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巡山小妖精
851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04: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学生转正思想汇报
.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
您的阅读!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古诗词是小
学生语文学习中 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
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
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赠刘景文
/
冬景
(
宋代:苏轼
)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
的花枝还 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
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 的时节啊。
【注释】
⑴刘景 文:
刘季孙,
字景文,
工诗,
时任两浙兵马都监,
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 ,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
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
菊花凋谢。
犹:
仍然。
傲霜:
不怕霜冻 寒冷,
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
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
绿的时候,指农历秋 末冬初。
精选文档
.
【赏析】这首诗是 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
抓住
“荷尽”
、
“菊残”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
与
“犹
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 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
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 一
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
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 ,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 消沉、
妄自菲薄。
山行
(
唐代:杜牧
)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
月春花。
【注释】
1.
山行:在山中行走。
2.
远上:登上远处的。
3.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
石径:石子的小路。
5.
斜:此字读
xi
á,为倾斜的意思。
< br>6.
深:另有版本作“生”。
(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
精选文档
.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
7.
车:轿子。
8.
坐:因为。
9.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小
诗不只是即兴咏景,
而且进而咏 物言志,
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
唐代:贺知章
)
【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
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
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 个认识的。他们笑
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
【注释】
(1)
偶书:
随便写的诗。
偶:
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
是随时有所见、
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
少小离家:
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
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
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
乡音:
家乡的口音。
无改:
没什么变化。
一作
“难改”。
鬓毛:
精选文档
.
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 。衰
(cui)
:减少,疏落。鬓毛
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
相见:
即看见我
;
相:
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
不相识:
即不认识我。
(5)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
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就全诗来看,一 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
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
写 哀情,
却借欢乐场面表现
;
虽为写己,
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
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
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
所感染,也不能不 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赠汪伦
(
唐代:李白
)
【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
声。即使 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
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
一 边唱歌,
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
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
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
运用了夸张
的手法
(
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
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精选文档
.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
(j
ī
ng)
县
(
在今安徽省
)
桃花潭时,
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 br>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
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
《李白集》
、
《唐诗 三百首》
、
《全唐诗》
注解,
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 民,
这个观点一直延
续至今,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 汪氏宗谱》
、
《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
名士 ”,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
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
(
详见《李白学
刊》
第二辑李子龙
《关于汪伦其人》< br>)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
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
75 4
年
(
天宝十三载
)
自广陵、金陵至
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 此前。
【赏析】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
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
舟待发之时。
这句 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
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
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 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
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
所以说
“忽闻 ”
而不用
“遥闻”
。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 之欲出。汪
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
表现出李白和汪 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
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
精选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