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温柔似野鬼°
595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05: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母亲的爱作文400字
2018
下半年
小学
语文
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
《钓鱼的启示》
【|】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
一
)
生活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场景:
1.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你会怎么办
?(
学生自主回答
)
2.
考试
时,监考老师有事走开了一下,你会作弊吗
?(
学生自主回 答
)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主人公跟我们一样有过相似的经历,那他是怎样选择的 呢
?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
学习《钓鱼的启示》。
(
板书:钓鱼的启示
)
(
二
)
整体感知,通读课文
1.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师范读,强调一些字词
(
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
)
。
2.“
启示
”
是什么意思呢
?
(
生回答: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
)
(
三
)
深入研读,深入体会
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
总结:
课文写了
“
我
”
小时候和父亲去钓鱼,
“
我
”
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 ,
可父亲让
“
我
”
把鲈鱼放回湖里。
“
我
”
从中受到终生的启示。
2.
自由读课文
2
、
3
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
“
我
”
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
我和父亲当时心
情是怎样的
?
总结:
“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 (
板书:得意
)
同学们再次一起怀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3 .
我和父亲钓到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鲈鱼时,有一种欣喜、得意的心情,那
“
我们”
面对这么诱人的鱼时,做出了
怎样的选择
?
为什么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 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
板书:放 鱼
)
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当时的心情。
(
板书:委屈、沮丧
)
总结:因为没有到捕捞时间。是啊,父亲盯着诱人的鱼,内心正经历着道德的考验,是把鱼留下还是放鱼。父亲 最
终选择了放鱼。
(
四
)
巩固提高
读了父亲告诫
“
我
”
的话,你是怎么想的
?
总结: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
五
)
小结作业
搜集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
简述本课的教学思路。
【参考答案】
《钓鱼的启示 》主要写了作者
34
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 仅差
两个小时,父亲竟让
“
我
”
把鲈鱼放回湖里,使
“我
”
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哲理性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懂,因
此首先在导入 上我会用生活中的事件导入,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的主旨,但是我是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
学生探究学生对主旨的把握的。当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我会再将问题引入到生活中,教导学生 要做
一个正直守信的人,将本课的情感进行升华。
2.
结合文本谈谈什么是诱惑人的
“
鱼
”
。
【参考答案】
这句话比较难懂,需要引导联系实际。
诱惑人的< br>“
鱼
”
: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
……
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
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是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
?
过马路时,红灯亮
了,但 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
?
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
“
鱼
”
,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其实
就是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
一
)
猜谜语导入
上课之初,教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猜有关动物名称的谜语。
像鱼不像鱼,终生海里居,远看像喷泉,近看似岛屿。
——
鲸。
(
二
)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字词的掌握 情况。在字音上注意
“
滤
”
。在字形上引出
“
肺
”
字,注意右半部分不要写成
“
市
”
。
2.
再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
勾画相关的语句。
3.
请学生汇报课文都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家集体补充,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
第一自然段:鲸的体型
第二自然段:鲸的进化
第三自然段:鲸的种类
第四自然段:鲸的吃食
第五自然段:鲸的呼吸
第六自然段:鲸的睡觉
第七自然段:鲸的生长繁殖
(
三
)
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学习
——
鲸的形体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
1
自然段,看同学谁能准确地概括鲸的形体特征。
学生汇报、了解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课件出示:
(1)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
板书:作比较
)
(2)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学生共 同讨论句子,找到关键词语
“
十六万
”“
两千
”
。
(
板书:列数字
)
教师再次出示句子,随后学生思考:
“
它与书上 的句子哪个更好,好在哪里呢
?”
课件出示:目前已知最大的鲸很大很重,最小的也很重。
(
学生畅所欲言
)
(3)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 要是张开嘴,人站在
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着他的上颚
;
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 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
板书:列数字、举例子、作比
较
)
(
四
)
拓展延伸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印象中的鲸。
(
五
)
小结作业
鲸是美丽的,但它也是脆弱的,各位小海 洋生物学家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无穷知识去了解鲸,用自己善良的心灵去
关爱鲸,用自己温暖的双手去保 护鲸,让这种美丽而又可爱的生物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视线里。
课后作业:以
“
鲸的自述
”
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
列举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且说说它们的好处
?
