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阅读问题及答案
余年寄山水
751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17: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破瓜-
《月迹》阅读问题及答案
月
迹
笔
记
1
、作者:贾平凹
贾平凹
(w
ā
o)
:陕西丹 凤人,当代小说家、散
文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2
、月亮的别称: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
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因人
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3
、填写相关的古代诗句
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
常健的诗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苏轼的
诗句: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4
、注意下列词语的字音和
字形:
款款(
ku
ǎ
n
)
满盈(
y
í
ng
)
屏
b?ng
气
面面相觑
q
ù
倏
sh
ū
忽
袅袅
(ni
ǎ
oni
ǎ
o)
玉砌
(q< br>ì
)
嫉妒
(j
í
d
ù
)
酥酥
(s
ū
)
掬
(j
ū
)
粗糙
(c
ā
o)
相依相偎
(w
ē
i)
5.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
人物:奶奶、
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6.
寻月过程:
(
1
)、
中堂
里镜中望月
(
2
)、院中望月寻月(
3
)、院外河中月
(
4
)、瞳中
见月。
7
、文章段略化分:第一部分:(开头到“你们快去寻月呢”);
写月亮匆匆来去。
第二部分:(从“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只要
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写寻月过程。
第三部分:(从“我们坐
在海滩上”——最后);写海滩议月
8
、找一些词替换下面斜体字,
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跑出门去,他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一个满满的圆
了,尽院子的白 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
的中央处,
是那棵粗粗的桂树,
疏 疏的枝,
疏疏的叶,
桂花还没有开,
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答:“玉玉的”、“银银的”,符合孩童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
形象,又有色彩。
9
、
阅读课文第
18-26
段,然后做题
(< br>1
)、用
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的主要内容。
答:
主要内容:
杯中饮月。
(
2
)
、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啊,
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这个对话好在哪里?
答:
——这个对话描写十分精彩,
既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 烂漫、
活泼可爱的天性,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
3
)、
“我们都看着那酒杯,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 亮的
满圆。”句中的“浮起”能不能改成“出现”呢?为什么?
答:“浮起”不能改成“出现”。因为“浮起”生动地写出了月
亮轻盈的特点,而“出现”则无 法体现这一特点
。
(
4)、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月亮
真的能喝下肚吗?作者这样写 的用意是什么?
答:不能。这是虚写,它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
10
、阅
读课文第问题
28-
结尾,回答问题
(
1
)、这段文字写了两件事,请
简要概括。
答:河中寻月;沙滩议月。
(
2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 br>说。
这些句子包含了弟弟妹妹对月亮怎样的感情?体现出本文语言的
什么特点?
答:月亮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些句子包含了弟弟妹妹对月亮
的喜爱、赞美、热望。体现本文语言的朴质而又诚挚。
(
3
)、文中“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
们的,每一个人的。 ”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这句话富 有哲理,说明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力,人人
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
4
)、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答: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页
巨幅的纸张,
纸张上的作品为
“我”
所有,
“我”
是天空的主人,
“我”
对天空的一切负 责。
(
5
)、为什么文章开篇写孩子们 什么都不满足,结尾写大家都觉
得满足了,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答:寻月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美好的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
人的。
(
6
)、若问你月亮是个什么,你怎么回答
?
答:
月亮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
,
让夜行的人们明确前进的方向。
月
亮是一束冬日里的暖阳
,
让寒风中的人们倍感温暖。
月亮是一曲思念的歌谣,
使远在他乡的游子获得心灵的慰藉。
11< br>、
(
1
)传统写月诗文大多是借月抒发伤感之情,而这篇文章却不同,
有什么不同?
答:
本文的基调是温馨、
融洽、
热烈、
追寻 、
向上的。
(
2
)、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的轨迹,也 是孩童心理变
化的轨迹,还是孩子们想像力发展的轨迹。
心理变化的轨迹:失望——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
觉得满足了
想像力发展的轨迹: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
—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
它就有了哩——那月亮
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 章吗?
