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5——8单元“写话”“字词句运用”的教材分析和建议(有课件)
绝世美人儿
579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23: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国高校排名-何碧玉现在的情况
第五——八单元、写话、字词句运用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五六两单元整体架构及教学建议:
一、选题上重视立德树人
第五 六两单元在选题上都是立德树人,这一主题在这两单元当中尤其突出。第五单元的
主题是思维方式,第六 单元,主题是伟人,各有三篇课文。其中有三篇是我们原课标版的教
材中就有的,像《坐井观天》,《我 要的是葫芦》,《难忘的泼水节》都是老课文,而《寒
号鸟》,《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则是新课 文。《大禹治水》是一篇非常具有中国传
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而《朱德的扁担》更偏向 于革命传统教育,《难忘的
泼水节》渗透的是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语文要素循序渐进、梯度发展
除了这些人文主题,教材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须 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
好的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
元的练习系统当中。
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讲 述的道理。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
键词据了解课文的内容。当然在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当中, 他也有借助关键词句最了解课文
的内容,但是它的核心内容还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语文要素的分 布在单元当中,它
既有短线的分布,又有长线的跨越。比如在这两单元里面的课文,他在共同的人文主题 之下,
围绕着同一语文要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第六单元的大禹治水中,课后提示按照课
后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这个其实就是按照提纲来复述课文的内容。在难忘的泼水节
当中,朗读 课文,用下面的词语来说一说周总理是怎么跟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像象脚
鼓,凤凰花,柏树枝,这 些都非常具有傣族特色的事物,这一课其实他就是借助这一些具体
事物来复述一个场景。所以复述既有借 助提纲来复述,又有借助具体事物来复述,体现了它
的多角度。
而长线的分布上,则 是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之间的语文要素的衔接。同样是刚才所讲的
复述,我们来看第一单元中小蝌蚪是怎 么长成小青蛙的,按顺序把下列的图片连起来,再讲
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里其实就是借助图画来 复述。《曹冲称象》这一课,我们首先
是先给他排序,再来复述。而《大禹治水》当中是已经排好了顺序 来进行复述的。这就体现
了我们二年级在复述的起步阶段,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帮助。而到三年 级他会有相
应的单元目标,来进行训练,四年级之后从复述到简要复述,而在五年级的时候,就安排了< br>创造性复述,这个更具难度,需要加上一定的想象。所以,每个年级每个册次之间,都是相
互衔接 有梯度的。
再看同样是了解词语的意思,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也有衔接。一上年级,我们非常 熟悉
的《小蜗牛》那一课,草莓,蘑菇,这些词语的猜测,就是借助图画来猜测读音,猜测意思。
一下的时候,他的方式就变得多样化了,它是借助语境和生活经验来猜测。到了二上册,需
要做的是综 合性的应用。在本册第四单元当中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1
这一单元把这个语文要素,做了一个综合性的运用。这第四单元中,最凸显的是三个位置,
第一个位置是 《黄山奇石》当中,这里有一个泡泡,这是我们本册教材当中第一次出现猜测
词语的意思。陡峭,孩子们 会通过对照图画的方式,联系生活的方式来猜测,而在葡萄沟当
中,有五光十色这个词语也是在泡泡当中 。但在这里,他非常明确地指出,要联系上下文,
理解这个词语,这也是第一次最直接最鲜明的指出了解 词语的方法。第三个就是语文园地四
当中出现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根据借助语境来猜测加点词语的意思。
而在第六单元的《大禹治水》当中,就专门出现了这样的课后题。在课文中的第一自然
段也出现了一个泡泡,它说“联系下文,我知道了泛滥的意思”,它的指向性非常的明显。
那么,孩子 们所做的就是要通过下文去猜测“泛滥”的意思。那么课文的第一段有了这个泡
泡的提示猜测之后,课文 后面的第一题,就出现了“你知道下列词语当中加点字的意思吗?
先猜一猜,再查一查字典”。其实这里 的先猜一猜,既可以衔接我们刚刚所学的第四单元的
语文要素,也可以联系我们之前学习的其他方法,包 括联系生活实际之类,让学生在生活实
际当中去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再者,这道题 的设计,它不仅是让孩子们去猜测,他后面还补了一句,再查查字典。我
想这里是不是有两个用意?第一 个用意是之前的语文园地二当中,孩子们学习了查字典,而
这里是对这一查字典能力的实践和运用,同时 这里也是借助查字典,孩子们自己来验证我之
前的猜测是否合理,是否准确?