【参考答案】
< br>1.
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
,
更有说服力
,
更客观地说明了 事物。
2.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 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
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
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4.
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 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
更具体。
5.
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 和生动性的说明
方法叫做打比方。
2.
请你谈谈学完这篇文章后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以前,鲸鱼在我的脑海中只是一种会喷水的
“
鱼
”
。当我学完《鲸》这篇课文 ,我恍然大悟,原来它并不像我想象
的那样。
鲸是一种古老的哺乳动物,你也许会吓 一跳,因为它生活在海里分明应该是卵生的。其实,它现在的
“
鱼
”
形是经< br>过千百年的演变而来的,这是为了在水里自由地穿梭而形成的流线形身体。它和人类一样有肺呼吸,这更说 明它属于哺
乳动物。
我们看到它在喷水,
其实那是它在呼吸
!
它背部 的两个鼻孔一个进气,
一个呼气,
但总会有些淘气的海水来捣乱,
于是出气孔便把它们
“
推
”
出去。这就形成了
“
喷泉
”
。它睡 觉也挺讲究,必须安全又安静,不然不干
!
看它是多么有趣又可爱的小动物呀
!海洋馆里的大合唱少不了它,大海洋里少不了它,大自然里也少不了它。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
一
)
激趣导入
1.
根据昨天的预习,请几位同学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西沙群岛。
2.
学生自由发言。
3.
学生提问小导游,如:
(1)
西沙群岛的海面为什么五光十色
?
(2)
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
(
二
)
探究文本
1.
过渡:西沙群岛的海滩、海 岛又是怎样的呢
?
有哪些同学比较感兴趣
?
2.
探究体验:
探究一:
(
课件出示
)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
……
它就四 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学生思考:
①你喜欢这些美丽的贝壳吗
?
想一想,贝壳有哪些颜色
?
形状到底怎样奇
?
怎样怪
? < br>②这些贝壳真是美丽,真是奇特,学生尝试读出它的
“
美
”
和
“
奇
”!
③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
(
大声朗读、小组读< br>)
把海龟的
“
趣
”
读出来。
西沙群岛的海滩神奇有趣
!(
学生再次自由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这部分课文。
)
探究二:
(
课件出示
)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
……
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学生思考:
①读完后,西沙群岛的鸟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呢
?
学 生通过
“
鸟的天下
”“
各种
”“
遍地
”“
厚厚
”
等词语体会
“
鸟多
”
的特点。
② 西沙群岛真是鸟的乐园。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能把众鸟齐鸣的场面向大家描述一下吗
?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先个人练习,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教师总结:通过这 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老师相信祖国的西沙群岛必
将在你们 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
三
)
听写词语
1.
自书复习,准备听写。
2.
听写。听写后自己对照,改错。
(
四
)
布置作业
1.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
课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谚语、诗句。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
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纵观全文 ,本文是总
——
分
——
总结构。第一自然段为概述,点出西沙群岛具有海上交 通的重要,国防战略的重
要,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等方面的优势,所以
“
是个可爱的地 方
”
,以
“
可爱
”
为总起部分。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分< br>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就文章的结构脉络而言,这部分是按进入群岛的地点的变换,由上而下,由近及远 的顺序,从
海面
——
海底
——
海中
——
海滩
——
岛上五方面进行分说。
就对总起概述的具体分述而言,
这一部分的每一自然段都 各
自围绕着一个意思细说。文章的最后自然段,从内容上看,是顺着前面具体的内容即西沙群岛的美丽、 富饶的延伸性总
结,从结构上看,是第一自然段的一种呼应,也作为全文的总结。
2.
