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余年寄山水
777次浏览
2021年01月22日 05: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悬梁刺股读后感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精读课文
)
【教学目标】
1.
会认“崛、范”
8
个生字,会写“肃 、晰”
13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
考自己读书的目 的。
4.
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
1.
能把几件事串联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继续练习默读课文。
【教学难点】
1.
了 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
识。
2.
能用因果关系的方式练习表达。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
重点
)
2.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
难点
)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
德
基
课
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
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名族的
传统中,
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 ,
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
“士”
。
而
“志”
就是 “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我要当医生。
我要当航天员……)
师: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板书课题)
(
1
)
【设计意图
:
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 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于写作的阅
读,
开宗明义。
“志”
的文化溯源,
让开课不俗,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
二、背景介绍
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
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周围
的 人都敢怒不敢言,
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中华不振”
的含义,
从而立志< br>“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文中通过对人
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三、初读感知
< br>1.
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 读几遍。
2.
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
检查初读情况
(
1
)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崛起、模范、魏校长、清晰、当效此生、淮安、疑惑不解、训斥
(重点指导生字:崛: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
q
ū”;
魏: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
w
ě
i
”;
晰:“晰”和“析”是形近字,都读“
x
ī”;
淮:“淮”和“准”是形近字,不要读成“
zh
ǔ
n
”;
惑:“惑”和“或”是形近字,都读“
hu
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崛(
ju
é)斥(
ch
ì)
。
注意韵母易读错:崛(
ju
é)魏(
w
èi
)淮(
hu
á
i
)惑(
hu
ó)。
注意声调易读错:斥(
ch
ì)。
(
2
)学习多音字:难(nán
nàn)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②读一读:两位老人的 生活很困难(
n
á
n
),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在一次车
祸中有遇难< br>(n
à
n)
了。
(
3
)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抱负
是兴起的意思。
(
2
)
(
3
)
(
4
)
(
5-11
)
(
12
)
(
13
)
(
14
)
(
15
)
崛起
清楚。
清晰
远大的志向。
租借
胸襟。
沉郁
帝国主 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做
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
胸怀
低沉郁闷。
训斥
现在指执行巡逻任务的警察,主要负责维护治安;
旧时指警察。
巡警
训诫和斥责。
有志者当效此生
有志气的同学都应当学习周恩来。此生:指周恩来。
(
4
)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
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
1
)默读课文,
想 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
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心迹的故事。)
(
2
)梳理课文思路
练
填空:
课文先写(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再写(少年周 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而感到疑
惑);最后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 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
言,使他体会到了伯父话中的含义,以及立下大志的原因)。< br>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建议:此环节没有什么意义,应理清段落结构。)
四、学习“会写字”
肃
、晰、振、胸、怀、
赞
、效、疑、
惑
、凡、顾、训、斥< br>
1.
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
词,造句。
2.
指导书写
(
1
)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晰、振、胸、怀、疑、训”都属于“左窄右宽”;“效、顾”属于“左
宽右窄”
“赞、惑”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大下小。“肃、凡、斥”
就单一结构的字,书写时注 音笔顺。)
(
2
)老师范写
,
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赞 、疑、惑”和独体字“肃”,学
生练写。
肃:一竖贯穿上边扁框,先写外围左撇右竖,再写里边短撇和点。
赞:
上宽 下窄,
两个先字要紧凑、
左边先字下横往上拉、
最后一笔变为竖提。
惑:整体要写紧凑,上边是戈字、左边没有一撇,里边口字下边有一提、稍
长。
疑:左下半部与“颖”字地左下半部区分开。一个是“矢”,一个是“禾”。
练
学生练写
,
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 确、
美观的字词,
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 字,
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
们初步感受 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
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理解 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树立远大理想和
社会责任意识。(重点)
3.
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
德
基
课
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对,有疑 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疑问。请问,解决这些疑问,我
们可以怎么办?
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还可以询问,
查资料,
弄明白后带着自 己的理解读读文章,
就读出滋味来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