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题综合

巡山小妖精
656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21: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1980年属什么-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成传锐)
2.

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而分散注意力,这属于(不随意注意)

7.
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作到眼、耳、手并用,这表现出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配)< br>
2.

游览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表象)

1.
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13.

工程设计蓝图主要是一种(创造想象)

14.

作家写小说主要是一种(创造想象)

15.

工人根据设计蓝图施工时,主要依赖于(再造想象)

16.

学生看小说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是(再造想象)

1.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知觉)

2.
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知觉)

3.

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4.

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属于(方位知觉)

5.

煤块被强光照射时,人们仍认为它是黑的,这是知觉的(恒常性)

6.

下列不属于知觉的基本属性的是(知觉的规律性)

7.

观察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

二、辨析题

1.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错误。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正确。
人的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对优先知觉的事物习惯成清晰的映像,而对其周

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
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
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3.

一般说,知觉的理解性与过去经验无关。

错误。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只是经
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

志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正确。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比一般的
知觉有更深的

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间脑,中脑,大脑,小脑。

大脑的机能:大脑的主要机能 是接受,分析,综合,贮
藏和发布各种信息;大脑两半球各自

管着身体相反的那一半 。大脑皮层上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在机能上有所分工。

心理产生的方式:反射(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它

是心理活动的
生理基础。

客观现实(客观世界)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如何正确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
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

理具有发展功能。

研究心理学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注
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
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整体的反映。

感觉得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知觉的
特性(规律)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根据保持记忆时间的长短
分:

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

<1


,,
短时记忆

,
一分种左右

,
长时记忆

>1
分钟

.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看出遗忘规律是

: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
呈现“先快后慢

”。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分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根据内容的新颖性、独立 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分
为:再造想象(有一定的提示)和创造想象

(无提示,无任何参考的想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思维的种类:从个体发
展看(动作思维,形象思想,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思维探索的方

向看(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思维的基本过程(操作)

:分析和综合。

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

创造性思维过
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思维品质的判断指 标是: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
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

维的批判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的功能:具有调节情感行动的功能和信
号交际的功能。

情感的种类:

(按情感的状态分)激情、心境、应激;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道德感、理智

感、美感。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
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
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只注意行为的效
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的考

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以下几个规律。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从片面到全
面。

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说理法、仿效法、坚持反对体罚或变象体罚学生;

在适当的条件下,
惩罚对改变行为有一定作用。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是班 级成员之间的在交往中形
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

系。

心理相容:是指班级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

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规范;心理相
容;舆论;凝聚力。

小学儿童择友有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

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可分为:受反迎儿童;不受欢迎儿童;中间
型儿童。

不受欢迎儿童的特点:攻击性行为、不良品行、难以相处、其他特征。其中不良品行是小学

儿童中
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

个性:是个体在特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
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
观)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

我体验、自我监控)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

需要;第三层归属
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三个心理成分构成。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完成的必备条件。

能力的种类:一般能力和
特殊能力、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表现在:

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发展
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胆汁质(兴奋型)

、多血质(活泼型)

、粘液质(安静型)

、抑郁质(弱型)



性格:是人对
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 的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性格的态度特征;性
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

的意志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年龄特征:

是指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

典型的、

本质的心理特征。

童年期(学

龄初期)

6

7
——

11

12


心理现象也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1879
年,德国科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
< br>理包括:个性倾向
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

有效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提高自身

心理素质,
培养科学世界观。

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间脑,中脑,大脑,小脑。

大脑的机能:大脑的主要机能 是接受,分析,综合,贮
藏和发布各种信息;大脑两半球各自

管着身体相反的那一半 。大脑皮层上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在机能上有所分工。

心理产生的方式:反射(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它

是心理活动的
生理基础。

客观现实(客观世界)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如何正确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
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

理具有发展功能。

研究心理学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
要时还需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整体的反映。

感觉得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知觉的
特性(规律)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2
、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相互理解,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3
、班级中影
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凝聚力

4
、小学儿童在择友的过程中,普遍具有同质性、趋上性,两个特点

5、小学儿童在班
级体中的地位一般可分为受欢迎儿童、不受欢迎儿童、和中间

型儿童。

6
、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是?

答案:

1
、教师的主导性。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具有主导调节作用。

2



生的全员性。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3
、班级人际关

系的发展性。班级人际关系随着学生身理和心理的发展的程度而变化。

7
、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教育实践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案:小学儿童迮有的特点:

同质性和趋上性。

同质性指儿童倾向选择与自

己心理特点的人做朋友。趋上性指儿童倾向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作朋友。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

推动儿童的人际交往,



他们在交往中得到有利的身心发展。

8
、目前的教学模式对儿童的人际交往有什么不足地方》在改变消极的教学模式,


发点是什么?