再看理 解内容方面。一上册当中,重点是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而到了一下之后,他
要根据信息做简单的推断 。到了二上册,他是要了解课文的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发现,这理解 内容也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体现了阅读能力的渐次提
升和发展。
三、凸显语用,学用结合。
1
、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朗读
我们在课文后面几乎都能发现关于朗读的课后题提示,其实在语文课标当中,关于第一
学段,朗 读的描述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第一学段的这一目标,
分布在各个学期里面, 我们看到它又是有层次的提升。一上册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能根据字意做恰当的停顿。第二学期 是读好长句子,读出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语气,
读好对话。到了二上册进行分角色朗读的时候,要 对比读出感叹句和陈述句,反问句和陈述
句的不同语气,在具体的语境当中,带着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那么这个朗读最集中的呈
现就是第五单元的课后题。第一课《坐井观天》,他后面出现的分角色朗读课 文,读好下面
的句子。他下面的句子其实就是,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这些语句语气的朗读。而到后
面《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当中,他就必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读出感叹句和陈述句,反问句
和陈 述句的不同语气,发现这不同语气在语境当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虽然说在课标当中所
提到的表情达意是 在第二学段。但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已经在悄悄的默默的渗透。
然后,在语文园地当中又出现加 上标点再读一读,这个就需要孩子们在具体的语境当中去体
会,读出不同的语气。
2
2
、重视词句的积累
每课的课后,都有许多词句积累的方式。比 如说《大禹治水》,他课后设置的是“读一
读记一记”这一栏目,它是通过扩词的方式,让学生积累由本 课要认的字扩展的新词。而这
些词,都是学生在认知经验当中的常用词,不需要我们去讲解。这种形式, 他是在努力建立
字形和字音之间的联系。那么除了这个读一读,记一记,课后还有许多的读一读,背背抄 写
句子等练习。在语文课堂作业本中,这两个单元也配套相应的,都设置了读一读记记的栏目。
3
、关注语言现象,学习语言表达
《寒号鸟》这一课的课后题“读一读,照 样子说一说”,这里的照样子其实是有不同的
维度的,分别从人的身体状况这一维度去设置的,和从外在 的环境表现来写的。而在编写课
堂作业本的时候,它也做了这样的习题。第一题,冬天淘气的北风吹着口 哨来啦,小朋友冻
得怎么样?这个小朋友自己都是有体验的,源于生活经验,关注的维度就是我们之前所 说的
人的身体状况这一维度。而下一题,太阳像个大火球,热的怎么样,这个地方什么这个位置
专门空出来,就是希望在这儿能让孩子们能有两个维度的呈现,有的孩子可以写人的身体状
况,
有的孩子可以写热的外在的表现。
第三,
要下雨了,
燕子飞得怎么样?小鱼闷得怎么样 ?
小蚂蚁急得怎么样?其实这就是从前面的冷和热这两个主题当中跳出来,辐射发散到孩子们
的 生活当中去拓展运用语言,其实孩子们已经学过这个故事《要下雨了》,所以他们会在生
活中做一个链接 ,其实也为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做了一个打底。而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强
的孩子,他就会跳出课文,挖 掘他们,自己的言语体系,拓展运用生活语言,实践他们自己
的言语表达。
首先我们 来看第五单元所涵盖的这三篇课文当中,我们会发现,在这些教学要点里面,
他的一个核心要素还是非常 明显的,就是初步体会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对照这三篇文章,我
们就会发现,他的课后都提及到了分角色 朗读,都提及到了让孩子们来交流感受和想法,那
么我想这一核心要素的达成,可以通过在朗读中体会, 在交流中体会。具体的说就是分角色
朗读课文,然后借助课后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 法,在交流和讨论当中,
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那么怎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
本 单元的新课文《寒号鸟》,课后有一个选做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
