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别妄想泡我
773次浏览
2021年01月22日 06: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2021年1月22日发(作者:祁望)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真题
:
材料解析:

1
、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2
、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3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课堂教学评价

1
、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
意志、品德及个性 形成等情感领域;

2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 的各个环节,
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

4
、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

5
、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6
、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

7
、对于课堂吵闹现象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十、如何创建优良的班集体?

1
、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
、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3
、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4
、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教材考点梳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
、基础性

3
、义务性

4
、全面性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
、复杂性

2
、创造性

3
、示范性

4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
、长期性

6
、系统性

第二章



学生指导

三、感觉的特性

1
、感 觉适应;
2
、感觉对比;
3
、感觉后象;
4
、感觉的相互补 偿;
5
、联
觉。

知觉的特性

1
、选择 性;
2
、理解性;
3
、整体性;
4
、恒常性。
< br>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
1
、无意注意;
2
、有意注意;
3

有意后注意。

意志品质
1
、自觉性;
2
、果断性;
3
、坚持性;
4
、 自制性。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
、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
“基因复制”

、格赛尔(
“成熟势力说”

、霍尔(
“一
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登(
“优生学”



2
、外铄论。荀子、
洛克、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婴儿,
培养成领袖、
小偷等)

斯金纳
(强化)


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七、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启示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
,
必须遵 循由具体到抽象
,
由浅入深
,
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
序 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2
、阶段性——“成人化”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br>面临着不同的发展
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
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


3
、不平衡性——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
年龄阶段不平衡;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 衡。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
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教 育必须适应人的
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

4
、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一方 面的技能受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
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 长避短,长善救失,
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
性化发展。

5
、个别差异性——“聪明早慧”

“大器晚成”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
,
教育工作 要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每个
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 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八、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实质: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
1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
、学习者认 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
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九、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
、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创设问题情境

4
、改进教学方法

5
、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除此之外,激发需要、明确目的、积极的鼓励、适当的竞赛、教师的期望等。

十、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十一、小学德育的原则

1
、导向性原则——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2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十二、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
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
、课外、校外活动







3
、劳动







4
、少先队活动







5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
、班主任工作

方法:
1
、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指导实践法







5
、品德评价法







6
、品德修养指导法

十三、美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

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 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
形成他们对于
美和艺术的爱好;

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

十四、美育的内容: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

十五、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途径
:
1
、课堂教学






2
、开展课外活动






3
、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进行美育






4
、教师的示范作用

方法:
1
、教师教导法







2
、欣赏法







3
、活动法和实践法

十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1
、强化法

2
、代币奖励法

3
、行为塑造法

4
、示范法

5
、暂时隔离法

6
、自我控制法

7
、惩罚法

第三章

班级管理

十七、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
、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
、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
、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十八、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
、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
、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十九、班级管理的模式

1
、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

2
、平行管理—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影响集体

3
、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管理的前提下参与管理

4
、目标管理—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个人目标

二十、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类型:
1
、成员间的分歧







2
、打架斗殴







3
、顶撞







4
、恶作剧

处理原则:
1
、教育性原则











2
、客观性原则











3
、有效性原则











4
、可接受原则











5
、 冷处理原则—教师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不要急于表态下结
论;冷处理不是不处理,而是先进行正常 活动,结束后再处理。

方法:
1
、沉着冷静面对







2
、机智果断应对







3
、公平民主处理







4
、善于总结引导

二十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
、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
、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
、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二十二、班主任工作内容

常规工作:
1
、了解学生











2
、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