸享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讽刺之意马上从学生的 口中涌了出来。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①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影响了学生对诗歌表 达的思想
情感的感悟。②在介绍诗人的时候,介绍的不够宽厚,没有把和诗人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一下。比如介绍陆游的时候就因为缺少了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而影响了学生对故事
《示儿》 的理解。③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 中,我会把已经积累了的教学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但学习
是无止境的,我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 以教师用书为依据,深挖教材,认真备课;课上在对学
生的关注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
平得到不断提高。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
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都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我让学 生
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收到了较
好 的效果。
2.
我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划分诗歌节奏的基 础上,让学生带着
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诗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己亥杂诗 》这
首诗的“己亥”解释得有点笼统,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抓住
细节,不能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
1900
年。当时清政府 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
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文章 热情讴歌
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
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 希望。
号召
“中国少年”
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
为创造一个繁荣富 强的
“少年中国”
而努力奋斗。
课
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 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 口。
一、教学效果
1
、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梁启超的 名言以及《少年中国说》原文
(
试着读一读
)
。一开课,便让
学生交 流名言,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初步从名言中认识梁启超,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 人物品质作好铺垫。
2
、批文入境,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借助 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环节用时比较长,学生不会读的字音比
较多,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流 利的朗读。还创设了生帮生朗读和听录音的环节,充分营
造读书氛围,落实诵读目标;接着引导读出本文 的停顿、韵律美,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
紧接着思考课后问题: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在思 考中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感
知文章的内容。
3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探究 性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便进入了情绪
高涨的辩论理解之中,情感立刻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感染和升华。再 次激发学生:今天的我们
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 整堂课达到
了高潮!
4
、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淀。
“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学生积累越多,感受会越深,表达会更得心应手。在指
导背诵时先引导观察 写作特点,再以补充填空的形式呈现,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
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今天的积累 ,也为明天的语言交流夯实了基础。
二、成功之处
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 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但是,整堂课却在我的预设中一
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 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
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 !
三、不足之处
这堂课上下来,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自己 更高的目标,但是有部分学生
因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不强做了看客,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不均衡,课堂容 量也略显臃肿,
不够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 ,我会重视创设更适合中等生发展的教学环节,补充原文内容,
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使我 的教学效果趋于更圆满!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 末年梁启超(
1873
—
1929
)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
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
有强烈的鼓动性
,具有
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作为中
国近 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
在风雨飘摇的
1900
年,
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
代的中国 青年。
本课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过渡性的文章。
把课文 读正确、
流利是学习本课的关键。
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最 后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本
文长短句结合,交替出现,节奏感极强。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 课文读正确,然
后用时大约
15
分钟把课文读流利。
课后学生们反应,
当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声调
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
胸中那种豪迈之气 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霸气发泄出来一
样。这就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在学生能够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之后,我
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课文 中每句话的意思。课文毕竟不是现
代白话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所以我采用的
策略是,学生 先自己借助注释说一说,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这个过程中老师巡
视实施点拨
,但绝 不越俎代庖。
第三,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之后再尝试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 熟读课
文,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在有感情朗读的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完成了本课设
置的第二个重点——背诵课文。
第四、内容拓展延伸。利用多媒体, 让学生重温
1940
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
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 有必要的。播放《鸦片战争》
(片段)播放《虎门销烟》
(片
段)播放《开国大典》( 片段)。让孩子们通过视频感受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和中
国人民不屈的抗争,以及新中国带给我 们的幸福生活。
本课的
不足之处在于:
因 为本文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们相隔太远,虽然做了相关的介绍,但是对于真正理
解本文还是远远不够 。这就需要我在以后备课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时代的障碍、历史的
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让学生通 过学习直接抓住文章的精髓,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少年中国说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
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 习惯,因
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朗读,通过让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效果。
2.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 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达到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我还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 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增强
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 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对“干将发硎”“奇花初胎”等一带而过,很
多同学对这些内容死记硬背,没有 达到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
我一定会用多种方法解决,不能留给学生一点 儿疑问。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 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
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
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 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 们不忘
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效果
1
、题眼入手,激情朗读。
首先板书课题,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质疑:哪个词语你非常不愿意看到?对,毁灭。这
意味着什 么?损失惨痛,非常悲伤。好。带着作者的情感再读课题,来读作者命题的内涵。
2
、披文入境,感悟内涵。
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内涵,此环节分两 步走:第一步,出示课件——圆明园是
怎样被毁灭的?标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引 导学生自读自悟,进一步
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第二步,
出示课件——圆明园之前是 什么样的呢?标画相关的语句,
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用两个词语简单概括它的地位。学生在读书交流时发 现了“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引导通过抓住描写圆明园的布局,园内构建的重点句子去理解,去感悟 圆明
园曾经的辉煌,在对比中去熏陶感染学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从课堂交流中和他们的眼神
中这一情感目标都得到了实现,对八国联军的强盗行径可谓是义愤填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