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绝世美人儿
806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21: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二胡独奏-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
主备人:王惠玲
投放日期
2019
年
3
月
3
日
一次备课
课题
:
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讲故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
听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2.
教师为学生做人物简介。< br>(
课件展示毛主席的照片,
介绍毛主
席的革命历程。
)
这首 歌曲是唱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敬爱的毛主席的。
(
出示毛主席画
像
)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他为中国的革命奉献了一生。
他
就像那红红的太阳,让 人感到温暖,让人感到亲切。
4.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瑞金城外的沙洲坝,看看 那里的乡
亲们是怎样怀念毛主席的,好吗?
(
板书课文题目
)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
读题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2.
认识生字“忘、井”。
3.
你知道课文中的“挖井人”是谁吗 ?“不忘挖井人”的人又
是谁?说说自己的理由。
4.
出示自读要求。
(1)
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
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认读它们。
5.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小组内抽读生字。
2.
找到难理解的词语:瑞金、领导、革命、解放。
3.
汇报交流,分享记字方法。
4.
读课文解疑。
(1)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并进行评价。
(2)
同桌互助理解词语。
(3)
自由读文,思考提出的问题哪些是可以回答的。
谁“不忘挖井人”?
(
沙洲坝的村民们。
)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br>(
第
1
自然段。
)
指名读,男女生齐读。
四、指导书写
1.
认读“吃、叫、主、江、住、没、以”,并组词。
2.
重点指导:吃、没、以。
(1)
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结构特点。
(2)
观察教师范写,讲解笔顺,学习新笔画“横折弯”。
3.
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指导书写、提示学生书写姿势。
4.
学生展示、评议。
二次备课
五、布置作业
搜集更多的关于毛主席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
认读生字:吃
忘
井
村
叫
毛
主
席
乡
亲
战
2.
认读词语:挖井、战士、不忘。
二、回顾课文,质疑问难
浏览课文,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
同桌互说
)
三、体会缺水困难和有了井后的好处
1.
出示水井图片:
老师今天 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幅图,
这是什么?
(
这是一口井。
)
这就是毛主席 帮助乡亲们挖的那口井。毛主席为什
么要挖这口井呢?谁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
2.
在老师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过这样一段童谣:“沙洲坝,
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手帕。 ”连洗手帕的水都没有,可见,
那里是多么干旱啊!
3.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沙洲坝没有水,会遇到哪些困难?
4.
学生想象,自由汇报。
5.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
毛主席见到人们面临着缺水 的困难,他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
了这口井。有了这口井以后,人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7.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读一读第
1
、
2自然段。
四、体会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
1.
过渡:毛主 席这样关心人民,那沙洲坝的人民又是怎样怀念
他的呢?
(
指名读第
3
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
(1)
乡亲们做了一件什么事?
(2)
看课文插图,石碑上刻着什么?
2.
引导:
谁知道 石碑上说的
“不忘挖井人”
的人指的是谁?
(
沙
洲坝的乡亲们。)
3.
出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4.
指导学生带着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
主备人:王惠玲
投放日期
2019
年
3
月
3
日
一次备课
课题
:
我多想去看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讲故事
一、媒体导入,整体感知
1.
师生谈话,揭示题目。
2.
导语:有一个孩子,他住在天山, 他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天安
门。还有一个孩子,他家住在北京城,他想去天山看看。今天,我
们就 来学习《我多想去看看》。
3.
看,
题目中有一个生字是要求会认的,(
“想”
课件演示红色
)
谁来拼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
教师导学: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 字的字音,遇
到难读的字或容易读错的字圈起来。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
方法认读它们。
2.
学生把生字画出来,
小组内多读几遍,
想出好办法记住它们。
3.
小组汇报。
4.
多种方式检查字音。
三、指导写字
1.
教师导学: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其中一些是要求 会
写的,大家有信心掌握它们吗?
2.
课件演示书写,教师强调怎样记住“ 会”“走”“北”“京”
“门”“广”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四、初读课文
1.
教师导学:生字宝宝回到课文里啦,你能读准字音,数数 课
文有多少个句子吗?
(
学生自由读文,标句子序号。
)
2.
