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玛丽莲梦兔
678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11: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感动的歌

2021年1月23日发(作者:爱可以从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 式,学习和运
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
、 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
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
、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的
理解,体会其深蕴的 人文内涵。



4
、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 选和
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
、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
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




12
课时



《鼎湖山听泉》



2
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



2
课时



《飞红摘翠记黄山》



2
课时



《画山绣水》



2
课时



诵读欣赏



课时



自由阅读



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2
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
,着重领略和要求掌
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 br>,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
体会和把握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
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
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 。并且能从吟
诵中品味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
路。进而参与“综合学 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
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
《鼎湖山听泉》作为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 指导学生学习在“吟
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
《林中小溪》 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
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
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
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
《飞红摘翠记黄山》
《画
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 br>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 讽诵”
,一要创
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
趣和热情。 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
的目的。






一、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
物给人的启迪。



2
.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观察自然景物、感受 美好自然的方法。



3
.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 式;学习和
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 br>4
.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 大自然的激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 ,
故名鼎湖山。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
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 胜颇多,以天湖、瀑布、
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 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
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
文一般以作者 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
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
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

< br>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
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 晚饭后绕寺
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 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
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 br>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


三.深入探究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
(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
下标题。 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 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
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中,请大家
带着 问题大声读,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内
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
学生读,圈点勾画,独立思考
]
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
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
“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
文来看:



一方面,
“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
入山中,想见到山泉 ;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
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
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
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 夜间,从泉声中
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 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提示出泉水
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 识泉的
手段。



四.作业




《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
题探究”



2
.再读,结合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
至少找出三点,在书 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
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行踪顺序:移步换景



泉声



乐声



多层次







时间顺序



人生感悟










详略得当



灵魂










语言优美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 作者将之誉为“鼎
湖山的灵魂”
,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
泉美,美 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
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 相处的调皮女儿。



[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
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
边说
]


示例:




1
)我喜欢这一段:站 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
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
犹如大 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
“湿”
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
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
)我喜欢这一句: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 过
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 作提琴声,
“柔
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
同时这种柔 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
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 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
解。



[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
时机给了作者特殊 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
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
一路上听到的各种 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
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
学生交流回答
]
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
——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 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
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 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
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
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
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 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
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
中,通 过读来表现。



[
学生自由朗读
]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
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
读出轻重 ,
读出情景,
读出感情。
(技巧,
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 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
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
(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
会作者的心情,
带着感情去读,
我即作者)
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
好停顿



[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的泉声演奏出一首 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
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
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 相信也流进了你的
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 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
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
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
“览物之情”
——霪雨霏霏时登楼,
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时登楼,
喜洋洋。
景变则 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
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 感是怎
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
背诵课文第
5
小节



2.
“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
(一)



教后反思:






二、林中小溪



学习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中小溪的特点,梳理出作者思
想感情的脉络。



2
、能通过朗读和对语言的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
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 量。



3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由景而悟的人生信念。



4
、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的理解,并
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难点分析:




“感受大自然 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是本
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对无形的感受,需要通过有形的朗读
或语言赏析表现出来。



2
、学生能够通过参考书或与其它同 学的交流,获得本
文作者人生信念的认识,但是作者是如何由景悟理的过程,
得通过老师的引导 进一步明确,否则就只是简单的背主题了。



3
、普里什文的散 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
。作品
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 来
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他人的评论开始
做起。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学习:



、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2
、收集有关作者的介绍、评论;



3
、尝试阅读一些作者的其它(文集)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引导:


< br>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失去了远方。
车轮滚滚,
机翼轰鸣,
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要 数个小时便能抵达。但人们依然习惯
于到远方去寻找风景,去“回归自然”
。只是在万水千山踏
遍的豪情里,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在我们
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那 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
有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匆匆太匆匆的脚步
停下来,做一 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和虫唧,
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的踪迹?在大地这本翻开的
书页上,前苏联作家米·普里什文作为一名大地阅读者的先
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一批珍贵的 自然文本。



2
、请同学结合预习进一步简单介绍作者。



教师根据 学生的回答再作适当的强调:他的作品主要是
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
人的创造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



、作者说:
“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
林中小溪,顺着岸边 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
”请同学们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要带 领
我们去探访的是怎样的一条林中小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把你的思考结果写下来。



2
、学生轻声朗读,独立完成思考。



3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存在几个层次:




1
)只能说出小溪的水流量、水色、水质等;




2
)能结合小溪经流的环境,初步探讨小溪的奔流不
息;




3

能根据小溪经历的曲折探讨更深层次的
“性格”
“品
质”等。



无论学生个人的观点涉及哪个 层次,教师都不做轻易的
否定。而学生应该可以在交流中意识到:作者写小溪,决不
是就事论事 。作者笔下的小溪是带上了很浓重的拟人色彩的。
因此,可以尝试探讨它的“性格”问题。



三、品味小溪形象,获得人生感悟



(一)
、探讨小溪形象



、教师指导:小溪前进的路线 是曲折的,他流经坦途,
也面临障碍。你能找出它前进的具体路线吗?



