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余年寄山水
745次浏览
2021年01月22日 22: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暑假日记300字大全
第
二
单
元
备
课
教学
内容
《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语文园地二
教
材
简
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
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编
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
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 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1.
会认
35
个生字
,
会写
39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
能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三首古诗以及《秋天的雨》
教学
目标
第
2
自然段。默写《山行》。
3.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读出秋天的美好,在朗读、理解中积累语言;并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欢和赞美。
(
1
)
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 释、联系上下文等多
种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重
(
2
)要抓住课文重点,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
点难 点
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
今 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古诗三首》
2
课时
课时
安排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
课时
《秋天的雨》
2
课时
《听听,秋的声音》
1
课时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山行》中,诗人眼中的秋天并不是萧瑟1.
会认
35
个生字
,
会写
39
个生
的,而是满目艳丽,给人美的享受。《赠
字。掌握多音字“挑”。
刘景文》中描写了 秋末的景色,诗人也没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
古诗三首
3
有用悲秋的文字,而是用橙子和橘子艳丽
的颜色,描绘了一幅硕果累累的秋收景
象。《 夜书所见》通过对儿童挑促织的描
写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
课文的主要 内容,背诵三首
古诗以及《秋天的雨》第
2
自然段。默写《山行》。
3.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
本篇课文描写了在上学的路上那条铺满
铺满金色
巴掌的水
泥道
2
金色梧桐树叶的小路。一条普通的小路,
在作 者的描绘下,成了一条令人向往的小
路,一条有趣的小路,使整篇文章充满了
童趣。
本文是抒情散文,题目是写秋天的雨,其
实就是写秋天。作者主要抓住秋天的特色
秋天 的雨
2
来描写秋天,无论是秋天的雨、秋天的田
野、秋天的菊花,还是秋 天小动物的活动
都显得十分生动有趣,让人不由喜欢上了
秋天。
听听,秋
的声音
那些在大自然中很普通的声音,在作者的
1
耳朵里却成了美妙的音乐声,让我们感觉
到秋天是多么美好。
文,读出秋天 的美好,在朗
读、理解中积累语言;并在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对秋天
的喜欢和赞美。< br>
1.
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
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
习作
1
写日记
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
格式。
2.
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1.
能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
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
能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并
和同学交流。
3.
能说出理解“憧憬”“忐忑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
月累
不安”这两个词语的方法。
4.
能用钢笔书写“狂、排”等
8个字,注意执笔手势和坐
姿,做到“横平竖直”,把
字写得规范、端正和整洁。
5.
积累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等
9
个与秋天有 关的词语。
教学内容
4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1
、认识本课“径、斜、赠”
11
个生字,学会“寒、径、斜”
13
个生字。
教学目标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
3
、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入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
诗人对秋天大自 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难点
2.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
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 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 出美妙的
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
具特色的美景在 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
四季景色的古诗。
1
、交流古诗,体验情趣:
(学生自由交流)
按季节引导学生背诵
2
、指生交流。
3
、齐背《咏柳》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天净沙
.
秋》
《江雪》
4
、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秋季。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
这个季节的景色或 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交流。
5
、
导入课题:
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 杜牧眼中,
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
二次备课
春天鲜花的生命力 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 被那美景所吸引,
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
《山行 》。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6
、书空课题
7
、简介作者。(自读
----
指生读)
杜牧(
803
~
852
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 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
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 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
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
、
鼓励交流:
同学们请你 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
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
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 ,借助图画、诗句、
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
、课件出示
---
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
(
2
)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
3
)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
、检查交流情况。
(
1
)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寒
径
斜
霜
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
2
)边读边注意诗歌的节奏
(
3
)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
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 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寒
径
斜
霜
1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
、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怎样写规范?
3
、重点示范“寒”,提示重点笔画。
横
2
竖,撇捺舒展,
2
点垂直)
4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1
、质疑交流:再读诗句,从哪里看出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依据(课件聚焦诗句中“寒”“霜叶”两
个词语)。
< br>2
、
自主探究:
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在山间小路上行走,
远远地他都看 到
了哪些景物呢?边读边画出诗中的景物。
(
板书:远景)
(
1
)学生读书、交流。
能结合插图讲一讲前两句的意思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
同时课件标示相
关景物,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试着串讲诗句的意思。< br>
教师适时补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
有几户人家)。
(
2
)
想象体验:
诗人面对这样凄清寒冷的秋色图,
心里会 有一种怎样的
感受呢?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寒”体会诗人心中的悲秋之情。
(
出示一二句话)
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注意读出诗歌稍微低
沉的语调。
3.
过渡引入:咦,诗人杜牧为什么走着走着停了下来呢?
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
板书:枫林
霜叶
引导学生明确这是诗人在近处看到景色(板 书:近景),课件适时出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补充
(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
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
并引导学生明确后 两句诗已经成了赞美秋色的经典名句。
(
1
)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
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交
流(红得似火、跟二月的花儿一样红艳
. ..)