教师设疑:你喜欢读哪一句?
(
出示第二句:遥远的北京城, 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
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
3.
引导学生理解“ 遥远”就是“很远很远”的意思,让学生知
道最吸引孩子的就是北京的天安门。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上一节课学习了什么吗?
(
学生回答
)
2.
开火车,读生字。
二、了解首都北京
1.
教师边讲解边出示北京的风景图片:今天,老师想给你们当
二次备课
一回导游,小朋友们,一起来吧!
(1)
我们先来到了八达岭长城,它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
间。
(2)
接着我们来到了北京的天坛公园。
(3)
然后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城楼,它是中国的象征。
2
.教师导学:小朋友,北京城历史悠久,风景迷人,看到这么
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
有一位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想到北京城去看看,请大家打
开书本,仔细读,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
刚才大家读得可认真啦,那么,你听懂了什么?
5.
刚才有一 位小朋友说得很好,他说他读懂了这位小朋友很想
到天山去看看,来,请你说说你是从课文的哪句话中看 出来的,把
它读出来。
(
句子:我对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
6.
教师导学:对呀,他为什么这么想去看看呢?答案就藏在这
里
(课件出示爸爸的话
)
,请你仔细读读课文,找到答案。
五、拓展延伸
你还了解北京的什么?出示课前搜集的北京风景图片及有关的
资料,介绍北京美丽的风光。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二单元
主备人:王惠玲
投放日期
2019
年
3
月
3
日
一次备课
课题:
一个接一个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讲故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
板书课题
2.
齐 读课题,认读“接”这个生字,理解“接”在这里是继续,
连续的意思。
二、识记生字,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遇到不熟悉的字画出来,
多读几
遍。看读几遍 能把这个故事读下来。
(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
(2)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
检查生字。
3.
趣味识字。
(1)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梦、种、样、趣。
(2)
说说自己识记其他字有什么好办法。
(3)
指导书写:
(4)
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带着生字词再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我”有哪些经
历?
3.
出示填空。
月
夜
,
正
玩
着
____________
,
就
听
大
人
叫
着
:
“
__________________
!”
正< br>做
着
____________
,
又
听
见
大
人
在
叫
:
“
__________________
!”
正
和
小
伙
伴
们
玩
着____________
,
操
场
上
却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布置作业
1.
书写生字“过、各、种、样、伙、伴、这”。
2.
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
1.
开火车读课文、词语。
2.
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
二、精读内容
1.
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二次备课
(1)
老师范读第一小节,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儿化音 “一会儿”
和带有“唉、啊、呢”的句子。
(2)
孩子是在什么时候玩“踩 影子”游戏的?
(
月夜。
)
他们玩得
怎么样?从哪儿看出来的?(
第三句话。
)
(3)
指导朗读第二和第三行诗。
师引读:
是呀,
正玩得高兴,
大人却叫——
“快回家睡觉!
”
(
学
生接
)
【指导读出大人焦急的语气,声音要洪亮,语气要上扬,读出< br>“叫”的感觉。
】
师引读:
听到大人的叫声,
孩子是怎么想 的?
(
学生接第三行诗
)
【
“唉”要读出惋惜的语气,重读“好想” 和“再”
,读出孩子的惋
惜之情。
】
(4)
孩子不高兴了 吗?
(
没有。
)
他又是怎么想的?
“不过”
在这
里 是什么意思?
(
表示转折,说明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
理解“各种 各样”
。
(5)
带着感情指名读第一小节。
2.
学习第二小节。
(1)
自由读一读,回答问题。
出示学习小提示:①正做着好梦的孩子又听见了什么?
②他先是怎么想的?然后又是怎么想的?
(2)
指名读第二小节。
3.
自学第三小节。
(1)
自由读一读,说一说你不明白的地方。
(2)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
再读第三小节。
4.
齐读最后一个小节,注意读出疑问的语气。
三、总结全文
< br>1.
小朋友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懂得了什么?
(
要点:①遇
事要学 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②我们要像文中的孩子那样保持积极、
乐观、向上的心态。
)
2.
想一想你有没有和文中这个孩子相似的经历,先跟同桌说一
说,再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