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教案

巡山小妖精
624次浏览
2021年01月21日 23: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弄巧成拙-感恩老师的古诗大全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过错的意思)
8
古诗两首
(
精读课文
)

【教学目标】

1.

认识“楼、依”
1
2个生字,会写“楼、依”
10
个生字
,
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大自然 的神
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
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

4.< br>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
的体会。( 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
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 br>(鹳雀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
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板书:
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齐
读课题。

2.
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

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 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
之一。
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 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

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 荡荡的黄河,
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
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 慨万分,
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




1




9


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

课件页










1-5









王之涣:
(688

742)

是盛 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性格豪放不羁,
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

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6


三、初读感知


1.
听范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学生初读。
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

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1
)认读生字



读生字,识记。



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识记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楼、依”。

组词扩展识记:“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2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欲望

食欲

贫穷

穷人


2
)学习多音字:更(
g
è
ng g
ē
ng





读句子,找发现。

这个问题请你更
正一下。


在这里,“更”读“
g
ē
ng
”,意思是“改变、改换、;旧计时 单位”,还
有一个读音是“
g
è
ng
”,意思是“愈加、再”,组词 如下:





g
è
ng
(更好)(更加)






g
ē
ng
(更正)(三更半夜)

②读一读:

只要你坚持练习书写,你写的字会更(
g
è
ng
)美观。


3
)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
)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
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课件
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7-8









9-12

















13-18





2




9












1.
学生字


1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 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
首,组词,造句。


2

多元识字



1
)形声 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
表音。


2
)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

尽量

黄沙

黄山”。


3
)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
指导书写


1
)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

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上中下结构,

“层”半包围结构。)
< br>(
2
)老师范写
,
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








大致持平,
撇笔伸向
“木”
侧,
捺收笔于横中线;
“女”
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

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
“亻”两笔在横中线 上侧相接;
“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
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 竖中线左侧,末笔从
竖中线起笔。



学生练写
,
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
美观的字 词,
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 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
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
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
/
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
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
)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
)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 br>预设: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
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
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
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指再。


2
)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4.
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 雀楼看到了白日、
山、
黄河等景象。
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
头、黄河向海 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

黄河入海)





3




9













19-22














5.
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板书:登楼所思: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学习 古诗,品读词语和诗句,结合图片,想象意境,培养学
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
指导朗读



1
)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
)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 br>3
)感情朗读。
《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
一幅 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
当堂背诵

七、课堂拓展

1.
推荐阅读《题西林壁》

听读《题西林壁》,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 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
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2.
你能写出王之涣的其他诗句吗?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凉州词》王之涣
)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
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 上的进取精神。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激励我们努力学
习,积极向 上,做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课件
27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

黄河入海(想象)

融情于景

登鹳雀楼

寓理于事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登楼所思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第二课时




4




9













4.
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首诗,
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23-24







25







26



弄巧成拙-感恩老师的古诗大全


弄巧成拙-感恩老师的古诗大全


弄巧成拙-感恩老师的古诗大全


弄巧成拙-感恩老师的古诗大全


弄巧成拙-感恩老师的古诗大全


弄巧成拙-感恩老师的古诗大全


弄巧成拙-感恩老师的古诗大全


弄巧成拙-感恩老师的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