请你说出本文主要的修辞手法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本文主要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比喻,是本课用 得最多的修辞。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
教学才 到位。如:
“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本体与喻体的相似
点是形状,而把
“
西沙群岛
”
比喻 成
“
南大门
”
,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其次 ,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
“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
西沙群岛也是鸟
的天下
”
,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
“
密度
”
的
“
高
”
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 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
的
“
度
”
。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 ,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
一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欣赏动画,感受威尼斯。
(
课件展示威尼斯的图片。
)
(1)
学生边听边想: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2)
学生交 流
(
河道多、桥梁多、名胜多、岛屿多、小艇多
)
。
2.
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威尼斯相关知识: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 洋环绕,由
118
个岛屿组成,全城有
117
条纵横交
错的大小河道 ,靠
400
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
“
水城
”“
百岛城
”
之称。这儿
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
12 0
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有
120
座钟楼,
64
座修道院,
40
座宫殿,是
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 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
“
公共汽车
”
。威
尼斯的小 艇同样闻名于世。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
威尼斯的小艇
)
(
二
)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划出文中不会的生字词。
2.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学生同桌讨 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
(
小艇的样子、速度,船夫的驾驶
技能
,小艇的用
途。
)
(
三
)
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
学生阅读第二自 然段,找到课文描写小艇形态特点的句子。学生找到后积极发言。
(
精巧、奇特
)
出示句子:
“
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
;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 起
;
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
“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 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
灵活,仿佛田沟里 的水蛇。
”
通过两个句子对比,
学生思考哪一句描写地更生动形象。
(
第二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表达得更形象,
更具体。
)
2.
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子。
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
(
提示:河上行船速度极快的时候
——
操纵自如,不手忙脚乱
;
急驶的时候——
能够拐弯
;
拥挤的时候
——
能够挤进
挤出
;
极险极窄的地方
——
能够穿过去。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
3.
全班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①看看威尼斯人坐小艇去做什么
?(
学生找到原文,自由回答并进行朗诵。回答之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
②作者写的 是威尼斯的小艇,可为什么又写威尼斯的夜晚
?
小组讨论,记录员随时记录,小组代表在班级内 进行分
享。
(
通过写威尼斯夜的静,反衬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更说明了小艇的作 用大。
)
(
四
)
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教师组织活动:学生当威尼斯小导游。
学生来充当导游,介绍威尼斯的风光和小艇给游客。教师表扬发言同学。
学完文章,你对威尼斯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
学生自由发言。
)
(
五
)
小结作业
“
东方威尼斯
”
是苏州,
“
亚洲威尼斯
”
是泰国的曼谷,
“
北欧威尼斯< br>”
是斯德哥尔摩。
同学们课下收集这些城市
的资料,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再次 领略异国风情。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
本堂课你的教学评价相对苍白,你怎么改进
?
【参考答案】
语文教学中要求实现教学评价多样性,教学主体多元化。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 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思考,
在分享的过程中除了对答案正确与否进行评价,
我还可
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进行评价,在班级的共享过程中除了我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加入学 生互
评的环节。也有学生回答问题以后,可以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回答的情况,进行自评。同 时我还可以对学生
互评和自评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经过这样的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了,评价角度多样 化了,用不同主体说出的语言自
然比较丰富。那么,这样的课堂评价就比较有亮点了。
2.
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怎样实现它的
?
【参考答案】
本节课情感教学目标感受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及文章语言美,感受异域风情文化,体会对威尼斯的喜 爱之情。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主要从鉴赏威尼斯的美景升华到情感,最开始播放威尼 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威尼斯的美
景
;
然后通过学生间合作去分别欣赏描写小船、 船夫的相关语句,体会美文的同时感知威尼斯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最
后让学生通过争当小导游的方式 帮助学生体会出对威尼斯的喜爱之情。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
一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
展示静夜思图片,并提问:图上都画了什么
?
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 到了什么
?(
学生回答
)
进一步引导学
生思考:在这样的静夜之中, 诗人又在思考什么呢
?
随后引导学生并导入课题《静夜思》。
(
板书标题)
(
二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2.
学生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背一背。
(
三
)
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
学习新的偏旁< br>“
攵
”
,出示生字卡片
“
故
”
。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
“
攵
”
,随后,思考它和
“
文
”
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
2.