人吗?说说他的小故 事,也许孩子们从寒号鸟身上,从喜鹊身上,一下子迁移到自己的生活
当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在 配套的作业本当中,有这样的一道阅读题。这是我们原来
课标版中的《两只小狮子》,课后题是这样设计 的:第一个小题,刻苦的小狮子整天练习哪
些本领?请你圈一圈,这一方面是考察孩子们提取信息的能力 ,而那些扰乱孩子们思维、视
线词语,是孩子们以前学习过的生字。在孩子们练习的过程当中,其实是对 已学生字的一个
复现和巩固。第二题,懒狮子什么都没干,是因为什么?这里设置了三个选项,那么这样 的
设计是希望实现信息的整合和简单的推理。尤其是第三个选项,是正确的选项,懒狮子觉得
自 己不必学本领。在设计这一个选项的时候,我们没有把它直接使用文本当中的语言,因为
文本中的语言是 “我才不想去吃那些苦头呢”。那么这个句子孩子们的理解是什么呢?在这
儿我们把他转换了一种方式, 看孩子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识的理解,是否能够达
3
成一致。第三题, 懒狮子继续这样懒惰下去会怎么样呢?请你劝一劝懒狮子吧,这一题的设
计其实最希望达成的就是根据信 息稍作推论,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大家交流,而发表
自己的想法和与人交流,恰恰也是这一单元的 语文学习要素。
第
14
课《我要的是葫芦》当中,课后题呈现的是最为显眼 的是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
的对比朗读,体会在语境当中不同的表情达意作用。但是这一课,孩子们的 朗读即使到位了,
有些学生可能还体会不了这一刻所要传递的道理,那么跟这一刻所实现的语文核心要素 还是
有距离的,
那么怎么办呢?其实原因就是孩子们对于植物的工作原理,
他并不是那 么的熟悉,
所以我们就希望通过教学的时候,我们是否事先可以做做功课,是查阅学习资料。为了孩子< br>们学习的方便,在在课堂作业本当中编了这样一题,以知识卡片的形式来呈现,卡片的三句
话,其 实是一个进行推理的过程,绿叶是一个奇妙的加工厂,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为果实输送
各种养分,叶子上生 了各种蚜虫,叶子就不能正常工作,也就不能为果实提供养分,小葫芦
得不到养分,自然一个一个都掉了 。我们能发现,其实也就是前一个句子恰好是下一个句子
的原因,后一个句子是前一个句子的的结果,是 一环扣一环的。这里的设计也是希望达成这
一推理,推理的结果,又整合了课文的信息和课外的信息,那 么孩子们借助这个知识卡片来
进行课后问题的交流,就是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有 得到?他在回答
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对课文信息和卡片信息一个复述,其实这也就是为后面第六单 元
的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做了一个铺垫。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六单元,
这样的课 文老师会觉得这样的课文最难上。
在这一单元当中,
他的教学要点除了识字写字,还有就是在语 境中准确的辨析多音字的读音,这一点在这个单
元是比较集中的。第二是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 文内容,感受精神。第三,借助关
键词句复述课文的故事或场景,然后就是积累词语。
借助这些教学要点,我们会发现要去实现这一单元的教学,必须聚焦一个核心要素上。
但这一单元的文 本本身就比较远离孩子们的生活。所以这样的课文,可能要把它上得家常更
普通,可能会更合适孩子们的 发展,所以我们读通读顺为主,要用好课文的练习,相应的资
料,不作过多的补充,只在孩子们的理解, 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当然最主要的
一点,我们要不离开语言文字本身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
所以这一单元要实现核心要素的达成,可以在朗读当中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进行复述。以朗读课文为主,在初读当中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当中了解人物精神,在复述过
程当中练 习表达,落实言语实践。这个单元当中,它有许许多多维度的复述方法,而重点抓
的是关键词句,而这个 关键词句,他可以是故事的提纲,也可以是人物或事物的线索,也可
以是一组词语。
我们来看第
15
课《大禹治水》,他的课后有两题,都可以和复述融合在一起,和了解课
文内容融合在一起。第一题,你知道下面这道题目当中加点字的意思吗?这道我们刚才已经
讲过了,可 以先猜猜再查一查它的意思。而下一题,按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这个就
是借助故事的提纲来进行 复述,那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如何达成这一核心要素的教学呢?
