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
别妄想泡我
677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21: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挑衅-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一
)
一、单项选择题
(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
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B)
A.
华生
B.
马斯洛
C.
霍尔
D.
杜威
2.
心理学属于
(
C)
A.
自然科学
B.
社会科学
C.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
哲学
3.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
A.
随意注意
B.
不随意注意
C.
随意后注意
D.
无意注意
4.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
D)
A.
绝对感觉阈限
B.
绝对感受性
C.
差别感觉阈限
D.
差别感受性
5.
“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描述的是
(A
)
A.
适应现象
B.
听觉适应
C.
嗅觉刺激
D.
味觉刺激
6.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
B)
秒钟。
A.
1
~
2
B.
20
~
40
C.
60
~
70
D.
70
~
80
7.
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B
)
A.
前摄干扰
B.
倒摄干扰
C.
消退抑制
D.
超限抑制
8.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C
)
A.
感觉登记
B.
注意
C.
组块
D.< br>复述
9.
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 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
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C
)
了。
A.
大
B.
多
C.
小
D.
增加
10.
先有一个目标
(
目的
)
,它与当前的状态 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
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
(
手段
)
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C)
A.
爬山法
B.
逆向工作法
C.
手段
—
目的分析法
D.
尝试错误法
11.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B
)
提出来的。
A.
斯皮尔曼
B.
卡特尔
C.
瑟斯顿
D.
吉尔福特
12.
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
“
施用累能
”
是指
(B
)
A.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
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
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B)
A.
追求利益的倾向
B.
回避失败的倾向
C.
回避困难的倾向
D.
追求刺激的倾向
14.
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B)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
应激
15.
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 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
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
粘液质
D.
抑郁制
16.
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
B)
A.
信息传播
B.
人际沟通
C.
人际吸引
D.
人际关系
17.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
B)
A.
否认
B.
文饰
C.
投射
D.
幻想
18.
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
×
×
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 br>足。这是采用了
(
B)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
升华
B.
补偿
C.
退行
D.
转移
19.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B
)
A.
增强
B.
变化
C.
成熟
D.
死亡
20.
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 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
到这种程度
(C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三、名词解释
(
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
1.
心理学
——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
意识
——
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 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
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
3.
社会知觉
——
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 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4.
思维
——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
流体智力
——
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论述题
(
每小题
13
分,共
26
分
)
1.
试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提示:人有
5
种基本需要,将它由低级到高级
顺序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并着重分析一下最高层次的需要。
)
(1)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5
种, 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
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 实现的需要
.
在人的需要层次中,
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水、空气、睡 眠、性等的需要
;
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
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 、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
这
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 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
;
随后
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 他人的尊重
.
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
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量层次
.
(2)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
包括认知 ,
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
它具有两方面的含
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 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
胸开阔,
独立性强,< br>具有创造性
;
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
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
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
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 br>使自己的价值、
潜能、
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
发展和实现
.是什么
.
从学习心理角度看,
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
即通 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
潜能、
个性得到充分而完
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
2.
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要点: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
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
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二、
影响因素:
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
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
因素
(
条件
)
:
(1)
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
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
情绪的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br>4
个备选答案中,只
有
1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 后的括号内。
1.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
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期
D.
中学生期
2.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
岁
B.2~7
岁
C.7~11
岁
D.11~15
岁
3.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
危机。比如
12~ 18
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
勤奋感对自卑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自主感对羞耻感
4.
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
男优于女
B.
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
女优于男
D.
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5.
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
准备律
B.
刺激律
C.
失败一成功律
D.
成功一成功律
6.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
斯金纳
B.
巴甫洛夫
C.
加涅
D.
苛勒
7.
哪个学习理论 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
验
?()
A .
完形一顿悟说
B.
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 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
减少败感,
所
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 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
50%
时,他们会:
()
A.
可能选择
B.
犹豫不决
C.
回避这项任务
D.
坚决选择
9.
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
也是中等
B.
不利
C.
关系不大
D.
最有利
10.
学生 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它包括三个阶段,
即知识获得、
知 识保持和:
()
A.
知识巩固
B.
知识运用
C.
知识提起
D.
知识迁移
11.
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
(
如棉籽等
)
,这样
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
()
A.
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
交式法
C.
比较法
D.
直观法
< br>12.
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
包括制定认知计划
(
计划策 略
)
、
监视计划执行
(
监视
策略
)
和:< br>()
A.
调节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组织实施策略
D.
价值性
13.
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
()
A.
多样性
B.
迅速性
C.
流畅性
D.
价值性
14.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
A.
道德理念
B.
道德行为
C.
道德品质
D.
道德意识
15.
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
()
A.
内化
B.
行为
C.
实行
D.
反馈
16.
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
焦虑,觉得自己说 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
()
A.
抑郁症
B.
恐怖症
C.
焦虑症
D.
强迫症
1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 ,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
A.
心理评估
B.
心理诊断
C.
心理辅导
D.
心理测验
18.
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
()
A.
吸引的人际关系
B.
合作的人际关系
C.
沟通的人际关系
D.
平等的人际关系
19.
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 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叫做:
()
A.
差生行为
B.
问题行为
C.
逆反行为
D.
心理障碍行为
2 0.
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
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br>叫做:
()
A.
教学测量
B.
教学测验
C.
教学评估
D.
教学检查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
20
个空,每空
1
分,共
2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
上。
1.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
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
列
心理变化
。
2.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有意义
的接受学习。
3.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是经
编码
形式储存
在长时记忆中。
4.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
构
。
5.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
认知
的内驱力,
自
我提高的内驱力
和
附属的内驱力
。
6.
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
趋向或接近
某一目标
;
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
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7.
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这是技能的
正迁移
。
8.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9.
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
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 个
词。这是一种
感性
概括。
< br>10.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
学习所以,为了学习不被遗忘,在学习后要
及时
复习。
11.
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
积极性与主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