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
开火车认读生字。
(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发音问题。
)
4.
请同学书空,跟老师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
攵
”
。
5.
自由练读。
(
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
(
四
)
总结拓展
同学们共同查字典,思考还 有哪些字包含
“
攵
”?(
故、收、改、攻、效
)
(
五
)
课后作业
回家后把这首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
若请你加入一个游戏设置,该如何设置
?
【参考答案】
我会请一组同学,一个人书空一笔,其他同学猜这是个什么字,再写到黑板上
;
然后交换组 员书空和猜字。最后老
师可以比较不同组员的书写结果,进行点评和竞赛,并给予小红花鼓励。通过这种 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笔画的记忆和
书写,点评中还有竞赛的意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竞争意识, 增强团队荣誉感。并且能够调动起全班的参与度。
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
中学习知识
2.
简单介绍一下李白。
【参考答案】
< br>李白
(701
~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 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
诗仙
”
之美誉,
与杜甫并称“
李杜
”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此外,还善于描绘自然
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力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 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
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 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30
卷。
小学语文《荷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荷花》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
一
)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读题。
2.
析题:谁见过荷花
?
它是什么样的
?
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
?(
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
(
二
)
初读课文
1.
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
2.
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多,繁茂。
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4.
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
三
)
细读课文
1.
精读第
1
部分
(1)
教师读第
1< br>自然段,学生思考:
“
我
”
为什么去看荷花
?
这里指 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
?(
清香
)
(2)
自读第
2
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
?
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
“________”画下来。
(3)
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
?
提示:
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
?
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
?
②
“
我
”
到荷花池边,
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再仔细看什么
?(
小
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
(4)
质疑:①荷叶是 什么样的
?
书上怎么写的
?
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
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
(
第
2
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
“< br>碧绿
”
写出了荷叶的
“
颜色美
”;“
大圆盘
”
写出了荷叶
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
“
姿势美
”;“
挨挨挤 挤
”
,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
B.
指导朗读:该怎样 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
?(“
碧绿
”
重读,
“
挨挨挤挤
”
读慢
……)
C.
课文题目是
“
荷花< br>”
,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
?(
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
②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
?
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
?(
有的……
有的
……
有的
……)
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
?(
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
)
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③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美
?(
想想、画画、议议。
)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2.
导读第
3
自然段。
(1)
指名读第
3
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
“
活的画
”?
( 2)
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
?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
请用
“
”
画下来。
(3)
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
“
这么多
……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
千姿百态
“
看看这很美
……
那也很美
”——
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
“
如果
……
可真了不起
”——
难以做到更显其美
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3.
自学第
4
、
5
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
(2)(
再次出示图
)
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
(3 )
思考:为什么
“
我
”
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 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
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
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
爱之情 。
)
(
四
)
再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五
)
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
作业:①背诵课文
;
②用
“
有的……
有的
……
有的
……”
句式写话。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
本节课中,你是如何运用情境设置法的
?
【参考答案】
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情境设置法,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荷花的图 片,
学生对照图片和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和荷花的样子。另外,让学生默读课文,想象画面,再对 照图片描述画面,
更进一步带领学生走入意境中去。这样有助于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br>
2.
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本节课有什么独到之处
?
【参考答案】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在学 习第四段的时候,
学生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
然后再配以挂图,
谈自己想到的 画面,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锻炼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惊弓之鸟》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
一
)
猜成语导入
导入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
那就是
──
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学们,你能猜出这是 说的哪个成语吗
?(
出示成
语释义
)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
?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成语故事
——“
惊弓之鸟
”
。跟老师一起书空课 题,齐读课题。
(
二
)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顺通生字词。
2.
初步感知文章大意:课文写到几 个人物
?
主要写谁
?
为什么
?
(
三
)
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1.
检查提问: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
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
2.
你还懂得了什么
?
(1)“
惊弓之鸟
”
是指 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 (
第
5
自
然段
)
(2)
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 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要学会
“
过电影
”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 景。
自由读第
5
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 看到了什么
?
听到什么
?
