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分析情节的作用

别妄想泡我
958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21: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广东省高考报名-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魏庚人)

小说阅读之“分析情节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特点,以及高考小说情节作用题的命题形式。

2
、掌握情节类作用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3
、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教学重点:

1


掌握小说情节作用题的解题思路。

2


学会答题建模,规范答题。

教学方法:

合作探讨,引导,演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小说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高考命题人特别青睐的命题材料。
2017

《考试大纲》改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为必考题,要求考生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 特征及
主要表现手法,重点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三项能力。当然,这些要求将具体落
实在每一道考题的解题过程中。

二、
考纲要求

2017
年高考《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具体要求是:

1
.分析综合
C

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鉴赏评价
D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
.探究
F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题型分析

(一)近五年高考真题展示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
有一种题型考查的综合性极强,
对考纲提出的三个能力层级都有
涉及,而且考查的频率 极高,那就是“分析情节的作用”

(高考真题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展示课题)

(二)
“情节作用”题常见的设问方式

“情节作用”
题的设问方式 很多,
题干有时直接问文中某某情节有何作用,
有时要求鉴
赏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 ,
有时要求探究情节的合理性,
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设问,
根本上
都要从情节的 作用入手来解答。

直接设问:

①文章开头(中间或结尾)写
XX
情节,有什么作用?


XX
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③文章为什么要以
XX
情节为结尾?

间接设问:



小说在情节构思上有何艺术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6
分)




说以
XX
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 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③有人认为文章结尾
XX
情节可以删除,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例题解析

1
、考题回顾

本次质量检测就考到这种题型:


《神树》
11


4
)小说所述神树的故事包含着许多人们想象加工的成分,不可全信,作
者这样写 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
分)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情节作用,但同时还涉及对“想象”这种艺术技巧的鉴赏。

因为是 刚刚考过的题目,
大家对评分标准已非常熟悉,
答案四个要点,
分别从读者感受、形象、情节和主题四个角度分析。

2
、正确答案展示

《神树 》
11


4
)小说所述神树的故事包含着许多人们想象加工的成分 ,不可全信,作
者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
分)

参考答案
:
①小说通过想象加工,对神树作夸张的描写,
增强了故事的趣味 性,可读性,增强了读
者的阅读兴致。

②小说凭借想象加工的艺术手法,
使 神树的形象更神秘、
更高大,
更具审美特质和艺术
感染力。

③运用 想象加工手法叙述故事,
使小说曲折起伏有波澜,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丰富了故
事的内涵。

④通过神树的故事,
含蓄地表达人们希望保留住已经非常稀少的城市 公共用地的主观愿
望,突出文章主题。


8
分,答对
1< br>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3
、学生答案展示与评价

同学们的答题情况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几则有代 表性的答案。
(提问
1

如果你是阅
卷老师,会如何给这三位同学评 分呢?请分别说出你评定的分值和理由——丢分丢在哪
里?)

答案一:
(①

要点重复,且未用术语—“突出主题”等,
4
分)

①< br>作者写神树赶走开发商的故事时,
运用坊间流言的写法,
表现人们渴求公共用地的真挚愿
望。


神树被神化、
被加工表现人们在应对开放商时的无奈,他们自己无法保护公共用地,
只能
通过这种虚无缥缈的寄托物来吓退开发商。
< br>③
人为加工后的故事让小说更夸张离奇,
让神树更神秘,
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加了阅读趣味。


神化加工的故事在古代就开始流传,如
“精卫填海 ”等,它表现的是最纯真切实的保护公
共用地的愿望。

答案二:

(答案指向不明,表达不规范,对文本理解不准确,
3
分)

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阅读,以神树事迹贯穿全文,容易引发读者一探究竟的兴味。


烘托神树的玄妙,与后文神树的现状形成对比,相比神树用“神”力保佑绿地,如今的神
树则更 多成为人们不良活动的幌子,两者形成反差,引人深思。


反映了人们盲目迷信的行 为,
神树也许很普通,
但经人们一传十,十传百,他的意义被扭
曲,由从前的护佑绿地 变成如今被迷信祭拜。



反映神树的虚无、不切实际,暗示人们保留公共用地需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答案三:

(理解正确,但要点遗漏,
4
分)
< br>①
运用想象与夸张的想法,
使人物形象与大树形象虚化,
显得新颖神奇,
可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



将大树神化而使得它生存于寸土寸 金之地,
表达了人们想留住城市里所剩无几的休闲娱乐
场所的美好愿望。

4
、问题反馈

以上讨论,
反馈了大家在解题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br>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答题时思路指向不
明确,语言表述欠规范,以致答案不能切中要点,失分很严重 。