(
3
)、文中的奶奶是一个可有 可无的人吗?为什么?答:奶奶这
个形象不是可有可无的。
(
1
)因为奶奶了解、爱护孩子的童心童真;
(
2
)
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
她是一个我们在寻找美的过程< br>中的引导者的形象。
(
3
)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
议月,
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
4
)
月亮——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
寻月——象征孩子们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热情追求。月迹——象征
孩子们追求美、 追求理想的足迹与历程;
(
5
)文章告诉我们:
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得到,而美好的事物因为
共同分享而永恒。
月迹
执教者
陆庭佐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2
、把握寻
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 3
、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
出的意义
; 4
、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
难点:
1
、
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
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
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
说小说集
《商州散记》
、
《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
、
《废都》
;
散文集《月迹》 、《心迹》、《爱的踪迹》等。二、检查生字词预习
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
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1
——
4
节
5
——
30
节
31
——
36
节
2
、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
、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明
确:
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 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
、导语: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
相关的歌曲,
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
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
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
品。
(学生背诵。)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 关的散文
----
贾平凹
(
w
ā)
的
《月
迹》。
2
、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
1952
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 br>李平,后图口音
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 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
其中。
——兴之所至,
院外河中寻月,
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
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 意,它
就有了哩”!
4
、
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明确:
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
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
娥一样漂亮,
三妹便觉得 月亮仅属于她,
大家有
“羡慕”
而
“嫉妒”
,
不由得“争执 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
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 中见月,“原来月
亮
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四、本
课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
全文按照
“盼月亮”
——
“寻月亮”
——
“议月亮”
的顺序展开;
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寻月亮”又按照“中堂里”—— “院内”——
“院外”
的顺序来写;
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着孩童
“ 失望”
——“嫉妒”、“争执”——“越发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
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 序。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
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
想象力发展的线索:
“月亮是 长了腿的”
——
“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
——“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 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这童心想象力发 展的
线索,似是从月亮“外在与我”到“内在与我”,再到成了“我”的
创造和标记,似乎月亮 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思而存在了!
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
以孩童的生理感觉来写月亮。当听说月中也有自家院中 有的桂树
时,
“倏忽间,哪儿好象有了一种信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
发稍儿上 ,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感受到了桂树的馥郁
花香,人间和月亮融为一体,“我们已在了月 里”。显然,稳重的月
亮不是成年人眼中的月亮,
不是思妇征夫眼中的月亮,
更不是文 人墨
客眼中的月亮。
2
、究竟月亮是个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
明确:
“月亮是我所要的”
(文中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文中妹妹
说)
含着喜爱,含着赞美,含着热望,童稚的语言,显得拙朴而又诚
挚。
如何理解这个“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
带来美的享受。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
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贾平凹的《月迹》。
二、深入探讨
课文
1
、本文极富童趣。 文章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
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心、童真、童趣。 你能举例
说明吗?
明确:
对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以孩童朴素的
视觉感知来写月亮。如镜中看月,写月亮“ 是长了腿的”,“先是一
个白道儿,
再是半圆,
渐渐地爬得高了,
穿衣镜上的 圆便,
满盈了”
;
院中望月,写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么儿亮的”,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面有了什
么东西”,等等,这里写的 全是朴素的视觉形象,是关于月亮形状和
色彩的最基本的感觉,
不知道名称便不使用名词术语,
拟人化的感觉
更显然符合孩童的感觉特点。二是
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
追求美的过程。
在对月亮有了拙朴而又诚挚的意识的基础上,再“仰起头来看那
天上的月亮”
,
又升华起一种认识来:
“我突然觉得,
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吗?”
3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
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
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 。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
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
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在这篇文章中,孩童的形象固然重要,奶 奶这个形象也绝不可或
缺,甚至是作家有意塑造并寄托了作家理想的一个形象。
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
传说故事,她引 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
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
赏月和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
随着寻月的进程,
孩童们的认知在发
展,
心 灵在升华。
这一切,
都使得文章有一新之感,
不落窠臼。
五、
迁移阅读贾平凹的《对月》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搜集摘抄关于月亮的诗文名句;
2
、书面完成课文后练习
四;
三、总结课文
1
、齐读课文。本文通过寻月的过程,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
孩子美丽纯洁 的心灵,
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同时
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 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2
、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 ,
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现在,
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 迹为标题?
(月迹的含
义)
明确: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
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 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让学
生自己发挥)
教师:
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
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四、拓展迁移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饿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
不同?
明确: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 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
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
思妇 、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
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 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
免伤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
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
馨、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