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题库
别妄想泡我
592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21: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草原-
心理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
是研 究心理现象的,它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既研究
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 理,而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2
、心理过程
就是心理活动发生、发展 和完成的过程,它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
、认识过程
: 也叫认知过程,简称为“知”
,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
知觉、记忆 、思维和想象等。
4
、第一信号系统
:是由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 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
条件反射系统。
5
、第二信号系统
: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6
、观察法
:通过对人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而收集研究资料的方 法。
7
、实验法
:是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8
、心理测验法
:是指:用经过标准化程序编制的心理量表测量某些心理品质的方法。
9
、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 力的注意
11
、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 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有意后注意
: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与目的任 务联系在一起而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4
、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5
、记忆
: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对信息进行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输出的 过程。
16
、再现
:又称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但能把它 从头脑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17
、再认
:当过去识记过的事物重现时感到熟 悉,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称为再现。
18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 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19
、创造性思维
:是思 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
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br>
20
、想象
: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形象思维形式,通过想象 把概念和形象、具体
和抽象、现在和未来、科学和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21
、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 br>22
、意志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 实现预定
目的的心理过程。
23
、双趋冲突
:当一个人同时并存两 种能满足需要目标,它们具有两样的吸引为,但只能选择其
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24
、双避冲突
: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
25
、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对同一个目标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进所产生的 冲突。
26
、多重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 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
方面的作用时,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
而回避或拒绝另一目标 ,必须进行多重选择,由此而引
起的动机冲突。
27
、性格
:是指 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比
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 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28
、气质
: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 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方面的心理特
征。它使人的活动具有显著的个人色彩。
29
、能力
:是指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 。
30
、心理现象
:心理各种表现形式
31
、 条件反射
: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32
、无条件反射
: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33
、反射
: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规律性的应答。
34
、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
35
、视敏度
: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
36
、视觉后象
:指当光刺激停止作用后,人脑中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37
、绝对感受性
:人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38
、绝对感觉
:刚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9
、差别感受性
: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感受能力。
40< br>、错觉
:不正确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定的倾向的歪曲知觉。< br>
41
、道德感
:人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一应俱全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 产生的内心体验。
42
、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43
、心境
: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44
、激情
: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45
、应激
: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46< br>、理智
: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 br>47
、美感
: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48
、需要
:个体对自身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一定对象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 个人心理活动与行
为的基本动力。
49
、动机
: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50
、兴趣
: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51
、智力
:顺利完成各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52
、才能
:指国了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53
、天才
:指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的完成某种或多种活< br>动。
54
、遗忘
: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现或再认,或者错误的再现和再认。
二、填空
:
1
、在心理学中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
、心理学中将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情感过程,简称为“情”
3
、面 对困难,人们就要确定目的,制订计划,去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这一过程在心理学中
叫意志过程, 简称为“意”
4
、心理学中把人与人之间心理活动的不同表现称为个性或个性心理。
5< br>、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
值 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
它又包括 能力、气质和性格。
6
、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7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单位。
8
、人脑包括:大脑、间脑(丘脑、下丘脑)
、中脑、脑桥、小脑、延脑等。
9
、大脑皮层主要分为:①感觉区②运动区③言语区④联合区
10
、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
分组成。
11
、
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 、
不学而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在
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br>
12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5
、知觉的特性: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
16
、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
17
、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量: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新异性
18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①动机功能②信号功能③调节功能
19
、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情绪的种类:①心境②激情③应激
情感的种类:
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
感
2
▲
20
、
情绪、
情感与心理健康:
①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②学生的情绪 经验③引导学生的情感向正确
的方向发展。
21
、意志行动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22
、主要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23
、人的个性的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
是人进 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个性
心理特征是指 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稳定的特点,它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
24
、气质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
25
、才能:我们把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称为才能。
三、简答
:
1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答:①普通心理学②生理心理学③比较心理学④发展心理学⑤教育心理学⑥社会心理学⑦医学心理
学⑧工 程心理学;此外还有实验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
事心理学、体 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2
、心理的实质?
答:
1
、心理是脑的机能
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①客观现实是 心理活动的源泉②心理对客观
现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3
、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 中发生发展的:①人的心理在劳动实践中产生②社
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途径
3
、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
答: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 br>大脑左半球主要控制与语言有关的活动,
包括控制与调节言语的功能、
阅读理解书面语言 功能、书写文字的功能等;控制数学运算的功能,思维活动的特点是:分析性、
逻辑性、聚合性,
与智力活动的关系密切等。大脑右半球主要有控制空间知觉的功能,
包括空间定
向,平面与立 体图形的感知,深度知觉;辨别种种颜色;音乐感知;能够识别一些文字,但不能以
口头方式表达;思维 活动的特点是:直觉性、综合性,发散性,与创造性活动关系密切。
4
、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
答人的心理活动是第一信号、
第 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
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第二信号系统
形成的基础;反过来,第二信 号系统又对第一信号系统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5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 br>答:
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系统性原则
6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
1
观察法
2
实验法
3
心理测验法
4
调查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有个案法、作 品分析法、经验
总结法等。
7
、注意的功能?
