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黑色幽默
余年寄山水
593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20: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授权证书-
从冯格尼特及其作《五号屠场》看黑色幽默
学院: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姓名:康嘉岐
学号:
09065044
摘要
:
说起黑色幽默,
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
在现代的很多电视剧中都会用黑色
幽默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那么到底什么是黑色幽默 ?又有哪些代表作家及作品?
本文具体介绍了黑色幽默及其艺术风格特点,
阐述了黑色幽默代表 作家冯格尼特
及其作品《五号屠场》在表现黑色幽默艺术风格上的独特和绝妙之处。
关键词
:黑色幽默
冯格尼特
五号屠场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因美国作家布鲁斯
*
杰伊
* 弗里得
曼编辑的一本小说集《黑色幽默》而得名。美国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坛 ,到处
弥漫着毁灭性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惶惑,黑色幽默成为表达这一思想的重要工具。
“
黑色”是沉闷,痛苦,绝望和死亡的象征。
“
幽默”而为黑色,标明这 种幽
默已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给人以轻松的欢笑,有趣的回味,与健康,温和,善意
等相联系的 幽默了。
这是一种视生活为痛苦不幸,
毫无希望而又无可奈何只有以
嘲笑为解脱的幽默 。这种幽默是用怪诞的喜剧手法来表现
(
年代美国社会的悲
剧性事件,揭示社会的畸形 和人性的扭曲。这种幽默,与传统的幽默并不对立,
反而常常揉和在一起,
以辛辣的讽刺,古怪的挖苦,
哭与笑的反常的结合等方法,
在小说里形成一个可恨,可怕和可笑的世界。< br>
黑色幽默独特的艺术风格
黑色幽默
(black < br>humour)
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独创性在于它以荒诞
消解了传统 喜剧的滑稽,
以沉痛、
无可奈何的苦笑替代了传统喜剧轻松开怀的笑;
又以荒诞性消解 了传统悲剧的严肃性,
以绝望的惨笑替代了悲剧的痛感,
大悲转
化为大笑;
把 人物的悲剧抗争精神转化为无可奈何的认命、
宿命精神。
黑色幽默
用笑来表现悲惨,< br>悲惨情节则借荒诞戏谑加以宣泄。
黑色幽默有悲,
却是以笑为
悲;它有笑,却是 至悲的笑、惨烈的笑。
一
形而上的主题思想
传统文学 是针对社会现实中的具体事件,
确立其相应的主题,
达到针砭时弊、
干
预现实 的积极目的。黑色幽默文学则是诉诸于一种更朦胧、更笼统的时空场景,
更飘忽、
更不确定的历 史活动,
更抽象、
更超验地表达具有形而上意蕴的主题思
想。
二、小人物为主的主人公
黑色幽默中的人物往往是令人同情的,
尤其是无法 把握自身命运的微不足道的小
人物。他们真诚地相信原则的合理性、真理性,但又往往被理性原则所束缚 、玩
弄、
嘲笑。
他们缺乏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实体性行动目的,
仅仅是为了自 我的最
基本的生存而行动。因此,同传统的悲剧人物如哈姆雷特、罗米欧、朱莉叶等相
比,他们的人格精神是渺小的,
对外部世界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虚无感、
惶惑感、
失落 感。
三、寓言化的故事情节
黑色幽默小说往往呈现出寓言化特征。
所谓寓言化指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追求
细节上的真实性,
而是追求整体上的象征性、
寓意。
这种象征寓意性是以表面的
违逆生活真实达到最大限度逼近生活本质,从而实现更高意 义上的真实。
四、消解了传统悲剧惨痛的故事结局
黑色幽默小说一般来说 不以苦难或死亡为结局,而以人物的内心深深陷入恐惧
感、孤独感、荒诞感等绝望情绪为结局。
五、滑稽幽默的喜剧风格
黑色幽默小说诉诸于人类形而上的灾难命运,
因此其美学风格应该具有厚重的悲