(3)
这一段有两个
“
直
”
,意思一样吗
? 出示句子:
“
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
”
(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
“
直往上 飞
”
的
“
直
”
是一个劲的意思,
“
直往下 掉
”
的
“
直
”
是垂直
的意思。
)
(4)
朗读指导: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
指名读,强调两个
“
直
”
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
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
”
,同学们自由朗读
6
—
8
自然段。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
“
大吃一惊
”
的意思 。
与
“
惊弓之鸟
”
的
“
惊
”
相比 较,
联系第
8
自然段,
了解
“
惊
”
是非常 奇
怪的意思。
(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
(
强调
“
啊
!”读
“á”
,抓住
“
啊
”“
大吃一惊
”“
更加
”
等词语。
)
3.
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 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
下来
?
你是从课 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
投影仪出示 :
想想更羸说的话,
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
听到的
?
哪些是他的分析
?
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
(2)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
检查自学情况。
4.
为什么一起打猎的其他人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
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
(
四
)
拓展延伸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
五
)
小结作业
“
惊弓之鸟
”
可以比喻怎样的人
?
想一想身边或书里读过的故事中,有没有类似
“
惊弓之鸟
”
的人。说说你的见闻
和感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
怎样做到让学生学懂本文所表达的寓意
?
【参考答案】
在本节课教学中,
以
“
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 名的射箭能手
”
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深思探究,
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
手
?
为什么
“
嘣
”
的一声能置大雁于死地
? < br>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处
?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深
入 文本,寻求答案。在质疑中讨论,在讨论中质疑,明白更羸
“
观察
——
分析< br>——
判断
”
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思 考,让学生会追溯、发散,让学生在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思考,不断寻找。对
“
惊
弓之鸟
”
寓意的揭示,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再通过示范引导学生用
“
惊弓 之鸟
”
这个词语练习说话。在这一
系列的活动中明白寓意。
2.
谈一下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
【参考答案】
(1)
优点:
①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导入环节猜成语,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
在新课讲授的各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
②注重了朗读。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读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整堂课我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在阅读中让学
生理解文章内容。
(2)
不足:
①
教材
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
?
这成为了教材的留 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可
以引导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也可以作为课后的一个拓展。
②在理解更羸说大雁死亡的原因时,
也可以设计一个与文本对话的环节,
让学生入 情入境了解大雁死亡的原因,
想
大雁之所想,悲大雁之所悲,通过这种独特的感悟,去理解更羸 的分析。
1
题目:《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内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字宙 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
要的地位。
< br>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
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家家户户都在 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
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 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
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
正是这样。
”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条街,抬头向上看,家 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
在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
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 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 ,刚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
“
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
我说:
“
变化是
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
我说
“< br>美丽
”
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看,又是家家
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
一个思乡的梦。
基本要求:
(1)
通过分析,理解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2)
引导学生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3)
十分钟之内完成试讲,配合合理的板书。
答辩题目
请你简要分析本篇文章,试着说说编者意图。
1
、简进你的教学思路。
2.
简述你的教学思路。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
一
)
背景导入
季羡林是我国着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 们读书要做到三个
“
贯通
”
: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
12
国语言。光是德国,
1935
年至
1945
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
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
看的》一文。
(
二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学生的 预习情况,认读生字
(
重点抓
“
莞尔一笑
”
和
“< br>姹紫嫣红
”
,强调正确读音,指导
“
嫣
”
的写法。< br>)
2.
自由朗读课文,谈谈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想象:当季老重返德国时,人们问他有什么变化时,季老是怎样回答的
?
(
三
)
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
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①联系课文,说说
“
变化是 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
的
“
美丽
”
指的是什么
?
(
景色的美丽
)
②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描写街景美丽的句子。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奇丽的景色。
(2)
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①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有什么疑问么
?
②你是怎么理解
“
花朵 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
的
?
③
“
每一家 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br>”
一句,你
如何理解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3)
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通过学习
“
变化是有的,< br>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
一句,谈谈你知道德国人是怎样养花之后,
你对这句话又 有怎样的
理解
?(
风景没变,人心没变
)
(
四
)
课堂小结
学生欣赏过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花使季 老想到如何做人,想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
“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
千红才是春。
”“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
学生从自身做起
——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让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
【答辩题目解析】
1.
