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考试心理学题库

余年寄山水
571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21: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图片水印-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瞿能)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
、心理现象又称为(


)。

A
心理规律
B
心理活动

C
心理过程
D
个性心理

2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科学。

A
心理过程
B
心理现象
C
个性心理
D
认识过程

3
、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


)。

A
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
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

C
个性心理和认识过程
D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4
、个性心理是通过(


)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
认识过程

B
心理过程

C
意志过程

D
情绪、情感过程

5
、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是于
1879
年创建于(


)。

A
美国

B
英国

C
俄国

D
德国

6
、在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是(


)。

A
意识

B
信念

C
性格

D
理想

7
、个性心理特征的构成成分是(


)。

A
认识、情感、意志
B
感知、记忆、思维

C
能力、气质、性格
D
情绪、情感

二、判断题

1
、心理过程就是认识过程。(




2
、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因此也是神秘莫测的。(




3
、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主要靠估计和猜测。(




4
、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就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




[
参考答案
]


一、选择题

1

B 2

B 3

D 4

B 5

D 6

C 7

C

二、判断题

1
、×
2
、×
3
、×
4
、×

第二章

心理实质

一、选择题

1
、司机在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是(

)。

A
第一信号系统
B
第二信号系统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无条件反射

2
、新生儿生下来遇冷空气就哭,这种反射是(

)。

A
经典性条件反射
B
操作性条件反射

C
非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


3
、有机体的一切心理活动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

)。

A
反馈
B
反应

C
反映
D
反射

二、判断题

1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有 怎样的客观现实必定会产生怎样的心理。




2
、一 个人专心学习时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种现象是
负诱导。(



3
、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4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活动是反射,
因此 心理与客观现实之间并无直接联系。




5
、成语中“望梅止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6
、谈梅生津、望梅止渴都是条件反射。(



7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8
、潜移默化是无意识的作用。(



9
、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意识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人的参加实践活
动的丰富性。(



[
参考答案
]

一、选择题

1

B 2

C 3

D

二、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三章





一、选择题

1
、注意是一种(

)。

A
独立的心理过程
B
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C
个性心理特征
D
以上皆不是

2
、人在反映外界事物时多数事物处于(

)。

A
注意的中心
B
注意的边缘

C
注意范围之外
D
以上皆不是

3
、个人的意志努力与(

)关系密切。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以上皆不是

4
、注意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注意的(

)。

A
起伏
B
分配

C
转移
D
以上皆不是

5
、(

)直接引起无意注意。

A
直接兴趣
B
学习动机

C
内容性质
D
具体任务

6
、有的学生听课时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

)。

A
转移
B
分配

C
分心
D
起伏

7
、下列哪个选项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点(

)。

A
广度
B
强度

C
时间
D
空间

8
、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

)。

A
转移
B
分配

C
分心
D
起伏

9
、用霓虹灯做广告是利用了人的(

)。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以上皆不是

二、判断题

1
、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注意。(



2
、当注意力不集中时,人们对当前感知的事物很难有清晰的认识,因此 ,注意
是很重要的认识过程。(



3
、注意的稳定性意味着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同一对象。(



4
、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



5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指注意的分配。(



6
、一览无余、一目十行都说明人的注意范围很大。(



7
、注意的起伏是一种正常现象,能防止疲劳。(



8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转移的表现。(



9
、稳定的直接兴趣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



10
、刺激强度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简答题

1
、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3
、教学中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
参考答案
]

一、选择题

1

B 2

C 3

B 4

A 5

A 6

C 7

C 8

C 9

A

二、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三、简答题

1
、一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包括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
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等;

二是主体 的主观状态:
包括个体的需要和兴趣、
个体的情绪状态、
个体的期待作
用、个 体的知识经验等。

2

1)
加深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
合理地组织活动;
3)
培养稳定的间接兴
趣;
4
)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

1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A
优化教学环境,防止 干扰因素;
B
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富有吸引力;
C
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

2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A
明确学习的目 的与任务;
B
正确组织教
学活动;
C
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训练。

3
)充分利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一、选择题

1
、(
D
)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

A
思维
B
情绪

C
能力
D
感觉

2
、感觉属于(

)。

A
认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个性倾向性
D
个性心理特征

3
、下列哪一种感觉属于外部感觉(

)。

A
运动觉
B
肤觉

C
平衡觉
D
内脏觉

4
、下列哪一种感觉属于内部感觉(
D
)。

A
嗅觉
B
肤觉

C
味觉
D
机体觉

5
、感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的(
C
)。

A
提高
B
降低

C
提高或降低
D
以上都不是

6
、视觉的明适应是感受性的(
D
)。

A
提高
B
降低

C
提高和降低
D
以上都不是

7
、看到一面红旗,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D
)。

A
感觉
B
记忆

C
知觉
D
视觉

8
、观察实质上是一种(

)过程。

A
记忆
B
知觉

C
想象
D
以上都不是

9
、能够察觉出两个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做感觉的(

)。

A
绝对感受性
B
差别感受性

C
差别感觉阈限
D
绝对感觉阈限

10
、知觉时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这是知觉的(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1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指的是社会知觉中的(
C
)。