五、方法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首先要理清解题思路。分析情节的作用,
究竟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
呢?请大家先看这张图:
(幻灯片:循 环解题思路)


这张图涉及小说的四个基本点,其中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 要素”

“主题”是
核心,依据箭头所示,
“三要素”以表现“主题”为根本 目的,而三要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
的关系。小说就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命题时,往往要把四个方面都考虑进 去。
这是一个“循环
解题思路”
。如果考查情节的作用,可从情节本身、人物、环境、 主题等角度来分析。我们
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两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一)回顾课内所学

提问
2
:小说《祝福》中,作者安排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

A


多次重复阿毛故事的体现了祥林嫂在历 经丧子之痛后精神世界的极度荒芜与空虚,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指向人物)

B


人们在反复咀嚼鉴赏她的悲哀后,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施以厌恶与唾弃 ,体现了鲁
镇人的冷漠、自私和麻木,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指向环境)

C


祥林嫂想要获得同情与安慰,
但是人们却只把这当做茶余饭后 的笑料,
祥林嫂被践
踏、被迫害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突显了作品的主题。< br>(指向主
题)

教师总结:
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让我们 看到了她历经丧子之痛后精神世界的极度
荒芜与空虚(指向人物)
,也感受到了周围人们的冷漠 、自私和麻木(指向环境)
,体会
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指向主题)


提问
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处写到“火盆”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br>
①……把花枪挑了酒葫芦,
将火炭盖了,
取毡笠子戴上,
拿了钥匙出 来,
把草厅门拽上,
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②……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
搬开破壁子,
探半身入去摸时,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
水浸灭了。

学生讨论:


A
、盖上火盆,火种浸灭,说明草场起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而导致火盆起火,为后文
陆谦等人蓄 意放火的情节埋伏笔,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指向情节)

B
、 一盖火盆,二寻火种,表现了林冲的细心谨慎,他管草场,仍然是事事留意,处处
小心,
生怕由 于自己不慎而酿成大祸,又表现了他安分守己、
随遇而安的性格,丰富了人物
形象。
( 指向人物)

C

林冲事事谨慎,
本想安心做囚犯,
但最后 还是被逼手刃仇敌、
落草为寇,
凸显了
“官
逼民反”的主题。

(指向主题)

教师总结:看
林冲“盖火盆”

“灭火炭” ,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细心谨慎,安分守己、随
遇而安的林教头(指向人物)
,明白了草场起火并 非他疏忽所致,而是后来有奸人蓄意陷害
(指向情节)
,更认清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黑暗现 实(指向主题)


(二)
理清答题思路

通过对课本知识 的回顾,我们明白了情节在内容上有塑造人物形象,交代社会环境、
突显小说主题的作用。
< br>另外,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分析情节的作用,还要从结构上思
考它与上下文 情节之间的关联,根据情节在文中位置来确定其作用。

作为文学作品,
小说构思情节 也常常会运用一些艺术技巧,
比如双线交织、
倒叙、
插叙、
伏笔、悬念、留白 等等,因此,我们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答题时要考虑各种艺术技巧的
表达效果,分析情节的作用,读 者的阅读感受也是答题的指向之一。

小说情节的作用

内容上

刻画人物、交代环境、
突出主题

结构上(情节)

线索、悬念、伏笔、铺
垫、承上启下、照应

(三)规范答题模式

理清了解题思路,还要规范答题模式,这类题型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
+
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作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
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观点
+
具体阐释”式。

根据表达的需要,
两个步骤可以调整顺序,
但一定要运用术语,
使答案有明确 的指向性
(老师评卷是采点给分)


六.实战演练

现在 我们来演练一下,阅读小说《天下第一桩》
,完成(
2


3
)两题。

但在做题之前,先要整体感知,抓住小说的四要素对文本做好批注式阅读:

(一)整体感知

认识人物:

主要人物
--
郑有 樟(酷爱收藏、认准目标、不畏困难、执着追求、诚信正直、乐观豪爽)

次要人物—阮大头、三位藏友

梳理情节:

开端:郑有樟欲重金收购“天下第一桩”遭拒;

发展:郑有樟计划以根雕换桩,再次遭拒;

再发展:藏友献计取桩,被郑有樟否定;

表达效果上(读者)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令人回味、张弛有度


广东省高考报名-


广东省高考报名-


广东省高考报名-


广东省高考报名-


广东省高考报名-


广东省高考报名-


广东省高考报名-


广东省高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