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word
余年寄山水
965次浏览
2021年01月22日 05: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纪念张国荣的文章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者:陈沚
12
岁那年,
周恩来离开家乡,
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 ,
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
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 方,对他说:“没事可不
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
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
?
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
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
为什么中
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 br>这不是中国的
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
着他,一定要亲 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
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
!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
条条街道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
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
第
1
页
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
群中有个衣衫 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
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
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
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 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
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
界地里,谁又 敢怎么样呢
?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
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
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
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 :
“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
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
意到了,打手势让 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
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 br>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
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
他睁大眼睛又追 问了一句:
第
2
页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 有力的话语,
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好哇
!
为中华之崛起
!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 人要想不
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与同学合作读好 文中的对话。
(1―6
自然段,
9--16
自然段
)
2
、
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
后就挨打的道理。
3
、联系全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抓
重点词句、发挥想象 ,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
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
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
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 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
3
页
一、复习导入。
1
、这节课我们能继续学习
25
课,齐读课题。
(
课前写
第一课时的板书设计
)
2
、这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 志向
?
(
预测:
1
、生
---“中华不振”。
2
、答不出来
)
3
、
随机理解“中华不振”
4
、
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谁说“中华不振”? 周恩来理
解吗
?
二、引生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周恩来 不解“中
华不振”。(1―6
自然段
)
1
、生自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伯父的心情。
2
、男女分解色度对话。齐读第
6
自然段。
3
、周恩来和伯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你从哪感受到的
?
(
紧扣“打破沙锅问到底”和第
6
自然段体会周恩来好
问 ,爱动脑。紧抓伯父说的话,体会伯父当时心情。
)
5
、
过渡:是的,因为不理解,所以周恩来背着伯父和
同学闯进了 外国租界地,他亲眼看到了什么
?
请同学们默读
7―8
自然段,把周恩来所看 到的画一画,再读一读。可以把
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三、深入
7---8
自然段,感悟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
志原因。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