答案: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在集体中进行的,

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比


少,本质是是教师与学生各个人之间的个别交往,着是不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

个性品
质。

建议把班级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个小组进行集体性学习,

目的为了增进集体内部的交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往能力。

9
、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系统。

10
、需要是指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中刺激时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

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平衡状态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心理学》知识竞赛题

一、填空题

1
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

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认识过程,情

感过程,意志过程)。

2


心理学的研究通常采用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等几种方法(观

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3


通常情况下,注意可分为

_________


_
_______
(无意注意,有意注
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

_
_________

(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

_________
(有意注意)

缺乏自觉性。

4


小学儿童

________

(听觉)的敏感度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小学儿童

(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

5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可分成

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词语一一逻辑记忆)

6


小学儿童的识记由

______
为主向

________
为主转化。(无意识记、有意

识记)。

_
______


_
____
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7


小学儿童想象的

______


_______


_
_______


_
______
都在不断发展

着。(有意性、现实性、创造性、概括性))

8
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可分为



_
____________
、—三种(动作思维、形象

思维、抽象思维)。小学儿童思维发展从

_
__
为主逐步向以

_
______
为主过渡。(具

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9
、情感按情感状态分,可分为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三种(激

情、心境、应激)。不瞠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关系,一般说来,小学儿童具有强烈



_
_________

“向师性”)。

10


小学儿童克服困难的毅力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

_________

(增强)。

11


品德的心理结构,由

_______

_______


_
_______


______
等成分构

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小学儿童品德教育的心理学


法有

_
_________


_
_______


________

(说理法、仿效法、强化法)。

12


小学儿童选择朋友的标准有:

_____






(直接接

触关系、接受关系、敬慕关系、其他关系)。选择朋友的特点有

_
_____

_____
(同

质性、趋上性)。

13


小学儿童的需要既有

_____

也有
_____
(普通性、特殊性)。教师对


童需要的培养,既要

_
______
,又要

________

满足是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
要)。

14


小学儿童学习上的兴趣由

_____


_____
转化(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15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由

______

_____

(低、高)。

16


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

______
作用(主导)。

17


____
是掌握

_
_____


______
不可缺少的前提;
_____


_
_____
的掌握

也会对

_
_____
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力、知识、技能;知识、技能、能力)



18


小学儿童在能力

______

______

存在各种
______


______
差异(发

展、表现、个别、群体)。

19


小学儿童的性格从总体上来说是

______

,但其发展不是
_____
的,而

是有

_
_____
的(日趋成熟、匀速、阶段性)。

1
•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
A
•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B
•情绪人格及其规律

C
•生理现象及其规律

D
•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3
•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



A
.
选择性

B
.
理解性

C
.
整体性

D
.
恒常性

5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

强一一平衡一一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C


A


A
.
多血质
B
.
胆汁质

C
.
粘液质

D
.
抑郁质

6
.
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B


A
.
记忆能力

B
.
创造能力

C
.
运动能力

D
.
社交能力

8.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
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B


A
.
激情
B
.
心境
C
.
热情
D
.
应激

9
.
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

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D


A
.
激发兴趣

B
.
引起注意

C
.
丰富想像力

D
.
分化概念


14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

15
.人的情绪是以





系统化与具体化。

为中介的反映形式,情绪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



16
.平时人们所说的

“一心二用

”是指注意品质的

特性。

其基本条件是,

同时进行的两种

活动中必须有
一种是

的。
< br>18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的需要和

的需要。

14
.比较

抽象与概括

15
.需要

面部表情

16
.分配

自动化

18
.尊重

自我实现

3.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
A.
随意注意

C.
随意后注意

A.
适应现象

C.
嗅觉刺激

A. 1

2
C. 60

70
9.

A.


C.


A.
热情

C.
激情

B.


D.
增加

(
)
B.
心境

D.
应激

B.
不随意注意

D.
无意注意

)
B.
听觉适应

D.
味觉刺激

( )
秒钟。

B. 20

40
D. 70

80
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
5.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描述的是

(
6.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

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 )
了。

14.

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15.

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

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
A.
多血质

C.
粘液质

B.
胆汁质

D.
抑郁制

C.
恒常性

2.
知觉的特性包括

(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D.
间接性

E.
理解性

5.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
适应现象

B.
听觉适应

C.
嗅觉刺激

D.



)
味觉刺激

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
14.

态是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
D.
应激

)
15.

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 力,见异思
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C.
粘液质

D.
抑郁制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21
、教“果 实”时,教师不仅提供某一果实,还提供了颜色、大小、形状不同,可食与不可

食,硬的与软的
等等各种果实。这运用了心理学中所说的:

a
、感、知觉

b
、比较

c
、判断

d
、变式

)。

25.
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称为(

a
应激

b.
性格

c.
能力

d.
定势

27.
人脑对事物之间规律或关系的反映是(

)。

a.
概念

b.
思维
c.
规则

d.
归纳

)。

29.
下列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

a.
需要

b.
动机
c.
性格

d.
世界观



31.
“行动活泼敏捷、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33.
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

1879
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

1890
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

c.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




d .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

35.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属性的反
映。

a.
个别

b.
整体

c.
外部

d.
本质

)。

43.

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

a.
例证

b.
外延

c.
名称

d.
属性

44.

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

a.
超常

b.
弱智

c.
中下

100
,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

)水平。

d.
中等
54.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和(



A
.
自我了解
B
.
自我实现

C
•自我行动

D
.
自我监控

56.

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

A
.
女优于男
B
.
大致相等

C
•男优于女

D
•中国人相等,外国人不相等

5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A
.
均衡发展
B
.
先慢后快

C
•先快后慢

D
•先慢后快又慢

64.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
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
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



A


注意

B
.需要

C
.动机

D
.兴趣

84.
人格的核心是





A.
能力

B.
智力

C.
性格

D.
气质

90.
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 ,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持征,这是

适当地运用了




A.
命题

93.
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
行为成分

B.
案例

C.
反例

D.
正例

B.
认知成分

C.
情感成分



D.
理智成分

98.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以下多少组块?(

1980年属什么-


1980年属什么-


1980年属什么-


1980年属什么-


1980年属什么-


1980年属什么-


1980年属什么-


1980年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