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介绍
绝世美人儿
617次浏览
2021年01月22日 18: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祖国的文章
李白的诗歌介绍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 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
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
《行路难》
、
《蜀道难》
、
《将进酒》
、
《梁甫吟》
、
《早 发白帝城》等多首。以下是李白的诗
歌,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此诗从 “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
,渲染边地苦寒。
“五
月”
在内地属盛暑,< br>而天山尚有
“雪”
。
但这里的雪已不是飞雪,
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 飘舞的雪花(
“无花”
)
,却只觉寒气逼
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 余三时(尤其冬季)可想而
知其严寒。
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
举隅而反三,
语 淡意浑。
同时,
“无花”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言
外之意指眼前无柳可折,
“ 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
花明柳暗乃春天的象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
曾看”
了。
五六句紧承前意,
突出军旅 生活的紧张。
写出
“金鼓”
,
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 ”
,则整日之行
军、战斗也不言而喻。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
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
“抱”
,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 ,似乎一当报警,
“抱鞍”
者就可翻身上马,奋勇出击。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末二句却陡转。
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
(西域国名)
王贪财 ,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
斩楼兰王,
为国立功。
此诗末 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
情: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字与“直为”
,语气慷慨激
昂,足以振起全篇。这结尾的雄劲有力,得益于前六句的反面烘
托。没有 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开头四 句,可以说是一首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
辽阔的边塞图景。
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
西,回首东望,所看到明月从天山升起。天山虽不靠海,却有横
亘 在天山上的云海。
诗人将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大海上空才更
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
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
显得新
奇而壮观。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气势比前两句
更为广阔。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这表面上似乎只 是写了自然景象,
却是征人东望所见,
那种怀念
乡土的情绪就显而易见了。
中间四句是再现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
征匈奴,曾被 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
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边地烽火 不息,使
得从来出征的战士,
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这四句在结构上
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
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
由战争过
渡到征戍者。
后四句写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
思念家乡,
脸上多现出愁苦的表情,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一定也
是叹息不已。
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
并在这样的思索中,
把眼前的
思乡离 别之情融合进去,
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
这是其它一些
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客中行
李白
蒲桃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
何处是他乡。
“行”原为乐府歌曲的一种。开始两句都是描写一杯美酒。
这是一杯蒲桃美酒,在酿造时特别加进郁金草去,
此刻它便泛出
阵阵特殊的醉香,酒的颜色也变成金黄发亮,在 精致的玉碗中,
它沉甸甸地如同一片闪闪的琥珀。
这样的美酒,
这样的酣饮显然
并非对月独坐的小酌,
而必然是一席盛宴,
由此不难想见这场欢
宴盛况。
前两句的铺阵既点出了主人的盛情相待,
同时又为诗人的客
中的 兴感作了极好的铺垫。
这在后两句的抒情中,
被有力地揭示
出来了。诗人醉眼中只有酒 ,后两句的抒情,也直接从酒生发。
李白象是在回答主人的殷勤询问,他说:
“很好了,再不要 什么
了,只要你能让我这作客的喝个痛快,喝他个一醉方休,我就把
你这里当做我的家,忘记自 己是身在他乡啦!
”话是说得不拘礼
节,甚而使人感到未免粗野,然而它真率,没有丝毫惺惺作 态,
它亲切动人,诗人豪爽狂放的性格与形象跃然纸上。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的首 二句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写,
其中也包
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 人的特定时刻提起,
还应当包含有对彼此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
时光的留恋。
从全诗看,
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同行,
出城来到郊外,
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景 色。
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
(青山
--
白水,北郭
--< br>东城)
,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依
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依然留 驻,这难道不正
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于是,水到渠成 地引出第二联的惜别:
“此地一为别,孤蓬
万里征。
”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 的事,而“一”字的
嵌入,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而孤蓬,在诗歌
中都是飘泊 游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
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
“万里征”
)
,惜别之情岂不沉重,复杂
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似乎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足,
诗人 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
“浮云”
、
“落日”
和
“孤蓬”
一 样,
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
李白将
“浮云”
、
“落日”
分配给
“游
子意”
、
“故人情”
,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 出岫,日薄
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使景色成
为依依难舍,而又无 可如何的象征。不必明言“游子意”究竟是
何意,
“故人情”究竟是何情,离情愁肠已结于读者 心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br>”诗人只
写送、
别双方挥手致意,
而集中描写本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
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何况人呢。
李白《送友人》基本上 是写景
--
抒情
--
再写景(象喻式)
--
再抒情,从“此 地一为别”到“挥手自兹去”
,构成一个螺旋式
推进的结构,颇有回肠荡气之感。诗人尽量避免 直抒胸臆,反复
运用山水云日等自然意象,
来隐喻烘托别情,
最后以班马长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