2
、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后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 中,
教师作板书,
有意识地分出
“障碍”

“坦
途”




3
、教师指导: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不同情况,小溪分别< br>有怎样的表现?你能从这些表现中归纳它的性格形象吗?



4、学生独立思考,圈点勾画写批注之后,小组交流,
补充或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语言表达。



5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交流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回答的针对性、语言表达的流
畅和准确性进行评价。



在交流基础上,教师板书总结。



内容可围绕三方面:




1
)小溪对障碍的看法




2
)对光明未来的信念




3
)对猥琐生活的批判。



但是,具体的词汇不在板书上出现,以免限制学生的思
维和表达。



(二)获得人生感悟



、教师指导:作者对小溪前进 的过程写的层次分明,在
小溪遇到障碍——遇到大的障碍——冲刷倒百年云杉——
分流、合流的 过程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在不断的深入。
那么,你认为小溪冲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的过程,和我们的
人生有没有相似之处呢?它对你又会有怎样的启迪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写下,全班交流,教师也作为交流
的参与者进入。交流结束,请同学写下交流所得 。



参考意见:




1
)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们生命历程
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2
)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
底,人们战 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
争;




3
)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
——流向大洋,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 极追求;




4
)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 和生活,人
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
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 间;




5
)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 的人生
也同样是美丽的。



交流结果的表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但一定要是学生用
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够越丰富越好。



(三)朗读



、请同学根据对小溪和作者人生信念的认识,选择一个
片段,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2
、组织朗读交流。对朗读者的语音语气语调和感情表
达的深刻 性等作出评价。



四、拓展阅读,评析课文




教师指导:
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
“……
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
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可见普 里什文散文语
言的生动形象性。如果要你来尝试着评析一下本文,你觉得
可以怎么写呢?



2
、教师给出两篇评论作为范本,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性
阅读。



课上不一定有时间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课上阅读
拓展材料的基础上布置为课后 学习内容。



附(一)



佳作品读:



倾听自然纯净的呼吸



――读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
(作者:林文钦)



身处喧嚣的城市,心情因世俗困扰而浮躁。夜半时分,
能使灵魂歇息的“清凉剂”是枕边书—— 普列什文的《林中
水滴》
,它带来大自然最为纯净清新的呼吸,让日益被城市
钢筋水泥 所隔膜的心,得到滋润而不至过早老化。



没有比幽静的大自然更能让人 心灵悸动的物了。在朴素
的叶列茨平坦的原野上,蓝得让人感觉深秋般凉爽的溪流,
静静滋润着 黑油油的沼泽地。潮湿的秋雾之后,簇簇高大的
乔木林和遍野低矮的灌木丛,都变幻出水印木刻一样的清 晰
色彩。在已过去的春天、夏天,从第一滴映着薄薄阳光的水
珠自小叶毛芽落下,蜉蝣渐渐摆动 虚化的尾巴,苔藓逐渐湿
润的那天开始,自然复苏的根须就密密麻麻地传遍冰碴零乱
的土墩。悠 闲的猎人渔人们,看见黑水鸡飞来了,红隼飞来
了,野鸭飞来了;夜莺、杜鹃、黄鹂、白眉鸫、雨燕也飞 来
了;老狗鱼、鲈鱼、梭鱼在镜子似的湖泊里游动起来;熊、
松鼠、胡獾、雪兔睁开清澈的眼睛 ,打量新的世界。蓬勃的
野樱、含蓄的夜美女、蜿蜒的蛇麻草、淌汁的白桦、成丛的
羊肚菌、优 雅的黑麦、油画般的芦苇、地毯似的紫云英、婀
娜的水草,构成原野四季生动的水墨画。这就是前苏联散 文
大师普列什文《林中水滴》中的景象。



普列什文给予了我们 那片土地无以言说的自然画幅;而
滴水的声音,更是普列什文用心灵触摸,又用心灵传达给世
界 的脉动。谙熟农艺的普列什文把生命交给大自然之后,又
小心翼翼地踩着涅尔河岸边潮湿的泥土,贴近大 自然的生命
群落之中。在周围这些平实的生命群落里,他做了普通而微
小的一员。他和蔼地认识 它们,透彻地观察它们,认真地聆
听它们,
亲切地感受它们。
“第一只虾从一个洞中探 出头来,
微微动了一下触须。
”这是那篇不到
50
字的著名笔记《第一
只虾》的结尾。那微动的触须,正是普列什文感受到的灵魂
的震颤,如一滴雨水打在夜美女花瓣上的灵 敏感应。

-感动的歌


-感动的歌


-感动的歌


-感动的歌


-感动的歌


-感动的歌


-感动的歌


-感动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