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温柔似野鬼°
890次浏览
2021年01月22日 05: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王子和我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教案
Teaching plan of reading for the rise of China
第
1
页
共
10
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教案
前言:语文 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
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 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
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 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 计划、
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
辑修改 及打印。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 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
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br>
2.
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 书”的原因。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
了解伟人的 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
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第
2
页
共
10
页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 是什么
?
回头看看我们敬爱
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
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
1
)读通课文, 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
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
2
)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
在全班交流。
(
3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
周总理小时候为什
么会立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 范、巡”是
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第
3
页
共
10
页
3.
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
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 的意思。
4.
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
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
12
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
第二件事
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 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
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br>;
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
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
中体会到了什么
?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
第
4
页
共
10
页
2.
指名 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
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 要读出
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
可以住在那里
?< br>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
语气。
3.
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
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 又是为什
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
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 以住在那里
?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br>
4.
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
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
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 是怎样哭诉的,
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
3.
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
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 样的感受
?
第
5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