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世美人儿
647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04: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幸福的格言
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5
题
材料一:
威廉斯是美国著名诗人,
因其意象派诗风为人们所熟悉,
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持
有医学博士学位。
1918
年暴发的流行性肺炎给了医生威廉斯 记录历史的机会。
在他的作品中,
《去传染病院的路上》就是他接触和诊治传染病的证据。这首 诗
收录于诗集《春天与一切》,正如题目所示,威廉斯描述了这条通向传染病院路
上的荒凉景象 ,
并以此抒发自己在自然法则和人类生存方面的反思。
当威廉斯说
“传染病医院”时,
他指的是当时单独为传染病人准备出来的建筑,
而这所传染
病医院很可能是现 在新泽西州的圣玛丽教堂的前身,
原本是安置和治疗患有传染
病的病人的地方。谈及此次流感时 ,有学者在《卡夫卡与西班牙大流感》一文中
猜测:
“这次流感因为首先由西班牙媒体报道出来 ,因而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
实流感最初是在美国军营中暴发的。
”虽然这次席卷世界的流感在
1920
年逐渐
退场,但它留下来的阴霾远未退去。
在《自传》中 ,威廉斯这样记录这场毁灭性的流感:
“流感袭来,我们医生每天
出诊六十次。
我们其 中有人感染了病毒,
有些年轻的医生去世了。
我们没有有效
的方 法克制这种席卷世界的病毒。
”
由此可见,
威廉斯是这次大规模流感的见证
者 。
(摘编自陈浩然《春天里的威廉斯:值得敬仰的医生》)
材料二:
基辛格曾说过:
“中国有几千年延绵不断的文化,
其中蕴 藏着丰富的战略和治国
之策。”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文明展现出的不竭力量,印证了基< br>辛格的睿智。
回望来路,展望未来,指引中国在较快时间内走出困境,同时又苦人之苦 、迈出
国门扶危济困的,
是千年文明滋养出的中国人克己复礼、
坚韧不拔的品格,是根
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
乐善好施的基因,
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民胞 物
与、天下一家的情怀。
仁政爱民,
以人为本。
在全球经济受疫情 影响严重之时,
是生命第一还是经济至
上?中国先贤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疫情暴发之初 ,中国领导人就发出坚
定而明确的指示,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将 其贯穿
于中国抗疫行动的全程。
已经习惯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人,
第一次看到季度经
济较大幅度下滑,这背后是以人民生命安危为首要关切的决心。
审时度势,
灵活应变。
遭受病毒突然侵袭的中国展现了让世界瞩目的决断力、
行
动力和灵活应变的 能力。来中国考察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
尔沃德高度评价中国人因地制宜、
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感慨道,
面对无药无
疫苗的困境,中国人“有什么就用什么, 能怎样调整就怎样调整,能怎样适应就
怎样适应,
能怎样去拯救生命就怎 样去拯救生命。
中国的方法被事实证明是成功
的”。
饮水思源,投桃报李。 对于在中国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与中国“风月同天”
的人,中国都回馈以“与子同袍”。滴水之恩涌 泉相报,从困境中逐渐走出的中
国,已经把援助物资送到了
14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感怀中国雪中送炭的恩
情,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吻五星红旗;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英、法、德
三种语言录制视频讲话感谢中国帮助;
柬埔寨网民用民歌
《刘三姐》
旋律配上 柬
语歌词,向中国医疗专家组表达谢意:
“多谢了!多谢中国亲人们,就算没有好
饭菜 ,却有一首家乡的歌送亲人。”
义之所在,坚定前行。人不知而不愠。对诟病自己的人,中国 也不吝伸出援手。
美国医生通过视频会议从中国同行那里获得了宝贵的诊疗经验。
中国捐助的一 千
台呼吸机等抗疫物资运抵纽约,
州长科莫也在社交媒体上深情致谢。
怀着人溺己溺、
民胞物与之心,
中国向许多遭疫情肆虐的国家伸出仁爱援手,
却被西方一些< br>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以政治化的眼光曲解乃至诋毁。
然而,
中国没有因为种种
杂音,就放弃对痛苦的悲悯、对生命的救助,没有放弃对人间大义的坚守。
覆巢之下无完卵,
小小的病毒以卷席之势不分国界夺去地球村里大量生命,
肆虐
的疫情前所未有地把所有 国家锁定在一条
“生命方舟”
上,
世界人民面临一损俱
损的困境,从未如此真 切地感受到命运与共的事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先贤以“天下之目 ”洞悉了四海繁
