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方面的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绝世美人儿
626次浏览
2021年01月22日 06: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慢蚂蚁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方面的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
本任务。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
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 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
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
在小学 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
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 辑思维能力。
”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
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
数学本身 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
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 表达的。
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小学 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
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 十分有利的条件。
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
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
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
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
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
又符合小学生
的思维特点。< br>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
视。
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
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
往往是逻辑思维 的简缩。
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
维。
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
划有步骤地培养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 br>《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
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 展。
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
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
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
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
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
思维也会继续得 到发展。
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 学数学教学的主
要任务,
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
在解一些富有< br>思考性的习题时,
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
创造性起到 促进作用。
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
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
高级阶段;
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
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
10
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
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
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
为发展辩证
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 道第二
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
到中 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
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 br>
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
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
论认为,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
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
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
种思维方法和形式,
如比较、
分析、
综合、
抽象、
概括、
判断、
推理;
另一方面,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 体的
内容和材料。
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 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 利用这些条件,
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
学生思考的原则,
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反地还有可
能逐步养成学生 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 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
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的问题。
开始教学
10
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
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 br>10
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
...
利用语文教材
挖掘德育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 br>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
要求,更是 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 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
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
他们的审美能力,
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
把他们培养成为
新一代的有用人 才。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德 育内涵,为
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铺平道路。
那么,
__
做到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挖掘德育内涵呢?我们不妨从
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下。
一、从课文的时代背景去挖掘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
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
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这就需要教师在讲 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
当时的时代背景,
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 步理解课文,
让时
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
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十册第
14
课《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有
许多学生都 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
不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
景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 历史,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
__
人民
志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
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
民
__
人民志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之情了。
二、
从课文主题中去挖掘,
阐明课题含义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
概括,是文章的眼睛。
< br>教师授课应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
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
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br>
如讲授人教版第十册第
24
课《飞夺泸定 桥》时,先引导学生读题
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
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 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提出
这一系列问题,
再播放电视录像
《飞夺泸定桥》,
给学生感性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 文,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重点让学生了解红
军遇到的困难,
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 牲,
夺取胜利的。
三、
从人物身上去生发,
采取榜样激励法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 br>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
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 ,
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
又
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
5
课《詹天佑》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写
饱受
__
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
__
国家的嘲笑,
敢于接受这项
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
这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在引导学生读第三段时,
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
工作严肃认真、遇到困难身先士 卒的工作作风。
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 人字形线路”时,引导
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
进一步 感受
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就是对祖国由衷的热爱。
最后学习完课文,组织学生再一次整体感悟课文,引导学生谈谈
从詹天佑身上学到了什么。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
课堂教学便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
在欣赏插图、
领悟意图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
领 悟图意,
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具体化,
借此加深对课文
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人教版第一册第四 课《看图学词学句》,教学“星”、
“红”、
“旗”三个生字和“我爱
__
”一个句子,可利用插图,并通过简单
介绍,
让学生初步了解
__
是我国的国旗,
懂得国旗代表伟大的祖国,
全国人民都爱
__
,激发了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
再如讲授人教版第六册第
19
课《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
插图外,再利用一幅 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
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 年代、形态
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
的印象,感受到 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
之感。
五、
从课文重点词句和语段中,
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德育< br>渗透不应该是空洞的,
而应该以实实在在的内容为基础;
德育也不应
该是贴标签 式的,
而应该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从而内
化。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
明课文所体现的 内在思想性,
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的同时,
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
句之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
...
打开苏教版小语第二册 教材,你就会感到扑面而来的浓浓春意:
看看插图,绿树红花,青竹嫩笋,满地新绿,满眼春色;读读第 一单
元的课文,
眼前便会展现梅花山上的片片红云、
春光荡漾的湖光山色。
教学这组课文,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创设情境,展现春光儿童的思维具有易受情绪影响的特点。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即创设情境,让春光伴随着课文展现在学
生的眼前,可以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
激起学生愉悦的情
绪,调动起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 也增强了语言感知的形象性,为全
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学习《太湖的风》,可由熟悉的民歌《太湖美》引人课文,随
着课文的配乐朗读,
用 投影出现太湖边的绿树红花环抱的小村庄和烟
波浩渺的太湖,把学生带到太湖边。
城镇孩子对
“笋”
不熟悉,
学习
《春笋》
,
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
看一个学生穿着笋娃娃的浅褐色的外衣,
沐浴着阳光破土而出和 茁壮
成长的情景,
让学生初知课文大意,
感受笋芽成长的愉快和努力向上
的精 神。
二、
入境晶读,
感悟春光在精读课 文时,
要把
“入境”
与
“晶文”
结合起来,借助情境,品味语言文字 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
《太湖的风》< br>第一自然段,
先让学生观察太湖边美丽的景色,
再边想象美景,边美读课文,引导学生读 中感悟风的轻柔、春光的美
丽可爱。
《春到梅花山》中“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
下的片片彩云。
”一句写得形象美丽。
可以让学生对照图读课文,想象梅花山的远景,并比较句子:盛
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 你,像彩云;学生通过观察、想
象、品读,体会到句子的思想感情和表达的形象性:
“片片”写 出梅
花是一片一片地点缀在山上,而不是孤立的一片梅林;“蓝天下”,
让人想象到丽日晴空下 ,蓝天与红梅相互辉映的绚丽。
这样,学生置身于春光中 学文,把观察、想象、朗读、品悟结合
起来,就会感悟到意境的美和语言的美,语感能力得到训练。
三、注重积累运用,培养语言能力本单元课文文字优美,课课都
要求背诵。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积累了不少描写春天的语汇。
学完本单元,可以围绕“春”进行一次综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
步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
如让学生找出本单元里含有“ 春”字的词语,读读、写写;看本
单元描写了哪些景物,
读读背背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
汇报一下在
《课
外补充阅读》中读到的有关春天的词、句,引导学生运用文中一些词
语练习说话;指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景物,用“春”说一两句话,并鼓
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词句,如“盛开、 清香、新绿……”。
这样,使学生积累的语言进一步内化 ,并在运用中转化为自己的
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红
霞
韩华球
添加时间:
xx-12-17
10:34:00
一、
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
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
是教学中使用频率
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和想象力,
燃起 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
教学质量。
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 br>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
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
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 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 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
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 ,
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 时间,
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
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
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 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
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
提问”而提出来的。
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
的;有效果。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
回答,
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由此获得具体的
进步和发展。< br>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
问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
效性,我们在实 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
但是,能否真正 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
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
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 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
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
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
,
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
重点和难点,
做到透彻掌握,
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 度,而且能够站在
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
< br>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
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
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
“我们教师备课,
不仅要备教材、
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 础
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
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
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br>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 对可
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
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
语,这些成语 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
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 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
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
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
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
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
课上所学的内容。
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疑问。
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
答还是被动的。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自己发掘问题,
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
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
导他们去质疑、解疑。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
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
”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
“有问题”了。
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
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
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 ,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
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
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
利于学生创造性 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
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
1
)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
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
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
教师肩负的责任 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
2
)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
筋想问题,
...
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才能有的放矢地,这才
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
高效益的管理,管理问
题瞬时凸现出来、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
前
提。
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增强民
主意识、团队意识;问题
新的课程 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
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不
断完 善工作目标和
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管理才会有质
的飞跃,甚至 教育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
题
摘要:
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其
代写论文所倡导的观念、
行为上的诸多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
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营造
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
者的最高追求。
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
学层次高低的标尺。
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
在于此
、
O
(机遇)
和
T
(威胁)
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 行细致分析,
从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