A
刻板印象
B
首因效应

C
近因效应
D
晕轮效应

12
、甜甜的话语,轻快的音乐,体现的是感觉的(

)现象。

A
代偿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13
、军事上的伪装是运用了知觉的(
C
)。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二、判断题

1

感觉对比是指相同的刺 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分析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2
、当人的某种感觉失缺后,可以用其他的感觉来补偿。(



3
、感觉和知觉是没有联系的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4
、在相对固定的背景下,活动的事物容易被感知。(



5
、人的感受性是天生的,它并不能随生活实践的增多而改变。(



6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转换的。(



7
、人的感觉器官只能接受特定的刺激的作用,否则就不进行反应。(




8
、人的感受性是由感觉阈限来衡量的,它们之间成正比关系 ,感受性好,感觉
阈限就大。(



9
、入芝兰之 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这种心理现象称为适
应现象。(



10
、下雨时,我们把落下的一个雨点看成一条线,这是一种错觉。(



[
参考答案
]

一、选择题

1

D 2

A 3

B 4

D 5

C 6

B 7

C 8

B 9

B 10

B 11

D

12

D 13

D

二、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第五章





一、选择题

1
、记忆过程包括下列基本环节(

)。

A
保持和遗忘
B
识记、保持和遗忘

C
再认和回忆
D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
、(

)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形式。

A
逻辑
B
形象

C
情绪
D
运动

3
、(

)记忆对人类的学习和工作最为重要。

A
瞬时
B
短时

C
长时
D
以上都不是

4
、追忆是(

)回忆的一种形式。

A
有意
B
无意

C
有意和无意
D
以上都不是

5
、记忆后(

)回忆效果好。

A
立即
B
适当延迟

C
尽量延迟
D
以上都不是

6
、一般地说,学习程度在百分之(

)时,记忆效果最好。

A 100 B 125

C 150 D 200

7
、记忆的品质有四个,其中最重要的是(

)。

A
敏捷性
B
持久性

C
精确性
D
准备性

8
、学 习较长的系列材料时,材料的开端和末尾部分一般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
遗忘较多,这是由于(

)造成的。

A
倒摄抑制
B
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C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D
消退抑制

9
、当过去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够 识别出来的心
理过程叫(

)。

A
再认
B
再现

C
联想
D
回忆

10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应进行(

)。

A
多样化复习
B
及时复习

C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D
过度学习

11
、由“骄兵”想到“必败”属于(

)联想。

A
因果
B
相似

C
对比
D
关系

二、判断题

1

在记忆中,
我们能够再认和回忆过去的事 物,
主要是依靠记忆表象来实现的。




2、一般情况下,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因此,机械识记是没有意义的。




3
、无意重现是没有预定目的的,无缘无故地发生的。(



4
、一般情况下,学习材料的数量越多,识记的效果越好。(



5
、在复习中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



6
、在保持过程中,保持的内容只会发生量的变化,而不发生质的变化。




7
、记忆的研究表明,遗忘进程先快后慢,遗忘的速度是均衡的。(



8
、学习较长的系列材料时,材料的开端和末尾部分一般遗忘较少,而中 间部分
遗忘较多。(



9
、过度学习超过150
%时,记忆效果并不继续上升。这是因为超限抑制的问题。




10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出现倒摄抑制的可能性越大。(



11
、意义识记是指对有意义材料的识记。(



12
、两种学习材料完全相同时不产生倒摄抑制,完全不同时倒摄抑制最 大。




13
、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中间环节。(



[
参考答案
]

一、选择题

1

D 2

A 3

C 4

A 5

A 6

C 7

C 8

C 9

A 10

B

11

A

二、判断题

1


2

×
3

×
4

×
5

×
6

×
7

×
8


9


10


11

×
12
、×


13
、∨

第六章

思维和想象

一、选择题

1
、通过想象在头脑中产生的新形象,不是记忆的简单重现、而是对(

)的
重新改组和重现。

A
知觉
B
语词

C
表象
D
以上都不是

2
、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称为(

)。

A
表象
B
再造想象

C

D
幻想

3



)与创造思维密切联系着,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A
再造想象

B
睡眠

C
创造想象

D
理想

4

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
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为





A
分析
B
综合

C
比较
D
抽象

5
、研究表明,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的动机,有
利于问题的解决。

A
低强度
B
中等强度

C
高强度
D
零强度

6

3
岁前的思维主要是(

)。

A
形象思维
B
抽象思维

C
动作思维
D
情绪思维

7
、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是(

)。

A
抽象思维
B
直觉思维

C
发散思维
D
集中思维

8
、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其关键的步骤是(

)。

A
发现问题
B
分析问题

C
提出问题
D
验证假设

二、判断题

1

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 题开始的,
因此,
越是困难的问题越能引起学生的思维。




2
、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成正比。(



3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时,运用变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 的本质
特征,分化概念。(



4
、思维灵活的人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5
、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


6
、学生演算一道数学难题,进行一题多解是试探,这种心理状态是聚合思维。




7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8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也越大。(



9
、小学生扳着手指算数,说明其思维是形象思维。(



10
、想象具有超现实性,没有相应的感知材料同样能产生想象。(



11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指对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只能影响对问题 的解决。




12

看小说时,
头脑中会构成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这种心理过程叫创造想象。



图片水印-


图片水印-


图片水印-


图片水印-


图片水印-


图片水印-


图片水印-


图片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