请你简要分析本篇文章试着说说编者意图。
【参考答案】
< br>本文是我国着名语言学家、
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 文。作者先点明
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
;
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 到德国人非常爱花
;
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
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 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这种境界
“
颇耐人寻味
”;
最后讲
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 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
情。
本文不同于 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
不是纯粹描写景物,
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
在讲述德 国风景民俗的同
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 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 语言
;
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
默化地受到
“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
的教育。
2.
简述你的教学思路。
【参考答案】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间 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
言的美,想象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br>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
< br>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
全文,把握全篇。
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 ,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
和句子,交流 欣赏。重点理解
“
莞儿一笑
”“
花团锦簇
”“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
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
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 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
交流,加 深对课文的认识。重点感受和理解
“
看花
”
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象。想象 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
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的思想境界。
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赶海》
试讲题目
1
、题目:赶海
2
、内容
“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
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 去赶海,舅舅答应了。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
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 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 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
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
海星被我抓住了 !哎,那边一个小伙伴
,
,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 做声,原
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
“
哎哟
”
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咦
,
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 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
伸过手去,只一捏, 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
,
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太阳偏西了,
,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
之 间自由自在地飞翔。
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
小时候,
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
3
、基本要求:
1.
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在赶海时都做了些什么
2
、通过朗读口味作者童年的童真童趣以及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3
、十分钟之内完成试讲,配合合理的板书。
答辩题目:
1
、结合你的教学
重难点
谈谈你的板书设计
2
、请问如何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
一
)
预习导入
1.
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在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
2.
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
?
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
?
3.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是
——
赶海。
4.
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并引读。
(
二
)
整体感知,通读课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利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教师进行范读,并且在黑
板上强调 一些同音相近的字词和多音字。
2.
学生充当生字小老师领读生字词,以开火车的形 式进行朗读,再在练习本上进行书写练习。
3.“
赶海
”
是什么意 思
?(
人们赶在大海退潮时,在海边捡拾一些海鱼、海虾之类的东西。
)
(
三
)
深入研读,深入体会
1.
课文讲了谁在什 么时候去赶海
?(“
我
”
童年时,跟舅舅去赶海。
)
2.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
“
我
”
那次赶海的情景的
?(
第
2
至
5
自然段
)
3.
讲读第
2
自然段。
(1)
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
指导朗读。你已经读懂了一个很重要的内 容,真不错。这句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注意了吗
?
我为什么
“
闹
” ?
会怎
样
“
闹
”?
(2)
我兴奋极了, 追赶浪花。指导朗读,读出
“
兴奋极了
”
。
总结:这一自 然段讲舅舅带
“
我
”
去赶海。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 br>“
我
”
兴奋极了,飞跑着
追赶浪花。
(
板书:追赶浪 花。
)
4.
讲读第
3
自然段。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1)“
我
”
抓螃蟹。
(
板书:抓蟹
)
螃蟹好捉吗
?
你怎么知道不好捉
?
你读读看
?
捉到小螃蟹真 是一件开心事。
(2)“
我
”
捉大虾。
(
板书:捉虾
)
“
我
”
又是怎么捉大虾的
?
(3)
小伙伴捉螃蟹。
“
我
”
抓到了螃蟹,捉住了大虾,
心里美滋滋的。
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
?
他们也像
“
我
”
一样觉得有趣吗
?
出示螃蟹
画面及句子:
“< br>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
总结:
“
赶海
”
是多么有趣呀
!“
我
”
摸到了小螃蟹
;小伙伴虽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
;“
我
”
还亲手俘虏了
一只大虾呢
!
5.
讲读第
4
、
5
自然段。
(1)
重点理解
“
满载而归
”
。
快乐的 时光总是很短。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你知道里面会有些什么
吗
?
这可都是他们的
“
战利品
”
啊
!