剧意味。但奇怪的是,黑色幽默小说却反而呈现出了十分浓烈的喜剧性。首先,
黑色 幽默小说在表现悲伤惨痛内容的同时,
尽可能表现出一种见惯不惊的寻常心
态,
一切沉 重的苦恼都被隐藏于奇异的轻率之中,
反而生发出一种与自我心灵毫
无关系的轻松感。
其次,
黑色幽默小说在展现某些人行为的违情逆理性质时,
故
意夸大它的荒诞性。
库尔特
冯格尼特
当代美国小说家库尔特
冯尼格,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
印第安纳波利斯的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这一姓氏来自德国的河流尼格
河
t
h
eVonne
冯尼格的父亲是当地一位著名建筑师于
1910
年接管了他祖父的建
筑公司
,
并娶了印第安纳波利斯百万富翁酿酒商的女儿 为妻。
冯尼格的家庭在印
第安纳波利斯居住了好几代,
由于家境富裕,
是当时 社会的名流不像他大部分作
品塑造的人物那样冯尼格幼年过着特权阶级的生活。直到
1929
年,经济危机爆
发,他才真正体验到以后要描写的人物——中产阶级的生活。
经济危机给冯尼格的家庭造成的痛苦是巨大的,
而且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也深
深地影响了冯尼 格后来的创作风格。
在经济大萧条期间,
冯尼格的大家庭日见衰
微,
父亲失业 十年,
母亲靠出卖家珍度日,
全家最后不得不从豪华的住宅迁居陋
室。
大萧条 开始后,
他的父亲变得内向而阴沉,
他的习惯了舒适奢侈生活的母亲
也由于这突如其来 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沮丧压抑起来。
冯尼格的童年就是在这种
到处充满着失望消沉的家庭气氛中 长大的,
于是悲观主义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
里埋下并且开始生根发芽。
他母亲低落的 情绪一直延续到
1944
年的母亲节那天,
她服用了过量的安眠药而自杀身亡。冯尼格曾几次提到过母亲的死对他产生的影
响,
父母亲的自杀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派生结果 。
根据冯尼格的自白,
我们可以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冯尼格不断的自我贬低以 及悲观的思想应该归因于家庭的悲
剧生活的变迁和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
1936< br>年,
冯尼格进
Shortridge
中学读书,
成为校报——
《回声报》
的一名编辑,
在这里学习培养了他对写作的热爱。
1944
年他 就读于康奈尔大学,父亲鼓励他
学些
“有用的东西
”
,
于是他学了两 门专业
:
生物和化学,
准备成为一名生化学家。
在大学期间,他担任过校报— —《康奈尔太阳报》的主编和专栏作者。
1943
年
冯尼格应召服役,
参加 步兵。
第二年在欧洲作战时,
在突击部战役中被德军俘虏,
到德累斯顿一所屠场的地下 冷藏室服苦役,
因而经历了德累斯顿大轰炸,
目击过
十三万五千人葬身火海的惨剧。不 久,被遣送回国。二战结束后,冯尼格在芝加
哥大学攻读人类学。
1947
年,在通用电气公司及其研究所任对外宣传联络员。
从
1950
年起开始写作,
1965
年以后在一些大学兼职任教,
其中,
19 70
年在哈佛
大学教授文学写作。
在写书的同时他也写一些文章,
有时还出现 在电视上,
因为
他代表了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关注点。
1972
年冯尼格当选 为国际笔会美国分会副
主席和国家文学艺术协会会员。
“
1984
年
5
月在东京召开的第
47
届国际笔会上
冯尼格被推选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
冯尼格是一位多产 作家,从他的处女作《自动钢琴》
(1952)
到他封笔之作《时
间震》(
1 997
),
除写了不少短篇小说,戏剧文学评论以及少量诗歌之外,长
篇小 说已有九部之多。
长篇小说除了
《五号屠场》
还包括:
《自动钢琴》
(
Player
Piano,1952
)
,
《
泰坦星上的海妖》
(the
Sirens
of
Titan,1959),
黑夜母亲
(Mother Night ,1961)
猫的摇篮
(Cat'sCradle,1963)
上帝保佑你罗斯沃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