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萌到你眼炸
861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04: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和书的故事300字
初中古诗词赏析分册复习卷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评 析
]
: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日月
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 像大海
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
、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 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
写虚景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
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洪波涌起③最能表现
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
1
)
、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2
)
、本诗的
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3
、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4.
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6
、
“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
“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
、
“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7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最后又落入沧海)
8
、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 涛“洪波涌起”
,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
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 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
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9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 里出来的;
灿烂的银河,
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
在大海的怀抱中,
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
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
缔造了世界万物,
生发出气吞山河,
囊括宇宙的 豪迈
气概所以沈德潜说:
“有吞吐宇宙气象”此评确当,洵非过誉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评析
]
:
“次”
指旅船停泊颈联:
字面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 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
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 事物,
日(旭日
东升)
、
春(春回大地)
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
艺术鼓舞力量
1
、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
①正
、悬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
“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
哲理
2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
江岸齐平, 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3
.
“潮平两 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
“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
句是“以小景传 大景之神”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4
.请 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
在从海上升起,旧年 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
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
(大意相近即可)
5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 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
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
为什么
?
句子是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或“江春人旧年")
为什么:运用了”鸿雁传书”的 典故(或“以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
)突出表
现了游子之思.
6
、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
这句 诗的理解示例:
①诗句含义:
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
节令之中,
蕴含着一种时 序交替的
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内容:表现了时 光匆匆,光阴
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表现手法:
“日”
“春”象征新生 的美好事物,表现了
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修辞方法:
“生”与“入”用了拟人 的手法,富有情
趣⑤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海日”对“江春”
“ 生”对“入”
“残夜”
对“旧年”
,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 上口
7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 几个词用得
最好?请说出理由
“阔”
用得好,
因为它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 江岸变得渺远无际,
造成
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
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
波平浪静的美景,
且读
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悬” 用得好,
“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
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 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8
、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
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 系示例:
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
旧年还没有过完而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是写景,
然而昼夜轮回,
季节更替,
时光流逝,
游人
未归的情思已经暗寓其中
9
、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 碧绿的
江水中逐浪向前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青山”
“绿水”互文见义
10
、
赏析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此联在描写景物、
节令之中,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
将驱尽黑暗;
江 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
将赶走严冬美景中虽有缺
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 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11
、赏析《渡荆门送别》之“随 ”
、
“入”
、
“下”
、
“飞”
、
“生”< br>、
“结”等词
颔联
“随”
字,
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 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
“入”
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 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境界高远,力透纸背,蕴含了诗
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 下”
、
“飞”
、和“生”
、
“结”字的配合使用,不
仅写活 了水中月影的变化和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蜃楼的过程,
而且所写的动态景象更瑰丽奇
妙,更有飞 动的气势和迷人的情趣
12
、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比喻手法的妙用
此句为神来之 笔,
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
富有浪漫之思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
中的样子 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
(夜晚,
近景)
,
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 br>(白天,
远景)
,
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变幻莫测 的江水、
月光、
云彩,
让诗人目不暇接
13
、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之“从”字妙用
全句意为:长江水 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
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 ,可在诗人眼里,意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14
、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 象:
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
影无踪;
一泻千里的 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
天开地阔,
诗
人开阔 的胸襟、
舒畅的心情,
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
开朗的心 境和蓬
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5
、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虽然 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
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
离别故乡,他 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6
、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
以 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
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
17
、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 地的壮阔景色,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
万里长江图,
写的是远景
这一 联中的
“随”
“
尽”
、
“
入”
、
三个字用 得好,
想一想好在何处
—
—“随”字将群 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
和流动感
——
“尽”
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
“入”
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 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
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评析
]
: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
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1
、
“乱花 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
试品一品其妙处答:< br>例: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
“乱花”
、
“浅草”
写出了花的繁多 、
草的柔嫩,
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
、
“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 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①
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早莺
新燕
浅草
等②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
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
准确 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
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
蓬勃生气;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 草,营造新巢的情景,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
的活力与生机,
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③
“湖面初
平”
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 春水初生,
湖面水位上升,
与堤平)
为什么说
“云脚低”
?
(
“云
脚”
,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2.
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
最爱
(
爱
)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
喜爱之情
3.
“几处早莺争暖 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
?
请作具体分析
(2
分
) (
描写的景物和表现出的春的特点各
1
分
)
这两句诗写 莺和燕.
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
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 br>已开始衔泥筑巢,
“几处”
“谁家”
“早”
“新”
突出了初春 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4
.
