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
别妄想泡我
836次浏览
2021年01月23日 15: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失败是成功之母作文
《马说》原文
+
解释
+
翻译
+
重点问题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释:伯乐: 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
xi
à
ng
)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2.
故虽有名马,祇(
zh
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pi
á
n
)死于槽(
c
á
o
)枥(
l
ì)之间,不
以千里 称也。
解释: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
只能 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
zh
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 的
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
pi
á
n)死于槽(
c
á
o
)枥(
l
ì)之间:(和普通的马) 一
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不< br>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
翻译: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 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
称。
3.
马之千里者,一食(
shi< br>)或尽粟(
s
ù)一石
(d
à
n)
。
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
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
s
ù):本指小米, 也泛指粮食。石(
d
à
n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一石约等于一 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
,
四钧为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
食(
s< br>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s
ì)也。
解释: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5.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sh
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xi
à
n
),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解释:是:这样, 指示代词。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
。能:本领。足:足够。才
:
才能。美: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 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翻译: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 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
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6.
策之不以其道,食(
s
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
解释: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名词 用作动词,用鞭子打。之: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
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 :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
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 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鸣:马嘶。通其
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拿。 策:马鞭。临:面对。
翻译: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 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
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
天下没 有千里马!
7.
其真无马邪(
y
é)?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其(
1
):难道,表反问语气。其(
2
):恐怕,表推测语气 。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
词,意为“吗”
翻译: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重点问题解答
1.
能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食马者”各喻指什么?
1
答:“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 浅薄的统
治者。
3.
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4.
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
请结合文本与现实
生活谈谈看法。
答: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
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5.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6.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
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7.
文章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8.
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 br>答: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
能 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9.
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答: 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
等待伯乐 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10.
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 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
作品进行评析。
答:形象塑造:
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
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
阐明的道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
才 ?
答:识别人才,善待人才,善用人才。
12.
读了此文后,你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答:“食马者”即统治者的昏庸浅薄,不识人才,埋没甚至摧残人才。
13.
第三段中的四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
答:增强语势,痛斥统治者的昏庸浅薄,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14.
作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种种遭遇,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5.
龚自珍“我劝天公 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
?
为什么
?
答:一致,《马说》认为通过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认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即应多途径,多
层次, 多方面选拔人才,范围更广泛。
16.
有位名人说过“世上不是没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能够联想到马说中的一
句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7.
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一句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8.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9.
写出“食马者”平庸浅薄(“食马者”“不知马”的愚妄表现)的一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陋室铭》原文
+
注释
+
翻译
+
重点问题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解释:①在:在乎、在于,动词。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2
翻译: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2.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解释: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翻译: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释:①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② 陋室:简陋的屋子。③惟:只有,只要,唯独。④惟
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⑤德馨
:
品德高尚。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
这里指
(
品德)
高尚。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翻译: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解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翻译: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解释:①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 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②鸿:同“洪”大。③儒:旧指读
书人。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 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翻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解释:①调(
ti
á
o
)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②金经:泛指佛经。
翻译:(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7.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释: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 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
音。
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臵的标志。③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④案
牍(< br>d
ú):官府的公文。⑤劳形:使身体劳累。⑥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br>
翻译: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8.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解释:①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
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④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
人。 ⑤芦,简陋的小屋子。
翻译:(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9.
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①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全句意 为“有何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
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
陋
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
不陋
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臵的标志。
翻译: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重点问题解答
1.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生活愿望, 流露出作
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
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从中看出室主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1
)从自然环境优美、往来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
2
)室主人的性格特
征:热爱自然,孤芳自赏,清高独傲,从容淡静,对世俗生 活的厌弃,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
答:
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3
4.
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答:此句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
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5.
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答:画龙点 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6.
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
生活情趣 ?
答: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 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
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 陋室就如“诸葛庐”
“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 持高尚节操、安
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7.
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 用类比的写法,引出陋室。以“不高”、
“不深”衬托“陋”,以“仙”
“龙”衬托“德”,< br>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从而点明文章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
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这是否矛
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世事俗务缠身。
9.
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0.
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答: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11.
本文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到“交朋友”的话题。在“ 交朋友”方面你
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答:示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 要选择那
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示 例二:
交朋友应交有品位、
有追求的人,
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 不断提高。
1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
答: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 不断进步。
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13.
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答: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14.
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远离官场,是因为作者长期遭受贬谪,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见他 清高孤傲
的高尚情操,并不是消极避世。
《活板》原文
+
解释
+
翻译
1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解释:板:名词作状语,“用雕板”。尚 :副词,还。盛: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为:动词,做。
之:指代“板印书籍”。
翻译: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
2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解释:始:才。五经:儒家的五 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已:通“以”。为:是。
翻译:五代的时候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3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解释:布衣:平民。
昇
:同“升”。为:发明。
翻译: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4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4
解释:其:指活字版印刷的。钱唇:铜钱的边缘。一印:一个字模。火:名词作状语,用火。令:使。< br>
翻译: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 它变
得坚硬。
5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解释:设:设臵。其:指铁板的。以:用,拿。和:混合。冒:蒙,盖。之①:代词,这。之②:代“铁 板”。
翻译: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好。
6< br>、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
以一平板按 其面,则字平如砥。
解释:欲:想,要。则:就。铁范:铁框子。乃:于是,就。密布:密密 地排着。字印:字模。持:
拿。就:靠近。持就火即持之就火。炀:烤。之:指铁板。稍:稍微。则:就 。其:指排好的字模。
如砥:像磨刀石那样平。
翻译:想要印刷,就把一 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
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去烘 烤,等到铁板上的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字模上面,那么
(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得像 磨刀石一样。
7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解释:若:如果。止:通“只”。为:算是。若……则:如果……那么。极:很。
翻译: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了。
8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
息可就。
解释:具:准备好。更互:交替,轮流。瞬息: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时间极其短促。就:完成。
翻译: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才印完,第二块已经准备好了,< br>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快的时间里就能完成。
9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 、“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解释:印:字印。以:用来。重复者:重复的字。
翻译: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 像“之”、“也”等字,每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模,用来准备同
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10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解释:则:就。以:用。帖①:动词,用标签标出。之:指不用的字模。帖②:名词,标签。
翻译: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在木格把它们
贮存起来。
11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解释:奇字:生僻字,不常用的字。素:平时,一向。旋:随即,立刻。
翻译: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12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
讫再 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解释:以:用,拿。为之:这里是刻制活字模 。之,代指活字。者:……的
(
原因
)
。文理:本指花纹,
这里指树 木的纹理质地。兼:又。燔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讫:终了,完毕。火:名词
用作动词,用 火烤。殊:极,绝。殊不:一点也不。
翻译: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 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
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 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松
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 会被药物弄脏。
13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解释:其:他的,或解释为那些。“为……所……”表示被动的句式。为:被。予:我的。群:众,
诸 。从:指堂房亲属。
翻译: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了,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口技》原文
+
注释
+
翻译
+
重点问题
1.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5