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温柔似野鬼°
593次浏览
2021年01月22日 06: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天天向上20130308

2021年1月22日发(作者:担心你)
期末作业考核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满分
100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

双重进度计划

答:
双重进度计划——把传统的分科 制与独班制结合起来的一种做法,
具体地说,
就是对学生同时进行两种分
组,半天按能 力分组,
学习语音、词汇、拼写、语法、阅读、
社会知识等必修课程;
在剩下半天内,
则不分级,
学习数学、科学、艺术、外语等选修课。

2.
教育投资体制

答:教育投资体制——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 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3.
“两个必须”

答:
“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4.
义务教育

答:
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 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
强迫的、
免费的学校教育,
这种
教育要求社会 、学校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

5.
古儒学校

答:古儒学校——公元
8
世纪以后,印度出 现的一种学校。
“古儒”是指对婆罗门教义有较深研究而又愿意致
力于教育工作的人。这种学校 一般设立在“古儒”的家中,学生入学年龄一般为
7

8
岁,学习内容主要有 识
字、阅读、书写以及计算等基本知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
简述《美国
2000
年教育战略》的基本目标。

答: 所有的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中学毕业率将至少提高到
90%
;美国的每所学校要保证所有 的儿童具
有应付挑战的能力,
并会合理用脑,
使他们为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进 一步学习、
在现代经济中谋求有创建性的
职业做好准备;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 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每个成年美国人将能读书识字,
并将掌握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的本领;
每所美国学校将没有毒品和暴力,
并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益于学习
的环境。

2.

简述选择学校运动的兴起。

答:从
20
世 纪
80
年代开始,美国小学兴起了一场“选择学校运动”
,要求公立学校实行开放入学 ,给与家长
和学生选择学校的自由,通过学校之间的自由竞争来促进学校的自我发展。这场运动在
90
年代中后期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
美国小学陆续产生了一些新变化,
如 出现了特许学校、
上级接管学校和公校私营等。
几乎与美
国同时,英国也出现了择校运 动。英国《
1980
年教育改革法》中就提出,自
1982
年起赋予家长对其 选择的学

“表示偏爱”
的权利,
地方教育当局则有义务将这种
“偏 爱”
纳入考虑;
学校有义务提供关于学生考试成绩、
课程、办学宗旨、学校设备等方面 的信息,以使家长做出选择。


3.

简述初等教育改革的类型。

答:

关于初等教育改革类型的划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依据标准:


(一)根据教育改革的范围、规模划分:宏观的教育改革和微观的教育改革


所谓的宏观教育改革是指教育的长远的和全局性的改革。
例如教育政策的改革、
教育制 度的改革、
学制的改
革、教育结构的改革等。而微观是相对于宏观来说的,即教育的具体方面的 改革,尤其是操作性方面的改革,
如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学组织内容的改革等。二者是相辅 相成的,宏观对微观有制约作用,同时
宏观又通过微观来实现

;微观要服从宏观,同时也制约宏观的发展。


(二)根据教育改革的目标的远近划分:远期改革、中期改革、近期改革

< br>对于远期、中期、近期的划分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们应是有机结合的、相互协调
的。
远期的改革要使教育面向未来,
避免急功近利,
中期改革就要使长远战略 发展与近期的变革联系、
统一和
衔接,
是教育改革又可望又可及的目标,
近期 的改革就是使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有踏实的起点,
又是长远发展的
始发动力。教育改革设计者和领 导者应从全局战略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远、中、近期的教育改革不断进
行调控,使之协调一致,分 期变革,确保达成最终目标。


(三)根据教育改革的对象划分:教育目标改 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学制
改革等


4.

简述我国初等教育目标改革的特点。

答:

初等教育改革,作为一种变革,与其他领域的变革一样有着共通的特点,而它的本质又决定了他的特殊
性。基于历史的考察和理性的透视,我们将其特点概括如下:


(一)创造性

即是一种创新,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新 颖性,指导理论的科
学性、先进性,改革目标的超前性,改革方略的高瞻远瞩以及处理新情况、新问题的 灵活性、机智性。


(二)进步性

这是初等教育改革的本 质特点之一。力求使教育在不同层次上获得进步和发展,大而言之可
以使整个教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小而 言之可以使具体的局部的教学方法得到改进。


(三)系统性
教育改革涉及到多种因素,因而表现出系统性,横向上各因素协调一致,纵向上各环节紧密
联系和统 一,
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过程。
总之无论单项还是整体,
改革都要以系统的理论 与方法作基础。


(四)配套性

是指教育改革与有关的各项社会改革的配套以及教育内部各项改革的配合一致等。

(五)科学性

改革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改革的决策要科学,即要保证对教育改革各 种条件估计的充分性,
又要保证对教育改革结果预测的准确性;
改革的领导与管理的科学性;< br>方案的设计要科学,
即改革的各项因素
的调配要一致,功能的协调要统一,经过严格的科 学论证,以及方案设计的语言文字表述要规范、准确;实施
的过程要科学,即要保证过程的有序、灵活并 赋有逻辑性和创造性;评价要科学,即评价资料要准确、客观,
评价结果要正确、有效。


三、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
试分析国际初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
结合具体国家说明
)


答:

(一)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





单纯的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发展的要求,
在世界初等教育教 学改革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
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教学、协同教学、分化教学等,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





(二)教学评价上有较大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世界教学改革 中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重要内容,
其主要
表现为三个方面:





1.
教学评价对象多元化。传统的小学教学评价主要是采用量 化方式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
查,现在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对知识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理解、 分析、综合、创造等能力以及学生情感、态
度、兴趣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2.
评价方式多元化。
这主要表现为定性评价与定量 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统的小学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和测验 ,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教学唯分数至上,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教学
评价 改革的进行,
许多国家开始采用学生评语、
学生累积记录、
报告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 面系统的评价,

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是学校和教师,
学生完 全是被评价者。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
儿童研究的开展,
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了广泛 认可,
在实践中也受到了重视。
学生的自我评价成为教学评
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 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利用





现代信息 技术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才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教育中的,
现在 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学的
一个重要特征,它使小学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
截止到
2000
年,几乎所有公立小学均已接入国际互联 网,平均约每
5
名学生就拥有一台计算机,
9
名学生拥
有一台上网电 脑。
在日本,
截止到
2000

3
月,
日本小学计 算机的配置率为
99.3%

小学校园网接通率为
57.4%
在加拿大,
1999
年,联邦政府宣布全国
16

500
所公立小学和
3400
家公共图书馆已全部与因特网联接。

-天天向上20130308


-天天向上20130308


-天天向上20130308


-天天向上20130308


-天天向上20130308


-天天向上20130308


-天天向上20130308


-天天向上201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