。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同
时出示枫叶与二月花的对比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枫叶的色彩美。
(
2< br>)所以“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的意思是(因为),想象此时诗
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太美了 ,太漂亮了
......
)。
(
3
)结合插图讲一讲后两句的诗意。
(4)
请大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5
)指名朗读。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习,引入诗题
1
、
谈话回 顾: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杜牧描写秋天的诗歌
《山行》
,
来 ,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歌。
2
、质疑交流: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呢?课件 出示句子“在我
的印象中,秋天
_________________
。”
3
、
引入:
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心目中,
秋天却有着别样的风情。< br>这节课,
让我们学习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赠”是后鼻音。
板书时相机指导书写“赠”与“刘”字: “赠”左窄右宽,“贝”字的
捺变为点,“曾”的第三四笔框要内收。“刘”字则是左宽右窄,第四笔为长点。
二次备课
4
、介绍作者并释题:苏轼是宋朝著名 的大诗人,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他
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 诗歌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好朋友刘景文的,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
怕困难的人。当时刘景文已经
50
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所以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苏轼就邀刘景文到 他家里做客,他们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
送给刘 景文,
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
取得成功。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
《赠
刘 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画面
1
、教师范读,边听边想象,
然后交流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秋景
图?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不好的字词借助拼
音反复朗读。
3
、指名朗读,纠正读音,读好节奏。
师相机强调生字“犹”读第二声,“橙”不要读成“登”。
同时,注意指导读好诗歌 的停顿与节奏(“荷尽
/
已无
/
擎雨盖,菊残
/
犹有
/
傲霜枝。一年好景
/
君
/
须记,最是
/
橙黄< br>/
橘绿时。
)
3
、再读古诗,借助插图、注释等理解诗句,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诗句。
4
、交流理解。
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
、
边读边想,
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
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时要边读边想诗中写了
哪些景物?(
板书:荷尽
菊残)
2
、欣赏图片,理解诗句。
(
1
)“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夏季的荷花荷叶图,体会、荷叶此时的生机勃勃。
②出示秋季荷叶干枯图,体会荷叶的了无生息。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相机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过渡: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
前面呢。
欣赏
2
幅图片,说说不同。第二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句?
①出示菊花图,欣赏菊花的美。
②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哪个字直接点明荷花已经凋谢呢?(尽,凋谢之意)
“擎雨盖”是什么意思?(“雨 盖”是指雨伞的意思,擎雨盖就是撑起
的雨伞,而句中指的是像撑起的一把伞的荷叶)
学生用“三看”观察“盖”
相机书写“盖”字
单独出示“盖”字,引导学生观察,要如何写好这个“盖”字?
适时补充:“盖”上 半部分的三横略短,且注意等距,下面的“皿”略
扁而宽,最后一笔横画较长且略有弧度。
在练字本中练写
2
个。
③这样缺乏生机的荷叶,确实让人感到凄凉悲伤。齐读“荷尽已无擎雨
盖”
④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
2
)同样的方法进行“菊”字的教学。
适时补充:
“菊 ”
字下半部分被包围的
“米”
字要适当地超出包围的
“句
字头”。< br>
重点指导“残”右半部分前两笔横画不能写成短撇,斜钩要舒展。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正是因为菊花有如此不屈的精 神,所以才能成为秋天精神的代表,也才
更让诗人喜爱秋天(板书
:
喜爱
)
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一、二句话)
④指导书写“菊、残”二字。
学生用“三看”观察“菊、残”
范写强调:右上是“横撇、点、撇、撇、捺”
练写“菊、残”。
3
、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出示“橙黄橘绿”四个字)读 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
金
黄的橙子、黄绿色的橘子)相机出示橙黄橘绿图 。
②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
没有写出来 的景色。
出示秋天丰收图,学生说感受:
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这真是一个多姿多彩、丰收喜 悦的季节,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
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
你现在明 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教师板书。
(板书:橙
黄
橘
绿
赞美)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注意读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④书写“橙”
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练写
2
个。
4
、学生自由吟诵,同时尝试背诵。指名背诵,学生齐背。
5
、质 疑思考: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要用“赠刘景
文”呢?(同桌交流)
教师简单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资料
(刘景文具有菊花一样的品格和节
操 )
,
引导学生从中明确诗人借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
在欣赏秋天的橙 黄橘绿,体会收获喜悦的同时,更通过菊花的傲霜,揭
示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刘景文的敬 佩与勉励之情(补充
板书:抒情)
四、拓展延伸,美的寻觅。
课件:如刘禹锡的《秋词》就是其中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范读
---
自由读
-----
齐读
孩子们,像《 赠刘景文》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们带来
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引入学习
1
、课件出示教材《夜书所见》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图并说说对图画内
容的感知(有 人家、有孩子提着灯笼在篱笆旁边玩耍
.....)