“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
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
2分)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
“浅草”写出了
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 人;又以“渐欲”
“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
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只要能分析出其中一点 即可)
5.
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现在的西湖,
诗人通过对
“水 面”
、
“
云脚”
、
“早莺”
、
“
暖树”
、
“
新
燕”
、
“乱花
”
、
“浅草”
、
“绿杨”、
“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美丽的早春景色
6
、诗歌第二联中 “几处”
“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
“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
系全诗,说 说为什么(
2
分)回答:
“几处”
“谁家”照应“早莺”
“新燕”< br>,说明早莺尚少,
新燕不多,
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 br>“处处”
“家家”
,
就没
有这种表达效果
.
7、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
炼字,或修 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示例一:内容:从动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示
例二:炼字:
A
、
“争”
、
“啄”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
B< br>、
“几处”不是“处处”
,
“谁家”不是“家家”
,准确地表明季节是 早春
C
、
“早”
、
“新”
: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示
例三:修辞方法:
A
、拟人:这两句诗中的“争”
、
“啄”
,用拟 人的修辞法法,写出了春天
的活力
B
、
对偶:
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 辞方法,
“几处”
对
“谁家”
“早莺”
对
“新燕”
“争”
对“啄”
“暧树”对“春泥”
,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 象生动,琅琅上口示例
4
:情感:通过描绘早莺、新燕在早春的争春活动,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 喜爱之情(
2
分)
8
、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
,并加以品析(
2
分)
“初平”
,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 岸平的情景“几处”
“谁家”表现了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
从南方返回“早莺”
“新燕 ”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
“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9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春泥”所展
现的画面
(2
分
)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
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10
、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暖树”
、
“燕啄春泥”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诗人所创造出的美好的意境给 人
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间,
把春天的美写活了因为春天乍暖还寒,
所以莺鸟们争着落向 向阳的
树枝,为的是一展春天的歌喉;
“新燕啄春泥”刚刚飞来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一只只莺鸟 落
上枝头,一群群燕子飞来飞去,一幅多么美好的春景图啊!
11
、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此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 写出了春天的特色
“乱花”
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
则写
出了春天的 鲜艳美丽写初长的野草,
作者不是直接去写草的碧绿,
而是用
“浅草才能没马蹄”,
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
使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景象,
是不是人 们纷纷骑马
踏春来了?
秋
词
天净沙
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评析
]
:
“秋思”< br>“秋天的愁思”
之意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
为下文作铺垫,
景 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
【甲】
乡愁(节选)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br>/
我在
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乙】
天净沙秋思(见前面)
1
、
“乡愁”
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 ,
但甲、
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
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 甲、乙两首
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家国之思
2
、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
(
示例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欣赏的理由:理由:
“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 发了浓
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3
、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 br>,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
,一
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
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
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4
、赏析马致远的 《天净沙
&8226;
秋思》并答题①“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曲名(曲的题目)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
②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
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③.
第
1< br>句的景
物有什么特点?明确:
此句
3
个名词连用,
点出一幅凄 凉的秋景图:
天色黄昏,
夕照下的枯
藤攀附在老树上,
树头站立几点寒鸦秋天 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
特别是在苍然暮
色中,更会惹动旅人的思乡之情④.
“小桥流水人家”
,同思乡之情有什么联系?
明确:此
句亦有
3< br>个名词连用,勾画出一幅略有“温馨”气息的“家”的情味,这更会令旅人触景生
情,产生思乡之 愁绪⑤.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明确:
“断肠人”就是
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 的旅人
5.
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6.
小令中“枯藤”
“老树”
“昏鸦”
“西风”
“瘦马”
“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 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7.
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8
、 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
构成一幅深秋晚景 图,
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
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
浓重的深秋
色彩 ,烘托得淋漓尽致(此诗表现手法:寄情于物,被称为“秋思之祖”
)
9
、 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一句点出
时间,
并 照应上文的
“昏”
字
“断肠”
一句直抒胸臆:
游子远离家乡,
孤独漂泊,
秋景苍凉,
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10
、
《乡愁》语言品味“小小的”与下文中“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 语
反出,
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形式,
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
程度轻的对象之上,
反衬出浓烈的思
乡之情
11
、
《乡愁》的结构美;形式上 :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
致,
反复和重叠
交相辉映内容上:
全诗共四节,
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
发, 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12
、
《乡愁》的音乐美
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
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的“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在同一位置
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 怨如诉而“一枚”
“一张”
“一方”
“一湾”的数量词
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 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
(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 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
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
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 子,
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 千里
足,送儿还故乡
1
、第一段中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急切操办
离别父母
走向征途
2
、木兰在战场上的一个特写镜头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哪两句诗写木兰不图荣华富贵?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递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
光照着铁衣(战衣)
5
、根据诗意,揣摩画线的句子请从下面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作答
①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和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的叙 述,
让你想到什么?
