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染料染色基本知识

余年寄山水
514次浏览
2021年01月22日 15: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给母校的临别赠言

2021年1月22日发(作者:倒塌)
活性染料染色基本知识

§1、染色概述

一、染色的历史


染色是一门古老的工艺,从出土文物看,世界上古老的民族,早在史前就
知 道用天然染料进行染色。
我国是利用天然染料最早的国家之一,
据考查已有四、
五千年 的历史,周朝已设有

染官

,在我国早期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中也有
相当详细的记载。
十九世纪中叶,
随着有机合成工业的发展,
合成染料相继发明。< br>1956
年发明了能与纤维起化学发应的活性染料,至今已成为纤维素纤维最主要
的染料 。
随着高分子合成工业的发展,
各种合成纤维相继问世,
各种应用于合纤
的染 料和染色方法应运而生。现在商品染料已达
8000
多种,各种先进的染色方
法和染色 助剂层出不穷,古老的染色业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二、染色方法


纺织品在染色过程中,一般要求染匀、染透、颜色纯正、符合标准、牢度
好。加工对象有梭织物 、针织物、散纤维、筒子纱(含经轴纱、绞丝、绞纱)、
成衣,根据加工对象的不同,一般染色方法可分 为:

1


浸染(竭染、吸尽染色)加工对象浸渍在染浴中,使染 料逐步从染液向纤维
转移,直至染透。我们目前的生产方法即属浸染。

2


轧染织物经短时间浸轧染浴后,使染液渗透到织物内部,然后经适当处 理,
如汽蒸或焙烘,
使染料进入纤维内部。
浸染时,
染色物重量和所用染浴重 量之比
称为浴比,染料浓度一般用染料重量对纤维重量的百分数(
owf
)来表示。< br>
§2、染色基本理论

染色是指染料舍染液
(或介质)
向纤 维转移,
并与纤维发生物理化学或化学的结
合,或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颜料,使整个纺织品 成为有色物体的加工过程。

一、

染色的一般过程
第一 阶段:染液中的染料接近纤维表面,即染液本体中
的染料分子向纤维表面扩散。
染料随流动的染 液一起向纤维表面扩散,
当染液流
速降低到只有
1%
时的界面到纤维表面的厚 度称为动力边界层。显然,染液循环
越剧烈,边界层越薄,对染料的扩散越有利,扩散越均匀,有利于匀 染。

第二阶段:染料被纤维表面吸附。


染料分子到达 纤维表面后,即被纤维表面吸附,一般此过程不发生化学反
应。吸附逆过程称为脱附。两者同时存在,最 后达到平衡,上染量不再提高。吸
附量的大小,决定色泽的浓淡,吸附速率的快慢,决定染色的均匀性。

第三阶段:扩散


扩散是纤维被染透的过程,实际上是 决定染色的时间的过程。染料的扩散
在纤维无定型区进行。
扩散的动力是浓度差。
染色 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吸附
--
扩散
的过程,直到染色的平衡。实际生产上,不一定要达到 平衡才结束。

第四阶段:染料在纤维中固着


一、
染料 与纤维有多种结合键的形式。一般,直接、酸性等染料在上染过程中
与纤维以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键等 键合;而活性染料,则需要在碱剂作用下,
活性基与纤维素上羟基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染色过程才能完成 。

二、

染色曲线
形象地,上染过程可用上染曲线来描述。在恒温 条件下,以染浴
中染料的上染百分率对染色时间所作的曲线,
称为上染曲线,
它是研究 上染过程
的重要依据。


上染百分率
--
上染纤维的染料 量占染液中染料总量的百分率。
染色平衡时,
则称
为平衡上染百分率。
半染时 间
--
达到平衡上染百分率一半所需时间。
用它可表征
上染速率。生产上,用 多种染料拼色时,应选用染色速率接近的染料,才能染出
前后一致的色泽。

三、

染料溶液

1


染料的电离和溶 解一般染料分子中含有羟基、
氨基、
硝基等极性基和磺酸基、
羧基等可电离的基团,< br>受到极性水分子作用时,
染料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弱,
或电
离出染料阴、阳离子而 溶解于水中。染液
PH
、助溶剂、电介质、表面洁性剂等
会影响染料的溶解和电离。特 别是
PH
太高或太低时,可能会影响染料颜色,生
产上定要防止这种现象。
电 介质一般会使染料溶解度下降,
严重时发生聚集盐析
现象。因此染液水质一定要得到保证。
2


染料的聚集

染料溶液实际上是一个复杂体系 。
由于染料分子间存在多种力的作用,
染料会发
生不同程度的聚集而成为胶体溶液。显 然聚集会影响染料的吸附和扩散的均匀
性,这是染色中应避免的。染料分子结构越复杂,染液浓度越高, 电介质浓度越
高,染液放置时间越长等,则有利于聚集,而温度越高,则越有利于染料的单分
子 形式存在。

四、

纤维在溶液中的状态

1


吸湿和膨化极性纤维遇水时,水分子进入纤维无定形区,削弱分子间力 ,大
分子链段运动范围增大,直径变粗,微隙增大,产生膨化现象,使染料扩散容易
进行。影响 膨化的因素主要决定于纤维本身。另外,某些助剂,如碱对棉纤维,
提高温度等,有利于膨化。

2


纤维在染液中的动电层电位


所 有纺织纤维与水接触时,表面都带负电荷。为使整个体系维持电中性,
在纤维表面附近的溶液内,
必然聚集着与纤维表面电荷相反的离子,
形成双电层。
双电层分吸附层与扩散层,
后 者由于外力作用,
易与吸附层发生相对位移,
称为
界面动电现象。
吸附
--
扩散层与溶液内部的电位差称为动电电位。
动电电位除了
与纤维性质有关外,< br>PH
、电介质等会对之有影响,一般,当外界加入与动电层电
荷相反的离子时,
会压缩动电层厚度,
降低动电层电位,
而染料负离子与动电层
电性相同,产生排斥作用 ,而使吸附需克服很大能垒,此时如果加入
Na+
,它
的作用即可促进和加速染料的吸附,提高吸附量,这就是元明粉的促染原理。

五、

染料与纤维间的作用
--
染色热力学

1


染料的吸附和直接性染料舍染液直接染着纤维的性质,
称为染 料对纤维的直
接性。
它的大小,
可用上染百分率表示。
一般活性染料由于染料 母体结构原因直
接性较低,
所以一定要用元明粉或食盐促染,
以提高上染百分率。染料之所以对
纤维有直接性,是因为染料分子或离子与纤维间存在范德华力、氢键和离子键,
有些还有配价键的结合,所以,染料分子量大,共轭体系长,分子形状为线形,
分子结构共平面性好,
以及含有形成氢键的基团如羟基、
氨基等,
则直接性越大。

2


染色平衡和吸附等温线如前所述,当染液中、纤维表面、纤维内部的染 料三
者的吸附
--
脱附达到平衡时,
则真正达到了染色平衡。
理论上 ,
常用吸附等温线
来表征。
吸附等温线
--
在恒温条件下,
染色达到平衡时,
染料在纤维上浓度对染
液中浓度所作的曲线。
它所表征的实际上是染 料在两相间的分配关系。
吸附等温

-给母校的临别赠言


-给母校的临别赠言


-给母校的临别赠言


-给母校的临别赠言


-给母校的临别赠言


-给母校的临别赠言


-给母校的临别赠言


-给母校的临别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