答:
1
选择功能
2
维持功能
3
整合功能
4
调节功能
8
、注意的品质
?
答:
注意的品质是衡量注意效率的基本尺度1
注意的范围
2
注意的紧张性
3
注意的稳定性
4
注意的
分配
5
注意的转移
9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答:
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因素有两大 类:
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另一类是人的主观状态。
1
客观刺激物的 特点:
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新颖性③刺激物的变化④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2
人的主观状态①人的需要和兴趣②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③人的知识经验
10
、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
(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 < br>答:
1
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
2
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3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4
主体的意志努力。
11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
答:
1
感觉与知觉相互联系①感觉与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都是对具体事 物
的现象或外在形象的反映,反映是具体的、直观的、外在的。②感觉和知觉反映都是直接的,二者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③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
知觉则是感觉的进一步< br>
3
深化
2
感觉与知觉彼此区别: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
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
感
觉与知觉都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但知觉比 感觉复杂得多。
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
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和
12
、感觉与知觉的意义?
答:
感觉与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br>是人类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①人类认识客观事物,
首先
通过感知觉,
没有 感知觉,
心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②感知觉的作用在于从世界或从自身获取信
息,< br>以便让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评定,
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活动,
以及 对自
身的反映和自我状态作出评价和获得新的知识。
13
、记忆的种类有哪些?
答:
1
依据记忆映像的性质或 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①形象记忆②动作记忆③情绪记忆
④语词逻辑记忆;
2
依据信息在人脑中储存的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
③长时记忆;
3
内隐记忆:是依据记忆的意识维度划分的一种类型,内隐记忆是指未意识到其存在
而又无意识提 取的记忆。
14
、遗忘的规律?
答: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 浩斯运用无意义章节来考察遗忘的规律。
他的实验结果,
据此制成的曲线叫
做艾宾浩斯 曲线。这条曲线表明,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遗忘得较快,
经过一定时间间隔
后,遗忘逐渐缓慢下来,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15
、怎样防止有益知识的遗忘?
答:
1
及时复习,由于 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所以复习必须及时,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
即发生的遗忘,像对外语单词 的复习最好在识记后
24
小时内进行,第一天晚上学过的材料最好在
次日上午进行复习
2
经常复习。
每次复习之间的间隔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
否则难免有遗忘。< br>最初
复习形式要多样化。
单调的复习容易产生疲劳和消极情绪,
采取多样化的复 习方法,
能使人感到新
颖,从而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16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答:
1
高等动物所具备的直观 动作思维不需要言语的参与,但人的言语思维活动与人类的语言是不
可分割的。
2
思维 与语言密切联系,但二者并不等同。思维是现实的反映,它与现实有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而语言则是一 种标志、符号,与现实没有必然的联系。
17
、思维的形式与种类?
答:
1
根据个体思维的发展水平,可把思维分为: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2
创造性思
维
▲
18
、想象的种类?
答: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识,
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其中有意 想想象以可分为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9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答:
①从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原因 来看,
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
而情感则
是由社会性需要是否 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②从情绪与情感的发生来看,
情绪出现得早,
情感出现
的晚③从 情绪与情感的表现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暂时性、冲动性,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
变和需要的满足 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它更深沉、内隐,
不易外露,
一 旦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联系:
①情绪提情感产生的基础②情感对情绪会产生
巨 大的影响或调节作用③情绪情感密切联系,有时也把二者统称为情感。
20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答:情绪、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相 联的,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另
一方面,情绪、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 程,构成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之一。
21
、意志的特征?
(
意志行为的特点
)
答:
1
意志行动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活动
2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
3< br>意志行动是克服
困难相联系的行动。
22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是什么?
4
答:
1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首先,意志行动的目的本身就是人
的认 识活动的结果,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世界规律,
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目的。其次,提出实现目
的 所需要的有关方法计划,也是认识活动的结果。
再次,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而任何困难
的克服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经验的指导作用。
23
、如何理解性格?
< br>答:
1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现实的态度
2
性格是 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
征
3
性格有好坏之分,
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是个性的核心
4
性格并不是单
指某种个别的心理特 征,
而是某些心理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有机统一,
各种性格品质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内存联 系。
24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答:
区别:
① 生理基础的不同②稳定性方面不同③评价方面不同;联系:
由于性格的生理基础脱离
不了高级神 经活动类型,
因此说性格与扬幡招魂的生理基础之间密切相关,
这就决定了性格与气质
必然会相互影响
25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答:
①二者 是在相互制约中发展②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③性格与能力的结合是获
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
26
、如何理解气质?