荣的秘密,与久远以来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一脉相承,今天的中国人民以坚定
信念,
笃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前路免不了荆棘,
而中国人从 传统文化中汲
取的精神力量就是那道光,穿透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
(摘编自李蓉《中华文明之光在抗疫中熠熠生辉》)
材料三:
自 尼克松以来,
尽管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中国和美国还是进行了合作。
当前
的新冠疫情危机是一个考验。首先,双方应同意使宣传战降级。第二,人们应该
认识到,如果说
1918
年流感大流行是一个先例,那么在第一波新冠病毒疫情消
退之后,
未来我们还 将会看到几波疫情来袭,
因此人们必须更好地做好合作的准
备。
第三,
新一波 的新冠病毒疫情将影响应对能力较差的穷国,
中国和美国应该
宣布慷慨捐款,
让联合国 设立新的基金来抗击新冠病毒疫情,
该基金向所有国家
开放。
第四,
鉴于人类 对这种新病毒仍有很多需要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
应该恢
复十年前就存在的科学家和医学专业人 士之间的广泛联系。
更好的做法是,
增设
两国应对新冠病毒疫情高级别委员会,
以提供政治保障,
减少官僚机构的繁文缛
节。
(摘编自约瑟夫·奈《中美应“合作式竞争”对抗疫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br>A.
美国著名诗人、医学博士威廉斯见证了
1918
年暴发于美国军营、由西班 牙媒
体首先报道、在
1920
年才逐渐退场的那场席卷全球的大规模流行性肺炎。
B
.对
1918
年的那场毁灭性的流行性肺炎, 威廉斯在其《去传染病院的路上》
《春天与一切》《卡夫卡与西班牙大流感》《自传》等作品中都有记录 。
C
.对中国政府在
2020
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所采取的抗疫行 动,特别是中国的
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不竭力量,基辛格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D
.约瑟夫·奈希望中美两国在应对当前的新冠疫情中开展“竞争中的合作”,并
提出了四个方 面的建议,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美国错误做法的指责。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华几千年文明中包含着克己复礼、坚韧不拔的品格,仁民爱物、乐善好施
的基因,民 胞物与、天下一家的情怀。
B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中国领导人首先想到的是人 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并
迅速组织全民抗疫行动,成效显著。
C
.流行性病毒 不分国界,但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却对中国的做法曲
解甚至诋毁,对此,我们不屑一顾。
D
.中美虽然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多年来还是进行了一些合作,在当前新冠
疫情肆虐危急时刻,双方应更好地合作。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4
分)
5
.面对全球性疾病传染,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
括说明。(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5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
9
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节选)
冯骥才
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 后,一直没放回来。此后据消息灵通的裁缝老婆说,
矮男人又出了什么现行问题,
进了监狱。< br>高女人成了在押囚犯的老婆,
落到了生
活的最底层,
自然不配住在团结大楼内那 种宽敞的房间,
被强迫和裁缝老婆家调
换了住房。
她搬到离楼十几米远孤零零的小屋去 住。
这倒也不错,
省得经常和楼
里的住户打头碰面,互相不敢搭理,都挺尴尬。但整座 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
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单单的身影。
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 br>只是偶尔才
接回家住几天
.
她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三十多岁的人,从容 貌看上去很
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
“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
出来,人不是人,钱也 没了!”