所 以书上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
“
满载而归
”
。
(
板书:满载 而归
)
(2)
细读第
5
自然段。
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背着沉甸甸的背篓,
“
我
”
的心里 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迎
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唱的可以 跟着一起唱。
(
播放歌曲《大海啊,故
乡》
)
(
四
)
拓展延伸
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享受了小作者赶海的乐 趣,
共同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童年生活都是多姿多
彩的,老师相 信大家肯定有各自说不完的开心事。下面,谁愿意把你的开心事与大家分享
?
(
五
)
小结作业
1.
小结: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 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
如今,
每当我唱起《大海啊,
故乡》
这首歌,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赶海时
“
抓蟹
”“
捉虾
”的情景,真是趣味无穷。
2.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表情朗读,也可配上动作读,进行表演。
【答辩题目解析】
1.
结合你的教学重难点谈谈你的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赶海的乐趣。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会让 学生反复朗读文中关于赶海事件描写的句子,
并通过
分析句子中的动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乐 趣。
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学生对大 自然的了解不是很多,
赶海更是有点遥远的。
所以我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通过文章的语言描述以及 多媒体视频辅助让学生感受赶海的乐趣,课文语言活泼、趣味横生,
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年的无穷乐趣,处 处洋溢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所以我在教授这节课时会梳理本节课讲
述的几件事情,并详细 分析,让学生感受赶海的乐趣,因此我在板书是通过梳理事件总结出本课的情感。这样的板书也
体现了本 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2.
请问如何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参考答案】
1.
创设情境营造愉快的氛围
教学要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我在本课开始时提出由
“
坐井观天< br>”
你能想
到什么,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
2.
以老师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感受
教师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 人,他不仅自己具有一定的情感,能接受外界情感的刺激,而且会对学生给予
情感上的影响。所以在指导 学生朗读时,教师示范指导和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兴趣都非常重要。
3.
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 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
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
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 有生动、
形
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给予树》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1
月
6
日下午安徽芜湖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
、题目:给予树
2
、内容
圣诞节快要到了。
该选购圣诞礼物了。
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这个问题,
互相试探 对方的心意,
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
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 攒了一百美元,却要有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
多很好的礼物呢?
圣诞 节前夕,
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
提醒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
接着,
我把 他们带到一个商场,
分头去采购,
约定两小时后一起回家。
回家途中,孩子 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默默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
的小女 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
——
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 棒糖!我有些生
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
一回到家,
我立即把她 叫到我的房间,
打算和她好好谈谈。
没等我问,
金吉娅先开口了:
“
妈妈,
我拿着钱到处逛,
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 心的
‘
给予树
’
。树上有很多卡片,其中议长是
一个小女孩写的。她 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去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
起送到 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
金吉娅的声音很低,显然在没能给我们毛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
“
我的钱就
......
只够买这
写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 ,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
”
我紧紧地拥抱着紧吉娅。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
生女孩如愿以偿 的笑脸。
3
、基本要求:
1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认识并会书写
2
、通过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了解文意
3
、
10
分钟之内完成试讲,配合合理的板书。
答辩题目:
1
、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
,说说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你是如何实现你的教学目标的?
2
、通过本课的讲授,你最想告诉学生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
一
)
生活导入
1.
节日导入
我们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同学们知道在西方国家类似我 们春节的节日是什么吗
?
——
圣诞节。今天我们要了
解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圣 诞节前夕,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
给予树
”
。
2.
理解课题:结合课前预习,回答
“
给予
”
的意思
?
读了这 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
(
二
)
整体感知,通读课文
1.
朗读课文。朗读要求: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检查学习效果:解释词语:给予、试探等。
(
三
)
深入研读,深入体会
1.
学生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
生概括,师总结。
2.
学生小组交流:从故事中,感受到什么
?
3.
自由朗读课文并对文中不理解之处做出批注
;
交流讨论。
4.
重点品读金吉娅的话,思考: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 br>体会金吉娅因为没能给家人
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的语气。
5.
交流探讨:金吉娅母亲心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
(
四
)
巩固提高
1.