答:
①气质不是推动活动的心 理原因,
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②气质不是偶
然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 面的特点,
而是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
③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
先天生物学因素 影响较大的一部分
27
、对能力的理解?
答:①能力是一种心理 特征,是个性的组成部分②能力是和活动紧密相連的,离开了具体的活动,
能力是无法形成和表现的③能 力是直接决定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及效率高低的个性心理特征,
不是影
响活动进行的全部心理条件 。
28
、课堂上怎么样组织学生的注意?
答:
1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优化教学环境,防止干扰因素②教学内容要新颖富有吸
引力③教学 方法要生动活泼
2
、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②正确组
织教学活动③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训练
3
充分利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br>努力提高学生
学习的兴趣
4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相互转 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29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
①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②有必要的知识准备③有周密的观察计划④做好观察记录⑤要巩固
观察的结 果。
30
、解决问题分为:
①提出问题②明确问题③提出假设④验证假设。
30
、问题解决的特征?
< br>答:
①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②问题具有目的性③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运算④问题
解决有认知操作。
31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
答:< br>①古籍材料的呈现与组织形式②功能固着③定势的作用④动机强度⑤迁移的作用⑥个体的情感
与个 性品质。
32
、如何根据记忆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及时复习?
答:
①遗忘先快后慢,
要在尚未大量遗忘前进行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的效果要好于集中复习< br>③尝试贺词与反复阅读相结合④复习中多种感官的参与⑤提倡适当的
“过度学习”
⑥复习 方式要多
样化,把复习材料网络化系统化。
33
、创造思维分为?
答:①准备阶段②酝酿阶段③领悟阶段④验证阶段
34
、创造思维的条件:
①社会实践需要②原型启发与联想③知识的积累和表象储备④推理能力⑤灵感产生。
35
、创造思维的培养措施:
①激发个体的创造意识,
培养好奇心 与求知欲②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③充分利用
5
情感的感染和激励作用。
36
、情绪有的功能:
①动机功能②信号功能③调节功能。
37
、意志行为包括的阶段:
1
采取决定阶段①动机斗争②目的决定③行动方式的选择
2
行动计划的制定与 执行决定阶段:
①克
服内外困难②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38
、意志品质: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持性
39
、意志有哪些本质?如何锻炼自己的意志?
答:主要的意志品质有:自 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①明确切实可行的学习目的②积极参
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③充分发挥集 体和榜样的力量④加强意志自我锻炼⑤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进
行意志锻炼
40
、遗忘的影响因素
①记忆的材料的性质意义和数量②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③学习程度④主体的动机和情绪状态
41
、个性的特征包括:
①整体性②独特性③稳定性和可塑性④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42
、气质典型类型:
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
43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
人们完成某种活动既需要一定 的能力,
又需要相应的知识技能,但是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
他
们之间的区别有:①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的修改心理特征,
他直接影响着知识技能掌握的速
度难度和广 度;
而知识则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技能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操作
方式②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掌握并不是同步的,
也就是说知识技能的增加并不必然的发
展为能力,
知识多的人并不意味着能力一定高,
能力和知识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又是密切联系的 ,
首
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无知必然无能,
其次掌握 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
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44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
①能力类型的差异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③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④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⑤特殊能
力的差异。
45
、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
答:性格与气质的区别①气质主要是先天的 更多的受人的生理特点的制约,而性格主要是后天的,
更多的受社会环境的制约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之分③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
局限于心
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
而 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
他几乎包括了人的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④气质
的可塑性小,变化较慢;< br>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
性格与气质互相渗透彼此制约
1
气质对
性格的影响①一般的说,
某种气质可以有利于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②在性格表现上,
常常 会有
各自的气质特色
2
性格对气质的影响①人的气质的动力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制约 ,
甚至变成与性
格难以区分的品质②性格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46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①二者是在相互制约中发展的,
一方面 能力制约性格的发展,
另一方面,
性格也制约能力的发展②
某些性格特征往往可以补尝 能力的不足③良好的性格与能力结合,也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性格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
47
、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答:
1
跗素质: 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这是能力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条件,先天跗
素质不同必定会对能力
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
2
家庭环境和教育:婴儿出生胶生活在母体内< br>的环境与出生后的家庭早期教育对人的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3
学校教育:
是指在 学校里对儿童施加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影响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不仅要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知识与技 能,更要发
展他们的能力及其他心理品质
4
社会实践:
人的能力最终是在实践 活动中形成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
人也不断的产生新的需要,
必然会形成和发展多种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