1
)
行军时神速
2
)出征路 线长
3
)条件艰苦
4
)木兰的义无反顾
②“不闻爷娘唤女声”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的叙述,让你感
受到了什么?
1
)木兰的儿女情思
2
)条件艰苦3
)军情急迫
6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雄雌?――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
易辨清真相
八年级(上册)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评析
]
: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
(无义)
“夫战,勇气也”
(句首发语词)该 诗
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
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
因太高,
以至 于阳光不能同时
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 )
我
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
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
这也是想有所
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
所以该诗影响深远,
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
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
, 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
胜利的喜悦
1
、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①、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 好,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②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
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
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 ,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
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答:一个“割” 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
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br>(
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
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3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
诗 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
写出了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气概.
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2
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不尽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要,终当
5
.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 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
解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 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
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
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
“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
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 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1.
诗中的“阴”
“阳”分别指山北、山南
3.
《登飞来峰》
中与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 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1
、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
的特点
2
、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站得高,
看得远;
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br>只有努力战胜困难,
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
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 也可)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
3
、请 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
感,是大自然把泰山 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
、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 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高大神奇秀丽;
5
、
《望岳》
: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雄姿,
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
他要临绝顶,
将天下群山 尽快收入眼底联系到诗人
当时实情,
这句诗更可理解为:
他不计落第得失,
坚 信自己出众的才情,
坚信自己一定能脱
颖而出至此,
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 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
情景交融,
浑然
天成
6
、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答: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7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答: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评析
]
:
“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
存但只要 山河还在,
就有希望!
后四句,
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
烽火不息致 使家
书断绝,
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
而又无可奈何,
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 如年,
以至头发变
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1
、
赏析杜甫的
《春望》
并答题①全诗从结构看,
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
颔联分写,
通过
花
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
情②诗中用 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
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 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
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 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 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
简要评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
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
此时的一封
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 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
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 想法,
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
鸣
4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
到(草木花鸟)
5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
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
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
思家的情怀
1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 草茂人稀,荒凉
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
、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
、从“国破”
、
“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有关?安史之乱
4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 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
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
、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
、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
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8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
面对沦陷的山河,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 长的
头发如今纷纷断落,
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义:
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 国思家的
情怀
9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 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
,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
,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
反呈现出 城市破败、
人烟稀少,
遍地草木的荒凉,
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10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 物,
以花鸟拟人,
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
恨与家人分别所
产生的特殊心理
11,
、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
国家危难深重,
与家人音信阻绝,
因而把家信看得比 万两
黄金还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这一联,
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 忧患意识,
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12
、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 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
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 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写出诗人搔首踌躇,
顿觉稀疏
白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 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13
、
《春望》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万金”
写出了家书的珍贵,
写出了消息隔绝、
久盼音讯不至时 的迫切心情,
表达了对妻
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
很自然地使人产 生共鸣,
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
名句
14
、
《春望》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
但因感时恨别,
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 泪惊心另一种
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
则触景生情,
一则移情于物,
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
“感时”
一语承上,
以
“恨别”
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16
、诗的 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
、
“草木”到“ 花鸟”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 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
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 无人,唯有乳下
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 阳役,
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2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 要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3
、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①有吏夜捉人(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
)②
请从吏夜归(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
)③夜久语声绝(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
4
、诗题 《石壕吏》
,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答:
用老妇人的 直接控诉,
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更形象
地表达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
、赏析杜甫的《石壕吏》并答题
A、①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②揭示战争造成
的灾难句子 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B
、①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
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②请列举出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暗示了什么?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
④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6
.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
老 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7
.为什 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第一,表明官 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
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 ,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
石壕村的,从“暮”到“夜”
, 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
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有吏 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
从这里生发出来
8
.
“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 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
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 br>9
.老妇的含泪“致词”
,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 ?找
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明确:
“三男邮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
之苛酷“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
—寡 娘在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10
.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11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本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准吗?明确:从“独与老翁< br>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
孩子喂 奶的年轻寡妇了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评析
]
: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
境尾联表现了诗人 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1
、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
种豆南山下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
晨兴
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
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1.
