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完整资料).doc
别妄想泡我
532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17: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鸡蛋撞地球-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 学期,
我继续担任五年一班的语文教学。
一学期来,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
中,< br>我较为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
学习方式,< br>它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上课时我较为充分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
如上课时的小组内
质疑解疑,
小组内 解决不了的问题让集体来解决;
小组合作,
让学生不但理解了
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全班交流所得及疑难问题。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合
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
感受学习的乐趣。
但是,
在教学中也有几点问题
值得反思:
一、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 br>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学习语
言最关键,学习 语言的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
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 分地体现出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缺乏朗读指导,
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 的提高。
在平时上课时
的备课设计中缺少朗读指导的设计。
通过这学期的教学后,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
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
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
其主要原 因:
缺乏朗读技巧
的指点。
课文朗读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朗读来
体会,
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
应该要有朗读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说逻辑重音的
处理等。
学生对重音的处理也是五花八门。
而我平时忽视了对学 生的指导,
默认
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得不到提高。
二、写作指导不够充分
作文 是需要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
抒,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 的思想,
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作文的基础是生
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 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因而写作起来部分孩子很困难,
觉得无从下手空泛 、
不生动。
想象是由当前的人
或事物,
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
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
许多发
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
联想对排除墨守成 规的思维定势、
开阔思路有重要作
用。
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 ,
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
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 力薄弱有一
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
能导 致发现和创新。
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山想象
丰富,学会 全面地考察事物。
三
批注式阅读抓得不实
本学期我校提倡批注式阅读教学,其目的是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
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深入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br>本学期我抓得不够实,
中下等生批注得很肤浅,
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
进一步抓好孩子们的批注式阅读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在六年 级语文教研活动中,围绕“读中求解,读中求悟”这一主题,我执教
了第
18
课——< br>《泊船瓜洲》
。
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
我试图从新课标所
提出 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
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
、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
理解 诗歌的内容,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
、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主要的 教学流
程是:
1
、抓字眼,明诗意;
2
、入诗境,悟诗情;
3
、归纳学法,拓展学习。为
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侧重解与读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觉得收获是有的,
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试梳理如
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以课为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5
、
6
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
“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
描述 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其中一部分我
是这样设计的:
1
.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
.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
(看示意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 多还是少?(
“数人”
、
“数日”何意?“数”何意?)还
从哪里知道山很少 ?
(抠住
“只”
。
通过示意图直观了解京口于瓜洲的位置关系。
)< br>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
整体把握诗意。
诗歌中凝练、
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
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 br>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
只能是
“授之以鱼”
;
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 来解决,
“授之以渔”
,
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
歌的能力。
二引入情境,利于感悟诗情
情感 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 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
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 品所表达的情感:
……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 近,又正值春天,
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 派生机勃勃、春意
盎然的景象。
(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一个“绿”字不仅 使
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
色的野花,江 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
(指名说)
你有过思家的感受吗?(本班在五年级时开展过为期四天的农村实践活动)
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如此调动学生 的生活积累,
促使学生想象,
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
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 含的情感。
三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 br>《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
7
条强调,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
情感 体验,
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
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
味 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完成《泊船瓜洲》的学习任务
后,及时归纳学法 ,让学生自学补充作品。
在拓展学习上,我选择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 乡愁》
,这篇作品与《泊船瓜
洲》
在体裁、
情感以及作者与南京的关系都是是 相近的,
容易帮助学生体悟生活
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但不同的是,一是古体诗, 一是现代诗,拓
宽了阅读的时间跨度;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实现了情感升华,深化了学
生情感内涵。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顾名思义,读是解与 悟的方法和前提。为迎合这
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 、
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
有些牵强。< br>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短短数十字,
学生在不解的情况
下如何读? 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
并得到很多中肯的评价,
于我来说,
这是不可多得的
良机。
而从授课过程来看,
反映出对新课标理解的 不透彻,
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
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