口述:在你的心目中,你认 为
“
给予树
”
是一棵怎样的树
?
2.
升华情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
的爱 心献给他们吗
?
(
五
)
小结作业
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
?
写一写读后感。
【答辩题目解析】
1.
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 么
?
你是如何实现你的教学目标的
?
【参考答案】
根据 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知
识与能力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读写
“
试探
”“< br>给予
”
等生字词。过程与方法为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体会
金吉娅的言行和言语, 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情感和价值观为通过本课的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用自己的爱,同
情和善良 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热爱,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2.
通过本课的讲授,你最想告诉学生什么
?
【参考答案】
课文从妈妈
“
我
”
的角度来叙述故事,
通过
“
我
”
的观察、
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
特别是通过
孩子的做法和
“
我
”
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 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通过
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在对金吉娅这 一人物的分析之后,促使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
2017
下半年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
面试真题
——
《观潮》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1
月
6
日下午安徽蚌埠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
、题目:观潮
2
、内容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 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
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
层蒙蒙的薄雾。镇海 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
上早已 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 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
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 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 墙。浪潮
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 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 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
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
、基本要求
1
、讲解文本中的景色变化
2
、引导学生朗读,感受优美的句子
3
、合理板书
答辩题目:
1
、在你的讲授中,为什么会提写作顺序
2
、请你谈谈在小学语文课的讲授中应该注意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
一
)
新课导入
1.
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
2.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 称为
“
天下奇观
”
。历来总有很多人慕名前去
观看钱塘江大潮,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
(
板书:观潮
)
(
二
)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纠正读音。
2.
细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
(
三
)
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1.
这三个部分,哪 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
2.< br>默读写潮来时景象的部分,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
?
把它 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3.
观看潮来时的视频。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
思考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
默读课文,进行
画批。< br>
4.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钱塘潮的雄伟壮观呢
?
(
四
)
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江 大潮为
“
天下奇观
”
了吗
?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
五
)
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全文,教师总结。
作业:课下可以收集材料,编写导游词,然后向身边的人介绍。
【答辩题目解析】
1.
在你的讲授中,为什么会提写作顺序
?
【参考答案】
我在授课中提到
“
写作顺序
”
,原 因有二:
1.
本文确实是按照一定顺序写作出来的,提及写作顺序,学生在阅读时
会更 有全局性和条理性,同时这也是向学生普及阅读方法的一种途径,在阅读时需要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对文章才能
更加有重点地把握
;2.
语言的能力训练都是相通的,在阅读时学生注意到写作顺序, 这样的思路很可能会带到写作与口语
表达中,这也是无形中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提示:不论写作还是口语表 达,都需要遵循一定地顺序。
2.
请你谈谈在小学语文课的讲授中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在小学语文的教授中,
我认为有以下注意点:
1.
设置情境。
语言学 习最终是要学生把所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运用,
那么我们教授的
知识点
,就需要教会 学生如何在生活中使用,这就需要将生活中的某一个片段设置成课堂的情景,将学
生带入情景去实践语言 的运用
;2.
直观性。小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有限,思维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应该用直观 浅显
的方式来教学,这样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都有帮助,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应避免专业性过强的语言以及课 堂操作方式
;3.
趣味
性。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偏短,因此我们应该设置尽可能有 意思的方式不断吸引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能动性。综
上,这就是在小学语文授课中需要注意的点。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1
月
6
日下午安徽六安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
、题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
、内容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 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
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 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
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 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
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
了,也得不到他 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 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
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 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
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 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
动人的情节;那些 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
的时 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
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 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 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
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
“
大伯,您
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 一点不像
”
。
“
哪一点不像呢?
”
伯父转过头来 ,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 ,您的呢,又扁又平。
”
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
你不知道,”
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
“
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 高又直的。
”
“
那怎么
—”
“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
“
碰壁 ?
”
我说,
“
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
“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
哦!< br>”
我恍然大悟,
“
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
3
、基本要求
1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2
、学习本课生字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答辩题目:
1
、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如何确立的?
2
、谈谈初中课本中你最喜欢的鲁迅的作品?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