这首诗可分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 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
2.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 的是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
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
.这首诗流露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
4.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 自得
5.
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语言“自然、通俗”
6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 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
意而为之,
而 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
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 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7
、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 豆”
“草盛”
“夕露”可以判定,时间
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8
、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
,可以 看
出他干一整天)
9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1 0
、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
概也 就是来时的路,
为什么开头不提,
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 ,
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11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
写诗人出 游的,
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
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评析
]
: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
雁往北归,是归家 ;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请发挥你的
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
这广阔的背景上,
一缕直上青天的轻 烟,
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
在河的尽头,
是
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 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1
、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五律诗,
从内容看,
文学史上称之为
“边塞”
诗;
诗中既言 事,
又写景,
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
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 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 景色以及
当时的心情(
60
左右字内)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 毅,
“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的感觉,
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
把孤寂的情绪巧
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3
、
“征蓬出汉塞,
归雁如胡天”
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
、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
特色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
纵的是烟,横的是 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
色彩很丰富,
黄沙漫漫 ,
橘红色夕阳,
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
一缕白色的烽烟,
直上天空,
形象鲜明突出
5
、赏析: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借景 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
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 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 ,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
的轻烟,
以及滚滚的黄河 呼啸着奔腾而去,
在河的尽头,
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好
一幅苍凉阔 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评析
]
: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
作为给自己送别的 友人来写,
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1
、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
诗,从内容看是
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
对
偶
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
生结海楼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2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
“入”两字用得好,历
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 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
3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4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
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5
、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的情感
2.
抒发作者乡愁的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
写景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
顺序
描绘的
4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A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 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
出三峡、
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了,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 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
初次出 峡,
见到广阔平原时
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 勃朝气
B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 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
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
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
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
水恋恋 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
怀着深情厚谊;
万里送行舟,
从另一面写来,
越发显出 自己思
乡情深
5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 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
境明确: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 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
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
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 ,
层层叠叠,
构成海市蜃楼云
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 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
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
是指流经故乡 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
故乡,确实有些依 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
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br>
八年级(下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评析
]
: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
23
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 四句情调
变高昂,
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
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 此消沉还得挺
起腰板来颈联:
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
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
“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
这一客观规 律和真理有个成语叫
“破
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这里的“沉舟”和诗 中的“沉舟”不同,
“破釜沉舟”中指“凿沉船只”
,诗中指“沉没的船”
1
、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
远的 句子是: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
怅惆之情
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 ,借景物变化
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
、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主要表达了作者 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
作者虽以“凄凉地”
“弃置身”
“闻笛赋”
“烂柯 人”
、
“沉舟”
、
“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
但“千帆过”
“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3
、
“沉舟侧畔千 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中
领悟到了什么?
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
必胜的信念)
;< br>2
)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3
)< br>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1.
诗中的乐天指的是白居易
,
“见赠”中的“见”字用在动词前 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
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见教、见谅、见笑
< br>2.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的愿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 予它什么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
.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中的两个典故,
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
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
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
惘心情.
4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答出
“运
用比喻”
、
“生动形象”
,
“揭示了新 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
可)
6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
对比
7
、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放眼望去,< br>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
大江之上,
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
大自然中 ,
虽有病树
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必须扣住“千帆竞发”
“万木争春”
)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
事物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
《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 友,
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
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 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
看见两个童子下棋,
就 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
手中的
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
如今回来 ,
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
只能徒然地吟
诵
“闻笛赋”
表示悼念而已此 番回来恍如隔世,
觉得人事全非,
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
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
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之后生
疏而怅惘的 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①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中的 两个典故,
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 全非的怅惘
;到乡翻似烂柯人――暗示贬
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答出
“运用
比喻”
、
“生动形象”
,
“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
“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即可)
③“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写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以及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生疏
8
、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一(
“闻笛赋”
)
: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 安为司
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
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典故二(
“烂柯人”
)
: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棋还没终局,
发现手中的“柯”
(斧 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
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
;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前句用向秀的典故,
表示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其中隐含有对统治者迫害
旧友的不满后句用
“王质烂柯”
的典故,
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两句通过用典,
表现了诗人十
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旧:老朋友
9
、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 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刘禹锡以“沉舟”
“病树”自喻,诗人自己在政
治上遭受打击,眼看别人纷纷志得意满,
奔赴前程诗意固然不无惆怅,
却也颇为豁达诗人用
这样异 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
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
蹉跎、
忧伤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