我们可以把这两题做一个融合,首先是 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也就是课文的第一段当中
4
第一个泡泡“泛滥”,泛滥 这一个词语,因为两个都是三点水,而且在识字的过程当中,我
们已经学过根据字形特点,汉字的构词方 式来猜测词语的意思。而在这一课当中的联系下文
我知道“泛滥”的意思,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根 据字形来猜测。两个都是三点水,让
学生先猜一猜,然后再次联系下文,了解泛滥。在这一个语句的朗读 过程当中了解意思,同
时也了解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而这恰恰也是等会儿我们要进行复述的第一条提纲 ,接着请
孩子们用课文中讲到“谁治水,怎么治水,结果怎样”这一种方式去提取信息,然后聚焦到关键词。像鲧的这一段,他所要聚焦的关键词就是挡水,大禹的治水方式,聚焦到的关键词
就是疏导 。疏导这个词语,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这同样也要用上联系下文去理解词
语的意思。而下文说的 非常明显的,大禹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挖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
疏通,
使水通过,
其实这就是疏通的意思。
接着聚焦的是另外一个关键,
大禹的
“
13
年”
“三
次”
“一次”
,
这一组数字,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去想象大禹的到处奔走,
再在想象交流当中,
让孩子们去体会大禹的功劳。 这样的品读过程完成之后,我们再开始借助课文的第二大题的
故事提纲,四人小组来讲一讲大禹治水的过 程故事。最后,还可以擦掉部分内容,留下关键
词来进行复述。
《朱德的扁担》这一 课非常明显,就是词语搭配的准确性,这是非常直接的。在《难忘
的泼水节》这一课当中,它呈现的只是 事物性名词,表面上来看,他并不是动词的搭配,但
是他实际要做的其实还是一个词语搭配的实践练习, 因为它后面必须讲到他是怎么做的,这
就涉及到动词的表达和运用,这是这两者的第一个共同特征。第二 是这两篇课文都是感受伟
大领袖精神的关键词,我们看到《朱德的扁担》当中,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 着粮食,这
跟战士们是一样的,战士们穿着草鞋,朱德也穿着草鞋,战士们戴着斗笠,朱德带着也是斗< br>笠。那么这样的相似性,就可以让我们看到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场景。而接下来的周总
理这一 课当中,接过象脚鼓,踩着凤凰花铺成的花瓣,端着银碗,拿着柏树枝蘸着水,我们
刚才说到这些事物都 非常有傣族特色的,而周总理拿着这些事物,做着的动作,也都是傣族
庆祝活动当中的独特的一种行动方 式,那么这就可以看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之间的那种与民
同乐的画面。
第再者,把这 两题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复述课文的关键词。这一个是《朱德的扁
担》的课文后面为什么大家越发 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也是复述当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后
面的《难忘的泼水节》当中,我们完全可以利 用这些词语做一个拓展,然后来进行周总理是
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复述。那么具体在操作的时 候,是不是可以这样去做?首先
孩子们读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结合插图去说一说,周总理的衣着神态,孩 子们说了以后出示
这些词语,让他们读读。当然这里的短语,只是名词性短语,比如说对襟白褂,咖啡色 长裤
水红色头巾,就这些名词,其实孩子们对于对襟白褂之类的词语,他是非常陌生的,什么是
对襟?什么白卦?所以这些词语朗读之后,可以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孩子们把这些词条放到
相应的图的位 置上,然后与动词进行搭配,进行朗读,也就是由原来的名词进行拓展。变成
穿着对襟白褂,穿着咖啡色 长裤,包着水红色头巾,把它变成这样的对动宾短语进行朗读,
那么接着再来朗读句子,对照画面,让孩 子们看到周总理与民同乐的状态。第二板块是读总
5
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节日的 语句,在这个欢度节日的语句当中,就可以出示其中的具体事
物的名称,就是刚才所说到的,象脚鼓凤凰 花,银碗柏树枝等,然后让孩子们给他们以相应
的动词进行搭配,之后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动词表演,然后 再结合课文中的表演图,让孩子想
象周总理为人们泼水的时候,他会说些什么?祝福些什么呢?在这样的 想象当中去发现总理
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接着借助这些具体事物来复述着一段欢度节日的场景。那么 第三个
板块,就是把刚才所学的这些具体性事物分两组呈现出来,第一组,就是刚才所用的关键词
是衣着,第二组关键词就是欢度节日的场景,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进行复述总理是怎样与带
族人民过泼 水节的。
七八单元整体架构及教学建议:
第七单元主要是三篇 课文,《古诗二首》,《雾在哪里》和《雪孩子》,八单元《狐假
虎威》,《狐狸分奶酪》,《纸船和风 筝》,《风娃娃》。这两个单元人文主题分别是想象
和相处,那么这两个单元根据教材的双线结构编排的 特点,他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呢?第七单
元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第八单元的语文 要素是,借助提示复述课
文,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今天我们在听的时候,反复出现的一个词语,那就是 语文要素。
第一个包含的内容是必备的语文知识,
第二个是基本的语文技能,
第三个是 适当的学习策略,
第四个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四个部分的内容,就是我们这一套教材语文要素包含的四 个主