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
引入
:
看到这样一画面 ,
宋代诗人叶绍翁即兴写下了一首古诗
《夜书所见》
(板书诗题)。
引导学生简单释题(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明确“书”
(写)、
“所见”(所看见的 )。
2
、出示资料介绍作者叶绍翁。
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
、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自 主朗读情况,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多音字,借助组
词和造句巩固用法。
适时正音,并强调:“挑促织”是指“逗弄蟋蟀”
3
、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
、 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课件出示“萧萧梧叶
/
送寒声,
江上秋风
/
动客情。
知有儿童
/
挑促织,
夜深篱落
/
一灯明。
).
适
时正音,并强调:“挑促织”是指“逗弄蟋蟀”
5
、
出示课文中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结构,
看看应< br>该如何写好这两个生字。
强调:“挑”左窄右宽,右边“兆”的正确笔顺是撇、点、提、竖弯钩、
撇、点。
在练字本上每个字练写
2
个。
三、品一品,知诗味。
< br>1
、
同学们读了古诗,
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深 秋)
2
、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
、
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
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 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板
二次备课
书:景——冷)
课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
(
)
吹动
(
)
,
发出
(
)
的声音,
让人感到
(
)
。
4
、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 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
的诗句
(
改变字体颜色,
加以强调)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这就叫——思乡之情。(板书:思念家乡)
指名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齐读。
5
、可是,叶绍翁的伟大 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
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一灯明”)
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
之情。
板书:事——暖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6
、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 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
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四、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 作者的暖,都寄托的
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
、
同桌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
、
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3
、
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齐背。
五、课堂小结
也许秋天看上去确实有些萧条落寞,不似春夏万物蓬勃生长的盎然,但
是,秋天却也是成熟的季节,充满了丰收的气息。孩子们,让我们课下
再读一读其他描写秋天的 诗歌,你们一定能感受到更多属于秋天的别样
的美!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课型
新授课
1.
会正确认读“洼、印”等
6
个生字;会正确、规范地书写“铺、泥”等
13
个字;会写“金色、水泥”等
17
个词语。
2.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
教学目标
词语的方法。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4.
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会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
景色。
教学重点:
1.
正确识字、写字。
2.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难点
2.
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
看到的景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词语“金色巴掌”
(一)谈话揭题,正确读题
1.
由前篇课文古诗导入,出示课题。
2.
正确读题。相机正音“铺”,复习“铺”的一字多音。
(二)联系课文,理解“金色巴掌”
1.
凸显词语“金色巴掌”。生说说“金色巴掌”指什么。
2.
读 读相关语句。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
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
比较读课题。
二次备课
改课题为“铺满梧桐落叶的水泥道”读一读,体会原课题富有诗意。
二、预学反馈,梳理文脉
(一)预学检测
1.
检测段落的朗读,重点检测词语的读音。
(
1
)出示语段。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 掌,熨贴地、平展地
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
水 泥道的美。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
2
)同桌当“小老师”,互相正音。
(
3
)指句读标红的词语,生评议。
2.
检测课文的大意梳理。
选一选:
A
整条水泥道
B
“我”走在水泥道上的心情
C
掉下金黄的
叶子
D
每一片落叶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天放晴,
“我”去上学看到的美景:先写
(
),
再写(
),接着写(
),最后写(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我”觉
得水泥道真美!
(二)梳理难懂的词语
三、学习第
1
至
4
自然段,相机理解词语
(一)自主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
(二)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明朗、潮湿、亮晶晶”的读音。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机理解“明朗”。
出示第一至四自然段:
1.
生朗读,相机指导。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中的“一夜”应读得舒 缓一些,读出刮风下
雨持续时间之长,读出秋风秋雨后的舒畅之感。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要语气要读得强烈些。
2.
理解词语“明朗”
(
1
)同桌试着说说明朗的意思。
(
2
)全班交流。
A.
找近义词来理解。近义词“晴朗”大致解释了“明朗”的意思。
B.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说一说:天放晴时,天空是怎样的?再出示天放晴
的图片,感受意 思。
C.
联系上下文理解。
引导学生读读第二自然段“我背着书 包去上学时,天放晴”,再读读
第四自然段“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
角小小的蓝天”,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放晴”、
“一个亮晶晶的水洼”、
“一角小小 的蓝天”等词语就解释了“明朗”的意思。
(
3
)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多种,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3.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第
5
至
7
自然段,品读水泥道的美
(一)读一读。自主朗读
5
至
7
自然段,读正确、流利。
(二)划一划。哪些词句让你感觉到水泥道的美,划出来。
(三)交流。
1.
指名说,相机指导朗读。
(这几个自然段语速要慢些,读得舒缓些,
表现 出水泥道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