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生活 ,上班下班,走进
走出,点着炉子,就提一个挺大的黄色的破草篮去买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
天如此……但有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时节,他穿得单薄,剃了短
平头,人大变了样子, 浑身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褪去了光泽和血色。他回来
径直奔楼里自家的门,
却被新户主、< br>老实巴交的裁缝送到门房前。
高女人蹲在门
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 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
给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
一个枯槁,
一个憔悴;< br>一个显得更高,
一个显得更矮。
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高女人扭身跑进屋 去,半天没出来;他便
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
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
仿佛 他俩再面对片刻
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地一起上班,
一起下班回家,
一切如旧。
大楼里的人们从他俩身上找不出任何异样,
兴趣也就
渐渐减少。无论有没有他俩,都与别人无关。
一天早上,高女人出了什么事。只见矮男人惊 慌失措从家里跑出去。不会儿,来
了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一连好些天,那门房总是没人,夜间也黑 着灯。二
十多天后,
矮男人和一个陌生人抬一副担架回来,
高女人躺在担架上,
走进小门
房。
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
矮男人照例上班,
傍晚回来总是急急 忙忙生上炉子,
就提着草篮去买菜。
这草篮就是一两年前高女人天天使用的那个。
如今 提在他手
里便显得太大,底儿快蹭地了。
转年天气回暖时,
高女人出屋了。
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
白得像刷一层粉那样难
看。
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
她右手拄一根竹棍,
左胳膊弯在胸前,
左腿僵直,
迈步困难,一看即知,她的 病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
扶着高女人在院子遛两圈。< br>他俩走得艰难缓慢。
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
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 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
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 一根麻绳,套在高
女人的左脚上,
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
高女人每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
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高女人没 有更多的福气,
在矮小而挚爱她的丈夫身边久留。
死神和生活一样无情。
生活打垮了她 ,死神拖走了她。现在只留下矮男人了。
偏偏在高女人离去后,
幸运才重新来吻矮男 人的脑门。
他被落实了政策,
抄走的
东西发还给他了,
扣掉的工资补发给他了 。
只剩下被裁缝老婆占去的房子还没调
换回来。
团结大楼里又有人眼盯着他,
等着瞧他生活中的新闻。
据说研究所不少
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
“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
们瞧我的
!
”
裁缝老婆度过了她 的极盛时代,
如今变得谦和多了。
权力从身上摘去,
笑容就得
挂在脸上。她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
去到门房找矮男人。
照片上这
女人是她的亲 侄女。
她坐在矮男人家里,一边四下打量屋里的家具物件,一边向这矮小的阔佬提亲。
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
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 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几年过去,至今矮 男人还是单身寡居,只在周日,从外边把孩子接回来,与他为
伴。
大楼里的人们看着他矮墩墩而 孤寂的身影,
想到他十多年来一桩桩事,
渐渐
好像悟到他坚持这种独身生活的缘故…… 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
可能由于习惯,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 那伞下好像有
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6
.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
丈夫入狱后,
高女人被迫与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
搬到孤零零的小屋去住 ,
静静地坚强地等待矮丈夫的归来,表现出她坚强而忠贞的品质。
B
.矮丈 夫出狱回到家后,夫妻见面,没有言语,只见妻子跑回屋里,丈夫拿起
斧头劈柴。这些无言的动作,真实 展现了他们悲喜交加的心理状态。
C
.“她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三十多岁的 人,从容貌看上去很难说她还
年轻”“一个枯槁”“显得更高”等多处描写,表明高女人身心已遭摧残。
D
.这对夫妻遭受了众人的冷眼和中伤,自始至终却没有对任何人进行过言语上或者肢体上的还击,他们只是过他们自己的平静生活,相伴到老。
7
.下列对小 说节选部分的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作者通过房子主人的变换,巧妙地反映了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矮丈夫和高女人
在生活方面的变迁,展现了 他们身上隐忍大度的精神品格。
B
.
“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一层 粉那样难看”中,作者用“刷一层粉”
来形容高女人病情严重,为下文高女人病死埋下了伏笔。
C
.文中“团结大楼的人们”虽然生活在“团结大楼”中,但缺少真正的 团结,
他们时刻都在恶意揣测这对夫妇,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D
.本文 以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通过大量的描写,展现了夫妇二人的悲
剧性遭遇,以小见大地折射出践踏 人性的社会环境。
8.
文中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情节上?请 简要概括。(
4
分)
9.
作者在文中塑造的
“裁缝老婆”
这个角色,
在人物刻画上有什么作用?
(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
14
题。
韩琦,
字稚圭,
相州安阳人。
琦风骨秀异,
弱冠举进士,
名在第二。
授将作监丞、
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
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
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 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
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 ,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
直、
远邪佞为急,
前后七十余疏。
王曾为相,谓 之曰:
“今言者不激,
则多畏顾,
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 ,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
自信。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 予
直,
琦为缓调蠲给之,
逐贪残不职吏,
汰冗役数百,
活饥民百九十 万。
赵元昊反,
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 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
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 br>弊八事,谓:“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时
二府合班奏事,琦 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
曰:“韩琦性直。”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 ,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
周勃,
政事比姚崇。
其为学士临边,
年甫 三十,
天下已称为韩公。
嘉祜、
治平间,
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 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
“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 叹曰:“是何言也
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br>A
.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
遂辍不为 哉
B
.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 br>遂辍不为哉
C
.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 忧/其不济/
遂辍不为哉
D
.
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 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
/辍不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