要内容,知识能力策略习惯,其实他是跟我们之前在教学设计中经常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完全
整合在一起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就是策略,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接的就是良好
的学习习惯, 所以他还是跟我们的三维目标整合在一起的。
同时发现,语文要素和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是 对接的。第四单元想象,这一语文要素
对接的是语文课程标准当中第一学段提出来的要诵读儿歌,儿童诗 和浅近的古诗,通过读这
些诗歌的时候要展开想象,然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你 看展开想象,
在课标中他凭借的这一教材是什么呢?儿童诗儿歌和和浅近的古诗,因为这些的语言是比较
精炼的,所以孩子的想象空间是比较大的。那么复述对接的也是我们语文课程标准当中第一
学段 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着一个故
事。这样一看,我 们就发现,其实语文要素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借助我们的课程标准所提
出来的要求,是对课程标准的分 解和落实。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其实这个 想象
和复述这两点语文要素,其实不仅仅出现在七八单元当中,想象的要求还出现在两篇课文当
中,前面的《古诗二首》和七单元当中的《古诗二首》,这四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他们都是写景 诗,
而且作者的笔调,
都相当的恢宏,
景物壮美。
“银河落九天,
手 可摘星辰”
,
其实都是孩子们,极其广阔的想象的。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们也在学古诗的, 但是一年
级的时候我们看他课后的要求仅仅是提出让孩子们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二年级的古诗学习,其实是一年级学古诗的升级版不仅仅提出来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更是提出了要学习阅读的策
略。对于文 比较精炼的诗歌来说,想象画面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诗文的意思,体会诗歌的
6
意境,当然我在想第四单元语文要素既然是想象,那就不仅仅是落实在我们的故事当中。其
实所有在前面 出现过的语文要素当中,在后面的课文当中如果可以使用的话应该是一脉相承
的。所以我在想,这个第七 单元除了古诗之外,还是很多可以让孩子有充分想象的课文。比
如说这篇《雾在哪里》,可以让孩子们想 象雾怎么让大海这些藏起来的,雾还可以把我们身
边的什么藏起来啦。通过我们这个语文要素,我们能把 它渗透在我们课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当
中去。
再看八单元语文要素,借助提示复述课文 ,教材在课后习题当中,编排了不同形式的练
习,一共有七次。《小蝌蚪找妈妈》是借助图画来理清顺序 ,讲讲故事,《曹冲称象》是给
内容排序,
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玲玲的画》
的是用上三个表示心情的词语讲讲故事,
《大
禹治水》是要按照提示来讲讲治水的故事,《难 忘的泼水节》用课文中出现的主要物品来引
导学生,讲讲周总理是怎么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狐假虎 威》是用一组描写狐狸和老虎
的形容词,让孩子区分以后,学习并表演故事,最后《风娃娃》,用上表示 地点的词语来提
示孩子们进行故事的讲述。所以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借助提示来复述课文,方法是多 样
的。
为什么教材当中七次提到复述讲故事,却要在最后一个单元当中才提出 这样一个语文要
素的,他的用意到底在哪里?他就是让我们通过这一册的教材,学会多种讲故事复述故事 的
方法,而到这一单元之后,我们就可以提醒孩子们,可以利用各种的方法来进行故事的讲述,
这是实践的一个单元,是把前面所有学过的方法的一种归总和灵活应用,所以《风娃娃》这
一课,课文的 确是要求孩子们根据提示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是我们也可以提醒孩子们利用
各种方法,自主选择来复述 这个故事。在语文课堂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题,就是根据课文来
做一做,选一选风娃娃做的好事有什么, 做的坏事有什么?其实在做完这道题目之后,老师
也可以根据这道题目,借助他所做的好事和坏事来讲一 讲风娃娃的故事,其实这也是对前面
学过的一种方法的运用。所以说所有的方法到最后归结的时候,我们 应该让它活学活用。其
实不管是想象还是复述,这都是重要的一种阅读能力。因为我们要读懂一篇课文, 必须要具
有整体把握其文章脉络的能力,复述就是在培养学生有序地读,边读边要记住主要的信息和内容,但是要读好一篇课文,还是要边读边想象画面,让文字具象丰满,让读者可以感同身
受,同时 想象也是一种非常感性的阅读思维的培养,而我们的复述,则是一种侧重于理性的
阅读思维的培养。
从三个角度提出的三个问题来解读这两个单元:
1
、首先我们来看入选的新课文到底新在哪里
部编本教材的选文,有四条标 准,这四条标准分别是,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
同时适当兼顾时代性,
所以大家会看到 一些经典的老课文又回来。
没有经过沉淀的时文少了,
七八单元入选的新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 典文章,比如说寓言狐假虎威,民间故事狐狸分奶
酪,还有俄罗斯作家是作家写的雾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雾在哪里》这篇课文,他是非常好的对接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想象。
你看这篇 课文其实是用四句话把整篇课文串联起来的,前面三句话都是雾说的话,第一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