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别妄想泡我
652次浏览
2021年01月22日 05: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梅花的诗句古诗

2021年1月22日发(作者:阿纳斯塔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选自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本组以
“成长的故事”
为专题,
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
让学 生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
思考自己成长中的
问题,
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 何与别人相处本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亲眼目睹
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后,
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中华不振”

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课位于本组教材的第一篇,意图是引导生思考 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生将自己的学
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引导生在阅 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本
组其它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学法基础和感情基调。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 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
教 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本课的
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
品味语言 ,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 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
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 到教与学的和
谐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从而让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说学法:

获取更多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
小学名师联盟


“授之 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 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在学习中渗透“读——思——议——悟 ”的学法。

六、教学时间及教材处理: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整 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学习(
1
——
8
)自然段,
体会文章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

9
——
17

自然段,
深入探究,
联系实际,
树立远大志向。

七、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
教学要注意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
有这样一个人,
在飞机 遇险的时候,
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
你知
道他是谁吗?有这 样一个人,
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
全世界的人也爱他,
在他逝世的时候,
联 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
12
岁时就说出了一
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
你知道他是谁吗?
【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
吸引学 生的兴
趣,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生齐读课题, 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
是“的”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 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
在初读课文时,
一、
要求学生借助 汉语拼音拼读生字,
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
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二 、
-
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 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
二声,
“处”
读三声,
“范”
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巡”
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
通过 老师的示范,
学生的抄写,
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教
学由“读到认到写”的任务】。

2


生再读课文,边读 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
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 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
结构,
明确:
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 了三件事。
1

周恩来来到沈阳,
与伯父的对话

1~6< br>)
2
、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7~8

3
、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
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这一环节的 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
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三)、初步探究,把握脉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 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 此,在这一环节
中,我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生的思考能力。

获取更多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
小学名师联盟

-关于梅花的诗句古诗


-关于梅花的诗句古诗


-关于梅花的诗句古诗


-关于梅花的诗句古诗


-关于梅花的诗句古诗


-关于梅花的诗句古诗


-关于梅花的诗句古诗


-关于梅花的诗句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